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袁腾飞讲历史(全集) > 第四讲 空前惨烈大屠杀(凡尔登会战,索姆河战役)

第四讲 空前惨烈大屠杀(凡尔登会战,索姆河战役)(1/1)

士兵比任何人都渴望和平,因为正是他们必须忍受和忍耐战争带来的最大伤痛。

——麦克阿瑟

在1915年,由于德军在西线没能打开局面,所以大战的重心转移到东线战场。但是,德奥联军在东线的几次进攻,虽然推进了很远,无奈俄国幅员辽阔、气候寒冷,未能迫使沙皇单独求和。到1916年,大战的重心再度回到西线。

这时候,虽然协约国在加里波利战役和中东战场消耗掉了一些兵力,但是英国征召新军了,军火供应量激增。1915年底,英国驻法国的军队增加到38个师。英军原来都是志愿兵,这时开始大量征召义务兵报效国家。陆军元帅基钦纳的肖像被印在海报上,贴满英国的大街小巷,元帅目光深邃,手指前方,肖像下面一行文字——你的国家现在需要你!如此一来,英军人数激增,但跟志愿兵相比,义务兵大多缺乏训练。

大战的前两年,英法之间因为长期隔阂,协调不够。1915年12月,为了协同作战,协约国在法国召开军事会议,首次正式商讨如何使联军的行动取得一致。法国、英国、俄国、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的军事代表齐聚霞飞将军的总部,经过激烈讨论,这些国家一致决定,在1916年要选择一个时机同时发动全面进攻。当时,英国新军需要时间训练,俄国军队装备奇缺。于是,大家决定1916年3月再次开会,商定总攻的时间,在此期间,抓紧积蓄力量。

然而,德国获取了这个情报,知道了协约国准备在东、西、南三线同时发动总攻的消息。面对日益增加的压力,德国不能坐以待毙。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想先下手为强,计划发动他期盼已久的西线攻势。

在1915年圣诞节期间,法尔肯海因悟出了一个道理,英国才是协约国的支柱。他曾这么讲过,英国攻打荷兰、西班牙、法国的战争史现在正在重演,只要英国抱有一丝胜利的希望,德国就别想逃过这个敌人。

法尔肯海因看得很清楚,打蛇打七寸,必须先打英国。

但是,当时德国能够用来打英国的,除了潜艇之外没别的东西,海军并没有取得优势,对英国陆军也无可奈何。英国陆军的防区在法军侧翼,不适合德军发动大规模攻击。

所以,法尔肯海因认为:“我们虽然对当前的大敌苦恼不堪,但是我们也知道,对于英国来讲,它擅长的并不是陆战,它在欧洲作战就是玩儿杂耍,真正的武器是与法国、俄国、意大利军队联合作战,那我们可就够受的了。”因此,还是得先在西线发动决定性进攻。

俄国已经被打瘫,意大利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只有法国还能算盘儿菜,法国正是英国手中的一把“利剑”。

法尔肯海因认为法国在军事上已经到了力量的顶点,只要在法国的要害之处给予强有力的一击,就会使法军崩溃。如果法国人民认识到,他们已经没有希望胜利,那么突破的日子就到了,英国手中最厉害的武器就被打掉了。

法尔肯海因进一步阐明,没必要进行全方位突破,应该给法军弄一个伤口,这个伤口的血一放,法军指挥官必然要把所有人员都投进来止血,让他们把血流干就可以了。最后,他选的地儿就是法国东北部边境小镇——凡尔登。

为什么选这个地方呢?第一,凡尔登距离德国的铁路太近,威胁德军主要运输线。第二,凡尔登是法国战线东翼的支点,是巴黎的东北入口,距离巴黎只有210公里,有“巴黎锁钥”之称。拿下凡尔登,不仅会破坏法军的防御体系,还能给法军士气以沉重打击。第三,凡尔登对德国有着重要意义。德国人特别强调日耳曼精神,凡尔登曾经是古代日耳曼部落向西攻打高卢的必经之地。当年查理曼帝国几乎统一整个欧洲,查理曼大帝死后,公元843年,他的3个孙子就在凡尔登把帝国三分,形成德、法、意三国后来的雏形。凡尔登的地位类似于圣城。德国人特别有尼伯龙根史诗情结,包括他们前几年拍的电影《查理曼大帝的密码》都能清晰地反映这种情结。德国皇帝之所以挑选小毛奇做参谋长,也是出于这种情结,他得代表这个姓,代表德国的胜利。甚至德军在一战时的总司令部,也跟普法战争的总司令部地点完全一样,在科布伦茨市的一家旅馆。在那里,他们指挥普法战争取得辉煌胜利,因此他们还选那个地儿,换地儿不吉利。

在这种情况下,法尔肯海因决定,以猛烈火力进攻凡尔登,攻敌所必救,德军持续进行系统的有限攻势,吸引法军全部精锐过来,然后把法军轰成炮灰。而且德军的每一次攻势都配有短暂且密集的炮兵支援,以减少自身伤亡。

在进攻部署上,法尔肯海因为了讨皇帝的欢心,任命威廉皇太子指挥第五集团军,担任主攻任务。

威廉皇太子当时只有30来岁,长得一副瘦弱样,一看就是病秧子,他智力平庸,才能低下,仅仅因为是皇太子才手握重兵。在民主国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这种事儿是不可想象的。他之所以从军,只是为了增加一点儿好看的履历,以资炫耀,不然将来登基坐殿,怎么当大元帅统御三军啊?有了从军的履历,就可以说我以前指挥过军队,要不然最高功勋章也不好意思往脖子上挂啊!他曾经做过德军的骑兵团长,还在总参谋部瞎混了一年。有了这点儿经历,他就自认为可以统领大军了。

为了进攻凡尔登,德军从1915年冬就开始准备,抽调了西线战场装备最好、久经沙场的10个师,一共27万人。

法尔肯海因还从俄国前线、巴尔干半岛和克虏伯兵工厂搜集了多达1400门火炮,运到凡尔登前线,其中重炮600多门,包括420毫米榴弹炮。另外,摆了542个掷雷器,能够发射装有45公斤高爆炸药和金属碎片的榴霰弹,杀伤力非常大。

法尔肯海因打算以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炮击,彻底摧毁法军的防御体系,有效杀伤法军的有生力量。德国总参谋部在一份报告中预言:“单是火炮就可以夺取地面,实施进攻的步兵只是巩固和占领。进攻和迅速夺取凡尔登的决策是基于重炮和特大火炮已被证明的威力。”

德军参战的步兵、炮兵的集中与展开,包括工程作业,都是隐蔽进行的。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德国集中了850门火炮,平均1公里的突破正面就有62门火炮和15门迫击炮。

此外,还有168架飞机参加作战。在主要突击方向上,德军比敌军多3倍,火炮多3倍以上。

德国威廉皇太子在巡视进攻准备的时候,得意扬扬地宣称:“集中如此数量的火炮用于进攻,这在战争史上还是首次。”

除此之外,德国人还投入新式进攻兵器——火焰喷射器。在巡视了炮兵部队后,威廉皇太子对副官说:“咱们去工兵部队瞅瞅,看看那个会喷火的玩意儿到底威力如何?”喷火连的连长亲自为皇太子殿下演示,连长趴到一具火焰喷射器前,右手食指扣动扳机,“呼”的一声,一束烈焰射向几十米外的步兵掩体。那处掩体被燃起的烈焰覆盖,火焰燃烧大约15分钟,黑色浓烟直冲天空。掩体里放了一头猪,这时候已经彻底变成烤全猪了。

看到这一幕,威廉皇太子激动得直跺脚说:“太好了,我要用这玩意儿,让法国人体会一下地狱火的滋味。”

德国人磨刀霍霍,准备在凡尔登大干一场。这时,法国人在忙什么呢?

大战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拿破仑时代的许多著名要塞抵挡不住猛烈的炮火而迅速失陷,这个严酷事实动摇了军事家们对要塞堡垒的信心。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脱离野战部队防守的要塞,无法达到坚守的目的,大量的炮兵和火炮固定部署在要塞里面,会使要塞失去机动性,无法发挥更大作用。

因此,法军总司令部在1915年8月就决定,停止强化凡尔登的要塞,拆除要塞的火炮,连同守备部队一起加强到其他野战部队。法军总司令部发出指示,要求各集团军以原有要塞为基础,建立筑垒地域。这种筑垒地域由战壕、掩体、障碍物、铁丝网等野战工事构成。其实以筑垒地域跟要塞相结合,确实是建立起了一种全新的防御体系,是一种进步,问题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在凡尔登大战爆发前,要塞在拆,但是新的筑垒地域还没有建起来,凡尔登大部分炮台和机枪被拆了,拆掉的1000多门火炮交给西线的其他野战部队,还从要塞中运走了10万多发炮弹,炮台和筑垒只留下了少量警卫部队,这就使要塞在整个防御体中的作用大大降低了。

法军对德军大规模的战役准备并非毫无察觉,因为天气不好,德军的战役发起时间一再推迟。法军的情报部门早就把侦察到的德军动向报给了总司令霞飞,就连俄国的情报也判断出德军的进攻重点是凡尔登。可是霞飞就是不信,他认为德军将会进攻,但地点将放在香槟。

到1916年2月中旬,法军不但获悉德军展开地域的情况,而且掌握了其兵力部署和炮兵位置,但是霞飞还是顽固地坚信,德国人的进攻地点不在凡尔登。但是为了防范万一,在大战爆发前,他还是向凡尔登派了一些增援部队,一共10万人、270门火炮。

1916年2月21日早晨,天气奇寒,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

天蒙蒙亮的时候,在前沿阵地的散兵壕和遮蔽部里苦熬了一宿的法国士兵钻出掩体,一个年轻的法国兵冲着对面阵地大喊:“德国佬,昨晚睡得怎么样啊?”但是没人理他,这个法国兵生气地骂道:“这帮臭猪,就知道睡觉,当心老子拿刺刀扎你们屁股。”

这个法国兵虽然年轻,但是他在这儿驻守的时间很长,生活很枯燥,一段时间以来,法国兵常常跟对面的德国兵对骂取乐,双方士兵只能这样打发无聊的日子。一般情况下,你有来言我有去语,法国兵一开骂,德国兵肯定回嘴。但是这一次,法国兵骂完之后,德国兵却没回嘴。法国兵急了,你怎么不按游戏规则玩儿啊,更加一个劲儿地破口大骂,甭管是法语还是德语,只要他会的脏话,如滔滔江水一般向对方阵地砸去,把德国人的女性长辈问候了一个遍。

终于,法国人得到了回答,但不是他熟悉的德国脏话,而是德国人铺天盖地的弹雨!

早上8点12分开始,突然间地动山摇,德国人的炮群一齐开火,上千门大炮以每分钟2000发的速度把各种炮弹砸向法军在凡尔登的筑垒地域。炮火之猛烈,有史以来前所未见。

法国士兵被突如其来的炮火吓得目瞪口呆,抱头鼠窜。很多人被炸得血肉横飞,残肢断体,连同冻土石块被抛向空中。侥幸未死的法国兵也被炮弹爆炸时的巨大轰鸣震得耳鼻流血,龟缩在地上不敢抬头。

到下午4点45分,德军向法军的防区倾泻了200万发炮弹,法军的地面阵地荡然无存,连附近的森林都被烧焦,一些山头被削平,整个凡尔登地区炸得跟月球表面没什么区别了。

德国人的想法就是在步兵发起攻击之前,用最猛烈的炮火摧毁前进中的一切障碍,从气势上压倒法国人,让他们丧失斗志。

德国人对敌军战区内所有的单个目标、集群目标、掩体、战壕,甚至道路、村庄、指挥所、炮兵阵地、炮台,以及凡尔登城,都在地图上做了标注,进行了大面积炮击。别说法国士兵,就连担任战区指挥官的贝当将军,事隔多年之后,回忆起那令人恐怖的一幕仍然心有余悸:“浓密的硝烟弥漫在整个战区,炮弹呼啸着在凡尔登上空穿梭如织,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跟我军士兵的哀号啼叫声此起彼伏混杂在一起,如同地狱中发出来的声音。碎石焦土呼啸着从空中急泻而下,弹坑布满了防御地区,令人窒息得透不过气来的浓烟与尘土滚动着,一拨接着一拨在空中弥漫,防区内散落着冒着青烟、扭曲变形、带有暗红色的炮弹碎片和血淋淋的残肢断体。森林一片片地燃起大火,大火向四处蔓延吞噬着一切。”

在德军步兵从战壕里爬出来之前,德军参谋部的军官信心十足地跟士兵们说:“兄弟们上,那里不会有任何活物留下来。”

下午2点多,德国步兵在主要突击方向15公里的正面上,展开了6个半师,向法军阵地发起突击。

但是德国人估计错了,德军士兵在他们认为空无一人的阵地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法军的机枪顽强地扫射不止,法军士兵奇迹般地从地下钻出来向德军射击。法军被摧毁的只是地表工事,地下工事并没有被摧毁。在骤然打击面前,法国人表现出了高卢人倔强的性格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们组织敢死队,拼命抵御德军的疯狂进攻。

德军推进十分缓慢,开战当天仅仅是利用炮火准备的效果,占领了法军的第一道阵地。到2月23日夜,德军只前进了3公里,抓获3000名法军俘虏。但是,经过德军的第一轮打击,法军的抵抗力迅速下降。很多法国士兵是从非洲招来的,这些非洲士兵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没有经历过凡尔登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再加上德军的猛烈炮火和凶猛进攻,这些法军殖民地士兵不是被冻死在阵地上,就是扔掉武器掉头逃跑。

到24日,德军加大进攻力度,法军几乎要全线崩溃。霞飞大为震惊,他派参谋长到凡尔登下达死命令:“在目前情况下,下令退却的任何指挥官将受到军事法庭审判。”霞飞命令前线指挥官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阵地,将敌人拦住。法军还派出督战队,把从前沿阵地败逃下来的士兵就地正法,让你不死于阵前就死于军法,迫使法军奋力抵抗。

但是,德国人改变战术,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法军第二道防线还是被突破了。法军内部大为惊慌,有些部队甚至还未遭到德军攻击,就主动放弃阵地。

在这危急关头,霞飞再一次表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沉着的性格。虽然战前他的判断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是在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投入了更多的兵力,稳住了法军阵地。

在参加凡尔登会战的德军中,有一个最精锐的步兵团队——第三集团军第二十四团。

从拿破仑时代起,该团就是一支锐不可当的铁军,拿破仑曾说过,普鲁士人都是炮弹做的,他把这个团称为“铁24”,可想而知它的威力。该团的士兵个个都是兵王,第三集团军司令评价:“我的这个团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他们太勇敢!”

铁24团团长叫法里克,是个行伍出身的大老粗,但是,他对带兵打仗很有一套。这次凡尔登血战自然少不了铁24团,该团负责向凡尔登杜奥蒙炮台附近发起进攻。杜奥蒙炮台被认为是法国最坚固的要塞之一,几乎与凡尔登要塞齐名。杜奥蒙外围第一道墙上写有这样的标语:杜奥蒙固若金汤,进来不易,出去更难。进来后要想活着出去更难,如果不信,可以试试。

大战爆发后,杜奥蒙守军大概有几百人。1916年2月25日,德军开始向杜奥蒙要塞发动猛烈进攻。德军士兵尝试了一下后,才知道刀是铁打的了,发现杜奥蒙要塞果然名不虚传。整个要塞掩蔽在巨石之下,巨石的厚度是2.4米,不但枪打不透,当时最大口径的火炮对它也无可奈何。

当时,铁24团的兵力布置是2营在右,3营在左,1营在3营之后。战斗打响之后不久,法里克团长发现铁24团没有得到任何支援,下令部队后撤。

但是在2营左前方,有一队由康兹士官指挥的志愿兵。康兹是一个军事素质很高的军人,在进攻杜奥蒙炮台时,左腿负伤了。法军的机枪向他不断扫射,但是细心的康兹士官发现,射击都来自要塞边的战壕,杜奥蒙炮台似乎非常安静。

康兹一向是轻伤不下火线,经过一阵思考后,他一瘸一拐地率领部下来到要塞炮台下的缓斜坡处,这一举动竟然没有遭到法军射击。与此同时,要塞内的巨炮发出的一颗颗炮弹,飞过他们的头顶,向远处的目标轰击。在他们右翼的友军正遭到法军机枪的封锁,被困在杜奥蒙附近的一个村庄中,形势极为不利。

康兹决心找一条小路通往要塞之内,他带着弟兄们绕了半天找到了要塞的一个缺口。通过这个缺口之后,康兹发现还有一个巨大的天然障碍,是一条深水沟,水深10米,人要掉进去必死无疑。康兹伏在一块巨石后面,瞭望杜奥蒙炮台,他们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杜奥蒙炮台的炮口以及数不尽的机枪射孔。

康兹发现这条深水沟的左方是一段铁路支线,那有一道铁门,门是锁着的。尽管十分冒险,但经过侦察之后,康兹认为取道那座铁门是最理想的进攻路线。

康兹决定冒险潜入杜奥蒙要塞。

康兹让两名手下弄开铁锁,打开铁门。康兹胆大心细,手中紧握着手枪,率领弟兄们进入了要塞。

最先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4名法军炮手。看到康兹的时候,法国人惊呆了,在法国人还没弄清情况想出应对之策时,康兹和他的战友已经把炮口的方向调个儿了。这是一门155毫米口径的要塞巨炮,也是杜奥蒙要塞中最大的一门炮,在过去的日子里,它杀死了无数德军,是德军指挥官最头疼的东西。

就在他们转动巨炮的时候,那4个法国人不见了。康兹想,那些法国人一定是通风报信去了,不久就会有数不清的法国兵来抓他们。但是,好半天都没有法国兵出现。这时候康兹士官发现,他的同伴大都失踪了,除了紧跟他的两位,其余的人都不知去向。康兹觉得这些手下要么跌入陷阱,要么已被法国人俘获了。康兹带着仅剩的两个手下,开始在要塞内部乱窜,看看在哪儿能找到自己的部下,在哪儿能消灭敌人。

歪打正着,他们发现了一名没带武器的法国兵,这个法国兵看到德国人出现在面前吓得目瞪口呆。康兹走上前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连说带比画,告诉他我不会杀你,让那个法国兵带他到有法国军官的地方去。这个法国兵真听话,就把康兹带到了军官的房间,那里面有一张大桌子,上面摆着一大篮子鸡蛋、酒和各种食物。康兹往那儿一坐,大吃一顿,开战以后,他们天天啃过期面包,很久没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了。

就在康兹和他的两个手下在法军军官的房间里大吃大喝的时候,3个铁24团的军官也不约而同地潜入了杜奥蒙炮台。这3位是雷克特中尉、汉普特上尉和布兰兹上尉。他们3人走的并不是一条路线,彼此没有联系,唯一的相同点是,他们跟康兹一样,不怕死。

3位军官各带着人手潜入杜奥蒙要塞,先后在堡垒内会师。他们又活捉了3名法国士兵,审问后得知,整个要塞中,只有不过60个法国兵。雷克特大为惊讶。因为根据情报,法军守卫杜奥蒙外围的至少有25000人,要塞内也有4000人。最后3个德国军官,加上康兹士官,组成一支防御部队,里应外合,让外面的德军顺着留下的记号,迅速占领了堡垒。

就这样,铁24团的几名军官,带着几百名士兵,就占领了这么重要的一座要塞。

由于法军各种各样的失误,使得闻名于世的杜奥蒙炮台,被德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占领了。

占领杜奥蒙的消息是布兰兹最先送出的,德军参谋人员做了这样的记录:铁24团第七、第八两连官兵,像旋风一样,旋转在杜奥蒙之内,汉普特上尉、布兰兹上尉,有勇有谋,指挥有方,领导得法,出神入化……

康兹胆大心细,手中紧握着手枪,率领弟兄们进入要塞内一座敞开的大门

捷报一层层报上去,几十分钟后,就送到了皇太子威廉的办公桌上。攻占杜奥蒙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德国,连学校的孩子们都聚集在街头欢蹦乱跳。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德国工厂放假3天,全国报纸大登特登,欢呼“铁24”取得的胜利,颂扬德军官兵的勇敢。

不过,荣誉有时候并不公平,几名军官为谁先进入杜奥蒙发生了争执。结果是,康兹仅被晋升为排长;雷克特更命苦,仅获赠皇太子签名玉照一张;汉普特和布兰兹则荣获了德国的最高勋章,特别是最先送出消息的布兰兹,一下子红了起来,他家乡的一个村庄,以他的名字命名。铁24团的大兵们也很有收获,受到了德国姑娘们的热烈追求,两周之内,有近300人举行了结婚典礼。

杜奥蒙要塞失守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人立刻认识到事态严重,他们认为杜奥蒙陷落,凡尔登若再失守,巴黎的大门就敞开了,整个欧洲会受到威胁。特别是英国人对法军的战斗力产生了严重怀疑,被视为固若金汤的要塞,竟然在前后4小时,被德军兵不血刃地占领,看来法国兵都是酒囊饭袋,打仗不是跟师娘学的就是跟师妹学的。

杜奥蒙的沦陷在法国引起了与德国截然不同的反应,法国老百姓义愤填膺,最高当局如同心口挨了一记重锤,全国上下怀着一个目的——要尽快把杜奥蒙夺回来。

2月25日,法军任命贝当担任凡尔登前线指挥官。法国总统表示:决不允许德军在杜奥蒙盘踞下去,要尽快夺回来。法国人集中了5个师抵达凡尔登地区,准备夺回杜奥蒙要塞。

德军为了在凡尔登速战速决,除了投入步兵和炮兵之外,还有空军配合,展开攻心战。

当时的飞机数量不多,真正让它投弹,也没什么可怕的,飞机的炸弹杀伤力也小。德军出动的飞机不投炸弹,而是丢下大批传单。德军深知攻心为上的道理,在传单上,清一色的都是动摇法军意志的话。比如,一条标语写的是:“朋友们,坚固的杜奥蒙都失守了,你们一条土壕还能藏得住吗?”另一条标语是:“欢迎你们过来,保证以礼相待,别做笨蛋,鸡蛋碰不过石头,家人等着你们全胳膊全腿地回去。”还有一条标语说:“纸弹是不伤人的,炸弹才会,朋友们!现在丢给你们的不是炸弹,以后我们会丢。”

紧张而惶恐的空气,像一阵狂风,扫过凡尔登。一时之间,法军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2月25日这天,凡尔登的混乱和恐怖达到了最高潮。一位法国将军说:“那是有史以来,凡尔登最黑暗的一天。”

贝当到任之后,调集大量火炮和人员增援凡尔登。贝当将军激励将士说:“自2月22日以来,德国皇太子率领军队全力攻击我凡尔登阵地,炮火凶猛前所未有,消耗的弹药军需十分惊人,德国已将其后方精锐之师移至前线,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以步兵再次投入突袭。这一次攻击是过去一年来敌寇苦心经营的最后的孤注一掷。现在东线因英俄两军投入力量日益增加,德军的处境困难。西线之敌,经诸要塞的拼争,虽锐气尚存,但已屡遭挫折。现在的战斗,必将以我们的胜利而告终!德国孤注一掷,但败端已现。今天,全体法国人民都注视着我们,我们肩负着守卫国土的重任,全体国民都期待着我们能够担此重任,我们决不能让国人失望!”

法军兵力的迅速补充是德军始料未及的。德军虽然为攻占凡尔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进展日渐缓慢,法国士兵死战不退,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代价。而且德军选择在2月攻击,这个季节气候寒冷,战区的天气变化异常。德法两军战壕相距很近,每到天明,地面一解冻,步兵构筑的掩体和土墙随之消解,地面泥泞难以跋涉。

在这样的气候下,作为进攻一方的德军步兵死伤更惨重。

而皇太子威廉一味督促士兵进攻,不知道充足补给和体恤士兵的重要。他自己打仗时仍然有野鸭、沙拉、水果、啤酒、咖啡和雪茄享用,而冒死向法军阵地冲锋的士兵们,却很少吃到黄油,每天只能吃卷菜汤、土豆、辣根和黑面包。

德军士气逐渐低落,疲惫不堪,尽管军官们严厉督战,但士兵们的作战意志已大不如前。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并不是每个德国人都英勇善战。有的德国士兵,在恐惧之下,得了遗尿症。德国军官毫无怜悯之心,把他们当成胆小鬼。怎么整治这种人呢?军官把他们编到一起,支钢丝床,让他们睡上下铺,上铺把木板拆掉。这样一晚上下来,睡在下铺的兄弟只有接尿的份儿。为体现公平,两人还得轮流睡上铺。遗尿症士兵被整得实在受不了了,趁长官不注意,其中一人,偷偷打起地铺睡。

这时,法军设在马斯河西岸的炮兵从侧翼进行轰击,使德军陷入欲进不能、苦战难熬的境地。

到2月28日,德军的进攻基本上被阻止了。一位英国战地记者写道:“德国俘虏当中很多人都表示不愿意再打了,认为战事延长对德军很不利,况且战线上黄油没得吃,肉食也很罕见,食用油更是一概没有。这种情形在各部队的情况中大体相同,所以士兵们的作战意志已经衰竭。”

到3月初,法军总司令霞飞向凡尔登守军发来贺电,称赞他们坚守阵地的功绩。英国远征军司令道格拉斯·黑格也致电霞飞:“英军十分钦佩法国勇士在这次大战中的无畏表现。贵军虽然死伤严重,但是气势旺盛,对此我军深为赞叹。特致电阁下,以赞美凡尔登守军的英雄气概,凡尔登能有这样不屈服的军人守卫,德军就算倾举国之力,也必是徒劳。”英国人大概忘了,他们几天前还在咒骂法国兵是酒囊饭袋呢。看来只要自己努力,多衰的名誉也能挽回!

从3月5日起,德军把进攻的正面转移到了马斯河西岸,但是法尔肯海因又犯了一个错误,没有搞清法军部署的变化情况。在这一方向上,法军早已严阵以待,贝当刚刚把一支生力军部署在这里,早就等着德军进攻了。这一地区的据点,成了两国军队反复争夺的对象,炮兵成了战场的主角,每次冲击和反冲击,炮兵都要进行猛烈而密集的炮火准备。

一位随军记者写下当时战斗的惨烈:“地面呈现出月球表面的形状,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炮弹坑,有的弹坑特别巨大。树林变成了一片枯木朽枝混乱的堆积场。到处可见炮火犁过的泥土上暴露着人和马的尸体……”

法军士兵在指挥官的激励下,顽强顶住了德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官兵们几夜不合眼,在饥饿与寒冷中仍然奋勇战斗。一位英国战地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在距离杜奥蒙炮台7公里的战地医院,我跟一位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伤兵谈了几句,这位伤兵的右腿已经被截肢了。我本来想安慰他,没想到他跟我讲,作为军人,在祖国遭受这样的灾难时,就应该做好以身殉国的准备。现在我失去的不过是一条腿,在前线你只要看看那些无数没有留下姓名的战友同伴,他们已经长眠在山丘河谷中,心里怎能不难过?我丢了一条腿又算什么呢?”

一些轻伤员被送到医院,等到绷带缠好后立即返回前线,同战友们一起投入战斗。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上士从后方跑到前线,年轻的少将惊讶地问他来做什么,这位老兵回答说:“我儿子已经战死在敌人的枪口下,我要为他报仇!”

在1916年那段艰苦的日子里,马斯河两岸的据点,在进攻、反攻、摧毁、围困、强击、破坏、占领、再占领中,变成了法国人家喻户晓的地名。在此期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帮了法国的大忙。

在一次炮兵对射中,法军的一发炮弹无意中击中了德军隐蔽在森林里的一座弹药库。有人说法军这是试射,随便开了一炮,还有人说是走火,但德军45万发大口径炮弹却被引爆了。原来德国人为了省事,给炮弹都装了引信,方便直接填进炮膛就打。这一下,德军的火力由于弹药短缺受到了很大影响。命苦不能怨政府,点儿背不能怪社会啊!简直就是德军命里该着,这是一发影响战局的炮弹。

到4月初,经过70余天激战,德军总共才前进了六七公里,而且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大,他们在兵力上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事实证明,德国人企图用快速攻击夺取凡尔登的计划破产了。但是法尔肯海因无视这个事实,如同输红了眼的赌徒,下令用逐步进攻的方法继续打下去。他说:“为了我们的威望,必须拿下凡尔登。”

可就在此时,协约国军队发起反攻了。

有些战史专家认为,凡尔登是被索姆河战役拯救的。

1916年7月,就在法德两军在凡尔登城下浴血厮杀的时候,巴黎西北的索姆河两岸又燃起战火。英法联军向德军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场战斗持续了四个月,惨烈程度甚于凡尔登。

在索姆河发动大规模攻势,原本是协约国预定的1916年战略计划的一部分。1915年12月,法军总司令霞飞和英国远征军司令黑格碰面,当时霞飞就问黑格:“我有意在索姆河地区发动进攻,不知阁下意下如何?”

黑格站在作战地图前面,紧盯着索姆河地区,很久都未开口。黑格当然也希望发动一场进攻,尽快结束战争,但是他反对以索姆河地区作为战场,一个重要原因是兵力不足。1915年以前,英国还实行志愿兵役制,并且已有40万人丧生。为了填补缺额,每星期需要5000名志愿投军的新兵,但他们缺乏训练。并且,黑格还认为,这里不是一个理想的战场。

但是面对霞飞的请求,黑格不能不有所表示,所以他问:“您认为我们在这里能够取得突破吗?”

霞飞非常有把握地说:“战争已经打了一年多,看不出有任何结果,只有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进展,才能结束这场该死的战争!我反复考虑过了,你我联合在索姆河两岸同时发起攻击,必定能够迅速击退德军,取得战争的决定胜利。”

黑格经过一番沉思,说:“好吧,那就这么决定吧。”黑格这个人意志坚定,而且又比较执着,不轻易做出决定,一旦拿定主意却百折不回。在霞飞的鼓动游说下,他改变了初衷,坚信在索姆河地区发动进攻能够取得胜利。

到1916年2月初,英法联军的进攻计划已经初步拟定,但是霞飞和黑格这老哥俩没想到,德军也有类似企图,而且动作更快,抢先在凡尔登发起了进攻,使法军无力发起索姆河战役。

1916年5月,霞飞再次约见黑格,请求黑格让英军担负起索姆河战役的主攻任务,并且希望英军能够尽快发动进攻。索姆河战役的目的是突破德军阵地,以便转入运动战,同时减轻凡尔登方向法军的压力。

黑格认为以英军现有的兵力很难提前发动进攻,起码要到8月15日。霞飞一听就从椅子上跳了起来,说:“如果真是这样,法国就完蛋了!”黑格看到霞飞气急败坏,也认为如果法国完蛋了,在法国的英军乃至整个英国,处境将岌岌可危。英法两国现在是唇亡齿寒,荣辱与共。黑格认为可以考虑把进攻时间提前,但是不能立即进攻,需要时间准备。霞飞几乎喊了起来:“拜托您赶紧的吧!越快越好!”

于是,霞飞和黑格调整了原先的计划,最后确定,英军方面由第三、第四集团军参战,一共25个步兵师;法军方面第六集团军参战,共有14个步兵师。

战役的主要突击力量由法军改为英军第四集团军,将在索姆河战役中唱主角的是英国远征军及其附属的加拿大远征军。

非常可惜的是,霞飞和黑格把反攻地点选在了索姆河,就跟德国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把凡尔登选为突破点一样,没有充分估计到敌方防御的强度,最终使索姆河战役也变成一场无法达到目的的空前惨烈的消耗战。

英法军队为了保证战役顺利成功,在突破地带对德军形成绝对优势,步兵是德军的3.6倍,炮兵是1.7倍,航空兵接近2倍。英法军队从后方到前线铺设了250公里长的铁路,还有500公里的窄轨铁路,修建了6个机场,集中了840万发炮弹,3500门火炮和300多架飞机。每公里突破正面上,布置的兵力平均达到1个步兵师,火炮将近90门。

1916年6月24日,英法军隐蔽的炮兵群对德军阵地发动了大规模炮击。炮击持续一周,协约国共发射了比大战头11个月全英国制造的炮弹还要多的炮弹,一共打出150万发,有人形容这是“钢铁熔炉中的七天七夜”。

6月30日晚上,炮击达到最后阶段,也达到最高潮,甚至连准备投入进攻的英法士兵都爬出战壕,观看这战争史上的奇景。炮击已经把德军阵地上的铁丝网炸得七零八落,大部分掩体不复存在,战壕和第一阵地的交通壕被夷为平地。德国第二集团军的观察和通信系统被摧毁,许多炮兵失去了战斗力。法尔肯海因也承认,在德国第二集团军阵地内,地面的障碍物几乎全部消失,大部分掩体被夷为平地,只有极少数特别牢固的工事经受住了猛烈的炮击。

7月1日,经受了一周炮击的德军阵地死一般的寂静,这是大战开始前的平静。早上7点半,英军阵地上响起了刺耳的军号声,担任主攻的10万名英军士兵爬出战壕,平端步枪,开始向德军阵地前进。英军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刚刚从国内调到前线,作战毫无经验,而且训练和装备不足。但是英军士兵一个个天真乐观,认为打仗是很好玩的事儿,只要他们爬出战壕向前进攻,就可以一口气冲到柏林。

步兵发起进攻前,英法联军的炮兵又开始猛烈的炮火掩护,德军阵地被弹雨覆盖。英军士兵在开阔地上排成整齐的队列,迈着整齐的步伐,缓慢地向前推进,携带着死亡的气息向德军压过去。但是德军已经在地下战壕中用潜望镜发现了英法联军的动静,士兵们全部蹲在坑道口,准备冲进表面阵地。英法联军的炮火向后一延伸,德军立即从地下工事中倾巢而出,把机枪搬上了阵地。

在双方战壕里等待冲锋的,有很多二战时期名扬四海的大人物。英军战壕里有蒙哥马利少校,德军战壕里有希特勒下士。希特勒声称:“在即将开始的地面战斗中,我毫不羞愧地承认,我被战斗热情所陶醉,并且承认,我跪了下来,衷心地感谢上苍,允许我荣幸地活在这样的时刻。”

英军士兵离德军的阵地越来越近了,他们排成长长的横队,每个人背着200发子弹、2颗炸弹,很多士兵还要带着野战电话设备、铁锹等,每人负重30公斤,前进得十分缓慢。

在军官的率领下,英军士兵分成几个拨次实施攻击,每个拨次的士兵都是肩并肩排成整齐的队列,斜举着步枪向德军阵地前进。按照霞飞和黑格的推断,德军在大炮的猛烈轰炸下,应该是伤亡惨重,毫无还手之力,就像德国的威廉皇太子判断凡尔登守军的情况一样。

当英军逼进德军正面战壕的时候,德军的步枪和机枪开始齐射,猛烈而密集的子弹像一把锋利的镰刀,顷刻间就把英军像割草一样成群地放倒。紧接着,德军的炮弹又落在了英军头上。黑格坐在办公室里,看着不断传来的部队伤亡报告,大叫着说:“这不可能!”在他看来,德军阵地已经被夷为平地,各个山头已经变成一片焦土,怎么可能有如此巨大的反击力量呢?他恼羞成怒,向主攻部队下达命令:“继续进攻,一定要拿下对面的阵地!”

英军重新开始炮击,德军就溜进了坑道。英军炮火一延伸,德军又钻出来架起机枪猛烈扫射。

现代的机关枪是从19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由英裔美国人马克沁发明。到1914年,几乎所有的军队都配备了机关枪,而且机关机的装配数量随着战争的推进而增加。一挺重机枪每分钟可以发射400到600发子弹,由于可以固定在战壕中对进攻者开火,因此非常适合防御。在索姆河前线德军战壕里,配备的是马克沁08式重机枪,这种机枪让英军吃足了苦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战马》中,架在德军阵地上的就是这种重机枪。

英军发动进攻的第一天,就有6万人伤亡,其中90%是倒在马克沁08式重机枪的枪口下。英军历史上,从来没有在一天之内有如此惊人的损失,这是英军战争史上最糟糕的一天。

这场战役,让马克沁08式重机枪一战成名,它把两军战壕间的地带变为屠宰场。从此,它有了骇人听闻的“死神收割机”和“战场屠夫”的绰号。

面对英军的疯狂进攻,德军阵地也几次发生动摇。

打到最激烈的时候,德军机枪的冷却水用光了,可英军还在进攻。德军士兵急中生智,迅速传递盒子,每个人都往里面撒尿,这样就又有“水”了,泼在机枪上能管点儿用。德军士兵一边闻着蒸发的尿味,一边继续射击,阵地居然守住了。

英军士兵负荷过重,行动不便,简直成了德军练习射击的标靶。经过不断厮杀,在索姆河以北的主要方向上,英国第四集团军的两个军占领了德军防御前沿第一阵地,但是其余三个军和第三集团军的一个军被击退了。

在索姆河以南的方向上,法军取得了一些进展。法军异常猛烈的炮火压倒了对方,步兵趁机发动突然进攻,在德军士兵还没从掩蔽部爬出来之前,法军士兵就到达了德军阵地前沿。仅仅两个小时,法军就占领了德军第一阵地及其支撑点。

恐怖的“死神收割机”——德国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

英法联军在索姆河发起进攻的同时,俄国也在东线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此时,德军统帅部意识到,英法军队在索姆河的攻击规模是空前的,绝不仅仅是牵制凡尔登方向的德军,如果掉以轻心,可能造成整个战线的崩溃。于是,德军不得不从凡尔登前线抽调兵力,一部分调到俄国前线,一部分调到索姆河,总计有2个步兵师、52个重炮连和9个轻炮连。这样一来,德军在凡尔登就不能发动任何攻势了。德军攻占凡尔登,并在此歼灭法军主力的战略企图彻底破产,西线战场陷入胶着状态。

英法军队的统帅霞飞和黑格,也认识到德军阵地难以突破,他们索性做出决定,就在凡尔登和索姆河打一场大规模的消耗战,看看德国人能拿出多少兵员、弹药和我们较量。

德国人是最怕消耗战的,时间是德国最大的敌人,战争拖得越久,对德国就越不利。1916年8月底,恼怒的威廉二世撤掉了法尔肯海因的职务,由兴登堡接任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出任军需总监,直接指挥凡尔登战役。

但是,这个任命来得太晚了,鲁登道夫除了让德国士兵用身躯去填无底洞,也拿不出别的办法。在毫无意义的消耗战中,唯一的亮点就是疲惫不堪的德国士兵,看到了一只只“钢铁怪物”出现在他们面前。

这种“钢铁怪物”的诞生,源于1914年英国的斯文顿上校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他提出制造一种能够在遍布铁丝网的战场上开辟道路、翻越壕沟并能摧毁和压制机枪火力的装甲车,来打破西线的僵局。

当时,英国陆军对此毫无兴趣,而海军大臣丘吉尔却如获至宝,下令组建“陆地战舰委员会”,亲自领导“陆地战舰”的研制工作。

1915年2月,英国政府采纳了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于同年9月制成样车。它是一个奇形怪状的大盒子,装着过顶履带,后面两个很大的转向轮,如果被打坏了就没法转向,只能直着开。这个怪物重达18.3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有1挺马克沁机枪和几挺刘易斯机枪,最大时速3.2公里,越壕1.2米,能通过0.3米高的障碍物。

丘吉尔为了不让德国人察觉这样新式武器,于是便以“水柜”(tank)这一海军术语给它命名,音译过来就是“坦克”。

当时,丘吉尔认为不宜过早使用坦克,因为它还不够完善,技术装备差,又非常笨重。坦克内需要8个乘员,其中半数负责驾驶,谁要进去谁就倒霉了,由于噪音极大,乘员之间根本无法交流,更要命的是,里面烟雾弥漫,温度高达70摄氏度。坦克与外界联系则依靠信鸽,原始之极。所以,丘吉尔的意见有道理,不宜过早暴露这件秘密武器。

但是,索姆河战役的重大伤亡,已经让黑格承受了巨大压力,他得知这一秘密武器后,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急于把坦克运来,试试身手,打破僵局。

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英国一共制造了49辆坦克,运到法国坏了17辆;开到阵地后,又有5辆陷入泥沼不能动弹;另有9辆机件损坏无法参战;到最后,配合步兵进攻、实际冲击德军阵地的仅有18辆坦克。

不过,初次参战的坦克,还是显示了惊人的威力。这一天,英军出动21个步兵师,在坦克支援下,5小时内向前推进了4到5公里,这个战果以往要耗费几千吨炮弹,牺牲几万人的性命才能取得。

第一次看到坦克时,德国人确实吓得够呛,这个不怕刺刀捅,不怕手榴弹炸,也不怕机枪扫射,还能喷火的玩意儿,是什么东西?

伴随着坦克嘎嘎的履带声,德军四散而逃。有一辆坦克未放一枪就攻占了一个村庄;另一辆坦克夺取了一条战壕,俘虏了300多名德国兵。一位参加过这次进攻的英军士兵说:“我们就像在游猎,只不过手中端着的是用于杀人的步枪。坦克替我们扫平道路,我们要做的只是不时地端起枪来,瞄准那些惊慌失措的德国佬,把他们一个个地撂倒。”

但是,由于坦克的技术与装备尚未完善,加上战线宽广,英军仍然没有实现打开突破口的作战目标。战术层面的成功,并未能带来作战的胜利。虽然英军后来又使用了两次坦克,却收效不大,反而让德军开始学习如何对付这个庞然大物。

进入秋季后,气候开始恶化。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双方的士兵都泡在沼泽里,索姆河的战斗渐渐平息,到了11月完全停止。英法两国的作战计划宣告失败。

索姆河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超过200万人,伤亡人数约130万。不论是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兵器,还是伤亡人数,索姆河战役都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创造了战争史上的纪录。

在凡尔登方面,1916年10月24日,法军发起大规模反攻,于11月初,收复杜奥蒙要塞。12月15日到18日,法军再次发动反攻,基本收复了被德军攻占的阵地,凡尔登战役至此结束。在凡尔登10个月的交战中,双方共投入约200万兵力,发射了4000万发炮弹,伤亡人数近百万,使凡尔登成了骇人听闻的“绞肉机”和“人间地狱”。

凡尔登会战和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具决定性的战役。这两场战役之后,大战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了协约国手中。

凡尔登会战爆发后,面对德军的强大攻势,法军险些崩盘。

为减轻凡尔登的军事压力,法国紧急呼吁俄国在东线展开一场对德攻势,吸引德军调拨更多兵力应付东线。为此,俄国名将、西南方面军司令勃鲁希洛夫将军向俄国最高司令部呈递计划,提议在西南部的加里西亚向奥匈军队实施一次大规模攻势,主要目的是减轻英法联军和意军的压力,并尽可能彻底击败奥匈帝国。

1916年9月15日,英军在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

此前的东线,俄国西方面军指挥官埃弗特将军一直奉行保守防御战略,他作为皇室的坚定支持者,反对勃鲁希洛夫采取攻势。对此,尼古拉二世权衡再三,还是下达指令,批准了勃鲁希洛夫的计划。

随着凡尔登战况吃紧,俄军仓促展开了部署。勃鲁希洛夫动员了4个集团军,共40个步兵师和15个骑兵师,57.3万人,1770门大炮,其中重炮168门。他要面对的是奥匈帝国三道防线上的39个步兵师和10个骑兵师。

开战之前,俄军暗地里潜行至奥匈防线外90米以内,一些地方甚至前近到70米,人高马大的俄军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算是超水平发挥。勃鲁希洛夫准备沿着480公里长的战线发动一次奇袭。

1916年6月4日,俄军的大规模攻势正式开始,短小而精确的火炮弹雨砸向奥匈整条防线。这种简洁的轰炸,与惯用的全天候持久性炮击不同,那种炮击往往给对手留下充足的整备时间,使其能撤出前方堑壕,而精准轰炸可以将战场破坏得令对方寸步难移,就像滴灌和大水漫灌相比,效果截然不同。

俄军的炮击造成奥匈防线崩坏,勃鲁希洛夫的部队乘机大幅推进。接着,勃鲁希洛夫使用小分队专门攻击奥匈防线的薄弱环节,逐个击破,并炸开缺口,使后面的俄军主力轻而易举地实施突破。这种战术,克服了人海战术的缺点,为以后战争的渗透战术,奠定了基础。

6月8日,俄国西南方面军夺取了卢茨克。奥匈司令费迪南大公的部队,仅在俄军进城前夕仓皇撤出,足见俄军推进速度之快。至奥匈全面撤军的这一阶段,俄军抓了近20万俘虏。

此时勃鲁希洛夫的大军显得进展过快,他明确指出,这次战役能否扩大战果,取决于埃弗特将军何时率西方面军展开策应攻击。很可惜,埃弗特早就与勃鲁希洛夫不和,故意延误了战机,给了德军最高指挥部调派援兵、支援东线的宝贵时间。

在卢茨克沦陷的那天,同盟国举行了军事会议,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成功说服奥匈帝国把意大利战线的军队调往加里西亚对付俄军。在东线,德军总司令兴登堡则利用国内完善的铁路网将德军援兵运往前线。

直到7月18日,埃弗特将军才展开一次松散的攻势,但在7月24日就被德军策动的反击遏止。

7月28日,勃鲁希洛夫继续推进,在缺乏补给的条件下,他的大军仍于9月20日进抵喀尔巴阡山脉。此时,俄军也到了疲惫的极限,不得不停止攻势。此后,俄军向近东推进,协助罗马尼亚作战,这是奥匈帝国与德国始料未及的。

勃鲁希洛夫的这次攻势,达到了预期目标,使德国不得不把西线的军队调往东线,而且击败了奥匈军队,令奥匈军队损失近150万人。此后,奥匈大军再也不能在此处发动进攻,只能依靠德军来维持其军事存在。另外,这次战役的成功,令罗马尼亚信心大增,倒向协约国一方参加了战争。

不过,俄国虽然胜利,损失也是巨大的,俄军的伤亡总数竟达50万之多,另有5.8万人当了逃兵。

这场战役,代表了俄军战斗能力的最高水平。勃鲁希洛夫是一战中最出色的俄国将军,也是拿破仑战争之后到苏俄建立之前,最具影响力的俄军名将!他制订计划时极其严谨,发动进攻时极其迅猛,所以,这场战役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被称为“勃鲁希洛夫攻势”。勃鲁希洛夫开创的“一点为主,多点同时突破”的新战法也对后世影响极大。

勃鲁希洛夫自己评价这场战役时说:“西南方面军的进攻已超过1916年春季对它所寄予的一切希望,方面军完成了它所担负的任务:拯救意大利免于覆灭;改善了英法军队的态势;使罗马尼亚站到协约国一边;并打乱德奥这一年的全部计划和意图。”

1916年,俄军在东线打出了威风,给自己画了一个惊叹号,也画了一个句号。在此之后,由于国内日益恶化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军队伤亡惨重而未能采取任何安抚措施,俄军战斗力开始下降,这么优异的表现再也没有了。

或许,正是伴随这场胜利的惨重伤亡,彻底压垮了俄罗斯帝国。

1916年8月27日,当罗马尼亚对德奥宣战的消息传来,正在打扑克的威廉二世惊慌失措,西线还在大战,德国又多了一个敌人!前几天,法尔肯海因还信誓旦旦地保证,罗马尼亚近期不会参战,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罗马尼亚本是同盟国的一员,1883年就与德奥意三国签订了同盟条约。但是,罗马尼亚与匈牙利有领土争端,而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终于使这一盟约名存实亡。

一战爆发前,为了拉拢罗马尼亚,德国和奥地利施加压力,要求匈牙利向罗马尼亚让步,被匈牙利拒绝。于是,协约国抛出了诱饵,只要罗马尼亚站到自己这边,就把那块地送给罗马尼亚。不过,罗马尼亚没有马上上套。开战后,罗马尼亚表面保持中立,实则待机而动。

1915年俄国战败,向罗马尼亚求援,罗马尼亚不管。1916年,德军在凡尔登会战受挫,俄军又在东线进展顺利,罗马尼亚见胜负天平已露端倪,才改变立场。当年8月17日,罗马尼亚与协约国签署了条约,承担对奥匈帝国作战的任务。威廉二世知道这事儿,都是10天以后了。

不过,谁要以为罗马尼亚得了便宜,那就大错特错了。它摊上事儿了,摊上大事儿了!罗马尼亚的国王也出自德国霍亨索伦王室,威廉二世愤怒地宣布将罗马尼亚国王从家谱中除名,其严重性相当于开除党籍。此外,恼羞成怒的德奥军队很快就占领了罗马尼亚大片领土,包括首都布加勒斯特。这时候,协约国却根本无力救援罗马尼亚。

这告诉我们,小国要想在大国之间火中取栗,是很难做到的,切勿模仿。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后,对它的参战,同盟国表示毫无压力。

因为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早已人尽皆知。意大利宣战后,慢吞吞地开始备战,直到1915年6月下旬,才开始向奥匈帝国发动攻势。意奥两国的边界长350公里,其中300公里都是险恶的山地,奥匈守军可以居高临下,控制隘口。意军认为这些地区不适合人类作战,只有伊松佐河下游平原地区,有一个进攻通道,但也是山林密布,障碍重重。

在1915年内,意大利一共发动了四次伊松佐河攻势,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单调无效、损失惨重。

为了突破奥匈防线,并妄想挺进维也纳,意军总司令卡多纳将军调集了87.5万人,这些部队虽然人多,但是弹药、大炮和运输工具等现代化装备极为缺乏,更为缺乏的是意大利军人的斗志。

1915年6月23日,意大利第二、第三集团军,共20万人、200门大炮,发动了第一次伊松佐河攻势。

由于奥匈守军在两国宣布交战后已开始加固防线,伊松佐河沿岸的防御工事在意军进攻前几个月就升级了。所以,意军的第一次攻势没有取得什么效果。接着,第二次攻势由于意军弹药奇缺,搬上战场的大批野战炮没能发挥作用,再次虎头蛇尾地结束。两次伊松佐河攻势,奥地利军队损失4.5万人,但意大利赔上了6万人。

意大利是一个地地道道、实实在在、如假包换的伪列强。其实奥地利也是伪列强,但是比意大利强多了。到了第三次攻势开始的时候,意军的大炮数量达到1200门,可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炮虽多,却没有足够的炮弹,只能摆在前线当玩具。到第三次攻势结束,意军还是无法染指奥匈帝国的土地。第四次攻势,由于同样原因,意军损失18万人,却没有取得丝毫进展。

到了1915年12月,四次伊松佐河攻势全部结束,意军所能赢得的不过是少数几个据点,而在奥匈军队的地图上,战线完全没有变化。

意大利参战的半年中,对协约国唯一的贡献仅仅是牵制了奥匈帝国10个师的兵力,这对同盟国来说毫无影响。对意大利而言,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一无所获,却白白损耗了25万意大利棒小伙子。

钱币里的中国史幽云疑案曹操多阳谋郭论明朝大历史南明史(全二册)我真不想出生啊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