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圣城浩劫(1/1)
“荆棘蒺藜必长在我百姓的地上,又长在欢乐的城中和一切快乐的房屋上。因为宫殿必被撇下,多民的城必被离弃……”
——《圣经·以赛亚书》
随着哈斯摩尼王朝的垮塌,犹太人再次崛起之梦破灭了。
哈斯摩尼王朝的灭亡除了内耗的因素外,生不逢时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当时,罗马的强大已经势不可当,放眼望去,地中海沿岸已看不到可与之匹敌的对手,这些狼的传人已不再满足于自己在欧洲的场子,而是要向东方开拓新的天地,在如此贪婪和强大的罗马面前,处于战略要地的犹大地要想独立和强大起来只能是异想天开。
犹大地再次换了主人,耶路撒冷的灭顶之灾就要到来了。
罗马染指东方
在西方,言必称罗马,称罗马必提三巨头。
罗马三巨头指克拉苏、庞培和恺撒。公元前60年,为了共同的利益,克拉苏、庞培、恺撒结成了政治联盟,并按照划分好的地盘,带领手下奔向了分配给自己的广阔天地。
罗马三巨头中,恺撒资历最浅、年龄最小,为了笼络庞培,他甚至不惜将自己十几岁的女儿嫁给了五十多岁的庞培,但正是这个根基最浅的恺撒却走得最远。在罗马历史中,恺撒的故事很多,不过这里他只能作为一个配角客串一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那部大块头的《罗马帝国兴衰史》。恺撒在三巨头分配地盘之后,就统率四个罗马军团(每个军团约五千人)一路北上,对尚属蛮荒之地的高卢地区发动了远征。今天,一说到高卢似乎就是指法国,其实在古代,高卢的地盘远不止法国一个地方,而是泛指西欧。与文明之地的罗马相比,高卢当时还是一片蛮荒,这里的土著原称凯尔特人,高卢人是罗马人对凯尔特人的称呼。高卢人在拉丁语里的另一个意思是公鸡,所以今天的法国人常被称为高卢鸡。
公元前56年,恺撒征服了高卢的大部分地区,把罗马的边界向北推到了莱茵河边。这还不算,他又带兵越过了莱茵河,打败日耳曼人后,继续北上,最终渡过了英吉利海峡,攻入了大不列颠,也就是今天的英国,从而确立了罗马帝国的北部最远端(如果不是大海的话,恺撒估计还会继续北征)!
之后,恺撒又多次镇压高卢当地土著的起义,花费了五年的时间终于征服了高卢全境。随着军团的节节胜利,恺撒统治的地盘越来越大,兵力也越来越强,由当初的四个军团发展为了十个军团。士兵们也都收获颇丰,几年下来,歼灭和俘获了二百多万高卢人,这些人都成了罗马士兵的战利品,被带回罗马出售。
恺撒在高卢干得热火朝天,庞培倒乐得逍遥。由于他早期就曾在西班牙打天下,所以远征西班牙对于庞培而言只不过是故地重游罢了。
抽签分配的结果让克拉苏也很满意,他意欲通过征服安息,进一步提升自己在罗马元老院里的地位。但不料罗马大军的这次东征,却难以逾越安息这道屏障,克拉苏不仅没能延续罗马人的辉煌,反而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了进去(据传说,罗马人这次东征失利后,一部分侥幸逃生的罗马军人颠沛流离,一路向东流落到了我国的新疆一带)。从此之后,罗马帝国与伊朗高原上的波斯子民就展开了长达几百年的厮杀,但一直难以逾越伊朗高原这道屏障。他们始终都没能像亚历山大那样在东方尽情展示欧洲人的荣耀!
中国有句古话:一山难容二虎!随着克拉苏战死,罗马政坛三足鼎立的局面终结,本来曾是翁婿的庞培和恺撒立马撕破脸皮、分道扬镳,两者最终在法萨卢斯展开了生死决战。恺撒是历史选择的必然,两强决战的结果,庞培兵败,恺撒大胜。几乎全军覆灭的庞培在侍卫的掩护下,从乱军丛中逃出,搭上一条小船逃向了埃及。
恺撒就此登顶。
斩草要除根。恺撒带领大军一路追击庞培来到了埃及。就在埃及尼罗河畔,这位一世之雄拜倒在了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裙下,演绎了一出轰轰烈烈的异国恋情。不过,恺撒对埃及艳后的支持,险些引来杀身之祸。当时,埃及艳后与她的夫君托勒密国王正在为了王位明争暗斗。恺撒的介入和对埃及艳后的偏爱,将托勒密国王逼上了绝路。不甘心将王位让出的托勒密国王及其支持者们垂死挣扎,起兵占领了都城的各个要塞,并一度压制住了为数不多的罗马军队。
就在此紧要关头,大批生活在埃及孟菲斯地区的犹太人,以及远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都陆续加入了恺撒一方,帮助恺撒稳住了阵脚,顶住了托勒密国王的反扑,直到罗马的增援部队到达。眼见大势已去,托勒密仓皇驾船出逃,不幸落海而死。
这是历史上以色列人难得的一次没有站错队。按理说,托勒密王朝的历代国王对待生活在埃及的这些犹太人似乎都还不错,而犹太人也得到了托勒密王朝的长期呵护,不知为什么他们却毅然选择了远道而来的欧洲人而与托勒密王兵戎相见?没有搞懂。
战后,护驾有功的犹太人得到恺撒赏识,他授予带兵前来救援的安提帕特为罗马荣誉公民。同时,恺撒也再次确认了犹太人的自治权和胡肯奴二世大祭司的职位。
沐浴在非洲温暖的阳光下,恺撒与埃及艳后在尼罗河畔幸福地度起了蜜月。
恺撒不仅作战内行,治国也有方。掌握罗马大权后,恺撒施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公历,就来自恺撒所制定的儒略历,公历的七月称为Julius,就是为纪念恺撒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此外,恺撒还提高了贫民的地位,削弱了贵族的权力。这些改革措施为他在平民中赢得了巨大声望,但也不可避免地触动了贵族们的利益,招致贵族集团的怨恨,以致引来杀身之祸。
这天,恺撒像往常一样来到元老院的议会厅。当迈步进入议事大厅时,恺撒最信任的好友布鲁图、卡西乌斯身藏短剑,迎向前来,紧跟其后的众人也都一拥而上,掏出藏在衣袍下的短剑刺向了毫无防备的恺撒。身中数剑之后,恺撒倒在元老院的血泊之中。这位伟大英雄传奇的一生,就这样终结在阴谋之中,时年五十八岁。
至此,罗马三巨头都成了历史。尽管他们都有人性上的弱点,他们的功绩也伴随着血腥,但我想这抹煞不了他们作为历史英雄曾有的功绩!如果说亚历山大将希腊文明带向了遥远的亚洲和非洲,那么罗马三巨头则将更辉煌的罗马文明撒向欧洲大地,并最终绽放出了灿烂的花朵。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恺撒死后不久,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不得不和小恺撒孤单地返回埃及,她的身边不再有那位征服过整个世界却最终被她征服的英雄,不甘寂寞的她注定还要演绎新的故事。
伪犹太人
胡肯奴二世虽然仰仗罗马人的赏识,担当了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和领袖,但他实际上只是一个摆设罢了,耶路撒冷的一切事务都要看罗马人的脸色,罗马人可以在这块地盘上随心所欲,甚至连耶路撒冷的圣殿都不能幸免。比如,克拉苏在统治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期间,就曾以筹措军费的名义,大肆劫掠圣殿。
除了罗马人外,让胡肯奴二世不爽的还有昔日的好友安提帕特。
作为被犹太人招安的以东人,安提帕特具有犹太人鲜见的本领:见风使舵。而正是他的这个本领,使得他能从犹太人中“脱颖而出”,总能受到当权者的青睐,包括罗马人。尤其当他协助恺撒平定了托勒密的反叛,并被罗马主人任命为摄政王后,更加不可一世!他甚至以摄政王的身份,先后任命了长子费萨尔、次子希律分别担任耶路撒冷和加利利的总督,分管了巴勒斯坦的南北。
尽管刺客们喊出了“不是我不爱恺撒,而是我更爱罗马”的口号,但刺杀恺撒的凶手们,并没有得到所期望的罗马百姓拥护,反而点燃了罗马的内战。为了躲避内战的战火,刺杀恺撒的凶手之一卡西乌斯就来到了叙利亚,做起了东方的土皇帝。安提帕特家族见风使舵,立即巴结上了这位新任统治者。
罗马内战爆发后,恺撒养子、他的外甥屋大维以及恺撒的将军雷必达、安东尼形成了新的三巨头。他们在罗马政治舞台上粉墨登场,以伸张正义的名义,向恺撒的刺杀者和反对者发起了反击。
卡西乌斯自然不愿坐以待毙。为了积攒足够的还击力量,他在叙利亚横征暴敛。另外,为了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他任命希律为叙利亚的总督,并为他配备了一支由非犹太人雇佣兵组成的军队,以便更好地为罗马服务!如此一来,希律就不仅仅是个加利利的分封王了,他摇身一变,成为了罗马人在犹大地的直接代言人。
知恩图报的安提帕特家族从此更加死心塌地地为主子效劳。他们总是能够第一个超额完成“上级领导”卡西乌斯所分派下来的税收指标。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罗马人搜刮的一切,都是安提帕特家族变换花样盘剥犹太人得来的,包括圣殿里的财富!
犹太人越来越难以忍受安提帕特的胡作非为,除了徒有虚名的犹大王胡肯奴二世心怀不满,甚至一些官员也对安提帕特恨之入骨,比如一位叫马里克斯的犹太官员,就决定舍身为民除害。他在胡肯奴二世的默许下,经过精心准备,买通了专门为安提帕特倒酒的侍者,用毒酒毒死了安提帕特。
单从个人的奋斗史来说,安提帕特应该是今天很多“草根”的“榜样”。他从一个地位卑贱、遭人歧视的小人物,通过个人“奋斗”,最终成为以色列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并且将自己的家族送上了犹太地第一家族的显赫高位!这是不是会让今天那些舍弃尊严也要扬名立万的人羡慕哪?
安提帕特的被害,惹恼了他的两个儿子,他们自然不会放过马里克斯。在一次希律设计的宴会上,马里克斯被希律当众乱剑刺死。当时,与马里克斯一起参加宴会的胡肯奴二世居然被吓得昏死过去!当他醒来后,看着身旁躺在血泊中的马里克斯,好像不记得刚才发生的一切,故意问道:“这是谁杀死了马里克斯?”有人回答这是卡西乌斯的命令,胡肯奴二世似有所悟地说:“好,杀得好!”收受安提帕特家族不少好处的卡西乌斯,自然也是拿了人家的手短,对于希律兄弟未经审判就将马里克斯处死一事,就当没有发生过!
卡西乌斯并没有在叙利亚待得太久。他在积攒够足够的本钱后,前去迎战屋大维的讨伐,最终兵败自杀身亡。
看到罗马人忙于内战、分身无术,一直在安息避难的前国王亚里斯多布二世的儿子安提古似乎看到了复兴哈斯摩尼王朝的希望。于是,他在安息人的扶持下,于公元前40年一举攻入巴勒斯坦,占领了耶路撒冷,并俘虏了胡肯奴二世和希律的哥哥费萨尔。
一怒之下,满怀国恨家仇的安提古居然将叔叔胡肯奴二世的耳朵都咬掉了。根据犹太律法,残疾人不能担任祭司。如此一来,就等于宣布胡肯奴二世政治生命的结束。随后,胡肯奴二世被作为俘虏带往巴比伦,安提古则替代胡肯奴二世在耶路撒冷称了王。值得一提的是,希律的哥哥费萨尔倒是宁死不屈,最后自己用头撞石,杀身成仁。
当安提古率领安息大军打来的时候,希律正在加利利。眼见安息大军攻来,他将家族和哥哥弃之不顾,没做任何抵抗就溜之大吉,逃往罗马主子那里告状去了。在逃跑的时候,他还带上了胡肯奴二世的孙女玛丽亚米(后面你就会知道他这样做的“良苦用心”)。
罗马人听完“委屈的”希律诉苦之后,商讨对策。罗马人知道,希律这颗棋子对于罗马抗衡安息、稳定西亚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扶持这个“忠心”的哈巴狗。几天之后,落难的希律得到了屋大维的抚慰,被元老院任命为犹太人的国王,并拨了一支队伍助他平叛,收复失地!
公元前37年,在罗马人的帮助下,希律杀回了巴勒斯坦,兵临耶路撒冷城下。安提古率领犹太百姓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三个月后耶路撒冷被攻破,无数犹太百姓,包括妇女和孩童都惨死在罗马人和希律的手下,安提古也死于乱军之中。
玛卡比王朝复兴的梦想就此破灭了。
希律称王
踏着犹太人的尸体,希律在罗马人的扶持下正式成为“犹太王”,年仅二十五岁。
为了加重自己作为“玛卡比家族王权继承人”的砝码,就在跟随罗马大军征讨犹太人的路上,希律与玛丽亚米在撒玛利亚完婚。由此一来,作为玛卡比家族的女婿,希律不仅具备了继承王位的资格,统治起犹太人来也就更加理直气壮了。就这样,无论从血统还是信仰上都并不纯粹的希律,在以色列历史舞台上正式以犹太王的身份粉墨登场,开始了以东家族对巴勒斯坦长达三十多年并不轻松的统治。
希律做王期间,巴勒斯坦几乎变成了东方的小罗马,而这个事实的形成,当然要“归功于”希律王。
希律之所以能够得到不同罗马统治者的赏识,自然有他的“强项”。首先,他绝对忠诚于主子,能够为主子榨取最大的利益;其次,投主子所好。比如,他把自己在耶路撒冷行宫的大厅命名为恺撒厅,还把当地的建筑“升格”为罗马式,并为此大兴土木。在长达三十多年的任职期间,希律批准上马了大量希腊和罗马风格的宫殿、神庙,甚至从平地上建起好几座“罗马式”城市,最著名的就是撒玛利亚附近的塞巴斯特(公元前27年建成)和在地中海岸边建造的凯撒利亚(公元前22年建成)。剧院、圆形竞技场、马术表演场等罗马的东西,在这些新建的城市里应有尽有。
这样的下属即使放在今天,也会是一颗深得上司欣赏的政治明星。
为了巩固王位,希律不仅讨好罗马人,还尽量收买犹太人的民心。从这点来说,希律比起他的老爸更有政治头脑。那么,做什么才能博得犹太人的好感哪?希律不愧是笼络人心的高手,他决定从犹太人心目中分量最重的耶路撒冷圣殿入手,来提升自己在犹太人心中的“形象”!
由于连年的战争和罗马人的多次劫掠,耶路撒冷的圣殿和城墙已是破落不堪。大约从公元前20年开始,希律开始投入巨资,着手修复被庞培毁坏的城墙和第二圣殿。希律不愧是建筑行家,他打造的多个城市,至今仍被建筑界的同行所钦佩,对于圣城的改建,希律同样造出了“精品”。经过一番大干快上,希律奉献给犹太人的第二圣殿,可以说是犹太历史上所建造的最豪华、最精美的圣殿,也是当时环地中海地区最辉煌的建筑之一!
希律的人品在犹太人心中是备受鄙夷的,但面对希律奉献给犹太人的恢弘圣殿,犹太人也不得不说这是“希律为了赎罪而弥补给犹太人的礼物”。不过,就是这样一个承载了犹太人沉重历史的宏伟建筑,等到公元70年罗马军队再次踏平耶路撒冷时,只残留下一段约五十米的断垣残壁,它就是让今天无数犹太人心碎的“哭墙”。
希律一直不缺乏政治头脑。
为了巩固政权,已经迎娶胡肯奴二世孙女的希律仍不放心,尽管流放到巴比伦的胡肯奴大祭司缺少了一只耳朵,但希律仍担心他会在海外掀起“反政府”活动,更怕他另立一个流亡政府。于是,希律“热情洋溢”地向胡肯奴二世发出了邀请,恳请大祭司回到耶路撒冷与自己一起掌权。长期在外流浪的滋味的确不好受。胡肯奴二世考虑再三后,还是选择了回国。回国后的胡肯奴二世受到了希律极高的礼遇,好吃好喝地给供了起来。事实上,此时与其说胡肯奴二世是大祭司,倒不如说他被狡猾的希律软禁起来了更合适。再说,有了前任国王的支持,对于加强希律自身政权的合法性与正统性也至关重要。希律这招可谓一箭双雕。
有时想来,希律也着实不易。
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做国王难,做犹太人的国王更难,做一个夹在犹太人和罗马人之间的国王难上加难!自少年起,希律就跟随父亲耳濡目染了与罗马最高统治者保持一致的好处,但通过父亲的下场,他也领教了背叛犹太人的后果。于是,在整个统治生涯中,他都力图在罗马人和犹太臣民之间斡旋协调。希律缺乏世家望族的社会地位,也没有自己的族人可以依仗,许多犹太臣民都将他视为外人。正如他的传记作者、犹太元帅约瑟福斯(后面还会讲述他的故事)记述的那样,犹太人只当他是“半个犹太人”,这一切都注定了他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要维持犹太人与罗马人之间微妙的平衡,必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小心。
希律的不易从下面这个事件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为了充分利用哈斯摩尼家族在犹太人中的影响,也为了博得犹太人的拥护,希律决定将胡肯奴二世的孙子小亚里斯多布扶立为大祭司。但他很快就发现了新的问题:小亚里斯多布的登位,令许许多多早就对希律不满、怀念玛卡比家族的百姓欢欣鼓舞,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都追随这个年轻的大祭司。在一次住棚节上,小亚里斯多布几乎成为明星,走到哪里都会引来无数的欢呼。希律发现自己树立起来的这个年轻人威胁太大了。于是,就在住棚节期间,借故天气炎热,希律暗示自己的手下,将这位年轻人诱入游泳池活活淹死了。
除了要平息国内冒出的政治风波和安抚百姓,政治嗅觉灵敏的希律在其统治初期,更加关注的是罗马纷乱的政治风云。
此时,罗马的政局风云突变。
埃及艳后之死
自从克拉苏东征安息失败以来,罗马与安息就成为了死对头,两国纷争不断。眼看国内局势稳定,安东尼决定再次东征安息。可就在远征安息的半路上,安东尼却“落水”掉入了爱河,爱上,准确地说是疯狂地爱上了时年不到三十岁的克利奥帕特拉女王,埃及艳后又演绎了一段惊世骇俗的浪漫爱情故事!
公元前36年,埃及女王与安东尼完婚。作为礼物,安东尼先后割让阿拉伯地区和犹太地区的不少领土,送给了埃及女王。据说,为了得到犹太人的土地,克利奥帕特拉甚至还色诱过希律,但被他拒绝了。我觉得这个说法有点儿八卦,希律即使有贼心也没贼胆呀,敢在安东尼嘴里找食。
就在安东尼醉卧艳后怀抱中的时候,留守罗马的屋大维露出了杀机。为了独霸罗马,他在清理了元老院的掣肘后,开始着手对付最强大的安东尼。
公元前32年,屋大维与安东尼公开决裂。屋大维率领大军以讨伐罗马公敌的名义发兵埃及。骄傲的安东尼根本没有把屋大维放在眼里。他在海上出击迎战屋大维。为了助威,克利奥帕特拉也随爱人一起远航出征。两巨头的决战在希腊沿海进行。但不知为什么,两军舰队刚一接触,克利奥帕特拉就命令自己的舰船掉头往回走,据说这是因为当时埃及艳后与情人安东尼正在闹情绪。眼见“爱人”离去,安东尼也立马脑子“短路”,竟然如一个斗气的小孩子一般,弃自己的大军于不顾,乘坐旗舰尾随情人而去。
失去了旗舰,安东尼的舰队立马乱作一团,整个舰队很快就被屋大维击溃。
回到埃及后,安东尼对克利奥帕特拉又是责怪,又是安慰(爱情使人智商急剧下降)。而正在两个人玩“过家家”的时候,屋大维率军杀到,兵临亚历山大城下。安东尼只好安顿好自己的小乖乖克利奥帕特拉,率领残兵败将迎敌。但正当安东尼与屋大维激战正酣的时候,突然有消息从王宫传来:克利奥帕特拉为了“保持贞节”(估计地球人都要笑了),已在皇宫自尽了。听闻噩耗,安东尼悲痛欲绝,只求速死去见自己的宝贝。他无心恋战,就在将士们目瞪口呆的注视下杀身殉情了。
其实,这时候克利奥帕特拉并没有死,她在皇宫活得好好的。所谓的自杀,只不过是埃及艳后所耍的很多女人都惯用的一个小聪明罢了,想用此谎言来试探安东尼到底爱她有多深!试探的结果让埃及艳后大受感动。感动之后,克利奥帕特拉也在屋大维冲入皇宫之前,借助一条剧毒小蛇自尽,追随她的爱人而去。
作为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个法老,曾先后历经五个朝代、服侍过埃及三个法老、罗马两个巨头的克利奥帕特拉,终于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留给了世人无尽的感慨和追忆,时年不到四十岁。
随着埃及艳后的殉情,埃及王朝也终结了它几千年的辉煌自治历史,就此步入长达近七百年被罗马奴役的漫长岁月。公元640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占领之后,更是经受长达近千年的煎熬,随后又先后历经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等异邦统治。它的再次真正独立,一直要等到1922年了!
从这点来说,以色列的这位邻居也是命运多舛,不比以色列幸运!
埃及可以暂放一边了,回头再看犹太人吧。
机会又一次垂青了希律。就在屋大维出征埃及征讨安东尼途中,在巴勒斯坦短暂逗留时,希律得到了屋大维的特别召见。受宠若惊的希律使出了浑身解数,精心招待如日中天的屋大维。
平定安东尼之后,屋大维在埃及举行了盛大的祝捷大会。希律有幸被召亲往。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与犹太前王朝的决裂,出发之前,希律还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软禁中的胡肯奴二世。此时,胡肯奴二世已是八十高龄的老人,作为玛卡比王朝的最后守望者,他终于走完了颠沛流离、战战兢兢的一生。
在屋大维的祝捷大会上,身着粗布衣裳的希律当众跪拜新科的罗马统治者,并呈献了贵重的礼品。兴致正好的屋大维看着匍匐在自己脚下的这个如哈巴狗一样的犹太王,很是满意,当即表扬了犹太人的忠心,并重新确认了希律犹太王的地位。其实,这也是屋大维稳固罗马人在东方势力的需要。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罗马元老院授予了“奥古斯都”尊称(公历的八月就是以他的尊号命名的),成为了罗马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皇帝,古罗马也就此结束了共和,开始步入长达数百年的帝国时代。
此后的二百多年,是罗马历史上最辉煌的两个世纪,地中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祥和,帝国境内更是呈现出一片难得的昌盛繁荣。今天我们熟知的许多世界大都市,如伦敦、维也纳等,都是在这个时期诞生于帝国大地之上的。
希律的儿子不如猪
希律统治的最后十年,深深陷入了家庭悲剧的旋涡之中难以自拔。
希律一生娶了十个妻子,育有十男五女,选立何人继承他的王位,自然成为各方斗争的焦点。希律的大儿子小安提帕特为发妻长子,应为第一候选;玛丽亚米虽然不是结发之妻,但最受希律宠爱,所以她的两个儿子也深受希律的关爱,两人之中选立一人为继承人也有可能;其他各位妻妾的儿子,按道理也都有资格来角逐王位。此外,希律的妹妹撒罗米也野心勃勃,积极为自己的儿子进行幕后活动,企图助他登上王位。最终,宫廷中分裂为以玛丽亚米所代表的玛卡比家族和以希律的母亲及妹妹撒罗米等所代表的以东人两大利益集团。两派为王位继承进行了激烈的争斗,玛丽亚米甚至被希律的母亲及妹妹陷害,成为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
原来,当希律从埃及风风光光地回到国内刚进皇宫,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就一起跑来告状:就在希律不在的这段时间,玛丽亚米与希律的叔叔竟然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
事实上,玛丽亚米已经越来越鄙视希律的所作所为,尤其当希律残忍地杀死了小亚里斯多布和她的祖父胡肯奴二世之后,更使得这个昔日可能曾经爱过希律的女人彻底绝望。而心怀叵测的婆婆和小姑子,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搬弄是非。就在希律去见安东尼之前,她们就向希律捏造说玛丽亚米曾把一幅肖像暗自送给了安东尼示爱。希律虽然不太相信,但仍然感觉酸酸的不是滋味。因此,他在去埃及之前,特意派忠心的叔叔看管玛丽亚米。
愤怒加嫉妒,让希律头脑骤然发热,在听完老妈和妹妹的谗言后,不分青红皂白就下令把自己的叔叔和曾经深爱的女人处死。但当希律冷静下来之后,立即就为失去心爱的女人而懊悔不已。据说,希律在处死玛丽亚米之后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情绪都极度沮丧和悲伤,仆人们甚至常常可以听到他在梦中呼唤玛丽亚米的名字,仿佛要将她从死界召回一般,但一切为时太晚。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希律将更多的爱留给了玛丽亚米的两个儿子,派两人一起去罗马深造学习。
除掉玛丽亚米之后,以东人并没有善罢甘休。为了联合起来“做掉”玛丽亚米的两个儿子,小安提帕特与撒罗米合谋,多方造谣诽谤,污蔑玛丽亚米的两个儿子,说他们两个正在暗地里策划为亡母复仇。希律王听到传言后,疑虑重重,渐渐疏远了曾经心爱的这两个儿子。小安提帕特眼见自己的计谋有效,就进一步网罗希律周边的亲信,包括给他倒酒的、做饭的、侍寝的,向希律不停地告发玛丽亚米的两个儿子,再加上什么匿名信等见不得人的手段,使得希律每天听到的几乎都是这两个儿子弑父夺位的“劝诫”!
希律的心理承受能力终于达到了极限,公元前8年,他的这两个儿子被以谋反罪同时绞死。
小安提帕特终于如愿以偿地听到了希律宣布自己为继承人,多年的宫廷斗争似乎应该结束了,但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距离王座越近,小安提帕特的野心也就越膨胀。他甚至连等待自己的老爸驾崩归天的耐心都没有,公然买通了希律身边的人,企图毒杀躺在病床上的希律,不料阴谋败露,被希律逮捕后送往罗马,在得到希律首肯之后,小安提帕特被罗马皇帝判处死刑!
至此,希律直接或间接地杀死了包括自己的妻子、三个儿子在内的多位亲人。正应了罗马皇帝的一个断语:“宁做希律家的猪,强过做希律的儿子。”
备受打击的希律病入膏肓,他晚年的行为举止趋于疯狂和病态。当时,有三位来自于安息的星相家路过耶路撒冷,他们告诉希律:根据观察到的天象来看,在伯利恒一带将会诞生一个具备“超能力”的男孩,他并非希律家族的成员,但却会建立强大的王朝!此言一出,着实让刚刚经历一系列宫廷风波的希律吃惊不小。据《圣经》记载,变态的希律居然命令士兵将伯利恒地区两岁以下的男婴全部处死!不过,正如《圣经》里记载的许多故事都让人怀疑一样,这个故事的可信度也同样值得打个大大的问号。不久你就会看到,这个所谓“希律灭婴”的故事,估计只是为了一个伟人的诞生而制造出来的铺垫和引子罢了!
公元前4年,春天开始造访以色列大地,就在此时,多病缠身(据以色列古史记载,希律患的病包括:内脏疼痛、有灼烧感;脚部浮肿、抽搐;暴饮暴食、结肠溃烂;生殖器腐烂生蛆以及极为恶浊的口臭等)的希律,就在儿子小安提帕特在罗马被处死的五天之后,病死于耶利哥城宫殿,时年七十岁。
大希律死后,按照他的遗愿,巴勒斯坦被一分为三,由他的三个儿子分别统治:亚基老占据地盘最大,统治犹地亚(耶路撒冷周边地区)、撒玛利亚和以东地区,世袭国王头衔;希律安提帕统治北方的加利利地区,也是大希律的发家之地;希律腓力二世统治东北的戈兰高地和约旦河东岸。
希律王的临终安排基本上得到了奥古斯都皇帝的钦批,但有一条奥古斯都给否决了,那就是国王头衔的世袭。奥古斯都的理由是“既然领土已被三分,那国王的头衔就不应该授予一个只有不完整领土的统治者”,因此,亚基老在罗马人眼里只能算作最高分封王,而不能世袭国王。
公元6年,屋大维下旨罢黜了亚基老分封王的名号,并以其迫害百姓为名,将其流放蛮荒之地高卢(亚基老的后半生孤苦伶仃地在蛮荒的高卢度过,最后客死他乡),然后宣布犹地亚、撒玛利亚与约旦河东岸合并,新设立了“犹地亚”省,并入罗马帝国版图,由叙利亚行省管辖,其最高长官由皇帝亲自指派。
巴勒斯坦的自治就此结束。
约旦河中的洗礼
历史蹒跚前行,走到了公元元年。地球人都知道公元纪年的来历,所以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一个伟大的人物即将登场了。
亚基老被废之后,希律家族的麻烦并没有结束,这次麻烦惹上了统管加利利的希律安提帕。安提帕的麻烦是从一位叫约翰的犹太人被抓入监牢开始的。约翰本是一个小祭司的儿子,受父亲影响,自小对犹太教有独到的见解,年纪轻轻就有不少门徒追随他。而他也就当仁不让地代表上帝向人们讲经说道,告诫人们应当过真正圣洁的生活,远离欺诈与贪婪,建设一个理想、符合上帝意志的公正国度。约翰每次出场都很有范儿:他身穿驼毛衣服,脚蹬粗陋草鞋,饿的时候以蝗虫和野蜜充饥。为了进一步强化宣教的效果,约翰还编排了一套宗教仪式,让人们在约旦河中施洗,表示这样就可以洗去人们自身的罪恶和邪念,求得净化,由此人们称他为施洗约翰。施洗约翰的主张以及他的行为造就了一个偶像,他如同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大批的人追随在他身边。
如果施洗约翰只是给人讲讲道、洗洗澡,那也就不会有后面的杀身之祸了!
安提帕犯了男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他爱上了一个叫希罗底的女人,而且这个女人是他的弟媳!我们已经提到,大希律有十个妻子,希罗底是大妻子一支的孙女,她嫁给了大希律的另一妻子所生的腓力一世,也就是说嫁给了自家的叔叔(希律家族的荒淫乱伦由此可见一斑)。安提帕手握大权,腓力一世显然不是哥哥的对手。面对安提帕的大献殷勤,希罗底并不怎么在乎丈夫的感受,欣然接受了新欢的“爱意”。也有史料说,希罗底见腓力一世没有得到分封王的名号,便寻找新的靠山,主动引诱安提帕。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反正一个巴掌拍不响。
王宫后院里偷鸡摸狗的事儿本来没有什么稀奇,但问题是,安提帕却要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大张旗鼓地迎娶希罗底,而且还搭配了希罗底与前夫所生的女儿莎乐美!
重婚在犹太教里属于严重的违背教义。此时,施洗约翰勇敢地站了出来,他无论在会堂中,还是在公众面前,都毫不留情地谴责安提帕和希罗底玷污圣教的乱伦行径。约翰的爆料让皇室成员脸上无光,尤其是女主角希罗底更是对约翰恨之入骨,顿起杀约翰之心,她软磨硬缠地不停鼓动丈夫处死约翰。
安提帕也不能容忍约翰到处闲逛、发表演说,但他知道,希罗底的主意纯粹是偏激的妇人之心,拥有广大粉丝的约翰绝不能随意处死,否则极有可能引发其追随者的强烈不满,搞不好甚至会动摇自己的统治但老婆的哭哭啼啼也让他不得不做出点姿态,于是他就以蛊惑大众、扰乱社会秩序的罪名,拘捕了施洗约翰,并把他关了起来。安提帕以为,这样就可以隔断约翰与百姓的交流,时间一长,人们自然就会慢慢忘掉他了。
但希罗底却并不打算就此善罢甘休。
安提帕的生日到了。与往年一样,许多贵族大臣前来赴宴。安提帕的兴致很高,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几杯下肚,就有点儿飘飘然了。这时,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儿莎乐美来到了父王面前,扭动她那美丽的腰身,为希律跳舞助兴。一曲舞罢,安提帕心花怒放,拉着女儿的手说:老爸今天很高兴,想要什么礼物都可以提出来,自己一定答应!偷偷看了一眼母亲的莎乐美说:求王立时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端给我。
安提帕的酒立即被女儿的柔声细语惊醒,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圈套。他愤怒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希罗底。但国王金口玉言,哪能当众随意反悔呢?片刻沉默之后,安提帕对莎乐美说道:既然国王已经答应了你,就一定会遵守的。
不一会儿,卫兵端上来一个盘子,上面放着的正是施洗约翰的头颅。
这里再说一下莎乐美。关于约翰之死这段圣经故事,后来成为了西方绘画和戏剧的题材之一,并不断地被演绎。1892年,英国著名剧作家王尔德写下了离经叛道的剧本《莎乐美》,在这个剧本中,莎乐美集高贵、娇艳、淫荡和怨毒于一身,同时,她那病态的爱也让人唏嘘叹息。剧中,莎乐美见到年轻俊美的约翰后,心生爱慕,却遭到断然的拒绝。但炙热的爱让莎乐美失去理智,她发誓一定要吻到他,哪怕他死。最终,约翰被杀,头颅被端上来,剧的末尾,她提着爱人约翰的头颅,全然不顾鲜血滴落在她白色的纱裙上,贪婪的舌尖在约翰鲜血淋漓的唇瓣间游走,她终于如愿以偿地吻到了她的爱人……
安提帕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施洗约翰无辜被杀,引起了犹太人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越级请愿,坚决要求罗马总督和皇帝严惩凶手。这种“越级请愿”的方式,后来演变成为了犹太人表达不满的常用诉求途径,让当地的犹太王甚至罗马皇帝都很头疼。
约翰倒下了,而约翰在约旦河里施洗过的一个受洗者却站了起来,他就是耶稣!
耶稣诞生在马厩旁
前面已经做了足够的铺垫,该主角隆重登场了。
在巴勒斯坦北部,有一个小镇拿撒勒,生活着一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青年男女,小伙子是个本分老实的木匠,名叫约瑟;少女温柔美丽,名叫玛丽亚,她就是后来被圣徒们尊称的圣母玛丽亚,估计你在很多西方油画里都曾见到过她那头罩光环、抚爱圣子的动人形象。玛丽亚很小的时候就依父母之命许配给了约瑟,她和约瑟两小无猜,一起在爱情的滋润下幸福地慢慢长大,并步入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但就在这时,老实的约瑟却被告知自己的准新娘居然有了!
约瑟尽管憨厚老实,但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碰过玛丽亚,所以发生这种事情对于任何一个男人来说肯定很不痛快,不过,约瑟深爱着玛丽亚,不忍心把这事声张开来伤害玛丽亚,于是决定偷偷地把未过门的新娘休掉了事。可就在约瑟决定休掉新娘的那个夜晚,他在梦中见到了天使,天使严厉地警告约瑟:你的未婚妻怀的不是凡人的种,而是“从圣灵来的”,不要存休妻的幻想!
得,啥也不说了。善良的约瑟就按照天使的安排,迎娶了玛丽亚,而且对她关爱有加。新婚燕尔不久,由于缴纳杂税或者赶集之类的事情,身怀六甲的玛丽亚由约瑟陪同,骑着一头小毛驴前往伯利恒。
我们知道,伯利恒是犹太人的圣地,雅各之妻拉结就埋葬在这里,它也是大卫王的故乡。由于路途遥远,交通手段落后,当夫妻两个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晚,找遍城里的旅馆都是“客满”。一个好心人看到这对可怜的年轻夫妻在寒冷的深夜里在大街上犯愁,就收留了他们,并在自家的马厩里为他们搭了一个小床。
就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平安夜实际上不平安哪),就在马厩里的小床上,玛丽亚生下了耶稣。由于产床太小,初生的耶稣被裹着布,放进了床旁的马槽里。望着躺在冰凉马厩里的孩子,疲惫的母亲似乎预感到了,这个孩子将注定要走上一条坎坷的人生路。
关于耶稣诞生的具体日期,历史已经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12月25日的圣诞节,其实并不是耶稣真实的诞辰日,而是在5世纪中叶由罗马教会规定的。到了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的教会领袖们齐聚伯利恒又进一步明确了12月25日为圣诞节。其实,耶稣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平凡孩子,只是因为皇帝和教皇的需要,才将他推到了一个高不可及的位置,不仅仅他的生日是杜撰的,就连“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这样的观点,其实也是通过众教主在宗教大会上投票通过的,如果你不承认这点,还会把你开除出教会的队伍,视为异端。
由此来看,耶稣是一个典型的下层布衣,是一个无房、无车、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单身男,但正是这个来自最低层的小人物,却创造了如今影响世界最广的基督教!
孩子刚出生不久,约瑟夫妇就赶上垂死的大希律颁布命令,要处死在伯利恒出生的所有男婴。夫妇两个商议后就举家逃往埃及,直到大希律死后,全家才随着返乡的人流,重新回到了故乡拿撒勒。
耶稣比约翰小一岁,两个人似乎还有亲戚关系(好像是姨兄弟)。在约翰点拨之前,耶稣只是一个跟随父亲到处为人做活的腼腆小木匠,一直在拿撒勒小镇上过着平静的生活。随着施洗约翰的到来,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改变,约翰的言行举止,尤其是他充满激情宣灌的一些理念,深深地震撼了耶稣的心灵,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来到了约旦河,接受了施洗约翰的浸礼。
约翰死后,耶稣开始传承约翰的衣钵,在整个以色列传道,宣扬上帝的福音。
爱这个不爱你的世界
耶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犹太人,所以上帝是他信仰的唯一真神,但他传道的理念与传统的犹太教有较大的不同,甚至有些与犹太教本身相抵触!
比如,犹太教认为犹太人是上帝的唯一选民,选民通过割礼之类的仪式与上帝签约后,就可以得到上帝的认可,他们的地位自然也要高于其他非犹太人。但耶稣却认为,在上帝眼里没有特殊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羔羊,是兄弟姐妹,犹太人也没什么特殊的,大祭司没什么特殊的,皇帝也没什么特殊的,上帝并不需要你通过割礼来与其签约,只要心中有爱就行!
耶稣还一反犹太教推崇的仅局限于特选子民圈里的对上帝的狭隘之爱,号召人们将爱心播撒给所有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 显然,这种博爱的理念与犹太人乃至在整个中东有史以来所奉行和遵循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律训截然不同。
尽管耶稣的理论注定了要受到犹太教捍卫者,尤其是固守传统的祭司的强烈反对,但“博爱论”还是在底层的无产者和激进的造反者之间不胫而走,广泛传播开来:底层的百姓借助耶稣的理论,知道了自己与其他人一样,都有享受上帝之爱的荣耀,所以生活开始有了希望,比如耶稣最忠实的追随者中就有一个妓女;而造反者们则是借助耶稣的理论,找到了推翻贵族和统治者的理论依据,如抛弃财产跟随耶稣的犹大。
我们已经难以从尘封的历史迷雾中看清耶稣本来的模样了,但无论如何,耶稣肯定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人,他提出的“上帝的子民都是兄弟姐妹,人人都应去爱别人”的博爱理念,给纷争的世界注入一缕人性的光辉。
祭司们和王权当然不能坐视这样一个威胁到自己权威的耶稣自由自在地在耶路撒冷“蛊惑人心”,于是在一个黎明之前,借助耶稣的一个门徒犹大的“出卖”,趁夜黑在客西马尼橄榄园里抓走了耶稣。
还是说说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犹大吧。
犹大这个名字就如同我们汉语中的张三、李四一样,在犹太人中间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名字。他原本经营着一个不错的小生意,过着虽不太富裕也算小康的日子,但这个小老板总觉得生活缺少点什么。他看不惯罗马人肆意践踏犹太人的家园,也不耻于祭司们假借上帝之名行卑鄙贪婪之事,期望能够改变这种不公正的现象。
耶稣的到来点燃了犹大心中的火焰,他毅然抛弃了自己的生意,追随耶稣浪迹四方。他渴望耶稣能够像玛卡比一样带领犹太人战斗,帮助犹太人摆脱罗马铁蹄的践踏,建立一个属于犹太人自己的新世界。但是,面对狂热的跟随者,耶稣却总是在推脱。好多次,众人强烈要求耶稣能带领他们推翻希律王朝,建立一个类似玛卡比王朝一样的新王朝,但是每当此时,耶稣都会默默走开,不是退到山上,就是坐船出海。总之,他似乎根本不愿意涉足世上的纷争。
犹大失望了,也许是出于愤怒,也许是想激发耶稣的斗志,就在耶稣与自己的门徒们在客栈里吃完“最后的晚餐”后,犹大迷迷蒙蒙之中来到了犹太教公会,出卖了耶稣,向祭司们透露了耶稣的行踪。作为回报,祭司们给了他三十两银子。天还没亮,犹大带领罗马人来到了耶稣面前,他伸出双臂抱住自己的导师,并当众亲吻了他。看到暗示的卫士们一拥而上,逮捕了耶稣,并把他送往犹太教公会。
急于处死耶稣的犹太教公会将耶稣押往罗马巡抚彼拉多住处,逼迫彼拉多很快就给耶稣判了钉十字架处死。据说,这一天是4月13日星期五,西方人认定的最不吉利的日子。
等到耶稣被罗马人钉上了十字架之后,犹大这才追悔莫及,但一切都晚了。万念俱灰之下,就在耶稣在十字架上挣扎的时候,犹大满脸泪水,将自己的脖子伸进了一个绳圈。死后,没有亲戚前来给他收尸,家族墓地也不收留,犹太教公会只好用他出卖耶稣所获的三十两银子,买下了他自尽所在的那块田地,将其入葬。由于犹大死后无人收尸,乃至尸体腐烂,肠子和血污流满一地,所以这块地后来就被称为“血田”,也暗含他背负着耶稣血债的意思。
关于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故事,估计没有几个人不清楚,在此我也没有必要再重述一遍了。如果你前去耶路撒冷旅游,建议你去走一遍耶稣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艰难走过的“苦路”。
耶稣死后,热爱耶稣的信徒们用裹尸布把耶稣从十字架上放了下来(这块裹尸布日后成了基督教的圣物)。按照犹太教约规定“你本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所以犹太人死后一般都只用一块裹尸布简单包裹,尽快入土为安。但如果遇到安息日等节日,则不得不后推。耶稣死后的第二天恰逢安息日,所以信徒们就将耶稣的尸体暂时存放在了一个洞穴里的石板上,然后将洞穴封上后就匆忙离开了。
安息日过后的第二天,信徒们再次来到洞穴准备为耶稣涂膏时,却惊讶地发现里面石板上耶稣的尸体不见了,空留一块裹尸布!
于是,各种传言在犹太人中间流传开来,其中一个说法就是耶稣升天了,甚至有些人还绘声绘色地说看到了复活的耶稣!基督教徒后来就将基督升天复活的日子,也就是礼拜日定为了“主的日子”。所以,基督教会又称星期日为“礼拜日”或“主日”。
耶稣死了,但他的辉煌才刚刚开始!
基督教的萌芽
耶稣死后,他的追随者痛恨祭司们在迫害耶稣中的所作所为,决心与犹太教分道扬镳。以耶稣的门徒为核心,再加上一些不愿再与犹太教为伍的人,成立了新的“组织”,传讲耶稣所坚信的博爱真理。他们称其所讲的道理叫作“福音”,并称自己的群体为“基督徒”,以区别于犹太教徒。“基督”就是救世的意思。
影响西方世界的基督教就这样在犹太人中间萌芽了。
当时的巴勒斯坦是犹太教的天下。基督教诞生之初,必然会遭到以色列犹太教公会的打压。据说,使徒保罗就曾差点在耶路撒冷圣殿外被犹太教徒打死,只是因为他是罗马人享有豁免权,才逃过一劫。
耶路撒冷待不下去了,耶稣的门徒不得不带着耶稣的博爱理论,离开迦南,远走他乡,其中不少人就落脚在安条克、塞浦路斯等地。
人们没有想到,犹太人这一逼,反而成就了一个更加伟大的基督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远走他乡的门徒和使徒,点燃了基督教最初的火种!第一批最著名的“福音”传播使徒包括耶稣最早的门徒彼得、耶稣的兄弟雅各以及后来皈依基督教的保罗等,这些人踏遍万水千山,只为传播理想、信念与博爱。正如没有七十二弟子就没有伟大的孔子和儒教、没有十大弟子就没有释迦牟尼和佛教一样,可以说,没有十二使徒,就不可能有耶稣和基督教,尤其是连耶稣的面都没有见过的使徒保罗。正是他将耶稣的理论梳理成为了一个系统的宗教体系,并将其带往西方,所以有人说与其说是耶稣的基督,倒不如说是保罗的基督更恰当。
保罗也是一个犹太人,生于小亚细亚,直到十八岁,才来到耶路撒冷接触到了犹太教。最初他与官方的观点一样,也视基督教为异端,并作为一个政府小官员参与过迫害基督教徒的活动。后来,随着对耶稣追随者的深入了解,他慢慢转变了对基督教的看法,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了追随耶稣的行列。他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在讲希腊语的罗马地盘上宣讲耶稣的理想和信念,奉耶稣基督为上帝派往人间替人类受难的第一个弥赛亚(对此,犹太教徒并不认可),并提出了“因信称义”的基督教基本理念,从而将基督教从理论体系上与犹太教剥离开来。
这些使徒,或者说我们所称作的传教士,是我所最敬佩的一群人。
我曾远足到过云南偏远的山间村野,在那里,你可以见到在远离尘世的山脚下或乡间小道旁,散落着一些孤零零的小土丘,当地人会以一种敬仰的神情告诉你,这些都是西方传教士之墓。抛弃政治因素和所谓的间谍之说,当一个人能够仅凭一种为他人幸福的信仰,离开优越的家乡,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的穷乡僻壤,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甚至家人的一切,都默默献给一个陌生的国土、一群素不相识的人,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人格力量呀!
纵览历史资料,除了《圣经》之外,再也没有发现耶稣存在的任何证据。因此,史学家对于耶稣是否存在,有着诸多争议。我不是史学家,不能妄言耶稣的存在与否,但当虔诚的使徒们带着耶稣所倡导的博爱和公正,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时,则顺应了乱世之中的民意,百姓见不到耶稣,但他们能够见到这些虔诚的使徒。可以说,正是经过这些极富个人魅力的弟子的宣灌和以身垂范,在百姓的心中才站立起了一个伟大的耶稣,也正是由于这些使徒,才让从犹太教分出去的基督教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邪恶的尼禄
罗马的历史来到了以残忍和变态淫乱著称的卡利古拉大帝时期(有个限制级的电影《卡利古拉》,就是讲述这个残暴和淫乱君王一生的,但建议你看之前要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充分准备)。
由于在罗马长大,大希律的孙子希律亚基帕与卡利古拉交情甚好,所以当卡利古拉上台后,亚基帕获得了卡利古拉的特别欣赏,被钦赐为犹太国王,允许其回国即位,史称希律王第二。这个封号自大希律王死后,就被奥古斯都皇帝雪藏,四十多年来还没有犹太人能再得到这个称号,包括上面提到的亚基帕的三个叔叔。由此可见亚基帕与卡利古拉的交情之深。
公元38年,亚基帕终于踏上了故土,正式在自己的封地就任国王。
多行不义必自毙。公元41年,只做了三年皇帝的卡利古拉被禁卫军乱枪刺死。禁卫军随后拥立了显贵的克劳狄乌斯家族里年已五十岁的克劳狄为罗马皇帝。亚基帕继承了希律家族见风使舵的“优良传统”,其王位很快就获得了克劳狄皇帝的认可。据说,希律亚基帕曾经游说并资助过克劳狄的登基。
亚基帕统治期间,克劳狄皇帝撤销了罗马派驻的巡抚,将原来收归罗马的领土全部归还给了犹太人。事隔四十多年,继亚基帕的爷爷大希律王统一整个犹太王国(巴勒斯坦地区)后,希律亚基帕再次,也是最后一次统一了以色列。由于亚基帕和罗马皇帝的融洽关系,罗马帝国在其统治期内对巴勒斯坦剥削甚少,也很少干涉犹太王国的内政,以前经常发生的对圣殿的掠夺也没有出现。
亚基帕的作为,受到了犹太人的称赞,甚至一贯抵触以东家族的犹太人也开始对他有了好感。
克劳狄皇帝对于犹太人而言属于一个明君,除了扩大了犹太王的疆土外,他还给予犹太王自治权,并在犹太人与外族的冲突中力挺犹太人,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利。当时,居住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人与希腊裔居民之间,由于文化传统、宗教差别等问题,经常爆发械斗和流血冲突。克劳狄在即位之后,向全体亚历山大城的居民发了一道敕令,来化解双方的冤仇:
“至于到底是哪一个团体要为与犹太人的械斗(或者如某些人口中的战争)负责……我并不愿意作严苛的调查,虽然我心中充满对于挑衅者的深深愤怒。我再次诏告诸君,立刻停止这种彼此之间毁灭性的顽固敌对心态,否则我将被迫向你们展示一个仁慈的第一公民是可以如何行使他的正义之拳。因此,由我再次提醒诸君,你们的祖先,亚历山大城过去的居民,是如何地向迁居于此的犹太居民表示友善,并且未对他们所尊崇神明的仪式显出任何蔑视,在尊贵的神君奥古斯都的时代,听任犹太人遵循自己的习俗生活。我在听过双方的说辞之后,也同样尊重犹太人与我们不同的特殊习俗。
“但在另一方面,我也要明白地告诉犹太人,安于目前已经拥有的特权,不准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而做出过激的行为,而且,未来也不许派出自己的特使团越级请愿,仿佛自己是居住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城市,并且也不准因为自己的信仰而对希腊式体育赛会施加压力,因为那是属于全体城市居民的娱乐;此外,不准从埃及其他地方或者叙利亚地区无限制地带来新的犹太社群,这种行径让我不得不怀疑其背后有更严重的动机。否则,如同对付一场感染全世界的瘟疫一般,我将会采取一切手段进行报复。
“如果,亚历山大城内的诸君能够放下这些争端,你们能够答应彼此以祖先的方式和平共存,我将为这座城市倾注永恒的关注,如同一座与我们长久以来维持的传统友谊的城市……”
从这份官方的文告可以看出,克劳狄皇帝在对待犹太人的态度上,还是相当明智和公正的。
亚基帕的王朝只持续了七年,公元44年,亚基帕因患一种“疑难杂症”而猝死。亚基帕病逝时,他的儿子亚基帕二世正在罗马学习,克劳狄皇帝借口他的年龄太小、不适合管理国家,剥夺了亚基帕二世的继承权,将犹太王国再次并入罗马帝国,变成了犹地亚省(也称朱迪亚)。四年后,亚基帕二世长大成人,克劳狄皇帝不得不任命他为新的犹太国王,但却并没立即放亚基帕二世回国,而是好吃好喝地把他供奉在了罗马。
克劳狄虽然治国有方,但纷乱的皇宫后院却让他束手无策,甚至自己的妻子也野心勃勃,密谋弑君谋反。克劳狄不得不痛下杀手,处死了妻子。随后,他将流放在外的侄女,也是卡利古拉的妹妹阿格里庇娜接回了皇宫,帮助自己打理内务,而随同阿格里庇娜一同来到皇宫的还有她的儿子尼禄。
臭名昭著的尼禄就这样被放出了魔窟。
先来看一份尼禄的个人简历吧:“尼禄继承了他的母亲,然后吃掉了她;他强奸了他的妹妹;烧掉了罗马的十二个街区;处死了赛内卡;在拉特兰呕吐出青蛙;把圣彼得钉死在十字架上;砍了圣保罗的头;统治了十三年零七个月;最后被狼吃掉了。”
说来尼禄也算是一个苦孩子。他三岁丧父,母亲阿格里庇娜虽然出自屋大维的直系血亲,但两次遭到前任皇帝提庇留和卡利古拉的流放,幼小的尼禄一直随着母亲过着动荡不安、朝不保夕的日子,直到阿格里庇娜应召与克劳狄结婚后,才改变了尼禄的一生。
尼禄十七岁这年,克劳狄皇帝因吃了一盘“蹊跷”的蘑菇而丧命,尼禄在其老妈的运作下,登上了皇位。
尼禄统治时期,基督教在欧洲开始如火如荼地传播开来。基督教的传播,让尼禄感到了这个“邪教异端”的可怕,尤其是其蔑视皇权、鼓励平等的理念,有可能从根基上动摇自己的江山。于是,尼禄宣布严禁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的传播,并命令士兵逮捕了到处演讲福音的保罗。由于保罗是一个罗马公民,按律不得施以酷刑,所以被判斩首(其遗骨后被安置于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
与保罗一样为基督教殉难的还有使徒彼得。彼得是罗马人眼里的所谓“外籍”人,故被判钉十字架。据《圣经》记载,由于懦弱和胆怯,彼得曾经在耶稣危难时刻,三次不敢公开认耶稣。为了“赎罪”,彼得向执行死刑的人提出最后的要求,让他倒钉十字架!罗马人批准了他的这个要求。彼得坦然地走向了十字架,仿佛天国里的耶稣在等待着他(彼得在罗马的埋葬之地即为现在的圣彼得教堂,也是罗马天主教和教皇的任职中心)!
由于长期遭受罗马的残酷统治,犹太百姓怨声载道,尤其落在尼禄这样一个暴君的手里,耶路撒冷几乎成了罗马人的“提款机”,犹太人所缴的税款,大都被用在罗马帝国的其他地方,犹大地变成了罗马帝国内最穷的省份。不过,巴勒斯坦百姓的疾苦似乎与罗马任命的父母官亚基帕二世没有多大关系,他以罗马为家,悠闲地过着与罗马贵族一样的骄奢生活,对巴勒斯坦所遭到的苦难根本没有任何感觉。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面对异族的残暴统治,犹太人屡次掀起反罗马的抗暴斗争,大大小小的暴动和起义不胜枚举,但每次都遭到血腥的镇压,大批犹太人被处死或抓去贩卖为奴。虽然犹太人多次起义遭到镇压,但犹太人的反抗不仅没有被扑灭,反而在公元66年酝酿形成了巴勒斯坦大起义。
犹太战争爆发
起义的导火索源于凯撒利亚城内的一件民间纠纷。
凯撒利亚是希律王当年奉献给罗马主子的一座新城,该城建成后,深得罗马人喜爱,所以就替代耶路撒冷成为罗马巡抚的统治中心,已经被全面希腊化,罗马人基本上就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城里布满了罗马的宙斯神庙。
就在这林立的神庙之间,有一座犹太人的小会堂。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会堂,其进出的必经之路却属于一个希腊人,如果想要进入会堂,犹太人必须经由希腊人的地盘。为了能够修建一条通往会堂的道路,犹太人找到希腊人商量,希望能够高价购买,但希腊人就是不卖。不仅如此,希腊人居然又在这个通道上搞起了“基建”,加盖了一间房子,使本来不宽的通道更加狭窄。
不可避免的争吵在犹太人和希腊人之间升级。犹太人上告到巡抚弗罗鲁斯那里。为了让自己的主张得到支持,犹太人还特意贿赂了这位巡抚不少银子,但收了钱的弗罗鲁斯却把犹太人和希腊人的争端丢在一边,让他们私下解决。
更激烈的冲突开始酝酿。
希腊人继续恶搞。他们在犹太人出入的会堂路口,故意放了一个底朝上的坛子,坛底上放了一只死鸡,然后模仿犹太人献祭的样子比比画画!面对这种恶意的挑衅,犹太居民和希腊裔居民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冲突被随后赶来的罗马军队制止。冲突过程中,希腊人和犹太人各有死伤,但是在对这次事件的善后处理中,弗罗鲁斯却明显包庇挑起这场冲突的希腊人,只是严厉地处罚了犹太人一方了事。
犹太人忍无可忍了。就在凯撒利亚事件发生后不久,当弗罗鲁斯打算像往常一样从耶路撒冷圣殿中搬走金银时,犹太人不干了。他们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抗议巡抚的贪婪和无耻,并与罗马士兵发生了直接冲突。
为了镇压耶路撒冷“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挑起的事端,也是为了借机掠夺圣殿的财富,弗罗鲁斯调集重兵,控制了耶路撒冷,指挥士兵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三千六百名老幼妇孺惨死在罗马士兵的铁蹄之下,其中有不少无辜的平民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弗罗鲁斯在耶路撒冷的暴行,彻底点燃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心中压抑已久的怒火,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犹太人如同愤怒的河流,迅速涌向耶路撒冷。弗罗鲁斯没有料到犹太人会有如此大的反响,惹下麻烦的他赶忙逃离了耶路撒冷。
面对国内乱局,亚基帕二世不得不从罗马星夜起程,匆匆赶回耶路撒冷。亚基帕二世和犹太人的大祭司亚纳尼亚苦口婆心地规劝百姓,不要鸡蛋碰石头了,要忍耐,要做一个罗马的良民!早就对贵族王室与罗马人的勾结不满的犹太百姓,没有听完亚基帕二世袒护罗马人的演说就怒不可遏,愤怒的人群向亚基帕和大祭司亚纳尼亚投掷石块,两人在雇佣军的护卫下,狼狈地逃回了罗马。
耶路撒冷的起义迅速向全国蔓延,各地百姓揭竿而起,绿林草寇也都纷纷冒了出来,趁火打劫。战乱之火迅速燃遍了整个犹大地。
首先在耶路撒冷向罗马人发难的是短刀党也称奋锐党的领袖米拿现。他带领一帮怀揣匕首的犹太人对罗马人驻守的军事重地马萨达要塞展开突袭。罗马人猝不及防,要塞被攻陷,所有士兵被歼。随后,在大祭司亚纳尼亚之子以利亚撒的支持下,米拿现带领起义队伍围攻圣城耶路撒冷,守城的罗马士兵寡不敌众,被湮没在起义队伍里,耶路撒冷重新回到了犹太人手里。当晚整个耶路撒冷变成了犹太人的狂欢海洋,百姓载歌载舞,欢庆耶路撒冷的解放。
如同历史上经常出现的情景一样,突如其来的成功往往让胜利者,尤其缺乏准备的胜利者不知所措,甚至野心膨胀。
夺占圣城之后,起义领袖米拿现不仅将革命之火烧向罗马人、希腊人,革命的利刃也砍向了曾支持过自己的贵族、祭司,几天之内,一万两千多名贵族被革命者杀死,甚至大祭司亚纳尼亚也被米拿现杀害。米拿现的极端自我膨胀,为他引来了杀身之祸。曾经站在革命者一边的以利亚撒怒不可遏,他设计将米拿现活捉,百般折磨之后把他处死,报了杀父之仇。同时被他处死的还有大批奋锐党党徒。
耶路撒冷的“革命”具有示范效应,巴勒斯坦各地都开始出现过激反应。
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分布着很多希腊化的非犹太人城市。在这些城市中,希腊人与犹太人杂居相处,过着彼此互不相干的生活。耶路撒冷的造反风潮在这些城市中迅速酿成动乱,各地百姓纷纷行动起来,犹太人与希腊人相互之间大打出手。整个巴勒斯坦从城里到乡下,到处都是犹太人与希腊人的厮杀和血拼。
巴勒斯坦乱作一团,远在罗马的尼禄皇帝日子也不好过。
公元67年,高卢和西班牙总督宣布独立,各地百姓由于无法忍受这位变态的皇帝也纷纷揭竿而起,罗马帝国濒临崩溃。尼禄意识到,如果不能迅速镇压犹太人的起义,整个叙利亚都有可能反叛,到那时候,不仅帝国各地蠢蠢欲动的百姓会竞相效仿,而且在虎视眈眈的安息帝国插手下,巴勒斯坦甚至有易手的危险。
重新审视巴勒斯坦的局势后,尼禄决定选派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出马,他就是在日耳曼和不列颠立下过赫赫战功的老将军韦斯帕先。
尽管尼禄治国无方、口碑极差,但却在艺术和体育方面有相当高的造诣。据说,他在童年时代就表现出了对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天赋(放在今天小升初的队伍里,肯定是一个优秀的特长生)。做了皇帝后,更是聘请了罗马最好的歌手专门教他。他常常在皇宫花园的露天剧场举办公开演唱会。此前不久,皇帝陛下雅兴大发,亲自登台演出了一出歌剧,而老将军韦斯帕先居然在皇帝陛下演出的时候睡着了。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他被撤去总司令头衔,回家睡觉去了。
犹太人的大起义让正在家中郁闷的韦斯帕先东山再起,官复原职。在获得皇帝的任命后,大喜过望的韦斯帕先立即带着儿子提图斯赴叙利亚上任,兵发巴勒斯坦。
犹太人的真正对手来啦。
血染圣殿
韦斯帕先跨过小亚细亚后,首先征服了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随后占领了撒玛利亚,将以色列北部的起义队伍压向了犹太人最后的堡垒耶路撒冷。
韦斯帕先在征服加利利时,俘虏了一个犹太将军约瑟福斯。
约瑟福斯原名约瑟夫·本·马蒂亚斯,投降罗马人之后改名弗拉维斯·约瑟福斯。他出身于一个犹太贵族世家,当时是守卫加利利的主帅,但他显然不是韦斯帕先的对手。战败之后,约瑟福斯带着四十名亲兵逃进了一个山洞,最终罗马人还是找到了他们的藏身之所,并将约瑟福斯藏身的洞口团团围住。约瑟福斯已经走投无路。士兵们请求集体自杀,胆怯的约瑟福斯诡称自杀不合犹太律法,要大家抽签,由抽中的同伴帮助对方杀身成仁。士兵们没能看出这是个诡计,就都按照“领导”的指示抽签后两两自杀。当最后只剩下约瑟福斯和一个犹太士兵时,约瑟福斯原形毕露,他说服这个士兵和自己一起投降了罗马人。
韦斯帕先本打算处死约瑟福斯,但不料约瑟福斯一见到韦斯帕先就立即惊呼:不得了啦,将军大吉呀,观你面相,帝王之气逼人,你不久必将登上罗马帝国的皇帝宝座!
还别说,约瑟福斯的一通马屁拍得韦斯帕先大悦,暂且饶了约瑟福斯一命。 后面我们将会看到,不久之后,韦斯帕先果真就当上了罗马皇帝!约瑟福斯的“吉言”不仅使他摆脱了囚徒地位,而且还得到了韦斯帕先皇帝的格外赏赐,被授予了罗马公民权,也就是拿到了罗马的“绿卡”。从此,约瑟福斯就死心塌地地服侍起了罗马主子,积极投身到镇压犹太人的行动中去。
这里之所以要提到约瑟福斯,当然不是来欣赏他的这种变节和谄媚嘴脸,而是作为一个亲临者,他留给了我们一本书——《犹太战争》。这里所讲述的这段历史,主要史料和依据就来自他的这部著作。当然,考虑到这个人的人品问题,我对他在书末所特意声明的“从写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除了对真实的追求,我未有他图”表示怀疑。
还是回到被罗马军团围困的耶路撒冷吧。
久经沙场的韦斯帕先很清楚:经过希律王精心打造的耶路撒冷易守难攻,绝非轻而易举就能攻下。为此,他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为了彻底孤立这座圣城,韦斯帕先指挥大军四处出击,逐步扫清了耶路撒冷的外围,先后控制了地中海东部沿岸及撒玛利亚大部分地区,甚至约旦河峡谷,完成了对耶路撒冷的合围之势。不仅如此,为了彻底困死耶路撒冷,韦斯帕先还将圣城周边的所有庄稼收割入库,并彻底捣毁了在犹太人中颇具影响的库姆兰修道院,以断绝他们可能对耶路撒冷的支援和联系。
随着罗马人步步紧逼,孤立无援的犹太人一点点陷入绝望,破城指日可待!
就在罗马几万大军枕戈待旦,准备对耶路撒冷发起最后总攻的时候,从罗马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西班牙总督起兵反叛,挥师罗马城下,走投无路的尼禄不得不自杀了事。据传,尼禄当时不愿被叛兵凌辱,为了皇帝的“尊严”,决定自杀,但他又十分怕死,数次拿起刀都没有勇气往胸膛上刺。正在他踌躇哭泣的时候,旁边的随从看不过去了,就用力一推,刀口插进了尼禄的胸膛,终结了这位暴君的一生。
尼禄死后,七十三岁的西班牙总督被人抬着坐上了罗马皇位。
面对国内的变局,韦斯帕先暂停攻击,派儿子提图斯赶回罗马,代表自己恭贺新帝登基,也顺便探询新皇帝对犹太叛乱的新指示。但出乎韦斯帕先意料的是,提图斯还没到达罗马,半途就听到了另一个新消息:新任皇帝王位还没坐热,就被自己的部下杀死了,禁卫军长官与日尔曼战区司令正在为了帝位展开内战!
形势突变,提图斯半路迅速折回巴勒斯坦,与老爸商议对策。父子俩很快就决定,暂时停止对犹太人的攻势,全力以赴争夺皇帝宝座。经过父子俩的游说和收买,叙利亚、埃及与多瑙河前线的军团,均拥戴韦斯帕先为罗马的新主人。这时,禁卫军长官已兵败被杀,日尔曼战区司令登上了王位。韦斯帕先马上打出为老国王复仇的旗号,带领自己的军团开赴意大利,征讨登基的新任国王,而耶路撒冷则交给提图斯全权负责。
罗马人忙于争夺王位,这倒让被困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松了一口气。如果这时犹太人能够团结起来,趁罗马人分身乏术之际发起反击,说不定整个战局就会被扭转。但犹太人并没有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反击,而是在外部压力稍缓之际腾出手来开始内斗了。
此时,耶路撒冷城内有三股力量。除了祭司以利亚撒之外,还有来自加利利地区的农民起义领袖约翰和来自以东地区的西门。
约翰是在韦斯帕先清剿耶路撒冷周边地区时被逼进耶路撒冷的,而西门则是被约翰请来“帮忙”的。三派势力中,以利亚撒最有影响力,作为发动起义的最早领导者,他占据着圣城核心区域,控制着圣殿,可以以上帝和大祭司的名义发号施令;农民起义领袖约翰虽然是来避难的外来户,但却是一个地道的野心家和阴谋家,正是他将以东人拉进耶路撒冷,企图挑起以东人与犹太人之间的冲突(考虑到以东人与犹太人的历史恩怨,这并不难),坐收渔翁之利;但西门也不是省油的灯,以东人并不想轻易表明自己的立场,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趁乱捞些便宜而已,不过事态的发展让以东人没有想到,自己不仅没有捡到便宜,反而把性命也给搭进去了。
就在罗马人围城期间,犹太人的传统节日逾越节到了。虽然缺吃少喝、国难当头,但上帝还是不能怠慢的。逾越节这天,控制着神庙的以利亚撒允许城内的居民进入圣殿献祭庆祝。约翰见有机可乘,就命令手下扮成平民,怀揣短剑混进了神庙,乘乱抢占了圣殿。混战之中,以利亚撒被杀,其残余的部队也被约翰收编,农民军领袖就此成为了耶路撒冷城内的老大。
犹太大“革命”在可悲的内耗中渐渐失血,慢慢走向末路,而就在他们内斗的时候,强大的罗马就要腾出手来了。
韦斯帕先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很快就将刚刚登上王位不到八个月的皇帝赶下了台,如愿以偿地坐上了罗马皇帝宝座。巩固了王位之后,韦斯帕先开始着手解决困扰他的耶路撒冷问题。为了迅速平定犹太人的叛乱,也为了缓解帝国的财政危机,他下令:任命儿子提图斯为前敌总司令,加快征服耶路撒冷的步伐,并增派罗马大军前往助阵。
眼见城下的罗马大军一天天增多,约翰和西门再也没工夫打斗了,他们一致决定放下纷争,并肩作战。
然而,一切都太晚了。
公元70年5月,圣城的第一道城墙被六万多名罗马士兵攻破,犹太人不顾一切地冲向被罗马人打开的缺口,用血肉之躯阻挡着罗马军团的刀剑,但较之罗马人装备悬殊的犹太人哪里能挡得住虎狼之师。几天之后,罗马士兵又把第二道城墙打开了一个缺口。围绕这个缺口,犹太人与罗马人之间进行了极其惨烈的攻防战,双方战士的尸体填满了城墙的缺口。纵横天下罕见敌手的罗马军团,面对眼前这些视死如归的犹太人,也是心惊胆战。
付出巨大代价后,罗马人终于来到了最后的第三道城墙下。无路可退的犹太人背水一战,罗马人几次冲锋均无功而返,提图斯束手无策。最终,罗马人不得不再次选择围困战术:他们几乎砍光了耶路撒冷周边所有的森林,构筑起一道巨大的围墙,将整个内城全部包围起来!
犹太人的食物全面告罄,圣城陷入饥荒,大批大批的人饿死。一位母亲甚至亲手杀死襁褓中的儿子,将其烹煮吃掉!一些人实在难以忍受饥饿的折磨,逃出圣城向罗马人投降。罗马人“慷慨地”给予他们食物,一些极度饥饿中的犹太人居然被活活撑死!
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头。
在逃出城前,不少犹太人将辛辛苦苦积攒的金币吞下。当这个秘密被发现后,罗马士兵居然残忍地将那些冒死逃出的犹太人开膛破肚,寻找财宝,大量犹太人就这样惨死路边!提图斯实在看不下去这种有损帝国军人形象的暴行,不得不阵前颁布军令,严禁这种可耻行为。
耶路撒冷,一个由几代犹太人苦心经营的圣城,承载了犹太人太多梦想与希望的城市,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抵抗之后,最终还是陷落了。
罗马人攻进城后,对耶路撒冷城进行了疯狂的洗劫和毁坏,圣城地上和地下所有的宝藏、神器、艺术品,都成了罗马士兵的战利品。在抢劫了圣殿里的全部财产后,提图斯又纵兵焚毁了耶路撒冷神庙区,拆毁了圣殿。劫掠之后,第二圣殿留给耶路撒冷的只剩下一段不到五十米的西墙!除了劫掠,罗马士兵还疯狂屠杀犹太人,以至于出现了“没有地方再立十字架,没有十字架再钉人”的惨烈场面,圣城变成了尸山血海的人间地狱,地上流淌的鲜血甚至将罗马人点燃的大火都淹灭了。
第二圣殿被毁的这一天是公元70年8月30日。公元前586年的同一天,巴比伦王毁灭了第一圣殿。在屹立五百八十六年之后,第二圣殿也难逃与第一圣殿同样的命运,不同的只是强盗变成了罗马人而已。
约翰带着残余人员躲进了地下水道里,最终还是被罗马人发现,后被判终生监禁,活活饿死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西门实在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本来是想浑水摸鱼,不料把自己也给赔进去了。罗马人在神庙区逮捕了他,当时他披着一件紫色斗篷,静静地坐在一片废墟上面,静候罗马士兵的到来。
马萨达悲歌
今天前往以色列旅游的人们,除了圣城耶路撒冷之外,马萨达大概是另一个必游之地了。
马萨达要塞本来是大希律花了六年时间建成的陪宫,位于死海西边的一个花岗岩山上,虽然不高,但四周陡峭、易守难攻。耶路撒冷陷落之后,起义的部将和士兵除少数奋战至死外,多数都被罗马人俘虏。最后,整个犹太地只剩下死海岸边的马萨达要塞还在据险抵抗。
罗马一万大军包围了这座要塞。他们在山脚下设置了八个军营,修建了一道围墙,从而切断了马萨达同外界的一切联系。罗马人首先对山上的起义者采取了围而不打、逼其投降的战术,但八个月过去了,直到公元73年的春天,罗马人发现起义军的粮食、饮水和辎重仍很充足。于是,罗马人决定改变战术,由被动围困转为主动进攻。他们在山的西面,用泥土和石头修筑了一条直通山顶的坡道,把攻城战车开上了山顶,猛烈撞击山顶上的城墙。
面对绝境,困守在要塞里的勇士知道,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战死,要么投降。勇士们义无反顾地选择“宁为自由而死、决不为奴隶而生!” 他们首先将自己的亲人杀死,然后通过抓阄选出十个人,由他们动手先将同胞杀死,最后留下一人杀死余下的九人后,放火烧掉要塞,引颈自杀。
73年4月15日,马萨达要塞肃穆悲壮。勇士们含泪亲吻自己的妻子、儿女和战友,相互道别,九百六十多人壮烈殉难!
翌日清晨,攻入要塞的罗马人惊讶地发现,居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整个要塞死一般寂静。他们很快就会知道,历经数月攻下的不过是一座遍地尸骸的死城罢了。最后士兵们只是在地下水道里抓获了两名妇女和五个孩子,正是他们,向世人讲述了要塞里所发生的一切。
今天,马萨达要塞的遗址已经成为以色列爱国教育的基地,犹太新兵在入伍时,都会首先来到马萨达,许下自己的誓言:“宁为自由死,不做奴隶生”,并庄严重申:“决不让马萨达再陷落!”
第一次犹太战争随着马萨达要塞的陷落而宣告失败。镇压犹太人起义之后,韦斯帕先皇帝在罗马为提图斯及他的军团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在凯旋队伍所展示的战利品中,就包括起义的首领西门和从耶路撒冷圣殿中掠来的纯金七烛台。这一幕凯旋的场景如今你仍然能够在罗马的凯旋门的石雕上看到,不过来到罗马的犹太人向来不愿在此停留!
几天之后,西门被罗马人作为祭品,杀死在了提图斯的庆功会上,而圣殿的七烛台却从此消失,直到今天,犹太人也没能再重睹它的光明!
第一次犹太起义失败后,耶路撒冷和圣殿被毁,城区被征战有功的罗马官兵瓜分,犹太教公会也被关闭,曾经内讧不停的犹太教各派别都被打得七零八落,耶路撒冷就此失去了其作为政治和宗教中心的地位,许多犹太教组织被迫到埃及、两河流域寻求发展。
79年,韦斯帕先“仙逝”,儿子提图斯继任皇帝。
作为一个双手沾满犹太人鲜血的皇帝,提图斯上任之前可以说是“第二个尼禄”,骄奢淫逸,无恶不作。据记载,他在罗马的情人可以组成一个御林军。但当上皇帝之后,他却似乎换了一个人,一上台就断绝了和昔日情人们的鬼混。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甚至把最心爱的女人百妮基送出了罗马城。百妮基是亚基帕二世的妹妹,先是嫁给了自己的叔父,不幸的是婚后不久丈夫就去世。难耐孤灯寂寞的百妮基就远走罗马,与哥哥一起生活。韦斯帕先父子得势之后,她与驻扎在巴勒斯坦的提图斯演绎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异国姐弟恋。从推算来看,她与提图斯恋爱时应该年近四十,而提图斯应该还不到三十!
浪子回头,还是翻然悔悟?不管如何,提图斯在任期间,对罗马的统治还是可圈可点的,自其登基之后,几乎再也没有开过杀戒,甚至还赦免了谋杀自己的敌人。
不过,不论提图斯如何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由于在对待上帝特选子民时造孽太多,上帝还是没有放过他:就在他登基的同一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六米多深的火山灰,将名城庞贝瞬间掩埋地下,凄惨的景象让一千多年之后的人们仍触目惊心;登基的第二年,罗马再次发生大火,烈火燃烧了三天三夜,甚至将还没有完工的竞技场烧毁;不久,罗马又爆发了大瘟疫,罗马城居民死伤大半……
在上帝接二连三的惩罚下,提图斯终因惊吓和操劳过度,在执政两年两月又二十天之际驾崩(冥冥之中,上帝的魔力又在发威),年仅四十三岁。由于膝下无子,他的同胞弟弟图密善接任了帝位。
图密善在位期间,国库吃紧,罗马就对犹太人课以特别的税赋,甚至连犹太人的割礼都要缴特别税!不怎么善的图密善最终也是亡命于宫廷谋杀,图拉真即位(98年到117年)。
在罗马历史上,图拉真应该算是一个贤君。他在位期间,力压安息,吞并了黑海与里海流域的亚美尼亚、两河流域(据记载,两河流域的犹太人还直接参加了抵抗罗马人的战斗),打造了罗马帝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当时,世界上可与罗马帝国匹敌的只有东方的大汉帝国。
图拉真在位期间,生活在亚历山大和塞浦路斯的犹太人多次发生暴动,连亚历山大的庞培墓都被愤怒的犹太人刨掉了,但这些零星的反抗最终都被罗马一一镇压。许多存在了几个世纪的犹太社团也因此而被解散,大量犹太人被驱赶和屠杀,塞浦路斯甚至颁布法令,禁止犹太人再上岛一步!
国破家亡
图拉真之后,哈德良继位。
此时,罗马拥有历史上最大的版图,也具备了完善的政府机构、灌溉体系、交通网络。不过,家大有家大的难处。由于鞭长莫及,曾经被罗马人降伏的北方蛮族开始蠢蠢欲动,不断入侵和袭扰罗马帝国境内。为此,哈德良还无奈地下令修建了哈德良长城。但不久你就会看到,哈德良长城是挡不住蛮族洪流的,罗马终归难逃一劫。
为了解除来自东方的后顾之忧,以便可以专心对付北方蛮族的威胁,也为了将巴勒斯坦彻底纳入帝国的版图,哈德良继位的第二年就做出决定:将要在耶路撒冷的一片废墟之上建立一座新的罗马化城市,并要在残破的圣殿之上新建一座宏伟的罗马神庙。同时,为了彻底从信仰上降伏犹太人,他还下令罗马帝国全境严禁阉割,当然也包括犹太人的割礼,即使缴税也不行。
哈德良出台的这两个政策,直中犹太人信仰的根本,犹太人已经没有后退的余地!在犹太宗教领袖阿奇巴与罗马人谈判无果之后,一向主张和平解决问题的阿奇巴站了出来。他号召犹太人:为了信仰、为了圣殿而战斗吧!
132年,一名来自大卫家族后裔的西门,奋起响应阿奇巴的号召,带领民众掀起了寻求民族独立和尊严的大起义,史称第二次犹太战争。
为了使起义领袖的名号更响亮,阿奇巴根据《希伯来旧约》中“有星要出于雅各,有杖要兴于以色列”的预言,为起义领袖西门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巴·柯克巴”,意思是“星辰之子”,所以这次起义也称为“巴·柯克巴大起义”。
战争初期,西门领导着犹太人一度夺回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圣城耶路撒冷。虽然圣殿已被罗马人糟蹋成了一片瓦砾,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仍然来到圣殿的遗址前,虔诚地朝拜、献祭,甚至憧憬着不久之后能再次重建圣殿。在死海地区出土的文献、文物中,也发现了巴·柯克巴时代的铸币,上面铸有“拯救锡安”、“为了以色列自由”等字样,证实了第二次犹太战争初期,犹太人的确曾经短时间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耶路撒冷的再次失守,让罗马皇帝吃惊不小。哈德良皇帝派出了强大的罗马军团,开赴耶路撒冷。尽管起义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无奈寡不敌众,耶路撒冷最终陷落,起义军退守到耶路撒冷以南的贝塔尔要塞。罗马人乘胜追击,很快就将要塞围困。他们采用攻打马萨达要塞的策略,断绝要塞的粮水供应,并一步步修筑通向山顶的盘山路径,进逼到要塞入口。
135年7月,贝塔尔要塞陷落。西门壮烈牺牲,阿奇巴和多位拉比都被罗马人折磨致死。据称,阿奇巴临刑前被罗马人用铁梳子将身上的肉一条条地撕了下来,但尽管如此,他仍继续祈祷:以色列,请听!起义军的残余队伍以及很多老弱妇孺,最后退却到了穆拉巴特河谷,固守在一个高三十多米的山腰洞穴内。罗马军队紧追而至,切断了水源,封锁了上山的道路,并最终攻占了起义军占领的山洞。犹太人遭到血腥屠杀,很多孩童都是被他们学习用的课本围起来活活烧死的!
犹太人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所进行的最后一次抗争,就此宣告失败。
为了彻底将犹太人从耶路撒冷抹去,哈德良皇帝在耶路撒冷圣殿废墟上,打造了一个罗马风格的新城爱利亚·卡皮托林纳,并效仿昔日巴比伦王的做法,迁移犹太人以外的外族人前来居住,唯独禁止犹太人踏入新城。坍塌的圣殿再也没有矗立起来,而这也成为了犹太人心中一个难以释怀的结。今天,每当年轻的犹太人新婚行礼之时,都会摔碎一个玻璃杯,以纪念被毁的圣殿,也是提醒着幸福之中的年轻人,不要忘记祖先的苦难。
两次犹太战争带给犹太人的是巨大的灾难。据记载,战争期间,犹太大地上几十个要塞和城镇化为焦土,共有一百五十多万人被杀,十几万人被俘虏后卖到罗马为奴,最终客死他乡。犹太战争的结束,也宣告了犹太民族作为一个主体民族在巴勒斯坦定居和生活历史的终结,从此之后,他们被迫离开了故园家乡,踏上了漫漫无际的漂泊之路。
长达一千八百多年的民族大流散就这样开始了……
附 外族统治以色列年代
(一)波斯时期(公元前 538~前331年)
居鲁士时期被掳以色列民首批回归耶路撒冷 公元前 538年
重建圣殿根基 公元前 537年
波斯王大流士一世 公元前 521~前485年
所罗巴伯重建圣殿 公元前 520~前516年
波斯王薛西斯一世 公元前 485~前465年
波斯王亚达薛西斯一世 公元前 465~前425年
以斯拉回到耶路撒冷 公元前 458年
尼希米修建城墙 公元前 445~前432年
波斯王亚达薛西斯二世 公元前 404~前358年
波斯王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 338~前331年
(二)亚历山大时期 (公元前 331~前323年)
亚历山大取代波斯统治巴勒斯坦 公元前 331年
亚历山大死,帝国分裂 公元前 323年
(三)希腊化时期(公元前 323~前63年)
托勒密王朝统治巴勒斯坦 公元前 323~前195年
塞琉古王朝统治巴勒斯坦 公元前 195~前164年
安条克四世镇压犹太教 公元前 168年
玛卡比起义 公元前 168~前143年
哈斯摩尼王朝时期 公元前 143~前63年
(四)罗马时期(公元前 63~公元 135年)
庞培占领巴勒斯坦 公元前 63年
罗马前三头政治 公元前 64~44年
罗马后三头政治 公元前 43~27年
屋大维成为罗马首任皇帝 公元前 27~公元 14年
大希律王 公元前 37~4年(耶稣诞生 公元前 7~4年)
希律·亚基老 公元前 4~公元 6年
希律·安提帕 公元前 4~公元 39年
希律·亚基帕一世 公元 41~44年
希律·亚基帕二世 公元 50~100年
第一次犹太战争 公元 66~70年
第二次犹太战争 公元 132~1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