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1/1)
到南京——陶、林二公的继承者
光绪七年(1881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左宗棠抵达南京,随即接任两江总督,受印视事。
南京在清代又称江宁,一名金陵、白下,或石头城,背山面水,龙盘虎踞,形势万千,是中国七大名都之一,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七朝金粉繁盛之乡。两江总督管辖江、皖、赣三省,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又据长江下游入海要冲,无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十分重要。因此两江总督在地方大员中,地位最为显赫。
左宗棠住进总督府后,随即想起了两位他所崇仰的前任:一位是陶澍,一位是林则徐。43年前(道光十八年)他去京师会试落第后,曾应邀绕道南京进谒陶澍,在总督府盘桓数日,二人订了深交。那次是来做客,这次旧地重游,却是入主督府了。陶、林二公在他微时就对他寄予深厚的期望。他接任两江总督,虽然已隔了好几十年,但他决心做二公的继承人,履行二公未竟的遗志。
陶、林二公在江南任内的重点施政,一是水利,二是盐务;另外,江苏滨海,海岸线长达千余里,海防极为重要。左宗棠到任后,首先也是抓这三项任务。他说:“两江时务之要,无过海防、盐务两端;而水利,尤民命攸关。三吴之富强贫寡,全在乎此。”列强侵略中国,海防首当其冲,而水利和盐务则是与人民利益攸关的事业。
他到南京时正逢过年,刚过完元宵节,他就急不可耐地去巡视境内各地的兵力,还要去勘察以水害著称的淮河和运河的水利形势。光绪八年正月十六日,他率随从出省城阅兵,二月初一日到扬州,初二日道经高邮,视察南运河工程,初五日到清江浦,一方面调阅江北各营,一方面巡视运河堤工和淮河形势,随后沿中运河,历顺清河、张福口、运口等处,视察礼河正坝。到正月二十五日回到南京。通过亲自勘探研究,他对淮河水害有了一定的了解,定出了兴修水利的方案。
淮河本来有自己入海的大道,自金、元以来,黄河南移,夺去了淮河故道,后来黄河又改道北徙,淮河故道被黄河夹带的泥沙淤塞,河床升高,泄水不畅,而地形北高于南,淮水如非盛涨,就不能遵循故道入海,因而改道由洪泽湖向南辗转流入长江,淮河也就成了容易泛滥、多灾多难的河流。左宗棠沿黄河故道勘察到云梯关,又由大通口到响水口,查勘引黄河入海道路。他提出一项雄心勃勃的治淮规划:先将入海口段淤泥挖开一条深水道,引淮水流经云梯关一带,独行入海,责成兵夫分段挑浚两旁淤地。这项工程十分浩大,他认为“事在人为,不惜费,不惜劳,天下无不办之事”。
但他也认为这项工程应逐步实行,不可求速。当前农事更为急迫,应保证农民有一个好收成,因此首先兴修运河东西两岸堤工,疏浚下河各州县支河,既免于泛滥,又便利灌溉和运输。在他两年多的任期内,举办了几件重要的水利工程:
一是打通朱家山工程。过去每当汛期,安徽滁州、来安、全椒的山水由三面下注,加上定远、合肥的水,汇入三汊河绕经六合两百余里,始流入长江。每值淫雨水涨,因为河流纡缓,不能及时泄水,因而泛滥成灾。滁州、来安、全椒、江浦和六合的圩田数十万顷全被淹没。如果打通朱家山,引滁河水经由浦口宣化桥入口,水患可大大减少。这个方案在乾隆、嘉庆时就屡次有人提出,但是因工大费繁,始终没有实行。左宗棠下了决心,调集湘淮军30营,刻日兴工。他历来兴修水利,都是采取“借兵勇以代民力”的做法,目的是“不资民力,且能代民劳,而民享其逸”。
朱家山工程自浦口起至张家堡接通滁河,绵亘20余里。为了打通河道,朱家山中段石脊须挖深20余丈。左宗棠亲往探视,见“石根内幡,坚凝如铁,连成一片……最难措手”。正好王德榜从直隶调到。王德榜兴修水利有经验,在甘肃狄道州曾挖过山、开过河,宗棠命他率部队相助,采用爆破法,凿石穿孔,埋入火药,层层爆炸,光绪十年二月终于开通了朱家山河。这项工程的完成,不仅沿江圩田平时受利,遇山洪暴发,也可避免过去人畜庐舍漂没之惨。船只可由内河航行,不必经历大江风涛,对农、商都有益。
另一项工程是修治赤山湖。湖在句容境内,汇集茅山诸水流,经溧水、上元、江宁流入秦淮河。湖底因多年淤积升高。湖堤也坍坏,旱时干涸,汛期又漫溢湖周农田。左宗棠命兵勇在湖南岸加筑圩堤,长20余里,堤上遍植桑秧保护堤岸。又在下游修建桥闸;秦淮河流经南京通济门和金川门,进入长江,在这两处修建石闸坝,以收纳附郭诸水。濒江圩堤沟道也都次第加以修治。
还有一项工程是修治范堤和潮墩。淮南通泰场范堤原是北宋范文正公仲淹所议建。自盐城北接阜宁,南抵海门,亘六百余里。堤下聚居了许多“盐民”,俗称“灶户”,他们在此设灶熬盐以谋生。堤外修建了许多潮墩,是灶户避风潮之处,因为年久失修,潮墩多已损毁。前一年飓风大作,海潮澎湃而至,席卷漂没庐舍千数百所,淹毙民户不可胜计。左宗棠亲往堤边视察,与盐运使商量,先集资修筑潮墩,以保护盐民安全,然后再修筑范堤。是年七月,通泰场潮墩修成96座,次年(光绪九年)五月,范堤也筑成。
江苏沿海盛产盐,苏淮盐务影响国家收入、广大盐民和盐商贩的利益,受到历任地方官的重视。左宗棠竭力推行陶澍试行过的票盐制,以往贩盐只由少数盐商垄断,票盐制则准许任何人贩盐,只要按规定领取盐票,付出一定盐价买盐,缴纳税款,就可以到各地销售。一票盐按时值计一二千两银。推行盐票是使自由贸易取代封建垄断,既增加了国税,又便利了民商。左宗棠同意魏源、包世臣的主张:农业重要,商业也重要,有时候商业更为重要。
扬州是盐商会集之地,自古繁华属东南之冠,又是南北通衢要道。左宗棠年轻时赴京会试南归时经过扬州,在邗江小面馆里吃了一碗鸡汤面,当时是穷书生,正饥肠辘辘,觉得味道美妙无比,以后常常想起扬州鸡汤面,和家人朋友谈起来,还津津有味。40年后他为视察苏淮水利和防务,数度经过扬州,他倒不曾为瘦西湖和二十四桥的美景所打动,却回忆起年轻时吃过的那碗扬州鸡汤面。这年他到瓜州阅兵,特命犒赏所有将士每人鸡汤面二碗,由自己掏腰包,不要公家花钱。他对将士们说:“古来名将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你们都多年跟随我南征北战,备尝艰苦。我享受了美味,怎敢不和你们共同分享呢?”将士们吃了美味的鸡汤面,虽然是件小事,心里却很悦服。从此邗江鸡汤面出了名,经过该地的人都要尝一尝,因此利市三倍。
他在南京除了办水利、盐务外,还重视其他能使国强民富的洋务,如电讯、铁路、矿山等。他看到上海有许多洋商银行,就主张创办本国的银行,以抵制洋人操纵中国的金融。西方列强为了扩张侵略势力,还想染指中国的电讯和铁路事业,他们提出用外资在长江铺设一条水下电缆,直达汉口。左宗棠认为铺设宁汉电缆是很有利的事,但是不同意由外人铺设,利权不能外溢。他立即建议清廷,由中国自行建设陆上线路,经费由本国商人自筹。这条从南京南岸到汉口的电报干线,全长1600里左右,于光绪十年(1884年)竣工。
左宗棠积极鼓励和支持民办企业,光绪八年有一位候选知府胡恩燮在徐州创办了利国驿煤铁矿,用机器开采,不请“官本”,全部由商集股办理。创办初期,投资大,收益少。左宗棠就上奏代为请求减免税款,以保护民办企业,“维持商本,而塞漏卮”,以便和外国产品竞争。他还看到沿海地区洋油(煤油)倾销,就下令两江各府州县广植乌桕树,取乌桕子可榨油,以代替洋油供民间照明之用,抵制洋油的倾销。
这几年左宗棠虽然年龄更大了,身体更差了,但仍经常到各地视察。光绪九年他到高邮、邵伯、泰州、泰兴一带视察河工,沿途百姓陈列香案迎送,一是感谢筑堤修堤,上一年因而获得了丰收;一是感谢减免了厘金,老百姓得到实惠。老百姓都说:“几十年来从没有见到制台到我们这儿来过。”左宗棠对百姓热烈欢迎的情形很受感动,又觉受之有愧。他后来写信告知儿子说:“好官可做,好官之名亦实不易副。”古人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封建时代,也有少数官吏想为人民做点好事,但是困难重重,阻力很大,宗棠深有体会,他自觉为老百姓做的好事是太不够了。
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他在南京为陶澍和林则徐建立了陶、林二公祠,合祀二位先行者,他写了一副对联:
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 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左宗棠慨然以陶、林二公的继承者自居,他不仅继承了二公办水利、农业、盐政、漕运等事业,还继承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没有辜负陶、林二公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