第三十五章 “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1/1)
与民同乐——西北最早的公园:兰州节园——肃州酒泉湖——平凉柳泉湖
左宗棠对老百姓的生活始终是非常关心的。到兰州后,看到人民饮水污浊,就命赖长制造了一具简易水泵,当时名“吸水龙”。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总督衙门的节园内外开凿了几个水池,用吸水龙将黄河水打上来。河水逶迤自西流入,顺流经过三池。由于池子面积比水管大得多,水流速度趋缓,河水中挟带的泥沙就沉积在池底,到达最后一池时,河水已由黄浊变为清莹澄澈的碧波。池水绕过一个亭子,水澄清了,左宗棠取名为“澄清阁”,并题了一副对联:
万山不隔中秋月; 千年复见黄河清。
俗话说,千年难见黄河清,而今关内已平复,收复新疆失地的战争即将开始,他对此是充满信心的。
池水绕过澄清阁,转东而南,绕过一个亭子。那年甘省多产瑞谷,被认为是吉祥之兆,左宗棠取名为“瑞谷亭”,写了一副对联:
五风十雨岁其有; 一茎数穗国之祥。
在澄清阁的北面,有一座亭子,取名“槎亭”,比拟为天河中摆渡的小舟,为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之用。宗棠题联云:
八月槎横天上水; 连畦菜长故园春。
流水绕过瑞谷亭后,注入一个大池中,名“饮和池”,宗棠题联云:
空潭泻春,若其天放; 明漪绝底,饮之太和。
次年又在衙门右侧开凿了一个“挹清池”,从渠道引来五泉山泉水。凿池花了一万九千余工,由兵勇开凿,所花的钱都由左宗棠从养廉金中拿出。两池的水供给老百姓汲饮,每天约有三千余人入园汲水。宗棠看到老百姓成群结队而来,手持盆、桶、瓢、勺各种盛具,老弱妇孺掺杂其间,人人笑逐颜开,他也十分高兴,写了一篇《饮和池记》,记中说:
左宗棠在兰州
……静极明生,黄变为碧,如湘波然。绕澄清阁,供烹饪、汲饮、灌溉。暇游其上,谋目谋耳者应接靡暇。……祷曰:“河伯丐我多矣,其有以溉吾人民。”……清流汩汩,注大池中,命曰“饮和”,与左之大陆何以异也。用工万九千余,皆亲军力,未役一民也。用钱五百余缗,使者之俸余也。弥月毕工,役之征缮之暇,未废事也。呼民取饮,则瓶罂瓢勺罂盎之属早具。乏者或以织柳之器来,或手掬而饮;老者、弱者、盲者、跛者群熙熙然,知惠之逮我也。
左宗棠每天都去池上看看,儿童知道是总督,都跑过来围观。左宗棠命从人分给他们糖果,儿童高声欢笑,他也哈哈大笑。
总督署原来是明代肃王府邸,节园是王府的花园,原名“凝熙园”,经过清代二百余年的修葺,园亭之胜,在各省中称得上数一数二。总督衙门坐北朝南,背靠黄河。饮和池在箭道大门内,池水经过箭道二门,在园内外绕流,回环往复,流入节园,状似一条小黄河。渠中堆积石块,形如砥柱,与流水冲击。
园中有肃王妃冢,过此是拂云楼,楼建在北城垣上,高三层,高拂云霄,因而得名。当时算是兰州的高层建筑了。登楼北望,是雄伟的北山,和由西向东蜿蜒流去的黄河;南面是有名的五泉山。楼下有两块石碑,一是古隶书,已剥落,细认是汉大将霍去病败匈奴于皋兰山下,及始建金城(兰州)之事;另一是大草书,刻的是明肃王《拂云楼诗》。据传肃王妃当明亡城破时在此触碑死,碑上犹有血迹,天阴雨时可隐约见到。拂云楼也名“望河楼”,左宗棠用篆书写了“大河前横”的横额,又题了一副对联:
积石导流趋大海; 崆峒倚剑上重霄。
在后园,他划了一区菜圃,有水一泓流过。圃内杂种南方的韭菜、萝卜、瓜薯类,还有湖南家乡的冬苋菜。他为菜圃题一楹联:
闭门种菜; 开阁延宾。
他常常穿着短衣,提着水桶,在圃中浇水种菜,欣欣然自得其乐。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策略,因为不久将要进攻新疆,敌人必会派密探来兰州侦察清军行动。为了防止泄露出师时机,他表面忙于种菜,口不言兵,使外间莫测动静。这也有些道理,但是左宗棠素来爱好农业,自幼就是在农田劳动的。
节园规模虽不大,在当时也是兰州风景胜地。左宗棠听友人郭嵩焘说过:“西方各国都市中设有公园,供人民游乐。”他于是将节园开放两个月,让老百姓入园同乐,这恐怕是西北最早的公园了。宣统元年护理总督毛庆藩也仿效左宗棠,将节园开放10日,任人游览。游人感怀往事,还写了诗作纪念。
左宗棠在肃州山上修建了一座公园。他捐出二百两银子,将酒泉疏浚为湖,湖中留有三个沙洲,并建了一些亭台楼阁。湖内放养一万余尾鱼苗。环湖筑堤,周围三里,种上杨柳和花树。湖前为清励楼,南檐悬有左宗棠书联:
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 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
楼后为一方厅,题额“大地醍醐”。厅后明廊可俯瞰酒泉,泉水甘冽如酒,因以得名。厅前宗棠书联云:
甘或如醴,淡或如水; 有即学佛,无即学仙。
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二十日,酒泉湖建成,向游人开放。除了近城士女外,远隔数十里的男女老幼纷纷结伴携带食品饮料,前来游赏。左宗棠高兴已极,写信告知杨昌濬说:“酒泉湖堤亭子告成,盖自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胜景也。”这未免有些开玩笑的意思,但是他看到湖中白波万叠,沙岛回环,湖上飞鸟小禽飞翔游泳;亭台楼阁,倒映水中;堤边柳暗荷明,游人往来如织;几叶扁舟在湖中荡漾,时闻悠扬断续的笛声,确是赏心乐事。恐怕在边远的肃州,的确也是开天辟地以来未有的胜景吧!
左宗棠看到游人不断而来,又担心他们过分游乐,耽误了工作,因而规定每年以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八月中秋,对老百姓开放。后人称酒泉湖为“左湖”,以志纪念。
那年秋天,左宗棠泛舟于酒泉湖中,兴之所至,写了一首《秋日泛舟泉湖》的诗:
我心如白云,舒卷无定着。身世亦如此,得泊我且泊。昔岁来兰州,随槎想碧落。黄河横节园,牛女看约略。以槎名其亭,南对澄清阁。走笔题“一系”,乡心慰寂寞。今我访酒泉,异境重湖拓。杖擿出新泉,堤周三里廓。洲渚妙回环,树石纷相错。渺渺洞庭波,宛连湘与鄂。扁舟恣往还,胜蹑游行。邦人诧创见,旁睨喜且愕。吾党二三子,时复举杯杓。
频年南风竞,靖内先戎索,出关指疏勒,师行风扫箨。强邻壁上观,弭伏一丘貉。老我且婆娑,勉司北门钥。桓桓夫子力,盛美吾敢掠?西顾幸无它,吾归事钱镈。水国足鱼稻,笋蕨耐咀嚼。梓洞暨柳庄,况旧有丘壑。一觞酹飞仙,有酒盈陂泺。不饮酒不溢,十日饮不涸。仙来笛悠扬,我来歌且咢。丰年醉人多,仙我共此乐。他年倘重逢,一笑仍夙诺。
诗的上半首,描述了节园和酒泉湖的胜景,泛舟湖中,仿佛见到了洞庭湖的滔滔波浪。下半首述明了他在西北征战的目标、步骤和决心,先平定关内战乱,然后出关,直指疏勒。他深刻认识俄、英帝国和盘踞新疆的傀儡是一丘之貉。重申夙愿,事平之后,要回到梓木洞和柳庄,去度那优游的岁月,可惜没能实现。
在陇东高原的平凉,地处高寒,水泉冷冽。可是在柳泉书院旁边,古称柳泉湖处,有一股暖泉,隆冬还冒热气。泉水东流过万竹园,可灌溉田亩数十顷。左宗棠驻节平凉时,命地方上将其修治,供给老百姓饮用,还立碑题记。
10年后他奉召入京,路过平凉时,特地再去探望,不想已被原守令魏光焘用围墙圈入书院中了。他很不以为然,认为泉水本是用于灌地的,干旱时节更为急需,与其私藏在院中,供少数人饮用,不如引入田地里,岂不是更有益!立即命令打开墙门,让老百姓重新汲用,并写信告知护理总督杨昌濬,还嘱他转告魏光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