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 李牧破秦(上)(1/1)
嬴政那边刚处理了内部事宜,赵悼襄王也趁此空隙派兵出征燕国,取貍和阳城,意图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的磨死燕国。
对于此法,燕王喜是毫无办法。
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崩,其子赵王迁继位。
再看秦国。
随着蒙骜、王龁等老将先后离世,秦国现在进入了青黄交替的时代。不过秦国永远不必为了优秀的将领而犯愁。
这不,就在这些老将“离去”之后,秦国新一代的杰出将领又钻出来了。
这便是战国四将中最后一个出场的战术大师。他的名字叫--王翦。
就在前236这一年,嬴政命王翦率军拿下了赵国的阏与和其周围的九座城池。这使得王翦威震天下。
王翦,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从小便痴迷于兵法,其用兵的主要特点便在于稳。
那他究竟稳到了什么程度呢?
这么说吧,王翦从来不会做什么阴谋诡计去致胜,他的致胜法则完全就是用士兵的数量和质量去碾压对手。
那有的朋友可能会不屑一顾,“哦,就这么一个靠人多打人少的将领也配排进四大名将?咱都不用说吴起,我看就连乐毅、王龁等辈他也比不上啊。”
哎~,话不能这么说,为了能将历史各大战役还原,笔者自认为读的兵书都不比古代的将军少了。而读了这么多的兵书,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便是人多他就未必是好事儿。有很多战役都是因为人多最后才失败的,“兵溃于众”便是这个道理了。
而细数能将数十万大军带的井井有条的,纵观整个历史那都是屈指可数。
所以,鄙人认为,王翦能当上四大名将也并非言过其实。
那么王翦以后还会带领多少大军发光发热呢?这事儿咱以后再说。
公元前234年,嬴政再次对中原发动侵攻,他命桓齮(已)领二十万大军攻赵,打算和赵军一决胜负。
赵王迁派赵将扈辄领兵主动出击,可赵国自从经历了长平大败以后一直都没能恢复元气,赵国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和赵武灵王亦或者赵惠文王时期的士兵根本就没法比。
最终结果,扈辄死于乱军之中,并被秦军斩首十余万级。而桓齮军队也因为此战损失不小,遂在原地整顿列阵,准备等秦国援军到达之后继续攻打。
公元前233年,秦之援军已到,桓齮再领二十万秦军向北攻伐,并连破宜安、平阳、武城。对赵都邯郸形成了围堵之势。
赵国朝野震惊,赵王迁急的直跳脚,却不知应该拿什么来抵挡秦国人的进攻。
就在这紧要关头,突然一个声音出现了,“大王,如今能抵抗秦国军队的只有边塞的李牧了,除了他,再无一人能胜此大任!”
赵王迁一听,“对呀~,我怎么把他给忘了!”
遂紧急草拟文书,急速命使者持书前往边塞,命李牧迅速领边塞之军前往邯郸方向援救。
李牧不敢怠慢,留五万优弓之士留守边塞,自率边境胡刀骑士一万三、大刀战士五万、优弓之士十万向南驰援。
李牧行动迅速,没几日便到了邯郸近郊。赵王迁一看李牧的边塞大军都到了,别提多高兴了。
他也是拼了,为了能增强李牧的硬实力,赵王迁孤注一掷,将所有的邯郸守军全都派了出去,与李牧合兵一处,且全听李牧统一指挥。
李牧得到了援军,直接前往宜安阻挡秦军。
当李牧军队快到宜安的时候,遭遇了秦军部队,李牧没有对敌军展开攻击,而是主持赵军于原地修建壁垒,做好了与秦军做长期对战的准备。
李牧认为,现在的秦军连续获胜,正是锐气正盛之时,再加上秦军的精锐和桓齮优秀的进攻能力,以自己狂奔而来的边赛军与其硬拼胜率太小。
基于此考虑,李牧的战争策略就是防守,就是死拖,什么时候将敌军的锐气拖没了,什么时候再寻求决战的机会。而防守,正是李牧的拿手好戏。
面对这样一个防守滴水不漏的将领,桓齮简直愁死了,打吧,肯定不行,不但打不下来,还会使自己损失惨重。你说不打把,那更不行,士气会被耗没不说,粮草也不行啊。
要知道,现在的秦军已经打到邯郸附近了,他们的战线拉的太长,比当初王龁对廉颇的时候还要更甚。
当然了,凭现在两国之间的国力对比这么打也不是不行,可问题的关键是自己拥有这么多的兵力还拿不下一个赵国,还要拖拖拉拉的打消耗战,到时候秦王必定怪罪。
于是,桓齮打算将李牧的部队给引出营寨,在野外歼之!
如此,桓齮分出一部分士兵进攻肥下(邯郸附近),做出要攻打邯郸的意思,意图引诱李牧主力驰援,之后再全歼李牧军于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