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敌军总攻(上)(1/1)
"果然不出朕之所料,这欧洲诸国终究是按捺不住了!!!"朱由检感慨道。
此时,宫殿之中只有朱由检和蒋德璟二人,气氛稍显肃穆。
"陛下,除了郑将军那边暂时稳定之外,如今百万敌军正在围攻我朝另外两处军港。这两地加起来总共只有两万多兵力啊,形势已经到了极其严峻的地步。
请陛下明示,我们是否应该下令让军队全部撤出呢?微臣实在担忧会出现全军覆没的惨状啊。"蒋德璟语气沉重地劝谏道。
按照常理来看,两万对阵百万,这样巨大的兵力差距简直令人难以置信。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对比,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会感到绝望和无助。
然而,朱由检并没有立刻做出决定,只是陷入了沉思之中,在这个关键时刻,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朝廷在欧洲的命运和未来。
如若撤军,可以保存一部分兵力,但也意味着放弃了那两处军港,让敌人长驱直入;但如若不撤,又该如何应对百万敌军的猛攻呢?
思虑良久,朱由检缓缓站起身来:“不必,立刻给张通和李定国发去电报:朝廷不会干涉他们两人的指挥权,但朕只有一个要求,在万不得已之时,一切以将士们的性命为重。”
“臣明白了,臣即刻向二位将军发电。”朱由检的意思,蒋德璟亦是秒懂。
“嗯,杨奇他们抵达何处了?”
“回陛下,刚刚收到回电,杨大人的舰队已然越过了巴达维亚,尚有半月即可抵达。”蒋德璟拱手答道。
朱由检听完之后,心中暗自沉思:"半个月吗?恐怕来不及赶上这场大战了。"
但他并未表现出来,只是平静地说道:“无妨!!!对了,蛮夷既然开战,那留在京城的诸国的使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传朕旨意,让京城守卫军、五城兵马司配合锦衣卫,立即抓捕滞留在大明的所有敌国蛮夷,包括其商人和平民,不管其立场如何,全部抓起来,留待以后再慢慢甄别。
此外,待杨奇到达目的地之后,让其必须密切关注兰与爱尔兰的一举一动,如果欧洲众国胆敢发动进攻,则需立刻对两国进行支援;倘若他们按兵不动,那么我们便要果断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
"臣遵旨,臣即刻去办。"
翌日清晨,似乎是早就预见到了朝廷接下来会采取何种行动一般,在针对各国相关人士展开的抓捕行动之中,竟然有许多人早已逃之夭夭,其中甚至包括大不列颠以及法兰西等国家的大使也都凭空消失不见踪影。
面对如此状况,朱由检当机立断再次下达圣旨,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力追捕逃跑的这些外族之人,并力求能在本国境内将他们全部捉拿归案。
当然,此事倒不是说朝廷出现了内奸,而是这群蛮夷心思狡诈罢了。
......
三日之后的朴次茅斯,整个军港呈现出一片萧条景象,放眼望去,军港周边方圆一公里内皆化为焦土,令人触目惊心。更甚的是,满地都是阵亡的明朝将士与蛮族士兵的遗体,明眼就可以看出这场激战的惨烈程度。
在过去的数日里,双方交战可以说激烈异常,难分胜负,蛮夷凭借着巨大的人数优势,屡次险些攻破军港防线。
然而,在关键时刻,两艘飞艇和战舰的火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无数的炸弹和炮弹的轰击下,血肉之躯又如何能抵挡的住?明军在武器的优势下成功击退了来势汹汹的敌军。
不过尽管如此,战至目前,明军也已是强弩之末。虽然他们奋勇杀敌,歼灭了不下三万名敌人,但自身亦付出了沉重代价,伤亡达到三千余人之多,而且其弹药亦是消耗了大半。
万般无奈之下,张通只好下令全军撤退至最后一道防线,并将朴次茅斯的大部分地区拱手相让。
实际上,张通做出这样的部署主要出于以下三个考量:其一,最后一道防线临近海岸线,这意味着舰队能够更便捷地提供支援以及补充弹药。
其二,在关键时刻,军队向海域撤退也能节省更多宝贵的时间;
其三,张通希望通过此番阻击,再给那些蛮族来一次迎头痛击,给这些蛮夷再炒一盘下酒菜。
他唯一担忧的是,各国的海军仿佛凭空消失了一般,截至目前仍未露面。而张通也绝不会狂妄自大地认为各国海军畏惧大明而不敢出战。
出现如今的情况,恐怕只有欧洲诸国正在酝酿一次大的行动这一个解释了。
此时此刻,整个朴次茅斯都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双方都在为最后的决战做修整。
另一边,久久未能攻克目标的联军也陷入了极度的恼怒之中,这一次与上一次不同,他们的指挥官乃是由大不列颠的鲁珀特亲王担任。
尽管他对与大明交恶持有一些保留意见,但身为军人,他明白服从王命的重要性,更何况,这次出征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和荣誉,在此等情形下,鲁珀特亲王还是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一重任。
“鲁珀特阁下,我军伤亡已经接近三万四千人。”一名副官恭敬地走到他身边,递上一份最新的战斗报告。
鲁珀特亲王接过报告,仔细起来,报告中的内容让他的眉头紧紧皱起,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大明的强大还是一如既往,哪怕己方已然装备了先进的火器,可这差距似乎还是越拉越大。
不过,鲁珀特并没有被明军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战胜大明的信念,似乎战胜这样的明军才有成就感。
"通知各部队将领,加强进攻力度,一小时后向朴次茅斯发动总攻,务必将这支明军全部消灭!!!"思索片刻后,鲁珀特亲王果断下达命令。
随着命令的下达,欧洲联军开始调整战术,向龟缩在一平方公里的大小地方的明军,展开了更为猛烈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