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正说大清十二帝 > 第九章 咸丰 苦命天子 在位多蹉跎

第九章 咸丰 苦命天子 在位多蹉跎(1/1)

咸丰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生于北京圆明园。道光于1850年正月丙午日病死后,他于同月己未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丰”。咸丰刚刚即位,就于咸丰元年(1851年)元月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正在咸丰镇压太平天国之时,英、法两国于咸丰六年(1856年)再次对华宣战,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俄国却趁火打劫,蚕食中国领土。对于英、法、俄等国的侵略军,咸丰又妥协求和,被迫同各侵略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门,并割让了大片土地,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1.力图革兴,罢免穆彰阿

新官上任三把火。咸丰帝接手大清帝国之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效法祖宗的勤政风范,试图力挽狂澜。他罢免了父亲的重臣穆彰阿,把鸦片战争的责任推到一个臣子的身上,企图以此来打开振兴的大门。然而,积重难返的大清帝国那蹒跚的、走向深渊的步伐却没有丝毫停留。

年轻的奕詝登上皇位时,颇有点大干一番的味道。他极力效法祖宗的勤政风范,从《实录》中看,他此时的工作极为勤奋,每天都有许多谕旨下达,其中,不少是亲笔写的朱批、朱谕,不劳军机大臣动手。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守住这份祖业,重显祖宗昔日荣光。咸丰帝在上台后的八个月,便主演了一场好戏——罢免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

穆彰阿(1782—1856年),字子朴,号鹤舫,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出身于满族官僚家庭,父广泰,官至内阁学士、右翼总兵。

穆彰阿于嘉庆十年(180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累迁礼部侍郎,历任兵部、刑部、工部、户部侍郎。道光初年,受到道光帝的信任,由内务府大臣擢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两署漕运总督,继授工部、兵部、户部尚书等职,并自太子少保晋太子太保,充上书房总师傅,拜武英殿大学士。他于道光七年(1827年),入军机处学习行走,次年授军机大臣,蝉联十年,至道光十七年又升任首席军机大臣。“终道光朝,恩眷不衰”,前后担任军机大臣有二十余年。

穆彰阿长期当国,专擅大权。对上奉承迎合,固宠权位;对下结党营私,排斥异己。他利用各种考试机会,招收门生,拉帮结派,形成一个极大的政治势力集团。《清史稿》记载他“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典会试五。凡复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国史、玉牒、实录诸馆,皆为总裁。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

在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期间,穆彰阿主张维持鸦片走私现状和对外妥协投降,在道光帝的对外决策中起着极大的负面作用。鸦片战争爆发前,他包庇鸦片走私和官吏层受贿,阻挠禁烟,对于道光帝授予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大权,极为嫉妒。

战争爆发后,穆彰阿极力打击以林则徐、邓廷桢为代表的抵抗派,主张向英国侵略者求和。他先赞同琦善对英军妥协求降,之后更支持派遣耆英等为代表与英国侵略者签订南京条约,继而与美国、法国等签订其他不平等条约。在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派往广州查禁鸦片时,穆彰阿虽不敢公然反对和出面阻挠,暗地里却伺机进行破坏。当英舰北上大沽口进行威胁时,他看到道光帝“意移”,即由主战动摇为倾向于妥协,便以“开兵衅”的罪名加给林则徐,表示赞同和议,促使道光帝“罢林则徐,以琦善代之”。

而当琦善在广州向侵略者委曲求全,擅自与义律谈判赔款与割让香港的问题败露,以致被革职锁拿回北京等候审判时,他又示意直隶总督讷尔经额等,出面要求道光帝对琦善从轻处理;直到奕经被任命为扬威将军派往浙江主持战事,他又保举琦善随军“戴罪立功”。另一方面,他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在鸦片战争和战后推波助澜,为英国侵略者张目,连续制造冤案,阻挠抗英反侵略斗争的进行,林则徐、邓廷桢被远戍伊犁,在台湾坚持抗英斗争的姚莹、达洪阿被革职押解进京,都与他从中陷害有关。

在战争进行期间,穆彰阿持消极态度,反对对英军侵略进行自卫反抗。江浙每一败仗警报,他就“相顾曰:‘如何!’盖谓不出所料也”。等到战争结束时,他又公开表示,“兵兴三载,糜饷劳师,曾无尺寸之效,剿之与抚,功费正等,而劳逸已殊,靖难息民,于计为便”,竟全盘否定东南沿海四省广大爱国军民浴血抗战、流血牺牲的反侵略斗争。而也正是他有资格劝说,道光帝才接受英国侵略者所提出的全部不平等条款。之后,他更进而支持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当时的爱国士人曾赋诗道:“海外方求战,朝端竟议和,将军伊里布,宰相穆彰阿。”反映了人们对他作为投降派首要人物的一般看法。

穆彰阿对于道光末年的政治败坏,应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一八五O年十二月一日,咸丰帝终于动手了。这一天,他打破向皇太贵妃(即其养母博尔济锦氏)请安后再办公的惯例,首先,颁下一道《罪穆彰阿、耆英诏》的朱谕。这份文件的分量不亚于一次政变,紫禁城为之震动,空气也变得凝重起来。

通过罢免穆彰阿、耆英,咸丰帝表述了其全新的对外政策:将起用对外强硬的官员,使用强硬的手段来对抗英国等西方国家。他的这种全力保住并尽可能挽回国家权益的意向,是值得肯定的;但就实际举措而言,以为用忠摈奸即可抗“夷”的策略则显得十分幼稚。对外强硬取决于武力的强大,若非如此,只是一种虚张。

此道谕旨颁下后,安徽布政使蒋文庆、前漕运总督周天爵、福建学政黄赞汤亦先后上奏,提出具体计谋,咸丰帝皆发下,令沿海各省参照执行。蒋文庆建议:一、沿海各省将备弁兵,日日讲求训练;二、沿海地方官,力图团练之法;三、仿造台湾定例,道、府地方府节制辖地驻军。周天爵判断英国再犯有三个方向,即长江、天津、山海关。他建议用木头或石料制作三十万斤大炮,并在战术上诱敌登岸,用火攻、陆战制敌。黄赞汤要求在粮饷、器械、义勇上早作准备,以便早定出奇制胜的计谋。

咸丰帝的谕旨,只令筹防,而未言及如何筹防。蒋文庆、周天爵、黄赞汤的计谋未能切中要害,甚至不着边际,与战时杜守田的“木箨火攻法”相类似。然而,圣旨又是不能不执行的,各地的做法也就阳奉阴违,各行其道。对此,咸丰帝也无能为力,他制定不出像样的海防政策来,地方官也没有制敌良策,只好各行其是,独自行事了。

虽然咸丰还在做着中兴大梦,试图力挽狂澜,希望有所作为。但是,罢免一个穆彰阿,对已经死气沉沉的大清帝国来说,已起不到任何作用了,这个东方帝国正越来越迅速地滑向深渊。

2.闻风而逃,酿华夏千古奇耻

面对强敌入侵,爱新觉罗的子孙居然望风而逃,致国家民族不顾,作为在马背上夺得天下的爱新觉罗家族来说,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对外敌的恐惧,预示了这个家族最终的结局。

咸丰当政时对外碰到的最大难题,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条约》等要求,遭到清廷拒绝。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被击退。

咸丰七年(1857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兵败,后被俘,解送印度加尔各答,死于囚禁。

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英法联军及英、法、俄、美四国公使,抵达天津大沽口外,要求所谓“修约”。咸丰令直隶总督谭廷襄“以夷制夷”:对俄示好,对美设法羁縻,对法进行诱劝,对英严辞责问。谭廷襄奉旨行事,结果未能成功。四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军8000余人溃败。

此时,咸丰想起当年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的耆英,但英、法却拒绝同耆英谈判。咸丰无奈,只好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五月,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分别与英、法、俄、美等国代表,签订中英、中法、中俄、中美《天津条约》。条约样本奏上,咸丰虽然愤怒,却不得不批准。他在愤怒之下,令耆英自尽,算是找了一只替罪羊。

同时,沙俄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也趁火打劫,兵逼瑷珲(今爱辉),约黑龙江将军奕山谈判边界事务。俄用武力迫使奕山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60万平方公里,并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为所谓中俄“共管”。

咸丰九年(1859年)五月,英、法借口换约,又率军舰到大沽口。英法舰队进攻大沽炮台,清提督史荣椿下令开炮还击,重创英、法舰队,击沉4艘、击伤6艘,死伤400余人,重伤英舰队司令贺布。英法联军在美舰掩护下狼狈退走。咸丰见大沽获胜,尽毁《天津条约》。之后,英、法两国都在调兵遣将,准备新的侵略。

咸丰十年(1860年)春,英军18000余人,法军7000余人,陆续开赴中国。不久,占舟山、攻烟台。六月,英法联军再向大沽进攻。清僧格林沁率兵守大沽,而疏防北塘。僧格林沁上奏要在大沽同英法联军决战,咸丰谕旨:“天下根本,不在海口,而在京师。”七月,英法联军由北塘登陆。咸丰战和不定,痛失歼敌良机。英法联军攻陷塘沽后,又攻占天津。咸丰派大学士桂良、直隶总督恒福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英、法提出天津开埠、赔款等要求。桂良拟好接受条款奏报,咸丰谕先退兵、后定约。英法联军以谈判不成,向通州进军。八月,咸丰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前往通州议和。载垣接受英、法要求,但英、法又提出向皇帝亲递国书,被载垣拒绝,谈判失败。载垣、穆荫拘囚英使巴夏礼等,解到北京。英法联军继续进攻,大战于通州张家湾。僧格林沁战败,退到通州八里桥。英法联军6000余人进犯八里桥,僧格林沁、胜保兵再败。

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让皇六弟、恭亲王奕訢为钦差大臣,以便行事,办理和局。咸丰心生一计:暗示大臣奏请“秋狝木兰”。初八日,咸丰以“秋狝木兰”为名,从圆明园启程奔往热河,授权恭亲王办理与各国换约事宜。英法联军进至北京德胜门外,二十二日(10月6日),攻占圆明园,总管园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奕訢奏请放还巴夏礼等。这个事件影响重大:

第一,签订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又定中俄《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中国领土60万平方公里,并将乌苏里江以东中国领土40万平方公里,割给了俄国。之后,俄国又占去巴尔喀什湖以东44万平方公里土地。

第二,英、法两国索赔白银1600万两。

第三,九月初三日(10月18日),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大火冲天,数日不熄。圆明园惨遭焚劫,使中华园林之瑰宝暨珍藏之文物珍品,或惨遭劫掠,或化为灰烬。

第四,英法联军侵入京师,这在中华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英法联军侵入京师,使得大清庙社震惊,圆明园三遭焚掠,京师百姓遭殃,中华文明受辱。这是中华千古未有之奇变,也是民族千古未蒙之奇辱。

可是,咸丰皇帝是怎样对付英法联军侵略的呢?

第一,咸丰没有下诏决战。他没有作战决心,也没有周密部署。起初,英军18000余人,法军7000余人,陆续开赴中国边境。咸丰皇帝没有发布诏书动员军民积极抵抗,也没有派军队守住天津塘沽海口,反而在圆明园庆祝他的30寿辰,在正大光明殿接受百官朝贺,并在同乐园连演四天庆寿大戏。咸丰和王公大臣沉醉在园内的听戏欢乐中,英法联军却加紧了军事进攻。

第二,咸丰没有政治韬略。咸丰战和不决,小胜即骄。打了败仗,签订《天津条约》;略获小胜,又撕毁《天津条约》;再打败仗,又拒绝妥协。施展猫伶狗俐小技,使得事态逐渐扩大。没有使天津谈判当即解决,而支持肃顺、载垣、穆荫一伙,将英使巴夏礼等诱擒到北京,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咸丰帝没有韬略,没有格局,耍小把戏,玩小权术,使主动局面变成被动局面,又使被动局面更加被动。

第三,咸丰没有身守社稷。面对英法联军6000余人犯八里桥,咸丰没有动员兵民“勤王”,全力守卫京师,而是准备逃跑。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原因之一是“天子守国门”,抵御入侵。明朝的崇祯皇帝,在社稷危难之时,既不迁都逃跑,也不巡狩围猎,而是发出“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的哀叹,登上煤山,自缢而死。可是,咸丰皇帝在大敌侵入之时,不尽职守,不守国门,却带领老婆儿子、军机大臣、王公贵族,逃之夭夭,美其名曰“巡狩”。

咸丰皇帝不仅没有国君的使命感,也没有历史的责任感。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历史责任上,不但有过,而且有罪。咸丰皇帝应是《北京条约》签订的直接责任者。咸丰在外敌入京、义军蜂起、社稷多难、江山危急之时,逃离皇都北京,躲在避暑山庄,而且恐惧洋人,拒不回銮返京,从而铸成大错。

3.沉迷美色,为中华民族埋下祸患

面对内忧外患,咸丰帝很快就失去了初登大宝时的雄心,整天沉迷于女色,而后来那位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就在这个时期走进了宫廷,受到了咸丰的宠爱,为后来专权铺就了道路。这对爱新觉罗家族来说,可谓雪上加霜。

咸丰帝刚刚即位时,也是想有所作为,面对此起彼伏的变乱,召对批章,励精图治。然而,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起义如此猛烈地荡涤着大清江山,极大地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英、法、美、俄列强也攻城略地,加紧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入侵中国。面对内忧外患的交织缠绕,国家时运空前艰难,才识平平的咸丰帝绞尽脑汁,却无济于事,眼睁睁地看着大清国这辆破烂沉重的马车,在茫无边际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之后,咸丰帝很快丧失了精气神儿,对大清彻底失去信心,索性破罐子破摔,沉湎于美色之中。

不久,咸丰帝对后宫内留着天足的旗籍后妃们便失去了兴趣。他渴望弄到一批江南小脚美女,供自己享乐。但是,早在顺治年间孝庄皇太后就留下一面铁牌,赫然警示:“敢以小脚女子入此门者,斩!”此铁牌历代子孙无一胆敢拔去,咸丰帝虽色胆包天,也不敢动它半个指头。但他很快有了新主意,将那面讨厌的铁牌无声地粉碎了。

他暗遣心腹官吏,到江浙一带花重金购买了数十名美女。祖上不允许小脚美人逾越那面锈迹斑驳的铁牌进入紫禁城,他便将她们引入圆明园的行宫之中。按照祖上通例,皇帝一般在三四月间入住圆明园,到八月间完成木兰秋弥之后,返回紫禁城皇宫。

小脚美人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咸丰帝哪里按捺得住!总是一过新年,他就急匆匆地赶往圆明园,直到十月份,才依依不舍地从那群娇俏艳丽的江南尤物中钻出来,颇不情愿地回到那群旗人后妃中去。

咸丰帝为了女色自娱,在冲破祖训方面可谓是独具匠心。他追求淫乐不知满足,并且充满想象力。他以加强圆明园安全警卫为由,雇佣十几位美貌女子为保镖,每人装备一个绑铃,打更巡警。每当夜幕降临,就有三名装备绑铃的巡逻女子,到皇帝寝宫外敲击响铃。咸丰帝增设这一节目后,淫乐更加方便,对一些佳丽呼之即来,呵之即去。

“上好色,下必献之。”之后,善于拍马的臣子将几个特别美貌的女子弄进圆明园,咸丰帝龙颜大悦,给她们一一上了封号,这就是民间传闻的所谓“四春”:杏花春、武陵春、牡丹春、海棠春。

四春中,杏花春尤为娇冶,幼年曾被卖给妓院,咸丰的心腹特意购来敬献给圣上,对此,咸丰帝极为喜爱。这时,海棠春也刚好入住圆明园,咸丰帝更为欢喜,倍加赏赐心腹。很快,心腹又献来牡丹春,牡丹春是江南人,善于媚工歌舞。咸丰帝在温柔乡里乐不思蜀,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有了“四春”的陪伴,咸丰帝的斗志更加消沉了,他开始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纵情声色。

咸丰除了这四春外,还宠爱所谓的“天地一家春”慈禧。慈禧在咸丰二年的选秀中进入宫廷,之后,受到了咸丰的宠爱,而这个权力欲极强的女子在后来通过一系列手段,将大权集于自己手中,奉行所谓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政策,让国家的尊严荡然无存,彻底将大清帝国推向了深渊,咸丰帝实在是愧对其列祖列宗。

4.判断错误,辛酉政变遗祸无穷

谢幕的时候到了,咸丰将权力移交给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为了让最高权力不外落,他为自己的儿子设计了权力平衡构架。作为一个父亲,咸丰帝的设想是好的,但由于他没有看清当时家族内部的实际情况,他的安排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在他去世后,发生了辛酉政变,家族的最高权力也就旁落他人。

1860年8月16日,咸丰一行逃难者终于到达了热河行宫,住进了清帝在热河时的寝宫——烟波致爽殿。咸丰十一年(1861年)正月初二日,咸丰诏定二月十三日回銮。其后,又规定了启銮后详细的行程安排。这边在京城留守的王公大臣们都翘首以盼,希望皇帝尽快回宫,一来人心大定,二来可以使咸丰早日摆脱肃顺等人的左右,为下一步行动创造条件。但令他们失望的是,皇帝的病情又有反复,并进一步恶化。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六日下午,咸丰帝病情突然加重,昏厥不醒,奄奄一息。经御医紧急抢救,直到晚上,皇上才慢慢苏醒过来。到半夜时,皇上吃了一副药后,精神略有好转。他知道这是回光返照,死神已向自己招手。为了使自己的皇子能够顺利地当上大清国的皇帝,咸丰皇帝急忙派人把大阿哥、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和军机大臣召来,临终托孤。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

为什么此时才立大阿哥为皇太子呢?虽然清朝皇帝在立嗣君时,一直沿用雍正建立的“密储制度”,但咸丰帝除了大阿哥载淳之外,别无他子,所以一直没写密诏。现在他自知命在旦夕,如不临时变通,自己一旦突然崩逝,将出现历史上多次发生的争夺皇位之惨剧,他宠爱的独苗儿子将无以安身,国脉很难在本支永传。因此,他决定今天就把这件事定下来,使大阿哥能名正言顺地成为皇位继承人。

皇上确定了大阿哥为皇太子,为了让皇子能够顺利地度过过渡期,学到更多治理国家的经验,使国家大事不因自己的离去而受到影响,随即又下旨委任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专责辅弼皇太子。1861年8月22日凌晨,咸丰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卒年31岁。

应该说,咸丰这样安排,是费尽心思的。两位皇太后和幼帝为一方,八位赞襄政务大臣为一方,不突出任何一方,缺了任何一方又不可。这既不是垂帘又不是辅政,而是“垂帘辅政,兼而有之”。然而,令咸丰意外的是,他选择的托孤大臣在随后不久的辛酉政变中,这些人就很快走下了历史的舞台。而造成这一切的结果是,咸丰没有看清朝廷内部的形势,当时,朝廷的主要政治势力,可以分为三股:

一股是咸丰临终顾命、赞襄政务的八位大臣,主要为两部分人: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四人为宗室贵族、军功贵族;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为军机大臣。当时军机大臣共有五人,其中,文祥兼户部左侍郎(尚书为肃顺兼),因上言力阻“北狩”而被留在北京,是军机大臣中唯一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者。

第二股是咸丰帝的几位兄弟。咸丰死时,道光九个儿子中健在的还有五阿哥惇亲王奕誴、六阿哥恭亲王奕訢、七阿哥醇郡王譞等。在咸丰死时,几位亲王尚年富力强。他们同朝中顾命大臣以外的势力联合起来,成为朝中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第三股势力,就是6岁的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咸丰在临终之前,特制“御赏”“同道堂”两颗印章,作为日后颁布诏谕的符信。换句话说,奏折“经赞襄大臣拟旨缮进,俟皇太后、皇上阅后,上用‘御赏’下用‘同道堂’二印,以为凭信”。这两颗印章,“御赏”之章,为印起;“同道堂”之章,为印讫(结束)。将“御赏”章交皇后钮祜禄氏收掌,而将“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载淳收掌,因载淳年幼,“同道堂”章实际上由其生母懿贵妃掌管。咸丰的旨意是,在他死后,由皇后钮祜禄氏、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与八大臣联合执政,避免出现八大臣专权的局面,也避免出现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专权的局面。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的实权在八大臣之上,因为她们都有对于八大臣所决策军政大事不予盖章的否决权。

很明显,如果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不加盖“御赏”和“同道堂”这两颗起、讫之章,那么,八位赞襄政务大臣是发不出“诏书”和“谕旨”的,赞襄政务八大臣之议决均不能生效。相反,由内臣拟旨而不经过顾命八大臣同意,加盖“御赏”与“同道堂”两章即能生效。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权力平衡的结构,但咸丰没有把自己兄弟的势力纳入“赞襄政务”的权力系统内。比如说,用恭亲王奕訢“摄政”或“议政”或“辅政”或“赞襄”,后来情况也就会不一样。

1861年11月1日,慈禧等人发动政变,宣布解除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并派人去路上逮捕肃顺。很快,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八大臣的第一个重要罪状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也等于向侵略者表示,她是“尽心和议”的卖国贼。接着,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明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表示东、西二太后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这一年,正好是辛酉年,故又称“辛酉政变”。而发生此事的地点又在北京,故又称“北京政变”。

从此,慈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了47年的罪恶统治。她上台的第一桩罪行,就是“借师助剿”,和外国侵略者共同血腥镇压了著名的太平天国革命。中国历史上许多不平等条约,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都是在她统治时期与外国签订的。她的篡政和统治,使近代中国蒙受了无穷无尽的屈辱。

咸丰皇帝临终前没能正确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导致辛酉政变的发生,从而出现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影响中国历史近50年,咸丰的责任不容推卸!

六凡荒芜:重际一口气读完战国史:战国很有料(全三册)来自崩三的我在星铁当租借男友重生异世之天降夫郎遇凤不详四合院:东方炼气士寻龙风水师穿越之酷哥的仙医小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