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犹太还是犹大(1/1)
“将城里所剩下的百姓,并已经投降巴比伦王的人,以及大众所剩下的人都掳去了。”
—《圣经·列王记》
看完北国以色列十个支派丢失的来龙去脉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他们的南国同胞是不是能比他们幸运。
对于初次接触以色列历史的人,“希伯来”、“以色列”和“犹大”、“犹太”等称谓往往难以区分,本书也一直没有严格地区分这几个词的用法。如果你跟随我的讲述沿着犹太人的历史一路走来,估计你应该对“希伯来”和“以色列”这两个词能够有个清晰的认识了(如果你还是不清楚,那只能说我的水平太“平凹”啦)。但关于“犹大”和“犹太”称谓的区别,我们还是不得而知。
别急,当我们一起走过历经三百年的南国,也就是犹大国的历史变迁之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揭晓了。
辉煌不再
罗波安登基的时候四十一岁。
作为名门正派的罗波安,继位之初就很有优越感,他打心眼里就瞧不上工头出身的北国国王耶罗波安。当时刚刚组建起来的北国忙于应付北边的劲敌亚兰,而南边的埃及还蛰居在尼罗河畔韬光养晦,所以没有什么压力的罗波安倒也过得逍遥快活。
《希伯来圣经》记载,罗波安有十八个妻子、六十个嫔妃,这些后宫佳丽一共为罗波安生养了二十八个儿子和六十个女儿。潇洒的日子过得很快,一晃八年过去了,在罗波安的打理下,圣殿里的财富越来越多,于是有人就惦记上了这些财富。
公元前925年,埃及国王示撒假借北上教训“忘恩负义”的耶罗波安之名,顺道“拜访”了一下罗波安。
当时,埃及正处于邻国利比亚的统治之下,埃及王示撒就是利比亚人 (难怪牛人卡扎菲统治的时候有时敢于挑战中东的老大埃及,看来是有历史基础的)。在稳固了埃及政权之后,示撒带领联军(古实人等)挥师近东,开始恢复行使埃及人几个世纪以来日渐旷废的迦南主权。正如我们已经在北国历史中看到的那样,示撒带领埃及联军,轻而易举就踏平了北国,然后转头南下,直奔南国犹大。
其实,教训耶罗波安估计并非法老的目的所在,他也不想过分削弱北方,因为他需要有一支足够强大的力量来对抗日渐兴起的亚兰和亚述,“拜访”南国估计才是示撒此次迦南之行的真正目的!不费太多的力气,埃及联军就攻破了耶路撒冷。埃及士兵洗劫了所罗门圣殿以及王宫,将其中自所罗门时代起所积攒的大量金银财宝掠夺一空,其中就包括所罗门用纯金打造的二百面挡牌和三百面盾牌。
这是圣殿自建成以来第一次惨遭外邦大规模的洗劫,当然,不是最后一次。
耀武扬威的埃及士兵如同暴风骤雨般席卷了整个巴勒斯坦,除了圣殿之外,犹太民族的许多圣城、名城都被攻陷,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埃及尼罗河畔一个神庙墙壁上镌刻的关于此次战争的记述,示撒此战共摧毁迦南城市一百五十多座。
面对埃及大军过后留下来的残垣断壁,罗波安首次尝到了外面世界的无奈:并不是你不惹别人,别人就不惹你。但罗波安还是要潇洒,谁让他是所罗门的儿子哪!纯金的盾牌没有了,那也不能坏了规矩,大殿里面的盾牌还得安置,没有金子那就找点铜代替吧,反正在大殿昏暗的灯光下,看着也差不多。
同情一点地说,以色列人分裂得有点儿不是时候。除了南边埃及再次强大起来之外,北方的亚述也渐渐崛起,两只贪婪的狮子都盯上了迦南这块肥肉。不仅如此,两个分裂的南北小国还嫌灭亡的速度不够快,相互之间还互相撕咬,更加快了南北两国灭亡的步伐。
公元前913年,罗波安驾崩,他的儿子亚比雅继位。
亚比雅继承了其祖父、父亲的爱好,多妻多子,他娶妻妾十四个,生了二十二个儿子和十六个女儿。从数字上看似乎比他父亲少了不少,但请注意,这是他只做了三年王的成果,而他老爸所取得的成绩可是用了十八年!
亚比雅继承了老爸未竟的事业,继续与北国的耶罗波安打斗。经过了近二十年的辛勤打理,此时的北国已慢慢强大起来,形成了对犹大的强有力挑战。亚比雅不仅“内战内行”(宫廷内),对外也不含糊,他凭借老爸留下来的家底,在以法莲山地击败了老爸的对手耶罗波安,“以色列人仆倒死亡的有五十万”,甚至还夺取了以色列南部重要的宗教城市伯特利。
亚比雅在位仅三年就挂掉了。《圣经》说“耶和华攻击他”。他的儿子亚撒于公元前911年登上了南国犹大的王位。
亚撒统治犹大四十一年之久,是南方王国中一位信仰虔诚的明君,受到了《圣经》的点名“表扬”。犹大国王中获此殊荣的还有另外七位:约沙法、约阿施、亚马谢、乌西雅、约坦、希西家和约西亚。上帝似乎不怎么喜欢以色列国的十九位国王,他们没有一位得到这个待遇,全被定性为“邪恶的”。
亚撒就没有他爷爷和老爸那么清闲了,他提心吊胆地关注着北方一个又一个国王上上下下。公元前900年前后,他迎来了篡权登基的军事强人巴沙。面对巴沙的威胁和持续打压,无力抗衡的亚撒不得不派出使者,到以色列北部去找帮手。
正如我们在北国历史中已经看到的,真正在南北两国的战争中引入外来力量,并最终导致外部势力习惯性地插手犹太人事务的,就是从亚撒开始的。
亚撒的使者带着从圣殿里挑选的不少财宝,绕道以色列,拜见了亚兰国王,请求他从北部夹击以色列人。有钱能使鬼推磨,见财眼开的亚兰王便哈达当即答应了犹大王的要求,撕毁了与邻居以色列国的和平协约,转而从背后攻击以色列,从而构成了对以色列国南北夹击的作战联盟,也开启了犹太人引狼入室的先例。
亚撒执政期间,北国王室喋血不断,国王似走马灯似的轮转,这位长寿的南国国王居然迎来送往地陪伴了北国七个国王!公元前870年,亚撒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儿子约沙法继位,就此开启了南北两国和睦共处的一段蜜月期。
南北联姻
约沙法三十五岁开始执政,正当年富力强。其实,在他还没有正式登基之前,就已经有了三年的国王“实习”经历。亚撒执政的后期,脚患上重疾(鸡眼),不宜活动,约沙法就代替老爸施政,由此也就出现了父子同台执政的现象。
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到以色列国王与我国皇帝执政理念的截然不同。
纵观犹太人历史,无论北国以色列还是南国犹大,都存在老子与儿子共同执政的现象,有时共同执政时间长达二十多年之久,甚至还曾出现过爷孙同朝。这对于我国的皇帝而言,简直不可想象。在我国,皇帝在位期间太子根本没有机会染指皇位(但皇帝的老婆可以)。不仅不能染指,还要躲得远远的,不然很有可能被多疑的皇帝废掉, 甚至赐死!可以说,被立为皇位接班人却最终没能坐上皇帝宝座,甚至不得善终的太子,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父子共同摄政相比我国皇帝的专制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一来可以借助老子的威望送儿子一程,使得功高的老臣对于新王储不敢轻举妄动,为儿子的接手打下稳固的基础;再者,也可以让儿子及早介入国家事务,熟悉国王面对的环境、作业套路,不至于匆忙接手后手忙脚乱;另外,这还可以确保儿子不会在国王的背后暗施拳脚。因为,既然可以光明正大地行使国王的职权,也就不用背地里用一些下三滥的招数谋取王位了。
年富力强的约沙法从老爸的手里顺利地接过已经熟悉的治国套路,开始独自历练了。约沙法很清楚,在乱世之中要想站住脚跟,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做后盾。所以,他首先加强了国家的军队建设。同时,约沙法也注意加强城墙和堡垒建设。面对犹大强大的军队和坚固的城防,周边国家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而且连一贯找机会捞便宜的非利士人都无机可乘,不得不主动来向约沙法示好,并纷纷送来礼物。
约沙法的雄才大略还表现在他对待北国的策略上。
约沙法之前,他的爷爷和老爸都采取了与北国势不两立的治国策略。也难怪,在南国人的眼里,北方各支派就是分裂国家的民族罪人。但随着时间慢慢流逝,已经几十年过去了,南国对北方的仇恨也慢慢被时间冲淡。于是,本来就是一家人的南北双方开始联合,并联手平定了意欲独立的摩押。
为了顺应形势需要,约沙法不再寻求北方亚兰人的帮助,而是主动与北国以色列修好。他对北国以色列王说:“你我不分彼此,我的民与你的民一样。”为了表示诚意,他还让儿子约兰娶了北国以色列王亚哈的女儿亚他利雅,通过联姻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与北国的关系。
不过,好心有时也会办坏事。约沙法由于没有好好考察一下他儿子的丈母娘,一不小心为犹大国娶进来了一个祸害,这是后话。
除了与北国共同平定摩押反叛之外,约沙法还曾在基列拉末之战中与北国国王亚哈联手与亚兰人作战。就是在这次战斗中,他的亲家亚哈不幸中箭丧命,而他自己也与死神擦身而过,但最后还是平平安安地回到了南国。
除了出色的治军、外交能力之外,约沙法在治国方面也可圈可点,尤其他改善了国内的司法建设。据记载,约沙法首次在耶路撒冷设立了中央法庭,并将宗教事务与民事分开。他差派数名祭司担当法庭的宗教法官,同时又指派在百姓中众望所归的领袖,作为民事评判的法官。若法庭所考虑的事与宗教有关,大祭司便当主审(凡属耶和华的事,有大祭司亚玛利雅管理);若属民事问题,百姓中的领袖便当主审(凡属王的事,有犹大支派的族长西巴第雅管理)。估计耶稣的那句名言“恺撒的归恺撒,上帝的归上帝”大概就是受此启发而得出的感慨吧。
由约沙法的所作所为不难看出,他已经开始有步骤地限制宗教在国家政治和百姓生活中过于强大的作用,试图利用百姓的力量分化和削弱宗教权力,提升国王影响,而这一切都是在波澜不惊的操作下顺利过渡的。
约沙法于公元前848年去世。他效法其父亲,在最后四年执政期间,立他的儿子约兰为摄政王。
都是贪婪惹的祸
约兰登基时也是三十多岁,但同样是三十多岁登基,约兰与他父亲差距可就太大啦!
约沙法一生兢兢业业,治国有方,在他的手上建立起了一个让周边国家敬重的大国。为了让儿子继承大业,他还特意提前让儿子摄政,并为他物色了一个北国的公主为妻,可见约沙法对儿子寄予了厚望。但接过一片大好河山的约兰却“行事邪恶”,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父王去世后,自己便为所欲为起来。这不由得不让人推测,这一切都与他从北方迎娶的“野蛮女友”亚他利雅有关。约兰继位后,开了南国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他居然将屠刀砍向了自己的兄弟们,杀死了六位亲兄弟,并霸占了父亲馈赠给这些王子的所有礼物,包括金子、贵重物品和城邑。
趁着约兰在国内与妖妻折腾之际,以东人不愿再臣服于犹大,就起兵脱离了约兰的管制。约兰也想像老爸那样威风一把,意欲通过制服以东人的叛乱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但只会听老婆吆喝的约兰根本就不具备指挥才能,军队也不服从他的命令,所以只能眼看着以东人独立出去。眼看以东人独立,其他一直称臣纳贡的一些部族也都觉得有机可乘,他们再次联合起来攻打犹大的国土,软弱可欺的犹大国遭受重大的损失,约兰的妻妾子女几乎全部被外族掳走,只有一个儿子亚哈谢以及他的“爱妻”亚他利雅侥幸逃脱。
面对一片狼藉的皇宫,想到自己的后宫佳丽和儿女沦落他乡,“伤心”的约兰病倒了,也许是作恶多端,恶有恶报,约兰得了可怕的肠病,在做了八年王之后死于非命。约兰死后,他唯一幸存的儿子亚哈谢继承王位,登基时二十二岁。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胆战心惊中走上王位的亚哈谢执政却不满一年。
亚哈谢是家中最年幼的儿子,也是遭遇外族浩劫后犹大国王室中唯一大难不死的王子。亚哈谢在位期间唯一可查的一次对外作战记录,就是我们在北国历史中曾讲过的那次协助舅舅约兰王一起攻打基列的拉末。虽说这次联合出征夺回了拉末,但南北两国付出的代价太大了:首先北国约兰王不幸负伤,而且正是这次很受伤,导致他的王位不久后的终结,而前去北国帮忙的亚哈谢,更是撞上耶户将军发动兵变,被耶户当场一箭射伤!
亚哈谢当时带伤逃离了兵变现场,拼命朝自己的家乡奔去,他多想再回到自己的国家啊,但慌不择路,居然跑向了相反的方向(估计在北国人生地不熟),最终,筋疲力尽的他还是被耶户的手下追上杀死,他的随从将他的尸身运回了耶路撒冷安葬。
可怜的亚哈谢虽然历经劫难,死里逃生,但登上王位不到一年,却死在了耶户的刀下,而且还是自己找上门去的,真是造化弄人。
亚哈谢死后,一直躲在幕后的亚他利雅粉墨登场了。
如果我们看下当时亚他利雅的处境,肯定会同情这个女人的不幸遭遇:她的几个儿子被非利士人和阿拉伯人几乎杀戮殆尽;她的丈夫刚因恐怖的肠病过世;她的兄弟、北国的约兰国王被耶户谋杀,尸骨未寒;她母亲耶洗别也刚被耶户马踏成泥,尸身被狗吞噬;唯一幸存的儿子亚哈谢又惨遭耶户的部下追杀,死在他乡异国……
但如果你对亚他利雅有一点儿同情你就错了。按照王室惯例,亚哈谢死后应由他的儿子或兄弟继位,但亚他利雅却野心急剧膨胀,称王的诱惑让她的邪恶暴露无遗。亚哈谢的兄弟都已死于外族之手,已构不成她称王的阻碍,阻挡她通向王座的障碍只有长孙。为了坐上王位,亚他利雅彻底丧失了人性,居然残忍地害死了亚哈谢的长子,也就是自己的大孙子。
亚他利雅梦寐以求的王位终于近在咫尺了。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有一个年仅一岁的小孙子约阿施。这个小孙子在亚哈谢的妹妹约示巴帮助下逃过一劫。约示巴偷偷地将小约阿施救了出来,藏在圣殿里面达六年之久,总算保住了亚哈谢的最后血脉。约示巴的丈夫是当时的大祭司耶何耶大,所以即使亚他利雅知道她还有个孙子藏在圣殿内,估计也无可奈何。
亚他利雅踩着孙子的鲜血登上了王位。她执政六年,《圣经》没有对她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给予任何记载。但可以想见,除了她从老家带来的巴力教会在犹大发展壮大外,生活在这样一个邪恶女王统治下的犹大百姓,肯定不会有什么好日子过的。
王权与神权的较量
亚他利雅执政第六年,约阿施已满七岁。大祭司耶何耶大认为推翻亚他利雅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就从圣殿中拿出大卫王时期留下的剑、盾牌等器物交给士兵,把住圣殿的大门,然后与众祭司一起,簇拥幼童约阿施登基称王。
就这样,在亚他利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犹大新的国王诞生了,无数的百姓聚集在圣殿欢呼庆祝。
尚蒙在鼓里的亚他利雅听到喧嚷的声音,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派人出来察看才知道百姓已经抛弃她了。亚他利雅可没有她老妈那么“视死如归”的勇气,绝望之下,她急忙逃出王宫,但逃出不远就被抓住,最后被耶何耶大下令处死,结束了她不怎么光彩的一生。
虽然约阿施被大祭司拥立为王,但可以想象,刚刚够上小学资格的一个小毛孩,怎么可能行使一国之君的权力?很显然,此时国王的实际权力在那些拥他为王的祭司手里,约阿施只是一个摆设和玩偶而已。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其间,对约阿施一直呵护关爱的大祭司还操办着为国王娶了两个妻子。
耶何耶大可能属于“我本善良”的一个忠君之辈。他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尽心尽力养育约阿施达七年之久,又在邪恶的亚他利雅眼皮底下拥立约阿施为王。可以想象,在此后的岁月里,为了教育和培养这个小国王,他一定付出了不少心血,不然日后就不会有一个被上帝点名表扬的明君了。但作为宗教首领,耶何耶大又不得不照顾自己集团的利益,不然他这个老大也难以向自己手下的小兄弟们交代。所以,当一些祭司居功自傲甚至谋取私利的时候,他也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约阿施属于一个只懂享乐玩耍的年轻人,他与周边这些人就可以一直相安无事地共处下去,但在苦难中长大的约阿施却不愿甘于平庸,随着年龄的增长,满腔热血的国王跃跃欲试,准备按照自己的意愿干番事业。转眼之间,国王步入三十而立之年,他决定要行动了,而欲有所作为,必须先从收回王权开始。
于是,以国王为代表的贵族集团与以祭司为代表的宗教集团之间的利益较量又一次上演了。
约阿施首先着手宗教改革。他以净化宗教为名,将亚他利雅时期输入的巴力神庙、祭坛及神像等异族宗教建筑全部捣毁,接着直接绕过祭司,带领百姓重修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圣殿。实际上,修整圣殿对于约阿施而言只是他指点江山的第一步。通过这个行动,他巧妙地借助人民和上帝的力量,打压了那些一直压在自己头上的祭司们,提升了自己在百姓中的地位。
宗教集团当然不甘心就这样丢掉自己的利益。他们利用手里的特权,假借宗教和上帝的名义攻击约阿施,其中最猛烈的“炮火”来自于耶和耶大的儿子撒迦利亚。耶和耶大去世后,作为大祭司的儿子,撒迦利亚在整个王国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不过,约阿施此时已经不再是那个羽翼未丰的小伙子了,他根基已经稳固,面对来自于宗教集团的攻击,他毫不留情地出手反击,而且出手很重!慷慨激昂的撒迦利亚居然被约阿施指使百姓用石头活活砸死!这样的结果估计是撒迦利亚以及祭司们所没有料到的。
就在约阿施忙于巩固王权地位、稳定国内局势之际,公元前798年左右,亚兰王哈薛绕道非利士地区,兵锋直指耶路撒冷。
已经几十年刀枪入库的犹大人几乎没有对亚兰人形成任何有效的抵抗,国土就沦陷了,亚兰人在犹大国土上肆意蹂躏、涂炭生灵。为了避免亡国的下场,约阿施连忙从圣殿和国库中拿出大量真金白银,亲自给亚兰王奉上,哈薛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还是那句话,在道上混是要靠实力的,落后就要挨打。
经过亚兰王的折腾和惊吓,约阿施病倒了,不过他并没有死于疾病的折磨,而是在病榻上被两个撒迦利亚的支持者谋杀了。随后,他的儿子亚马谢继位。
父仇不共戴天。继位之后,亚马谢首先杀掉了谋杀父王的凶手,但是对凶手背后的宗教集团,甚至刺杀者的后人、亲属,都没有按照当时连坐的惯例加以惩罚和治罪,而是免于追究。如此宽宏大量的施政态度,使得亚马谢迅速获得了民心,而企图反对和控制他的人也不得不退却。祭司集团因其利益没有被进一步削弱,也与亚马谢相安无事,国内各方势力得到了一种暂时的平衡。
稳定国内大局之后,亚马谢再接再厉,着手收复周边丢失的国土。他首先把目标锁定在了反叛的以东人身上。在亚马谢率领的三十万大军面前,一盘散沙的以东人根本没有还手的能力,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南国大获全胜。
短暂中兴
班师回朝的亚马谢,无论是个人威望还是权力,都达到了他执政生涯的顶峰,开始飘飘然起来。对以东一战的胜利,更让亚马谢自信心迅速膨胀,甚至觉得自己就是那位即将统一以色列民族、复兴大卫和所罗门功业的救世主!因此,以东之战后不久,踌躇满志的亚马谢就向北国递交了战书。
北国国王约阿施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南国的挑战。
公元前790年左右,一场战争在南北两国之间展开。结果挑起战争的亚马谢败得很惨,他不得不“招待”北国军队进入了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北国的士兵拆毁了城墙,砸开了府库。南国几代君王积累的财富被以色列人掠夺一空,野蛮的士兵甚至进入了昔日所罗门的王宫,侵入了恢弘至极的圣殿。对于财富的贪婪,冲破了他们民族荣誉和宗教禁忌的最后底线,他们对王宫与圣殿里的金银宝物大肆掠夺和破坏,昔日神圣的圣殿遭到了肆意蹂躏和践踏(但这一次好像没有看到上帝发怒)。
北国以色列人难道忘记了这也是他们祖先的圣殿吗?
战后,北国掠走了亚马谢的儿子作为人质,南国沦为了北国的附属国。亚马谢虽然没有成为北国的俘虏,但昔日的荣耀就此化为落英黄花!战败以后,亚马谢的名誉与威信都降到了最低点,他从一个民族英雄一夜之间变成了敌国的傀儡和丧权辱国的败类,百姓的不满和图谋不轨者的兴风作浪,都使得亚马谢的王朝风雨飘摇。不久,叛乱就在耶路撒冷发生了。面对涌向王宫的叛军,亚马谢甚至连一支平叛队伍都组织不起来,不得不如丧家之犬,逃到了伯示麦附近一个叫拉吉的地方负隅顽抗,但最终还是难逃被杀的厄运。
亚马谢死后,他的儿子乌西雅(又叫亚撒利雅)正式登基为王,这一年大概是公元前767年前后。登基的时候,乌西雅已经是四十岁的壮盛之年。作为一个早早进入统治核心并经历了王国由衰及盛,又迅速由盛转衰变迁的亲历者,乌西雅积累了太多的“经验和心得”。登基之后,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典型的烂摊子:被北国蹂躏后的耶路撒冷墙倒屋塌,犹大已经沦为以色列的附属国,北国的国王约阿施实际上成为了这座圣城的主人。乌西雅不愿永远对北国卑躬屈膝。他卧薪尝胆,带领百姓重新修建耶路撒冷的城墙,恢复和净化几乎破坏殆尽的宗教场所,提升饱受战争创伤的百姓的信心和斗志。
历史注定乌西雅要有所作为。在他的努力下,犹大不仅慢慢从废墟上站立了起来,而且在稳定国内大局、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后,又一次开疆拓土:在南方,乌西雅收回了犹大在以东的管辖权,更在亚喀巴湾建设了港口,打通了通向印度洋的出口,建立了与东方的商贸往来;在东方,他使得亚扪人乖乖地纳贡,服从他的管辖;在西方,他打败了非利士人,夺取了数座城邑,其中就有被亚兰人侵占的迦特城(还能看到非利士人的身影,他们的生命力真是顽强)。
通过几年的左冲右突,乌西雅不仅收回了南国原有的地盘,而且还扩大了疆土。如果加上当时北方耶罗波安二世在东部与北部所拥有的广阔土地,当时大以色列总的国土面积,达到了自王国分裂以来最大的版图,与先前统一王国时期的版图所差无几。
随着乌西雅的威望如日中天,冉冉上升的王权又一次不可避免地触及了宗教的神权。
根据摩西律法,只有利未人才有资格成为祭司,其他支派即使再强大也不能担当祭司。这种制度确保了祭司集团的特殊地位,也滋长了这些祭司的优越感,同时也束缚了君王们对宗教的影响和渗透。乌西雅决定打破这种格局。为了加强王权、控制教权,乌西雅迈出前人所不敢逾越的一步,自命为大祭司!
这实际上是以色列历史上王权与神权较量的一个分水岭:由此意味着王权将要逐步超越神权,一统天下。
果然,乌西雅的决定一出,立即遭到了来自祭司集团的强烈反对。乌西雅并没有为这些意料之中的反对声音所吓退,他反而向祭司们发起了进一步的挑战,决定直接到圣殿里献祭。这在犹太教中属于严重的僭越行为。但乌西雅还就不信这个邪,他充满自信地来到了圣殿的大门口,但眼前的一幕让乌西雅震惊了:只见多达八十个老祭司,大义凛然地站列在圣殿前,誓死阻挡乌西雅国王进殿献祭。
双方出现了长时间的对抗和僵持。这是一次君主与祭司之间的短兵相接。斗争的结果是乌西雅国王不得不退出圣殿,无限期地取消了亲自献祭的计划。由此可见,当时祭司集团的力量相当强大,即使如日中天的乌西雅也难以撼动,但这次试探毕竟让王权又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乌西雅执政五十多年,是犹大和以色列所有国王中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由于身染麻疯病,乌西雅执政的最后十二年立儿子约坦为摄政王。公元前739年,乌西雅这位伟大的君主离开人世。乌西雅之后,南国犹大短暂的复兴与辉煌就告一段落了。
与狼共舞
约坦统治犹大二十年。起初十二年与他的父亲共同摄政,在其执政期间,约坦基本上是与父亲唱“双簧”,在台前扮演传话筒的角色。而约坦逝世前十二年,也封立了自己的儿子亚哈斯为摄政王,也就是说,爷孙三人居然曾经共同执政!
约坦也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王。在其统治期间,犹大国仍延续乌西雅所取得的成就,维持国势历久不衰。他在位期间,只记载过一次与亚扪人的作战,约坦凯旋,降伏了亚扪人,并让他们纳贡称臣。约坦还延续他父亲的规划,继续大搞“基础建设”,建造了多处重要的宫殿和营寨,以坚固国防。
根据《旧约》记载,约坦晚年调整了国策,采取亲近亚述的外交政策。也许,约坦当时预见到了亚述的强大已经不可遏制,所以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北国的比加王在位期间,曾北联亚兰、南邀犹大,意图组成抗亚述联盟。时刻处于亚述人刀锋之下的亚兰王欣然同意联合,而犹大王约坦则拒绝与北方的以色列一起玩火。于是,以色列王比加和大马色王利汛决定联合教训耶路撒冷,威逼犹大加入抗击亚述的联盟。
迫于形势压力,约坦暗中派出使者北上,寻求亚述人的援助。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公元前734年,亚述大军应犹大之邀,降伏了犹大的冤家对头以色列,扶持了自己的傀儡国王,以色列从此快步奔向终点。欠了亚述一个人情的南国就此引狼入室,不得不刀尖舔血,与强人亚述共舞。
约坦去世后,与他一起管理朝政十二年之久的儿子亚哈斯正式继任国君。亚哈斯上台之后,南国延续了亲善亚述的对外政策。或许他认为通过讨好亚述人,一来可以借助其来威慑和压制北方两个邻居的威胁,二来还可以避免遭到已经强大起来的亚述的摧残。犹大的外交策略果然非常“成功”,借助亚述的力量,很快就灭掉了以色列和亚兰这两个一直威胁自己的劲敌,亚哈斯似乎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先知的眼睛是雪亮的。
亚哈斯这种引狼入室的行径,遭到了当时颇有声望的先知以赛亚、弥迦等人的强烈谴责。他们预言,北国的命运将同样会降落到犹大人的头上。不过,亚哈斯需要的只是保住自己眼下的王位而已。为了保住位子,即使沦为亚述人的附庸,每年给亚述王上贡、馈送大量“礼品”,也在所不惜。为了顺从和讨好亚述,他还毕恭毕敬地引入亚述的神,连上帝的圣殿都给关闭了。
亚哈斯的屈意奉承和低三下四并没有感化亚述人,他们仍然肆意掠夺犹大的财富。而且,此时面对水深火热中的犹大,没有雪里送炭的,倒有不少趁火打劫的,以东人、非利士人都再次反叛,趁机侵占了犹大不少城邑。
亚哈斯战战兢兢地伺候着亚述王,勉强寿终正寝,把一个主权几乎丧失殆尽的犹大留给了儿子希西家,这一年是公元前715年。
希西家继位时二十五岁,他虽然接手了一个烂摊子,但却是犹太人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国王,也是犹大国回光返照的中兴君王。然而由于生不逢时,也注定了他的悲剧色彩。
登基之初,希西家王就着手恢复荒废许久的犹太教。他捣毁了老爸在位期间请来的各路亚述神仙所盘踞的大小建筑,让已经“失业”多年的祭司再次“上岗”,并组织百姓用了大约两周的时间清洁圣殿,恢复了传统的犹太宗教礼仪和传统宗教节日。布满灰尘的大殿里再次人来人往,百姓又一次找回了精神的寄托。为了加强耶路撒冷的防卫,希西家还完善了供水系统,将城外汲沦溪的水通过深挖在岩石内的数百米隧道引入了城内。
随后,希西家王展开了收复国土的对外战争。他先后平定了非利士、以东等民族的袭扰和反叛,收复了失地。此外,希西家还将北国灭亡之后流散在外的以色列遗民尽可能多地聚拢到自己的王国中,许多流散在外的北国遗民自然也都乐意南迁,归附犹大王国。
强权下的挣扎
在国势蒸蒸日上、举国一派欣欣向荣之际,希西家王又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停止向亚述人的进贡,不再对亚述王称臣!为了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力量,公元前701年,希西家甚至与推罗王和埃及法老还组成了反亚述同盟。
还记得北国也曾经找埃及帮忙反而招致亚述人一顿猛扁,并最终导致国破家亡的一幕吗?难道南国犹大不怕重蹈历史覆辙吗?
此一时彼一时也,希西家王是在审时度势后做此决定的。
公元前716年,也就是希西家王登基前一年,埃及人的近邻努比亚人入主埃及,建立了统一上下埃及的第二十五王朝,定都孟菲斯。异族人建立的埃及王朝,不但拥有上下埃及的土地,更拥有他们的传统后院努比亚,其领土范围大概囊括了当今埃及北非部分、西奈半岛、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等,甚至达到了索马里以及肯尼亚。希西家王上台之后所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强势的埃及。与埃及日渐强大的势头相反,亚述当时则是陷入内忧外乱之中,难以自拔。公元前704年,戎马一生的萨尔贡二世在伊朗高原的一场战斗中死于非命,他的长子辛那赫里布登基。萨尔贡二世一死,各地备受欺压的民族和王国以为翻身解放的时刻到了,都纷纷揭竿而起,亚述帝国风雨飘摇。
国际形势似乎很明朗:埃及强势上升,亚述日落西山。
希西家王在研判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之后,以为自己的出头之日就要来到了,于是断然中止了多年以来对亚述的俯首称臣,转而寻求貌似强大的埃及人的帮助。
领导的判断真的很关键,尤其是一把手。本来还没有顾得上到巴勒斯坦惹事的亚述王,被希西家及其同盟的行为“激怒”了!刚刚登基的辛那赫里布本来就在寻找机会,准备向世界展示一下他这个新王的肌肉,既然希西家站出来了,好吧,那就拿你开刀了,让你瞧瞧辛那赫里布是不是好惹的!
希西家及其同盟者们很快就会知道辛那赫里布比他老子还狠!
公元前700年左右,辛那赫里布率军出征,目标是巴勒斯坦。辛那赫里布首先解决了地中海东岸的推罗,然后沿地中海岸南下,控制了包括迦萨在内的沿岸地带,接着转向内陆,剑指他的目的地耶路撒冷城。当辛那赫里布到达距离耶路撒冷不远的拉吉时,首先差遣使者来到耶路撒冷传达命令,让希西家乖乖地投降,以免生灵涂炭。
面对强兵压境,希西家几乎要绝望了,为了平民百姓免遭涂炭,他甚至开始考虑向亚述王投降。但就在此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据《圣经》记载,亚述王突然停止了进攻,“满面含羞地回到了本国!”《圣经》宣称,就在亚述王准备攻打耶路撒冷的时候,上帝派了一个使者进入亚述营地,“把所有大能的勇士和官长、将帅尽都灭啦!”
历史已经尘封,亚述撤军的真相也许永远被湮没了,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为希西家能够逃此一劫而庆幸吧。
在希西家王时期,巴比伦王曾差遣使者,拜访耶路撒冷。
公元前8世纪,也就是古巴比伦帝国灭亡后的一千年之后,由叙利亚地区迁徙到幼发拉底河中下游的闪族迦勒底人,来到了曾经辉煌的巴比伦城,准备在这里再次演绎昔日巴比伦的辉煌。但这些迦勒底人很快就会发现,梦想成真,尚需要经历一段磨难。
亚述王萨尔贡二世去世后,巴比伦趁机摆脱了亚述的统治,迦勒底人成了巴比伦的主人。辛那赫里布当然不能让巴比伦在自己的手里丢掉,坐稳王位之后,他立即发兵巴比伦城。公元前694年,亚述大军打垮了巴比伦军队,将巴比伦的抵抗力量彻底摧毁。为巩固亚述在巴比伦的统治,亚述王子还被派驻巴比伦担当地方统治长官。
但亚述王子统治巴比伦的日子并没有多久。
巴比伦的东面有一个国家埃兰。与亚述类似,埃兰也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尚武国家。他们已经觊觎巴比伦多年。趁亚述大军忙着远征巴勒斯坦之际,埃兰人突然偷袭并占领了巴比伦,俘获了掌管巴比伦城的亚述王子,扶持迦勒底人重新夺回了统治权。
公元前691年,埃兰、迦勒底组织联军反攻亚述本土,双方在亚述南边的一个城市哈鲁里展开激战。不过,联军最终还是败在了强大的亚述面前。据亚述人记载,他们歼敌十五万人。三年之后,亚述大军再次攻陷并血洗了巴比伦城。一番烧杀抢掠之后,千年古城几乎被夷为了平地,迦勒底王也被俘获,从此巴比伦就沦为亚述的统治对象了。
巴比伦王拜访希西家这件事情,据推测就发生在埃兰和迦勒底准备联合进攻亚述之前。据记载,当时希西家王生了一场病,刚刚病愈后不久就迎来了巴比伦的慰问团。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访问团表面上佯装恭贺犹大王康复,实际上是来游说犹大加入反亚述联盟的。还好,这次希西家没有像上次那样冲动,他没有贸然答应巴比伦王的请求。不然,三年后耶路撒冷很可能就会遭到像巴比伦城一样的下场。
公元前687年,希西家王去世,他的儿子玛拿西登基。
黑云压城
由于亚述忙于平定两河流域的反叛,玛拿西上台后度过了二十多年安宁的日子。
为了进一步强化王权、打压宗教势力,玛拿西采取了引入异教的手段。玛拿西的判经离道,引发宗教集团的强烈不满,著名大先知以赛亚毫不客气地站出来谴责这种亵渎上帝的举动。面对宗教势力的责难,早有心理准备的玛拿西一不做二不休,借机镇压宗教集团,很多坚持信仰的祭司与先知被杀害。据称,著名的以赛亚先知就是被他命人夹在两块木板中间,活活锯死的(关于这位先知,《圣经》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记载,足见其厉害。但考虑到他的事迹多是与神交流,且大都是呼风唤雨之类,这里还是略去吧)!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玛拿西的残暴,酝酿了众叛亲离的暗流。而在不远的两河流域,犹大国的掘墓人即将登场了。
出于军事和政治的考虑,也为了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辛那赫里布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将尼尼微建成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繁华富丽的都市(日后的考古发掘证实了这点)。与此同时,他还在巴比伦城一片废墟之上,重新打造了一个更加宏伟的新巴比伦城。但是辛那赫里布并没能在他打造的新都里享受多久。公元前681年,辛那赫里布在尼尼微城的一个神庙做祷告时,被儿子杀死。辛那赫里布的儿子阿萨尔哈东继承了亚述王位。
约公元前671年,阿萨尔哈东在掌控了国内大局之后,率军越过西奈半岛,发兵埃及。凭借亚述大军强大的攻势,很快就攻克下埃及孟菲斯,上埃及各地王公亦不得不表示臣服,亚述人第一次开始在埃及这块古老的王国里行使权力。不过,埃及人并不甘心就此臣服。不久,埃及发生了反对侵略者的暴动,上埃及都城底比斯的努比亚王朝法老乘机夺回了孟菲斯。阿萨尔哈东带兵前往镇压,却不料病死于途中,亚述巴尼拔继位。
约公元前667年,亚述巴尼拔驱兵讨伐埃及,他打败法老军队,再克孟菲斯之后,挥师南下,攻陷了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都城底比斯。亚述巴尼拔就此取得了亚述人有史以来最辉煌的胜利:征服了整个埃及王国,而亚述帝国也达到了它最辉煌的顶峰。
在亚述攻打埃及的战争中,南国犹大一直“坚定地”站在亚述一边。实际上,亚述人之所以能够放手攻打强大的埃及,也是因为他们占有了巴勒斯坦这块桥头堡和战略要地,没有后顾之忧。
不过,亚述人在埃及的幸福日子并不长。亚述入主埃及十几年后,埃及国内风云再起,不甘心听命于亚述人的百姓发动了起义。亚述纠集其附庸国派兵征讨镇压。然而,亚述大军这次没有重复其战无不胜的辉煌战绩,而是在埃及的土地上遭到重创。这次战败也成为亚述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约公元前651年,埃及法老联合一切力量,甚至跨过地中海,雇用了地中海北岸大量的希腊雇佣军,终于将亚述人驱逐出了埃及大地。
亚述人不仅与埃及人打得不可开交,与身处自家后院的埃兰人也一直忙于“切磋”。
公元前655年,埃兰要求亚述引渡一个叛逃的王子,遭亚述王亚述巴尼拔拒绝,以此为借口,埃兰人向亚述发起了战争。但埃兰人仍然难以跨越亚述这座高山,战争的结果反而招致亚述人一举突破埃兰国境,攻陷其首都苏撒,埃兰王阵亡,亚述将其所庇护的埃兰王子扶上了王位。被扶持的埃兰王并不甘心永远低三下四地做一个傀儡,他暗中鼓动亚述巴尼拔之弟,也就是巴比伦王,牵头组成了反亚述联军,向亚述发难。面对亲兄弟带领的反叛大军,亚述巴尼拔又苦战三年,再次击败了巴比伦和埃兰联军,并在公元前648年攻陷巴比伦城。这座刚刚重建不久的古城又一次遭受浩劫,亚述王的弟弟、巴比伦王也被逼自焚而亡。
收拾了周边叛乱的国家之后,亚述王开始教训他认为“邪恶”的周边小国了,“邪恶”国的名单中,就包括一直跟巴比伦眉来眼去的犹大国。
公元前648年,就在攻陷巴比伦城之后不久,巴尼拔的强大铁骑踏入了迦南大地,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了耶路撒冷,犹大国王玛拿西成了亚述人的俘虏。更让犹大人感到耻辱的是:亚述人并没有以一个战败国国王的身份来对待玛拿西,而是用铁钩钩住这个将近六十岁老人的鼻子,以押解犯人的方式把他带到了巴比伦。随同他一起被作为俘虏解往亚述的还有不少公主、王子以及王公大臣。
备受折磨与侮辱的玛拿西王不得不忍辱偷生,极力讨亚述王的欢心。由于表现良好,“宽宏大量”的亚述王不久又将其放归。
这次被掳给玛拿西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也许,就在亚述为囚的日子里,玛拿西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回国后,玛拿西拆毁了异教的丘坛和雕像,不再供奉亚述人的神明,重新回归犹太人传统的宗教体系。另外,南国犹大也不再遮遮掩掩地避谈与巴比伦的关系,而是高调强化两者之间密切的联系。种种迹象表明,深受侮辱与折磨的玛拿西王对亚述人已经恨之入骨,他决心以自己有生之年仅存的尊严向亚述人摊牌。
不过,这位历尽屈辱的国王至死也没能洗刷亚述人带给他的耻辱,公元前642年,当政五十五年的玛拿西谢世。玛拿西死后,他的儿子亚们继位,但仅执政两年,就被人杀死在宫中。之后,亚们八岁的儿子约西亚续他做王。这一年是公元前639年。
巴比伦再次崛起
约西亚统治下的三十年是平静、富庶和改革的三十年,也是亚述帝国快速走向没落的三十年。
亚述也难逃盛极必衰的历史规律。亚述的雄兵强将曾经驰骋在两河流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甚至埃及与北非的土地上,但屠杀和掠夺并没有带来帝国长久的富庶与繁荣,反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麻烦。
自称为新巴比伦人的迦勒底人不甘心一次次的失败,历史注定他们将要再次辉煌。原来的同盟者埃兰不见了,他们就到波斯高原上去寻找新的帮手,这个新的帮手是玛代人(又称米底人),双方缔结了军事同盟。
玛代王国又称米底王国、米底亚王国等,位于美索不达米亚东边的波斯高原上,是古伊朗王国之一。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原来居住在俄罗斯南部大草原的印欧民族开始向外迁徙,他们向南进入了小亚细亚,向西进入欧洲,向东的一路则来到了今天的阿富汗高原。到达阿富汗高原的印欧人后来又分化为两支:一支继续向东直奔印度河流域,他们将会开创印度古文明;而另一支则向西到达伊朗高原,并再次分化为两个部落,一个部落叫玛代,另一个就叫波斯。玛代人居住在里海以南,波斯人则住在玛代人以南。
起初,玛代属于臣服于亚述的小国,但是亚述人的残暴与贪婪激发出这个民族求生存、争自由的决心。正是亚述的入侵和高压,促使玛代各部落走向了联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国家。
迦勒底人和新伙伴玛代人联手后,再次向亚述发起了挑战,而且来者不善,屡败屡战的迦勒底人在战争的洗礼中变得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开始让亚述人有点招架不住了。亚述巴尼拔虽然继承了前辈的血腥和残暴,但却没能延续前辈的辉煌,在他的手里,亚述一天天走向衰亡。亚述巴尼拔执政的后期,几乎变成了救火队员,疲于四处灭火。
亚述忙于招架巴比伦人和玛代人,给了约西亚重整山河的机会。他利用大国无暇光顾巴勒斯坦之际,发起了犹大历史上最彻底的一次“宗教整风”运动:他从圣殿、耶路撒冷城及犹大境内,彻底清除了所有异教的崇拜偶像,异教的祭司被全部革职下岗,排列在圣殿的门口、献给太阳神的雕像也被移走,所罗门时期以来异教所立的各类丘坛都被一一拆除。同时,约西亚还重新光复犹太教的传统宗教仪式,恢复包括逾越节在内的重要节日。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国势可以用一条抛物线描绘的话,亚述在公元前614年就来到了抛物线下降段的加速坠落点。就在这年,玛代人一举攻陷了千年古都亚述城。两年后,巴比伦和玛代联军更是一鼓作气,攻陷了亚述帝国号称“血腥的狮穴”的首都尼尼微。强大的亚述之王、“世界之王”亚述巴尼拔王被逼自焚于宫中。辉煌一时的亚述帝国,在历经了二百多年的辉煌后,戏剧性地突然坍塌。
一个新巴比伦时代即将到来。
亚述的突然坍塌,使得原属于亚述帝国势力范围的两河流域及地中海沿岸出现了权力真空,埃及人准备出手填补这个位置了。公元前609年,埃及计划扶持被巴比伦人打败而逃亡到埃及的原亚述王室成员,与巴比伦人争夺原属于亚述的地盘,为此要取道犹大北上。刚刚摆脱亚述人统治的犹大王约西亚本以为可以歇歇了,不料埃及人却提出了要借道巴勒斯坦攻打巴比伦人的要求。
此时摆在犹大王面前的是一个两难选择题:埃及还是巴比伦。
很显然,亚述帝国坍塌之后,在犹大的周边,乃至当时世界上,埃及都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大佬,按理说自己的邻居埃及应该是约西亚的首选(犹大曾帮助亚述人攻打埃及也是被胁迫的)。但犹大已经与巴比伦建立了多年的联盟关系,抛开信誉不谈,犹大人也不愿看到长期欺压自己的亚述人再次借助埃及人的帮助而东山再起。所以,国王约西亚思虑再三后,决定英雄一把,毅然选择了巴比伦阵营,并率军阻击北上的埃及大军。
阻击战在加利利湖畔打响。
英雄还真不是仅凭借一腔热血就能铸就的。对阵中,犹大王约西亚不幸被流矢射中,伤重而死,尸首被运回耶路撒冷安葬。这又是一个“国际主义战士”,也是南国犹大因为助人为乐而牺牲的第二个国王(准确地说,在北国壮烈的亚哈谢还属于帮助自己人)。
约西亚死后,他的儿子约哈斯继位。约哈斯登基仅三个月,埃及大军就攻破了南国都城耶路撒冷,犹大又一次饱受强权的蹂躏,只不过这次换了一个强盗而已。埃及大军占领了犹大国后,将其变为自己的附庸。在掠夺圣殿和府库里所有财富之后,埃及法老还觉得不解恨,临走还将约哈斯捉走,另立其兄约雅敬为王。可怜的约哈斯可能还没有品尝出当国王是什么滋味呢。埃及人囚禁了约哈斯一生。因为自己老爸一时填错选择题而被殃及的约哈斯最终客死异乡。
约雅敬即位时二十五岁。可以想象,作为一个附庸国的国王,约雅敬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比如,埃及法老与新巴比伦每次打仗,你都要乖乖地出钱出力,就像今天每次美国打仗都要通知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出钱出力一样,可能还得组织百姓列队两旁,热烈迎送途经犹大的埃及大军。
公元前605年,埃及大军与新巴比伦军队在幼发拉底河畔爆发了一场恶战,这就是著名的迦基米施之战。双方的统帅分别是埃及法老尼哥与此后声威震天的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迦基米施之战中,尼布甲尼撒尚没称王,由于他的父王生病,只是临时代父出征。此战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他的指挥下,巴比伦人将来势汹汹的埃及大军一举打败。埃及法老尼哥战败后带领部队撤退至俄隆提斯河的哈马,企图重整旗鼓,但尼布甲尼撒根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一路穷追不舍,最后将埃及军队全歼。
迦基米施一战之后,新巴比伦力压埃及成为了新的王者。
作为同盟者,按理说巴比伦获胜之后,犹大应该也能分享一点儿胜利的果实才对,更何况,南国犹大为了巴比伦连国王都搭进去了。但事实上他们不仅没有迎来尼布甲尼撒的赏赐,反而迎来了与亚述人一样的职业强盗。就在尼布甲尼撒打败埃及人后不久,巴比伦大军就马不停蹄,一路南下占领了耶路撒冷,并强迫犹大王约雅敬臣服于他,最后还带走了犹大许多有才能和技艺的“人才”。
公元前605年夏天,正当尼布甲尼撒在巴勒斯坦耀武扬威的时候,突然接到了父王的死讯,他只好迅速返回巴比伦接受王冠,正式成为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送走父亲后,尼布甲尼撒“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其未完的事业,兵锋直指埃及本土。不过,面对埃及人的顽强抵抗,尼布甲尼撒在埃及首尝败绩,最终不得不带着伤亡惨重的军队退回巴比伦休整。
巴比伦人居然被埃及人打败了!
犹大人似乎看到了摆脱巴比伦统治的曙光。头脑有点儿发热的约雅敬王断然停止了对巴比伦的纳贡,转投埃及怀抱。犹大人又一次在紧要关头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似乎从没有得到过真正帮助的埃及人!
第一次大流散
公元前597年,约雅敬王去世,他的儿子约雅斤继位,年仅十八岁,他将要吞下因老爸的误判而酿下的苦酒。
经过几年的休整,尼布甲尼撒恢复了元气,再次远征埃及。他亲率大军,首先要惩罚的就是左右摇摆的犹大国。无任何悬念,耶路撒冷城被攻破,巴比伦人掠夺了圣殿,把殿中所有的金银器具全部带走。约雅斤国王以及太后、王妃、贵族、支派首领、长老等统统被掳。随同这些君王贵族一起被“打包”带走的还包括一万多名优秀的能工巧匠。
作为犹大的新主人,尼布甲尼撒立约雅斤的叔叔玛坦雅为王(时年二十一岁)。而且,尼布甲尼撒还恩赐他一个新的名字西底家(有点类似我国皇帝赐名)。
历史将西底家推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首先,备受巴比伦人压迫的犹大百姓不承认他这个外邦人所立的傀儡王,百姓的心中,仍然将被亚述人掳到巴比伦的约雅斤视为真正的王。其次,在宗教和王权上层,反巴比伦的激进人士极力主张抗击外侮,并逼使西底家再度向埃及求援。此时,同样受到巴比伦人欺压的以东、摩押、亚扪和腓尼基等多个小国也正蠢蠢欲动,酝酿着要组成反巴比伦联盟,耶路撒冷的“鹰派”们要求国王顺应潮流,加入其中。
尽管当时先知耶利米审时度势提出了劝阻意见,认为犹大不应再重蹈北国的覆辙,而是应当主动向巴比伦人示好,但左右为难的西底家最终还是被主战派说服了,再次选择了“背叛”巴比伦王,投入了埃及阵营。
可怜的西底家,此时如同面对两只贪婪雄狮的羔羊,谁都惹不起,但也躲不开。唉,战战兢兢的日子肯定是不好过,面对一个不可能填对的选择题,只能怪西底家生不逢时了。
面对再次“背叛”的犹大,巴比伦王真的很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他被这个总是让他来回折腾的迦南小国烦透了,决定彻底解决这个麻烦。
公元前588年年初,尼布甲尼撒挥师杀来,直奔耶路撒冷。这次埃及终于遵守诺言,差遣援兵,想在屡次失言后表现一下老大的威风。但巴比伦军队在埃及援军还未与被困者取得联手之前,就轻而易举地瓦解了他们(方法待查),埃及人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归。尼布甲尼撒的大军将孤立无援的耶路撒冷团团围住。
犹太人的最后一仗打得很英勇,也很悲壮。
耶路撒冷的攻坚战打了两年之久。南国与北国最后的谢幕方式极其相似,都是因为投靠埃及而招致灭顶之灾,连最后保卫战坚持的时间都相差无几。他们用自己的意志和生命,一天又一天地抵抗着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攻城武器和装备的巴比伦人。
公元前586年七月,犹太历四月初九,巴比伦军队终于攻陷了耶路撒冷。恰当地说是由于长时间围城导致的大饥荒拖垮了耶路撒冷。巴比伦人破城后,大肆杀戮,已经弹尽粮绝的耶路撒冷内,百姓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只有引颈就死。国王西底家企图带领皇室成员逃离都城,但被饿得几乎走不动路的国王刚逃出耶城不远,就被巴比伦士兵追上了,士兵将他带到了尼布甲尼撒面前。当着西底家王的面,残暴的巴比伦王先是让刽子手一个个地杀死了他所有的儿子,然后又按照当时巴比伦的军法,将“叛逆者”西底家的双眼剜掉。
不仅残暴地折磨犹大王,尼布甲尼撒还命令士兵拆毁了耶路撒冷的城墙、宫殿、房屋,并将犹太人的圣殿夷为平地,无价之宝“圣约柜”就是在这次劫难中下落不明的,直到今天人们也无缘再见它的真容。
屠城之后,巴比伦人将耶路撒冷绝大部分犹大人带往巴比伦,只留下了极少数最贫穷的百姓,任其自生自灭。这就是犹太人历史上所称的“巴比伦之囚”。在被掳掠者的队伍里,就有被铜链锁着的已经七十多岁的西底家王,双目失明的他在悲痛与忧郁中孤独地死于巴比伦。
就这样,历经四百七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耶路撒冷圣殿终被彻底摧毁,所罗门的昔日辉煌只剩下残垣断壁,在大卫之后传承二十代、历经五百一十四年的以色列王朝,也就此终结。被掳的犹大人从此开始了在巴比伦的流亡生活。
今天我们经常称呼以色列人为犹太人,实际上,“希伯来人”和“以色列人”才是他们乐于承认的。“犹太人”并不是以色列人对自己的称呼,而是欧洲施加给以色列人的一个含有歧视之意的舶来品。
古希腊语和拉丁语中,“犹太”一词来自“犹大”。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犹大”最初的出处是雅各第四个儿子的名字,也是十二支派中最大的一个支派。南北分裂后,以犹大支派为主的南国被称作犹大。南国被灭之后,犹大人几乎全被掳往异乡,不过,这些流落巴比伦的犹大人并没有像北国以色列十个支派一样丢失,他们坚守犹大民族的文化和传统。所以,日后回归巴勒斯坦的主体就是这些犹大人。也就是说,后来罗马灭掉巴勒斯坦后,被掳往欧洲的以色列人大都是南国犹大人的后裔。从罗马人开始就称这些来自巴勒斯坦的人为犹太人,含有歧视的意思。
再后来,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兴起,欧洲人又将犹太人与出卖耶稣的门徒犹大混为一谈,犹太人就此成为了邪恶的化身。到了中世纪,犹太人被逼走上了经商和放高利贷的营生。于是,在英语词典里,“犹太人”除了指以色列人外,还有“贪得无厌的放高利贷者”和“善于讨价还价的人”等多种贬义。虽然犹太人为此曾同西方对簿公堂,要求欧洲更改词典的歧视释义,但结果以失败告终。
今天,以色列人已经接受了犹太人这一称呼,就如当初他们接受“希伯来人”这一贬义的称呼一样。
南国犹大的灭亡,标志着第一圣殿时期的结束,也宣告了以色列统一王国时代的终结。从此,以色列作为一个王国就从历史上消失了。这块土地上再次出现短暂的统一王国,则要等到四百多年以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