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袁腾飞讲历史(全集) > 十六 齐楚争霸

十六 齐楚争霸(1/1)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使中原各诸侯国都聚集在了齐国的旗帜下,成就了一番霸业。但是,有一个大国并不把如日中天的齐国放在眼里,它就是位于南方的楚国。强大的楚国开始对齐桓公的霸业进行挑衅。那么,面对来自南方的强大楚国,齐桓公和管仲会怎样应对?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是否会遭到威胁呢?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建立了霸业。中原许多中小诸侯国,也都聚集在齐国的大旗下,唯齐桓公马首是瞻。但是南方的大国——楚国,却不把齐国放在眼里。

楚国和别的诸侯国不一样。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楚人的先祖是五帝之一的颛顼,而颛顼是黄帝之孙,所以楚人也是炎黄子孙。

但是,楚人的部落一直在向南方发展。在夏、商两朝,这个部落起起落落,一段时期在中原跟华夏集团一块儿混,一段时期又跟蛮夷玩儿在一起。

渐渐地,他们就形成了和中原不太一样的文化,连语言也有了分歧。由于这些原因,楚国一直被中原诸侯视为异己,不怎么招人待见。

在周文王时期,楚人的首领为周文王之师。这样一来,楚国就跟中原王朝重新建立了联系。

但是,大部分时候,周王室对楚的态度都很冷淡。直到周成王时,才给楚人首领封了个子爵。

西周这么对待楚人,楚人当然有意见了,所以二者的关系一直若即若离。后来,楚国首领干脆自己封了王,将周王室撇在了一边。

周王室那时候已经开始衰微了,周天子连中原诸侯都顺不过来,就更甭提去管僭越的楚国了。所以楚国国君的爵位就变成了王爵,虽然这是他自封的,但是从名义上讲,已经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

楚国地处长江中游,据有江淮流域,是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中地盘最大的,而且楚国自然条件也很好,地广人多,资源丰富。

正当齐桓公在北方指点江山时,楚国开始崛起了。当时楚国的国君是楚成王。成王的国相对楚国进行了一场改革,使楚国的国力迅速强大。

这位国相的改革内容其实跟管仲的大同小异,最重要的就是削弱贵族的势力。在改革前,楚国贵族巨室封邑过大,滋生了种种弊端。国相下令,贵族巨室都要割出一半田产归公,以充国用。他自己以身作则,先把自己的地盘割给国家,令别人无话可说。

与此同时,楚国主动向周天子进贡,重新和中原诸侯建立了外交关系。

周王见楚国有主动臣服的意思,当然很高兴,他对楚王说:“你们就别来中原找麻烦了,南方的地儿那么大,随便你怎么折腾。”

于是,楚国就灭掉了江淮间的众多小国,地盘不断扩大。随后,楚王在国相的建议下,发起了全国总动员,动员楚国原住民大量开垦江汉之间可耕的土地。楚国的国力因此大增。

周朝曾经在汉水一带封了很多同姓诸侯。到了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这些姬姓诸侯国差不多都被楚国摆平了,灭亡的灭亡,臣服的臣服。

楚国把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打扫得差不多后,就将目光转向了北方。这样一来,齐、楚两个大国,就难免迎头相撞。

楚国人有一个特别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占地皮,就跟现在的房地产开发商似的。南边基本打得差不多了,楚国就把目光投向了北边。他们第一个相中的是地处中原的郑国。

当年郑庄公虽然称霸一时,但此时的郑国已经是一个二三流的国家了。楚国原本可以轻轻松松地拿下郑国,可比较麻烦的是,郑国是齐国的盟国。

齐桓公虽然在北方大会诸侯,可楚国不管这一套,他们看上了就想要,不给就打。楚国一连发动了两次军事进攻,郑国顶不住了,就打算投降。

这时候,郑国的国君在大臣的劝说下,暂缓了投降的计划,转而向齐国求救。

楚国一打郑国,管仲就明白了楚国的意图——明摆着是冲齐国来的。

这时候,齐桓公家里出了点事儿。他有一个蔡国来的小老婆,耍小姐脾气惹怒了齐桓公,齐桓公就把她赶回老家去,本意是让她回去后好好反省反省,但没说要把她休了。结果蔡国人没弄清形势,一看姑奶奶被人赶回来了,就给她又说了一门亲事,把她给嫁走了。

齐桓公一看着急了,他这还没办手续呢,老婆就改嫁了,换谁谁都受不了。正巧这时候楚国打郑国,管仲就说:“蔡国人为什么胆子这么大,就是因为它背后站着楚国。”

齐桓公心想:“嗯,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楚国和蔡国是邻国,这俩关系肯定不一般。既然你楚国打我的盟国,好,那我就去打你的狗腿子蔡国。”齐国迅速组织起一支联军,浩浩荡荡地就朝蔡国杀了过去。

蔡国老百姓一看齐国领导的联军打过来了,连抵抗都不抵抗,就投降了。打完了蔡国,联军的矛头顺势一指,带着胜利的余威就打进了楚国。

楚国自打西周后期以来,就没吃过这个亏。楚军个个摩拳擦掌,想要教训一下这些个不知好歹的家伙。

但是楚王比较清醒,他一看这联军人多势众,不能硬碰,于是就派了个使臣,去见齐桓公,对齐桓公说:“您老人家住在北边,我们住在南边,咱两国说到底风马牛不相及也,根本就不在一个小区里,您为什么要兴师动众地来打我呢?”

面对楚国使者的疑问,管仲是这么回答的:“当年天子将齐国封给姜太公的时候,说全天下大小诸侯,不管谁犯了错,齐国都有权力征讨。”

管仲这句话,等于把齐国抬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让楚国人落了下风。话中的意思也很明确:姜太公在世时,你们楚国人还在深山老林里玩儿捉迷藏呢,敢跟我们叫板!至于为什么要打你,是因为你小子不识抬举,不认我们做老大。

当然,后面这条理由不能明说,于是管仲又找了两个与周王室有关的理由。

第一个,责备楚国人不给周王室进贡苞茅草,让周王没法将酿好的酒过滤,所以齐国要代表天子来打你。

第二个,当年周昭王南征楚国,楚国老百姓给他弄了个胶糊的船,最后这个船在江心散了,周王也给淹死了。按理说这事儿都过了几百年了,属于陈年旧账,但管仲还是要问责。

管仲这第二点理由很厉害,等于给楚国扣上了害死天子的大帽子,所以以齐国为首的联军,就在道义上站住了脚——他们不是靠武力征讨,而是师出有名的。如果楚国害死周昭王这件事情坐实了,那就算把楚国灭了,都不为过。

楚国使臣赶紧回答道:“我们不进贡苞茅草,确实是我们的错,我们一定改正,马上就上供,而且还要把以前差的那些,连本带利一块儿上供。至于周昭王这件事儿,对不起,我们确实不清楚,您要不到汉江边上,去问问汉水吧。”

楚国使者的心里明白,小错可以承认,大错一定不能认,能推就推。

楚国使臣这么一回答,就说明他服软了,以后会尊重周王室。可问题是,一百多年来,楚国都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现在一个使者在大兵面前说要尊崇王室,管仲能相信吗?

这一次楚国派来的使臣是个小官,任务就是摸清齐桓公的底。随后,楚国又派出了大夫,和齐国正式谈判。

这位楚国大夫来了之后,跟齐桓公、管仲就以上两项内容,又谈了半天,但在第二个问题上,双方怎么谈都谈不拢。楚国大夫坚持声称当年周昭王淹死的地方不是楚国的地盘,跟楚国无关。双方互不相让,最终不欢而散。

这时候,楚国大军也集结好了,做好了战斗的准备。齐桓公一看楚军来到,就命令联军后撤。楚军一路开到前线,与联军对峙。

楚王再次派大夫去齐营谈判。齐桓公命令联军排列成庞大的阵容,让楚国的使者乘车观看——这无非是想炫耀武力,让楚国害怕,赶紧服软。

没想到楚国的大夫不卑不亢地说道:“您若是以德服人,谁敢不服?但您若是想以武力压人,我们楚国也不是吃素的!我们那儿水网密布,您这些战车还真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齐桓公也在心里掂量了一下,若两军真是硬碰硬,自己还真没有把握能取胜。

于是,在这种平衡下,双方都妥协了,签约和解,达成昭陵之盟,然后各自撤回。

对于齐桓公来讲,他率联军发动远征,以强大的武力威慑并遏制了楚国大举北上的势头,已经算是出尽了风头。所以,史书上就将这一次和解,说成是楚国主动求和。

昭陵之盟,说明在春秋时期的军事思想当中已经高度重视发挥武力威慑的作用。强大的武力威慑,和成功的外交斡旋,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手段。

楚王面对齐国领导的联军大军压境,既不服软,也不蛮干,而是适度地让步,既避免了因蛮干而导致的惨败,也保全了国家的体面,不失为明智之举。

在这个回合中,齐国有面子,楚国也有面子,毕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能够审时度势,避免失败,就是胜利。所以从这层意思上讲,楚国也是胜利者。

按照《史记》记载,楚国果然遵守盟约,向周天子进贡了苞茅。不仅如此,楚国还进贡了丝绸,就是让齐国别挑理了。

楚国的进贡把周天子高兴坏了,周王一高兴,就把祭祀的胙肉赏给了楚王,让楚国使者带走。

在古代祭祀的时候,牲口被杀后要献给神吃。神当然不吃了,但也不能浪费,所以祭祀完成后,天子会将原本献给神的肉,切出来发给亲近的大臣,这种肉就叫胙肉,属于厚礼。

虽然周王一高兴把胙肉赏给了楚王,但问题是这么一块肉,要怎么完好地从洛阳带回楚国国都呢?那时候又没有高铁、动车,也没有冰箱,这肉带回去不就坏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周王也考虑到了。他赏给楚王的胙肉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一只小猪,上供时都是赶过去的。

楚国给周天子进贡后,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声誉又上了一个台阶。

楚国的进贡让当时的周王飘飘欲仙,开始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公元前655年,齐桓公组织诸侯再一次会盟。当时的周惠王派人游说郑国国君,让他不参加会盟。

这下可把齐桓公气得够呛。他可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召集诸侯会盟的,这对周王原本没什么坏处。可为什么周惠王要挑拨齐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破坏齐国的霸业呢?

这是因为周惠王喜欢小老婆生的孩子,想来个废长立幼。对于周惠王的这一举动,齐桓公坚决反对。所以这次会盟,齐桓公就特意邀请了王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周襄王参加,明确向周惠王表态,王长子才应该是王位的继承人。

齐桓公捍卫王长子的地位,周王当然不高兴了。其实齐桓公也有自己的考虑。当时天下大乱的原因,就是君不君,臣不臣。如果周王因为小老婆受宠,废长立幼,给天下树立了坏榜样,那还怎么让别人尊王?

所以,齐桓公坚决支持王长子。周惠王不高兴,于是派人游说郑国国君,让他中途溜号,导致会盟最终无果而散。

对于郑国的退出,齐桓公特别生气,立马率军去打郑国。齐国一打郑国,楚国就上去把齐国的小弟许国给胖揍了一顿。

这时候管仲意识到,天天打群架这种事儿以后得少干,否则对霸业无益。于是,他向齐桓公提出了八个大字,“招携以礼,怀远以德”。

齐桓公在称霸期间,齐国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各诸侯国的使臣来齐国时,带的都是空口袋;回去时,这些口袋里都装满了齐国给的好东西。这就是管仲招携、怀远的表现。他还放低身段,用柔性的方法协调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管仲这么一干,郑国首先幡然醒悟,觉得还是齐国大哥好,于是赶紧改变策略,与齐国恢复了友好关系。

到了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这次大会来的诸侯很多,宋国、卫国、邢国都来了。

这个时候,周惠王已经死了,周襄王上台。襄王因为是齐桓公给他撑的腰才继承了王位,所以特别感激齐桓公,还专门派了一位大夫代表自己参加会盟。

在这次大会上,周大夫代表周王向齐桓公赏赐胙肉。按照原先的规定,齐桓公要从高台上下来接受赏赐,这种礼节是必需的。

但这时候的齐桓公可能年纪也不小了,正当他要下台时,周大夫说道:“天子还有一条旨意,说您年纪大了,可以不下台了。另外还要再给您多加一个爵位。”诸侯再加一个爵位,那就跟周王的级别差不多了。

周王突然间给了自己这么一个荣耀,齐桓公有点不知所以,于是他问管仲该怎么办。

管仲说:“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君不君,臣不臣。”齐桓公马上明白了——该下拜还得下拜,不然“尊王”的口号就玩儿不转了。

于是他走下台来,规规矩矩地行礼,同时说道:“天子威严,国家体统,时时刻刻在我心中。假如我这次不下来,大模大样地接受赏赐,会让天子蒙羞。”桓公这话,说得那叫一个体面。

其他诸侯一看,彻底心服口服了。孔夫子后来讲,人要正名,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当老师的要遵守教师守则,当学生的要遵守学生守则,这样才不会天下大乱。

葵丘会盟后,大家达成协议,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条:

第一条,“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就是不要废长立幼,也不要宠爱小老婆。

第二条,“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就是要尊重和培育有能力和有品德的人。

第三条,“敬老慈幼,无忘宾旅”。这个不用多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四条,“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就是要给底下的臣子相应的待遇和尊重,不能无缘无故地杀臣子。

最后齐桓公总结陈词:“大家都规规矩矩地过日子,该干吗干吗,不要找事儿。凡是参加这次会盟的人,既然咱们签订了盟约,就要遵循它,这是要领。”

葵丘会盟的盟约,可以说是齐国霸业的巅峰之作,齐桓公的称霸目的就此也已基本达到。中国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国家,华夏诸侯不能完全按自己的利益发展,你打我,我打你,和平共处才是相处的基本准则。

葵丘会盟后六年,管仲去世。又过了两年,齐桓公也命归黄泉。

齐桓公一死,齐国的霸主地位就成了明日黄花。在华夏大地上,很快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霸主。那么,这个霸主是谁呢?

钱币里的中国史幽云疑案曹操多阳谋郭论明朝大历史南明史(全二册)我真不想出生啊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