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英国通史(共6册) > 第三章 艺术与科学

第三章 艺术与科学(1/1)

在艺术与科学方面,18世纪英国呈现出古典主义、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色彩。古典主义将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视为最高的艺术理想,在美术中强调平衡与对称,在音乐中强调和声与对位。启蒙运动以人性、平等、自由这些观念批评当时的社会,其批判传统从18世纪一直流传到19和20世纪。科学和工业革命也影响到英国的艺术创造,热、电、光等科学实验及工业革命的场面进入英国艺术。

在16-17世纪,英国建筑设计主要从古罗马建筑中吸取灵感,其中意大利建筑师安德烈·帕拉迪齐奥(Andrea Paldio)的影响最大。18世纪初,英国化的古典风格强调柔和、高雅、平衡,与大陆欧洲开始流行的巴洛克式的浮华、雕琢形成强烈对比。英国的民居建筑风格是在18世纪早期安妮女王时代发展起来的,它注重居住的舒适感,在外观设计上也偏向含蓄稳重:木质的屋顶、人字形山墙、暖色的外墙材质、白色的木质装饰条纹、为抵御寒冷而设计的三层墙体等,都将英式建筑的庄重、古朴以及对居住质量的要求发挥到极致。古典主义特征被称为“古典复兴”,以大英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的古典式建筑为英国近代建筑艺术奠定了基础。

在雕塑方面,一些知名的佛兰德斯雕塑家为躲避战乱而迁居英国,给英国雕塑带来一些新变化。约翰·米切尔·赖斯布拉克(John Michael Rysbrack)为肯辛顿宫创作的《罗马的婚礼》高浮雕,其墓碑雕塑人物虽然身着古罗马服装,站在金字塔的背景下,但这些人物的姿态却具有巴洛克风味。赖斯布拉克的代表作是哈博罗勋爵墓碑,他在上面刻画了动人的母子形象,继承了鲁本斯的风格。尽管在18世纪,英国雕塑发展不及法国或意大利,特别是在后期走向呆板枯燥,但官方政策却给艺术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比如建立皇家美术学院,设置多种奖学金,在严格的训练中培养新古典主义审美观,等等。

从1706-1840年,英国绘画受到新古典主义的强烈影响,庞贝城的发掘激发了画家对古典作品的兴趣,古代作品中的人物和姿态给他们以灵感。在18世纪画家中,最重要的有贺加斯、雷诺兹、斯塔布斯和庚斯博罗等。

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可谓漫画家的先驱,他的作品关注社会与道德问题。他吸取荷兰风俗画的传统,用绘画讲故事,表达对社会的看法。贺加斯出身贫寒,自小学徒,熟悉都市下层生活,对社会的不公正有深切体会。他曾经画过一幅讽刺画《南海泡沫》,讥讽那场灾难性的投机悲剧。他还创作了许多讥讽时事的作品,如《英国剧场》《化装舞会》等。在18世纪30年代他创作了不少油画作品,其中《墨西哥征服》是杰作。1731年他创作系列道德画《一个妓女的历程》(六幅)和《汤姆·莱克威尔历程》(八幅),由此获得巨大声誉。前一作品叙述妓女莫尔的悲惨一生,后一作品叙述莱克威尔从富裕到潦倒的变化。系列油画《风俗婚姻》反映中等阶级金钱婚姻的悲剧,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作品。12幅油画系列《勤劳与懒惰》讲述了两个学徒一个勤奋一个懒惰而终致命运不同的故事。这些作品都体现了贺加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他的中等阶级的价值观。

贺加斯笔触粗放,对色彩的表现力有苛刻要求。他擅长用色块来表达人物,喜欢把很多人物组合在一幅画里,为他们设立不同的背景。这是一种具有高度挑战性的绘画方法,同时也有利于表现戏剧性的心理描写。他的作品经常被印制成数百上千张版画,这种传播风格适应工业时代的变化,能够满足大众消费的要求。但“他的艺术没有被同胞直接继承下去,主要原因在于,他扮演的是英国贵族异己分子的角色,是贵族艺术的叛逆”。

约书亚·雷诺兹(Joshua Reynolds)是18世纪最有影响的英国画家,通过追求完美而提升“伟大风格”。他的作品追求崇高与完美,使其成为那个世纪最重要的美学理念。雷诺兹在求学时代就涉猎各学科知识,1749-1752年游历意大利,研究古典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此后他一生居住于伦敦,与那个时代的许多知名人物交好。他是出色的肖像画家,一生画过3000多幅肖像,其中知名的有《俱乐部》《克佩尔勋爵》《赫特福尔德勋爵》等,伯克称其在品味、天赋、色彩和创意诸方面都位列于大师的行列。雷诺兹还是那个时代重要的美术与美学理论家,他在《论艺术》中表现出他对艺术的敏锐感知,认为寻找美和表达美是艺术的最高宗旨。雷诺兹的肖像画人物都精力充沛,男子有气概而不做作,女子显优雅却不艳丽。

雷诺兹是艺术界的领袖人物,他不仅是画家,也为报纸撰文,广交各界之士,受到皇室的器重。他在18世纪的知名度,堪比当年的鲁本斯。1760年他参与组织了英国艺术家协会,这个协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画展,对促进英国的艺术发展起很大的推动作用。1768年雷诺兹创办了国家画院,次年又协助建立皇家美术学院并出任院长。他曾对艺术追求做过这样的评论:“我们所从事的艺术以美为目标……它是寄寓于艺术家心中的观念,艺术家总是在竭力将它分离出来,但至死都做不到这一点;不过艺术家却可以将这种观念传导出去,引起观众的思考,扩展观众的视野。”

乔治·斯塔布斯(Gee Stubbs)和当时其他艺术家一样也曾游学意大利,在意大利时他产生了这样的信念:自然高于任何艺术家。回国后他成为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最拿手的是动物画,他曾研究动物解剖学,在画马、画狗和画狮子方面独树一帜。

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h)是18世纪英国最负盛名的风景画家,也作肖像画,与雷诺兹同时代。他自幼就表现出惊人的绘画天赋,年轻时曾在伦敦求学,追求浪漫主义,强调自然和个人风格,敢于创新,不拘一格,从而与雷诺兹的新古典主义形成对比。庚斯博罗的名作是《蓝衣少年》,他画这幅画,就是针对雷诺兹所说“光的部分当永远敷用热色……反之,蓝,灰,绿永不能当做光明”。两人毕生都是劲敌,但都深受当时社会上层的推崇,英国画坛也因他们而产生了派别之争。庚斯博罗的画风将法国洛可可画家华托的风景画与荷兰肖像画结合在一起,但在总体上仍是一种洛可可风格。在《安德列夫妇》(1748-1749)这幅画中,丈夫站立在一棵巨大的橡树下,妻子端坐,英国乡村风景从他们这里延伸而出,远方是乌云密布的天空。作者将肖像画与风景画结合起来,不仅表现风景,也表现人物的性格、地位和权力。《蓝衣少年》(1770)以蓝色为主调,光与色都用来突出男孩的身体和脸庞,“凭着对人性的直观同情,他画出有血有肉的人,并赋予他们以法国先辈的那种优雅与智慧”,表现出他对乡村生活的真诚感受和对洛可可艺术的深切热爱。

庚斯博罗与雷诺兹一生争斗,但雷诺兹在那个时代却尽占上风,他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更因为他的主张,即艺术表现平衡的美的主张,更能够表达18世纪统治集团即贵族们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应该说,在艺术造诣上,庚斯博罗要高于雷诺兹,因为他努力突破传统的束缚,在欧洲美术史上占有更高的地位。

约翰·佐范尼(Johann Zoffany)的代表作是《乌飞齐美术馆画坛》,是奉王后夏洛特之命而创作的。画中将一群想象的艺术爱好者和社会名流放在佛罗伦萨著名的乌飞齐美术馆大厅里,“借此机会讴歌了一种最有教养的消遣方式:欣赏艺术。……他们聚集在一起,表现着风雅的争执和求知的渴望与自豪,其聪慧颖悟表达出18世纪文化的广阔兴趣和自由意向,他们的社会教养使得争执平和淡泊,把风度看得比争论更重”。这幅画体现着雷诺兹所倡导的艺术追求,雷诺兹曾大力提倡高雅艺术,追求平衡、对称,隐喻着那个时代对和谐的景仰。

英国18世纪音乐也以平衡与和谐为特征,体现在奏鸣曲的形式规则中。17世纪的宗教政治纠纷、清教戒律对所谓“享乐”的压抑,都造成18世纪前半期英国音乐创作几乎空白无物的局面。安妮女王时期,德国音乐家亨德尔(Gee Frideridel)应女王之邀来到英国,为英国人创作了许多歌剧和清唱剧,比如圣经故事《扫罗》,根据弥尔顿史诗改编的《力士参孙》,以及《犹大·马加比》《弥赛亚》等。亨德尔运用娴熟的复调音乐技巧,搭配英国圣咏的传统,把清唱剧从一般的教堂音乐提升到气势恢弘而带有浓厚抒情色彩的大型音乐作品。他把反抗暴政和反对外族侵略的内容与牧歌、赞美诗的合唱传统及意大利歌剧的曲调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感人的英雄纪事,受到英国人的欢迎。虽然从内容方面说,这些作品是宗教题材或古代历史,但亨德尔将其与英国民族国家兴起的背景联系起来,反映了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热情渴望。约翰·盖伊写的《乞丐的歌剧》(The Beggar''s Opera)采用流行曲调,对沉闷的意大利歌剧和迂腐的英国上层社会进行讽刺。这部作品广受欢迎,为英国民谣歌剧开启了先河。在音乐理论方面18世纪也有名作。1776年,查尔斯·伯尼(Charles Burney)编写《音乐通史》(History of Music),霍金斯(Sir John Hawkins)出版《音乐的科学与实践的历史》(A General History of the Sd Practiusic),这些都对英国的音乐发展有所贡献。

在18世纪,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变得密切了,技术发明得到皇家学会的帮助,正如在17世纪,科学发现得到皇家学会帮助一样。但是皇家学会过分注重理论,这造成许多人的不满,于是就成立了新学会。曼彻斯特学会致力于推动化学、纺织业的发展,爱丁堡学会于1732年成立,网罗了像哲学家休谟、经济学家斯密、医学教授布莱克、地质学家詹姆士·赫顿等这样一批人。威廉·希普利(William Shipley)在1753年倡导成立了皇家艺术学会(Royal Society of Arts),旨在推动大不列颠的艺术、制造和商业。这个学会的活动,不是宣读和发表论文,而是鼓励发明、提倡技术改良。在成立的那一年,希普利就建议给钴的发明和茜草染料的生产颁发奖金;后来受它奖励的还有机械、精密仪器、化学品、农业耕作方法及新农具等方面的发明。格林威治天文台成立于17世纪70年代,到18世纪初该台已经在国家的资助下精确制订了地球经度表、月球运行表和恒星方位表,有利于远洋航海。1727-1728年,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制造出五台航海计时器,它可以配合海上经度测定,是对17世纪航海技术的继续发展。

农业方面广泛推行了四区轮作法,犁、锄以及脱谷机、切蒿机等器械不断得到改进,畜力条播机取代了手工撒播,马拉收割机在大农场中取代了镰刀。在纺织业中,约翰·斯图亚特和刘易斯·保尔(Lewis Paul)于1738年获得辊纺法专利;1765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以后一个工人可以照看80个纱锭。1771年,理查德·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这一发明除改变了纺纱机的动力外,也改进了纺纱技术,使生产全棉织物成为可能。克朗普顿在1774年把珍妮机与水力纺纱机结合起来,发明了“骡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动力织布机,使织布业也走上机械化发展道路。

18世纪中期以前,漂白工艺非常复杂,要经过浸渍、煮练、喷水、酸化等多道工序,还需要有庞大的晾晒场。经过弗朗西斯·霍姆(Francis Home)、克劳德·路易斯·贝尔托莱(Cude Louis Berthollet)和查尔斯·坦南特(Charles Tennant)等人持续半个世纪的改进,漂白过程广泛使用了稀硫酸、氯、石灰乳等化学物质,节省了工序和成本,改善了效果。

蒸汽机的发明与完善是18世纪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一方面是采矿业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肥皂、玻璃制造、冶金、造船这些高能源消耗行业的迅速发展,都使得煤取代木材作燃料成燃眉之需。17世纪末S.莫兰和托马斯·萨弗里发明蒸汽泵,将热力转换成机械;托马斯·纽康门在18世纪10年代发明空气蒸汽机,是对蒸汽泵技术的改进,到20年代这种蒸汽机已被广泛运用到英国采煤和金属采矿中。18世纪,工程学家自觉运用科学原理,将工程学与科学进一步结合。1769年斯米顿改进了纽康门蒸汽机;而瓦特则完成了这个改进过程。随着瓦特蒸汽机的出现并迅速运用于采矿、纺织、冶金等行业,工业革命也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

从科学史的角度看,18世纪是牛顿理论广为传播的世纪。牛顿在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基础》,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牛顿理论在欧洲大陆的传播比较慢,它受到法国的笛卡儿学派和德国的莱布尼兹学派的质疑。从18世纪30年代起,伏尔泰竭力传播牛顿学说,而洛克和牛顿也成为法国思想界所知晓的名人。18世纪50年代以后,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大陆的巴塞尔派也成为热心的牛顿理论传播者,微积分和欧氏几何则成为科学研究的工具。人们详细探讨牛顿提出的问题,如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间的引力作用,太阳系的自行调节结构等等。

同时,微积分和几何学成为测量和运算的重要工具。数学的重点从17世纪的几何学转变为分析学(代数和方程),而在整个18世纪,分析方法一直被用来解决力学问题,如陀螺运动、管道中的水流运动、振动现象及由杆绳联结的复杂系统运动等,“所有这些复杂的运动都被分析法所征服,因为分析法只需要笔和纸,理性力学唯一需要的器械是大脑而已”。

在18世纪,人们普遍认为牛顿关于引力是距离平方的反比的结论,是宇宙中的普遍规律;光、热辐射的强度与热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同样公式也适用于磁与电力的吸引与排斥。牛顿力学运用于测定天体位置,而18世纪的观测手段也越来越精确,对火星、月球的天体定位,观测误差只有几弧秒。布拉德雷在1728年发现光行差,这可以解释在观测恒星位置时发生的误差,布拉德雷认为它与地球的绕日运动、光到达望远镜的时间等因素有关。他在1748年还提出章动概念,即地轴的旋转摆动与岁差摆动共同产生了恒星方位上的视变化。18世纪,天文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太阳系的组成和运动,托马斯·赖特在1750年左右提出假说,认为太阳和银河系恒星共同组成巨大的恒星体系,康德则进一步提出宇宙发展的星云假说,这些假说都影响到天文观测。英国天文学家的其他重要发现是由威廉·赫歇尔(William Herschel)和卡罗琳·赫歇尔(Caroline Herschel)兄妹做出的。威廉制作了反射式望远镜,他把可被观测的半边天空划分成若干区,记下每一区的恒星数目和特点,由此制订出巡天表。他在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又在1783年观测到星云状星系;他预言多数恒星都带有行星,多数星云都是像银河系一样或处于形成过程中的恒星系。卡罗琳则绘制了星空分布图,对宇宙形状进行研究。总体说来,18世纪英国天文学在观测方面的成果较大,在理论构造方面不及拉格朗热和拉普拉斯。

热、电、光、磁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成为研究的热点,与此相关的各种实验也取得进展。在莱顿瓶被发明以后,电成为物理学的实验中心,在18世纪的物理实验中占总数一半。电学实验有一定的娱乐性,因此也吸引业余爱好者进行研究。弗朗西斯·汉克斯比(Francis Hanksbee)研究了高压状态下气体的放电现象,通过摩擦一根长长的玻璃管来产生电火花,由此也就成为这个世纪实验室发电的标准方法。1729年斯蒂芬·格雷(Stephen Gray)进行电的传导实验,他用一根玻璃管作为发电机,用塞子塞住两端以防灰尘入内,将羽毛放入管内,他发现羽毛被吸向其中的一端。他还试图将电传送出去,用鱼线和鱼竿把电送到了52英尺之外。他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能够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另外他还指出了导体与非导体的区分。

1769年,约翰·罗宾逊(John Robinson)测量了电荷间的排斥力,库伦(Charles-Augustin de b)和卡文迪什(Henry dish)则重复和完善了他的实验。库伦发现了库伦定律,即电力与荷电物体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卡文迪什则发展出测量导体的相对电容和相对电阻的方法。

在化学方面,虽然波义耳在17世纪中叶以后建立了英国医学化学学派,但德国医疗化学学派提出的燃素说影响了整个18世纪。燃素说认为一切可燃物体都含有可以燃烧的硫性物质,在燃烧过程中这种物质从物体中逃逸,从而发生燃烧。燃素说影响很大,直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化学家如布莱克、卡文迪什和普里斯特利等仍旧接受这种学说。但是他们的实验工作却推翻了这种学说。1754年,布莱克将碳酸镁浸入酸液,结果产生大量气体,他认为这是一种“固定气体”,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二氧化碳,他发现这种气体具有重量并且可以分离,后来又发现在石灰中加入水、将木炭燃烧、某些物体发酵等,都可以释放固定气体。1776年卡文迪什将金属浸入酸液,产生一种可燃空气或“硝气”,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氢,他用集气槽收集了这种气体。普里斯特利发现了好几种气体,如氨、氯化氢、一氧化二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氧、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1774年他从氧化汞中提取出一种气体,老鼠在这种气体中会活得更长,他自己在这种空气中也会感到呼吸畅快,他预言这种气体会有很大的医学价值。1781年,卡文迪什对大气的组成进行精确测量;普里斯特利则进行氢氧混合产生爆炸的实验,爆炸后只剩下一点露水,从而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物质构成的。

随着多种气体被相继发现,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的观念也就形成了。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纲要》中对这些成果进行概括,认为“元素”而非“燃素”是化学分析的基本单位;他列举了23种不同的元素。但奇怪的是,英国科学家几乎都不承认拉瓦锡的理论概括,卡文迪什和普里斯特利仍旧坚持燃素说。

关于热的研究,热质说和运动说是18世纪的两种理论。热质说认为热就像气味、颜色一样,属于物体的第二性,虽然有程度差别,但难以测量。17世纪的自然研究者,从培根到牛顿,都持热的运动说,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他们称其为火粒子。约瑟夫·布莱克(Joseph Bck)提出比热与潜热的概念:如果给不同的物质加温,其热的程度不同,因此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比热容(改变单位物体温度时吸收或释放的能量)。他还发明了测量蒸汽潜热的方法。按照布莱克的定义,潜热是水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主要指水汽凝结成水或水凝结成冰时所释放的热量。1798年,本杰明·汤普森通过炮筒钻孔实验,论证了热的运动说:钻孔没有使物质减少,却产生了大量的热,因此热不可能是具体的物质,而只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1799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两块冰摩擦生热,从而证实了热的运动说。

在地质学或地球理论方面,18世纪的自然研究者开始在《圣经·创世纪》之外考虑地球的形成。18世纪中期以前,法国人德梅勒和布封的学说十分流行,前者坚持水成说,说洪水曾一度淹没整个地球,逐渐退去后形成了现在的地貌。布封在《自然史》和《创世的时代》中提出地球是好多亿年前彗星撞击太阳的结果,从地球产生到现在共经历了七个时代。爱丁堡的詹姆士·赫顿(James Hutton)在1785年发表《地球学说,或对陆地组成、瓦解和复原规律的研究》,提出火成论和地质循环的概念;1795年他发表《地球理论》,认为各种地质现象乃是地球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河谷是河流冲刷而成的,泥沙是岩石风化的结果,平原则是河流夹带泥沙形成的积淀,岩石是火山岩浆的凝结。

在生理学方面,18世纪中后期英国科学家在消化研究和生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爱德华·史蒂文森(Edward Stevenson)对动物和人的胃液进行实验,分析其消化特征。1743年,亨利·贝克(Henry Baker)发表《珊瑚虫自然史》,其中报道了他和特朗布莱分别在英国和海牙进行的著名的水螅生殖观察:他把水螅切成若干段,发现每一段都能生长成完整的水螅。约翰·尼达姆(John Needham)通过肉汤实验试图证明微生物是在液体中产生的,而不是卵生的,但后来证明他的实验不严密,因为他的密封做得不好。在解剖学方面,约翰·亨特(John Hunter)解剖了大约500种不同的动物,积累了丰富的标本,他研究了鱼的发电现象、鸟的气囊和鲸的结构等。在18世纪,人体解剖的目的不再是获得准确的人体知识,而是了解病理结构。英国重要的病理解剖学家是马修·贝利(Mat thew Baillie),1793年他发表《人体某些最重要部分的病理解剖学》,其中综合欧洲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意大利人莫尔加尼的研究成果,用以解释疾病对人体结构的影响。约翰·亨特也是病理解剖学家,他坚称解剖学是一切医学的基础,在1794年发表的《论血液、发炎、枪伤》中,他认为发炎不仅是身体的病变,也是一种身体复原的方式。他还发现了动脉的补偿机制,即对病变的动脉进行包扎后,血液可以从动脉流动。

总之,18世纪的英国艺术与科学体现出古典主义、启蒙主义、工业革命、艺术与科学相互渗透的特征。古典主义体现在艺术从总体上追求平衡、对称、和谐、高雅和形式的完美,追求宏大的风格和主题。启蒙主义使艺术家关注社会生活,试图在作品中体现道德理想:改善社会环境,提升精神面貌和改变生活状况。工业与科学的交互作用,其直接的后果便是现代技术或工艺的产生。从此以后“科技”便强烈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人类对世界的看法。解决技术难题成为科学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则极大改善了观测世界的工具。除数学、天文、力学外,17世纪别的学科几乎乏善可陈;到了18世纪末,学科的门类几乎呈爆炸的状态。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热、电、光、磁这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现象成为研究的热点,日用化工、建筑、玻璃制造和运输业的发展都与人们追求舒适、体面和美的生活相关。实用性也体现在艺术当中,如解剖学和对色彩的研究被运用于美术创作。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即“技术”的进展,成为18世纪及以后的英国社会,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塑造力量。

绝秦书从晚清到民国中国近代史袁腾飞讲历史(全集)钱币里的中国史幽云疑案曹操多阳谋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