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五国伐齐(1/1)
因为狐援的名气非常大,所以他死后,齐国九族心寒,百姓不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齐国表面上虽然强大,可实际上已经到了动荡不安的程度了。
就在这时,苏秦也写信至燕昭王处,说时机已到,可以行动了。
燕昭王大悦!遂派乐毅出使列国游说,打算联合秦、三晋共同攻击齐国。
那有的朋友大概会感到奇怪,为什么燕昭王不找楚国来帮忙呢?按说楚国虽然在前些年被四国(秦、齐、魏、韩)疯狂围殴,可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军力应该恢复了才对啊,再说楚国和齐国接壤,绝对是攻打齐国的第一帮手才对。
呵呵,您说的没错,可楚国就因为实力不俗,且挨着齐国,燕昭王才没打算去找楚国帮忙。因为一旦牵出楚国,到最后瓜分齐国的时候便会出现不可确定的因素。
就在乐毅打算挨个诸侯国游说的时候,却没想到只第一站赵国就将所有的诸侯国全都搞定了,那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因为乐毅来到赵国以后,发现秦国使者也在这一时间面见了赵惠文王,所说竟也是共同攻打齐国。
那秦国和齐国相距甚远,就是拿下了也属于飞地,根本守不住,他为什么要攻击齐国呢?
原因很简单,在整个华夏大地,秦国真正看得上眼的对手只有两个,那便是齐、赵二国。然而齐国击溃宋国以后,齐缗王志得意满,又“残杀忠良”,这使得齐国凝聚力大降,此为攻打齐国之绝佳时机。如果此时不攻,等齐国人喘过气儿来,那可就不好整了。
所以,秦国也派人来忽悠赵国结成联军。
那赵惠文王本来是犹豫不决的,可就在这时,乐毅也来说同样的事情,赵惠文王便同意了,毕竟本国的中山地区挨着齐国边境,打败齐国以后赵国也会得到不少甜头。
于是,秦、赵、燕三国联军在瞬时之间就已经形成了。
紧接着,乐毅又和秦国使者前往咸阳面见了秦昭王,商讨了下一步的计划。秦昭王当即拍板儿揽活,主动出使联系魏、韩两国。
韩国不用说了,夹在秦国与赵国中间,人家说什么他就得照办,魏国就更不用说了,他连接着齐国,只要齐国一下,自己的好处定是少不了的。
于是,五国联军伐齐之事已成定局。
可决定是决定了,紧接着又有难题了,那便是哪国为本次五国伐齐的盟主国。
要知道,从有夏以来,任何一次联盟作战,盟主国出兵绝对是最多的,损失是最大的,可所得利益也是最多的,这其中就包括地盘、名声和物资。
因为本次联盟各国都是秦国忽悠的,再加上他本身的实力也是最强大的,所以严格来说,盟主就应该是秦国才对。
可齐国对秦国来讲属于飞地,就是拿下齐国秦国也守不住,只是白白为他人做嫁衣,所以秦昭王不想当盟主,那么就要将盟主的位置交给第二发起人了,而这个第二发起人是谁呢?那便是燕国。而燕昭王也很乐于当这个盟主。
于是,联军敲定,各国秘密集结军队,于次年某月某日同时行动,对齐国发动突然袭击,而这一切,齐缗王全然不知。
公元前284年的某月某日,燕昭王突然倾全国之兵,以乐毅为主帅,从国都出发,越过燕长城一路向南,经河间、平原,至济水以北平原处驻扎。
与此同时,秦国与三晋也相继出兵,五国大军几乎同一天到达了济水以北平原处。
至于联军兵力史无记载,《战争史》通过多方面分析应该在三十万左右。
身为联军总司令的乐毅在联军集结完毕之后首先誓师(齐缗王怎么无道怎么残暴啥的),并命令大军修整一日后即刻攻击齐国。而直到大军完成集结以后齐缗王才知道五国伐齐这码子事儿。
其闻讯大惊,赶紧召开国会,仓促集结兵力,倾全国三十万之兵西行迎击联军。
两军于临淄以西,泰山以北之平原相持。
这场世纪大战的详细过程我所观之史书无半分记载,也不敢对这种世纪大战胡编乱造,只能照着史书说,“齐大败”。
其实这也不难分析,按照《孙子兵法》所述,但凡大集团军决战,有几点要求必须满足。
第一,提前几个月就要展开全国总动员,其要点便是要民心所向,鼓舞士气,而齐国则是仓促调动,这第一点就输在了起跑线。
第二,粮草装备必须提前准备妥当,以应对消耗战所需,而齐国则是仓促调动,此项还是输。
第三,大集团军作战以前必须向敌国出动五间,在战斗之前探查敌军虚实,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齐国也没有。
第四,战前通过所要应对之对手、地形等条件选择恰当的主将,而齐国还是没有。
综合以上四点,齐国不败才是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