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趁火打劫(1/1)
同年(公元前333年),就在中原闹剧刚刚结束后,秦国又发生了了大事儿,那便是嬴驷任用公孙衍为秦国大良造,掌管秦国的军政大权。
公孙衍,魏国阴晋人,从小便聪明好学,是个实干之才,还是个文武双全的能人,可在魏国一直都得不到重用,原因便是无人推荐。
而秦国自从商鞅被车裂以后,大良造的位置就一直都处于空缺状态,前面书也说了,秦国的大良造等于中原国相之类的官职,而一个国家没有国相是不行的,然而秦国又是一个没有读书人的地方,所以文官之类的基本上全都从中原挖。
史书上也没有说嬴驷怎么和公孙衍勾搭上的,反正这一年公孙衍就这样莫名其妙的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
然而就在秦国刚刚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的同时,赵国又开始动武了。
赵肃侯想要彻底断了魏国在东河的势力,将魏国屁股后面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便起大军围住了魏国在东河最重要的军事据点--黄邑。
赵肃侯本以为凭着现在魏国的虚弱,一定可以一举拿下,可是经过魏惠王和惠施这两年的努力,魏国的国力正在急速恢复,而黄邑是东河的重要据点,魏惠王派了大军驻守。
赵肃侯的赵国骑兵虽然很快就冲到了黄邑城下,可无奈的是攻城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半个月过去了都没有一点儿要拿下此地的苗头,反倒是魏国的援军正不断地向黄邑开进,赵肃侯只能无奈的命令士兵离去。
公元前332年,因为秦国的大良造公孙衍是阴晋人,所以嬴驷以此为借口写信向魏国伸手要地,“我尊敬的魏罃兄弟,我家大良造刚刚胜任,我想送他点儿贺礼,可不知道送什么好。这不,他老家是阴晋人,而阴晋又是你魏国的地盘,我看您就替我送了吧,我会记住你这个人情的,不过你要是不借也没有关系,我可以自己去取。”
这哪里是借?这摆明了就是威胁,是明抢。
魏惠王惧怕秦国人的武力,只能无力的将此地交给秦国,以此换取短暂的和平。
可这只不过是肉包子打狗的做法,秦国人自然不会因为这点儿贿赂就放掉你魏国这块肥肉而不吃。
眼看西面的秦国越来越强大,魔爪一天天的向中原延伸,三晋以及齐国等中原强国在干什么呢?他们还在忙着“窝里斗”呢。
魏惠王之前曾经让赵国人偷袭了一把屁股,虽然没能让赵肃侯得逞,但是梁子也算是结的更深了,可令赵肃侯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不只和魏国结下了梁子,也一举将齐国给得罪了。
因为现在的魏国相当于齐国的小弟,齐威王直到现在还很感激魏惠王当初的“醒目”呢,怎么茬?你打我小弟连个招呼都不打?你是想作死吧?
于是,魏惠王请求这个大哥给自己报仇,而齐威王也乐于当这个大哥,直接就派遣军队向赵国进发了。
就这样,齐魏联军浩浩荡荡的杀向了赵国。
不过让人惊叹的是这两国联军不但没有获得最终的胜利,反倒是被赵肃侯一场大水给淹回去了,具体怎么淹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笔者分析应该是在联军刚过黄河的时候赵肃侯干的。
公元前331年,义渠国内发生内乱,上一任义渠国王驾鹤西游,他的两个儿子(姓名不详)因为王位的归属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一开始的时候双方的矛盾主要是集中在嘴上,可是争来争去发现谁都占不了便宜,那还说什么?打呗。
于是,义渠国分成了两个派系相互征伐,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动荡不安中。
义渠国大家都知道,那是秦国的第一心腹大患,英明神武的嬴驷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天赐良机。
于是,他派遣庶长操出大军前往义渠国“平乱”。
因为义渠的两位王子内斗正酣,谁都想留着兵力对付对方,便都没有派兵前去抵抗秦国,而是保留主力静观其变。
如此,秦国势如破竹一般的冲入了义渠腹地。庶长操先是灭掉了义渠的附属国乌氏戎国(今甘肃平凉和宁夏固原南部一带),然后又占据了义渠的战略要地郁郅(今甘肃庆阳一带),并在这两地设置了乌氏县和义渠县,将魔爪彻底的伸向了宁夏境内。
眼看再这样下去秦国就有吞掉义渠国的可能,这两个王子也没有时间再争斗了,他们统一派出使者前去秦国面见嬴驷,说从此愿意对秦国俯首称臣,只求秦国能够不再侵略义渠。
嬴驷非常聪明,他知道自己现在之所以能够一帆风顺,主要是因为义渠国的内斗,而如今已经占了大便宜,不能再得寸进尺了,要是还继续侵略义渠国的话,这两个王子很有可能会拧成一股绳,同仇敌忾的来对付他,到那个时候就不好办了,还不如见好就收,放任两个王子继续内战,等到他们打个两败俱伤的时候再从中收取渔翁之利,那不是美了美了的吗?
所以,嬴驷同意了义渠的请求,收兵回国,不过侵略下来的那两个县,他们义渠就想也别想了。
话说嬴驷确实很聪明,可是人家义渠的两个王子也不笨,他们很敏锐的发现了嬴驷的阴谋,便自从秦军撤军以后就不再内斗。
最后,王子A主动退位让贤,将王位让给了王子B。
义渠国的内乱结束以后,王子B不再向秦国称臣,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样子,可那又能怎么样呢?这时候秦国已经将乌氏县和义渠县的土著居民全都迁到了秦国国内,换上了土生土长的秦国老百姓到二县定居,再加上二县的防守严密,王子B就是再厉害也收不回这二县了,最终还是嬴驷占了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