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新式步枪(1/1)
武器研究院,李乌拉和唐基,杨万里等人一起前来视察,主要负责人老杨(不是特工老杨)热情的接待了他的到来。
早在光明新县的时候,李乌拉就命令老杨开始制造7.62*40毫米的中间威力子弹,目标对准的就是苏联的AK47。主要是没有图纸,他只画了一个大概的草图。
新军准备的,M1卡宾枪美军的是一种临时性的战术自卫武器,主要是替代手枪和冲锋枪的作用。
我们也许会惊叹,M1911型手枪威力巨大,汤姆逊冲锋枪火力凶猛,但是这两种武器,都不是战场上的标配。
前者售价为60美元,后者高达230美元,土豪美军都配置不起,只是少量配置。后来战争爆发后,这两种枪才略微便宜了一点点。
于是,美国军械部提出了一种质量小于2.5kg,能实施单发或连发发射,能取代手枪和冲锋枪作为军士、基层军官或机枪手、炮手、通信兵或二线人员使用的基本武器。最重要的是便宜。
这就是M1卡宾枪的最初射击初衷。
它的定位不是战术进攻,而是战术防御使用,战术进攻的步枪是M1加兰德步枪。
新军为了加速新兵的训练,大量配置简易上手难度极低的M1卡宾枪,后果就是发现这把枪在进攻作战时候,总是力不从心。
M1卡宾枪的有效射程仅仅只有230米左右,再远就打不准了,杀伤力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了每次进攻都需要掷弹筒,迫击炮,或者坦克开火,掩护进攻。
土豪做法虽然很好,但是炮弹的成本是子弹的好几倍,长久来看,新军还是需要一款可以适当提高M1卡宾枪射程的武器。毕竟白菜价的军火,早晚有用完的时候。
于是,实验性的建武3式步枪出现了,枪体空重从2.36公斤,提高到了2.7公斤。略微延长了枪管长度,其它的基本不变。
弹夹为30发,增添快慢机,可以连发或者单发射击,发射的是实验子弹7.62毫米*40毫米的子弹。
“砰!砰!”
李乌拉试了两枪,顿时感觉不错:“挺好的,是有什么问题吗?”
老杨解释:“问题很大,发射药多了以后,后坐力就把控不住了。我们尝试过在各种自然环境下模拟,发现在雨林中,尤其是下起雨的时候,泥水很容易进入枪械,卡壳问题倒是没有发现。但是相关零件寿命,以及枪管寿命就有问题了。”
李乌拉直皱眉头:“为什么会这样?有办法处理吗?”
老杨点头:“拿二号枪来。”
老杨亲自试靶,连续打完一个弹夹很明显枪支已经开始发烫了。
“就是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连发的效率大大增加,同时撞击的能量也增加了。后坐力就把控不住了。不过这种情况下,步枪的冲击力对撞针,弹簧,还有其它的磨损就增大了。”
“还有就是为了更加耐用,我们把零件公差做大了,防止卡壳,但是精度和后坐力就是一个问题了,感觉还不如原版的好用。”
李乌拉秒懂,这不就是原始版的AK原型吗,绰号可以用锉刀挫出来的自动步枪。以大公差,增加零件缝隙,这样细小的尘土也不会造成步枪卡克。同时为了耐用,必须要加大分量。
这样一来,步枪的自重必然增加。
M1卡宾枪之所以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个问题,是因为他的设计者,给它和配套的子弹,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切合点。
李乌拉想了想:“有没有略微长于7.62*33毫米的子弹,尖弹头的?”
老杨说道:“有,这个7.62*37毫米。9号枪就是。”
李乌拉试了试手感,赞叹道:“这枪可以啊!有效射程呢?”
老杨回答:“大概提高到了300米的有效射程,无法达到400米的指标。不过其它性能挺好的,兼顾了避免卡克的问题,而且后坐力不明显,重量没有增加。”
“子弹的发射药增加了一半,工艺上也不用大改。枪体能承受这个子弹的冲击,甚至直接把原有的M1式卡宾枪简单改改就好了。子弹也是尖弹头,杀伤力惊人,堪称是完美作品。”
毕竟材料才是一切枪支发展的根本。而M1卡宾枪,作为三十年代的设计生产武器,未必能承受40年代发明的7.62*39毫米的中间威力子弹的冲击力和撞击。
老杨的思路很简单,继续沿用原本的短行程气导连发模式,减少一部分后坐力。射速上会差一点,比不上美军的加兰德步枪全自动版本,但是也基本满足了实战的需要。
李乌拉想了想,立刻拍板决定了:“立刻生产2000支,交付前线的第五旅和第七旅使用。”
差一点就差一点吧,反正将就着用用看。
随后一行人将目光转向了另外的轻武器。
老杨继续解释:“建武三式榴弹枪。主要是解决M1卡宾枪发射榴弹的射程不足问题,还有就是解决掷弹筒目前准头不靠谱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实验过,可以改用。射程达到了300米。”
“砰!”
一声清脆的爆响后,一颗手雷飞出,有效的命中一个靶子,随即发射大爆炸。
“轰!”
靶子四分五裂,看样子效果非常好。
李乌拉当即竖起大拇指:“可以,看看还能不能进一步的提高射程,还有手雷的威力。这款榴弹枪,我基本上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