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曹操多阳谋 > 第九章 衣带诏

第九章 衣带诏(1/1)

傀儡皇帝的绝地反击

在讲汉献帝的绝地反击之前,不妨先介绍一下这位在三国故事中总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傀儡皇帝。

汉献帝名叫刘协,是汉灵帝的儿子。刘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苦命的皇帝之一了,早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受苦。当年刘协的母亲王美人刚刚怀孕,就大量服用堕胎药,想要把肚子里的这个胎儿打掉。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王美人为什么要忍心打掉胎儿呢?

因为汉灵帝的皇后,也就是何进的妹妹何皇后,嫉妒心非常强。她生怕别的妃子给汉灵帝生个儿子,将来母凭子贵,威胁她的皇后地位。史称王美人“聪敏有才明,能书会计”,不仅智略过人,而且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她预见到何皇后可能的加害,所以瞒着汉灵帝,主动把孩子打掉,企图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我不想和你争皇后的宝座,你也别来害我。

没想到,这个胎儿生命力异常顽强,吃了多少堕胎药下去都不管用,王美人的肚子还是一天天大起来,最后刘协就顺利出生了。何皇后得知王美人生了个儿子,果然勃然大怒,派人把王美人毒死了。刘协命苦,刚出生就没了娘。

到了刘协九岁那年,董卓进京,立刘协为皇帝。从这时候起,刘协开始了他漫长的傀儡皇帝的生涯。先是给董卓做傀儡,众所周知,董卓非常残暴,所以刘协在他手上过的是水深火热的日子;好不容易盼到董卓被铲除了,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就给李傕、郭汜做傀儡;千辛万苦从李傕、郭汜的魔爪之下逃了出来,逃回了洛阳,又被接到许县,继续给曹操做傀儡。将来曹操死了以后,还要接着给曹操的儿子曹丕做大半年的傀儡,这才算是光荣下岗。

傀儡皇帝,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昏庸、懦弱、无能的代名词。汉献帝却完全不是这样。恰恰相反,汉献帝继承了母亲的优良基因,有头脑、有能力、有志气,又饱经磨难,完全有资格成为一名杰出的君主。

举一个例子。当年汉献帝还在李傕、郭汜手上的时候,长安闹饥荒,物价飞涨,一百斤大米要卖五十多万钱。这笔钱,在汉灵帝时代都可以买个小官了。老百姓买不起吃的,民间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当时汉献帝才十四岁,他下诏:开仓放粮,派官员侯汶,用国库里的粮食煮粥给老百姓喝。但是这个赈灾行动好像没什么效果,还是不断地有老百姓饿死的消息传来。

汉献帝亲自质问侯汶:“这是怎么回事?”侯汶诉苦:“陛下,狼多肉少,国库那点粮食完全是杯水车薪,实在不够分的。”汉献帝派人取来五升大米,他亲自做粥,一共做了满满三大盂——盂是当时一种盛放液体的容器,容积很大。汉献帝做完这个实验,质问侯汶:“五升大米可以做满满三大盂的粥,国库里那么多大米,可以做多少粥?这么多粥,可以救多少百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老百姓饿死?”在汉献帝精确的计算面前,侯汶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汉献帝这才下令,将侯汶痛打五十大板。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汉献帝比他的两个前任,那一对昏君活宝汉桓帝和汉灵帝实在是强太多了。军阀袁术曾评价汉献帝:“圣主聪睿,有周成之质。”意思是说:皇帝聪明过人,天资与开创西周盛世的周成王近似。东晋人袁山松撰写东汉史,更是高度评价汉献帝:天性仁慈,智商过人,又经历了自古帝王未曾经历的磨难,理应成为一代明君,却可惜生不逢时。

像汉献帝这样一个有头脑、有能力、有志气的皇帝,不可能任人摆布,甘心做曹操的傀儡。

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县以后,进行了严格的军事监管,派一支七百人的队伍把皇宫团团包围,把汉献帝软禁了起来。这个做法引起了汉献帝的强烈不满,他决定向曹操表明自己作为一个天子的威严。

有一次,曹操有事来见汉献帝。他刚刚进入皇宫,就发现气氛不对。整个皇宫气氛非常肃穆凝重。汉献帝也跟平时不一样,表情非常严肃。听完奏事之后,汉献帝冷冷地给曹操丢下一句话:“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你要是能够辅佐我,那再好不过;你要是不愿意辅佐我,那希望你不要做得太过分了。天子对臣子说出这样的话,看似姿态很低,实则分量很重,可以看作汉献帝对曹操的严重警告。曹操听到这话,吓得汗流浃背、面如土色,低着头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跑了出来。

曹操也算是见过大场面的人,枪林弹雨都不怕,为什么被汉献帝一句话吓成这样呢?因为汉朝有一项规矩:“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后汉书·伏皇后纪》)像曹操这种级别的大官,带领军队来朝见皇帝,军队首先要留在皇宫外面,不能进去,只能由曹操独自一个人进去。进宫的时候,曹操身后还要跟两个武士,手执兵刃,押着他一路进来见皇帝。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制度其实就是在警告曹操留在外面的军队:你们不要轻举妄动,你们的主子在我们的手上,所以你们不要妄图对皇帝不利。

《三国志》注引《世语》描述得更细致:“三公领兵入见,皆交戟叉颈而前。”两个武士一人拿一柄戟,交叉在曹操的脖子后面,押着他往前走。如果曹操跟汉献帝聊得很不愉快,汉献帝使个眼色:弄死吧,不要了。武士把戟一合拢,曹操的脑袋就落地了。所以曹操被汉献帝说了这么几句话,吓得大汗淋漓,从皇宫里出来的时候,面色煞白,整个衣服都湿透了。

曹操从这次警告中,当然吸取了教训。他吸取的教训,不是良心发现,觉得自己确实做得太过分了,以后要对汉献帝尊重一点儿。曹操吸取的教训是:这个场面太吓人了,以后我再也不会亲自来见你了。

经过这次事件,曹操下令:加强对汉献帝的监控力度。

汉献帝一看,警告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只好另谋出路。根据史书记载,汉献帝找了一个人帮忙,这个人名叫董承。

董承,以前是董卓的部下,是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将。当年汉献帝能够从长安城逃出来,逃到洛阳城,一路上保驾护航的,就是董承。所以说,这个人也是一个能征善战的狠角色。而且当时董承的女儿已经是汉献帝的一个妃子董贵人了,所以董承从身份上来讲,又是汉献帝的岳父。再有一点,董承当时手里有一支军队,这支军队不隶属于曹操,是董承当年自己从长安带到洛阳,又从洛阳带到许县的一支嫡系部队。这支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但只听命于董承本人。所以说,汉献帝想要找个人发动兵变推翻曹操,董承确实是最佳人选。

但问题在于,皇宫内外到处都是曹操的眼线,时刻监控着汉献帝的一举一动。处于严密监视之下,形同傀儡的汉献帝应该怎么把这层意思传达给董承呢?

排除定时炸弹再动手

《三国演义》说:汉献帝把董承召进皇宫,赐给他一条腰带,并且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回家好好欣赏一下这条腰带,千万不要辜负了朕的一片心意啊!”董承一听,皇上这是话里有话啊!回家以后,就仔细地观察这条腰带,发现针脚是新缝上去的。董承拆开针脚,发现腰带之内藏着一块白绢,抖开一看,上面写着一封血书,是汉献帝咬破了手指头写上去的。大意是要董承想办法发动兵变,推翻曹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衣带诏”。

那么,衣带诏是家的艺术虚构,还是历史上实有其事呢?应该说,疑雾重重。

史书中唯一写到衣带诏的,是《三国志·先主传》,也就是刘备的传记。《先主传》说:“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董承对刘备说:我得到了皇上写在衣带里面的密诏,让咱们杀曹操。辞,就是言辞,刘备听董承这么说的,他也没有亲眼看到衣带诏的原件。所以到底有没有这么个东西,不知道。这是一个孤证。

但是,汉献帝企图利用董承来抗衡曹操,这一点应该是真的。

公元199年,汉献帝独自下了一道诏书,没有通过曹操。这道诏书封董承为车骑将军。这道诏书有什么意义呢?曹操当时的官职,是“行车骑将军”,“行”就是“代理”的意思。代理车骑将军,临时的。董承做了正式的车骑将军,就意味着曹操不再担任军职。从理论上来讲,董承可以拥有更大的兵权。

董承做了车骑将军以后,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着手准备发动军事政变。那么董承找了哪些人来帮忙呢?

头一个帮手,就是刘备。

刘备为什么会出现在许县?前文讲过,曹操进攻徐州,陶谦请刘备帮忙抵抗曹操。不久陶谦病死,就把徐州送给了刘备。再往后,曹操和吕布争夺兖州,获得胜利。吕布丢了兖州,无路可逃,就把刘备的徐州给拿下了。刘备觉得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我虽然之前和曹操打过仗,但是我们俩是不打不相识。现在吕布是我和曹操的共同敌人,我不如投奔曹操,共同对付吕布。所以刘备投奔曹操,双雄联手,灭了吕布。

现在刘备虽然暂时寄居在曹操的阵营之中,却算不上是曹操的人。董承想要找人帮忙反曹,实现衣带诏,刘备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除了刘备,董承还联络了几个汉朝的军官,打算到时候一起动手。

董承的这些小动作,曹操不可能一点儿都不知道。中国有句俗话:“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话不是说曹操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人,你一提到曹操,曹操“嗖”地一下,瞬间移动,就出现了。这句话,其实说的是曹操这个人眼线众多,擅长搞特务政治。任何人只要一说曹操的坏话,谋划对曹操不利的行动,曹操立马就会知道,立刻就会采取行动。汉献帝封董承为车骑将军,对曹操来讲,就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在这样敏感的时刻,又来了一个刘备,那当然是曹操重点关注的对象。

根据史书记载,曹操派特务专门跟踪刘备,每天观察刘备的一举一动,看看他下班回家以后都干些什么。刘备也不是吃素的,他也是一个权谋高手。刘备知道,曹操肯定派人跟着他,所以收敛起枭雄的气质,装成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谢绝一切社交活动,每天下班回到家就关上大门,在院子里种菜。种什么菜呢?根据史书记载,种的是芜菁,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头菜。曹操派来的特务就每天跑来看刘备种大头菜,回去报告大头菜的种植和生长过程。

曹操终于忍不住了:我每天听你汇报这些,我还不如自己去看植物百科全书呢。算了,你给我把刘备找来吃饭,我自己当面跟他聊一聊吧,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想法。

刘备奉命前来赴宴,二人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相谈正欢,曹操冷不丁放下碗筷,指着刘备,说:“我看当今天下,只有你我二人可以算得上是英雄。”说罢,眯起细目,饶有兴致地观察刘备的反应。

刘备当时正一手拿着勺子,一手拿着筷子埋头吃饭,毫无防备。突然听到曹操这话,刘备心中一惊:我每日闭门不出,韬光养晦,装扮得像个菜农,你却冷不丁指我为英雄,难道你掌握了什么信息?大惊之下,“当啷”一声响,筷子和勺子都掉在了地上。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华阳国志》记载,刘备掉筷子之时,天上正好炸了一个响雷。刘备反应极快,借此机会赶紧拍着胸口说:“吓死我了,吓死我了!”就这样,把曹操给糊弄过去了。

刘备在曹操面前虽然没有露出马脚,但是曹操对刘备还是不放心。这个人留在身边,就是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爆炸了,得想个办法把他支出去。刚好这个时候,南方有一个军阀袁术,也就是袁绍的弟弟,经过曹操多次军事打击,实在是混不下去了,想要北上投靠兄长袁绍。曹操借此机会,派刘备去堵截袁术。刘备出来以后,做贼心虚,哪还敢回曹操那儿去!他重新占领了徐州,宣布反对曹操。这是后话。

安全解除了刘备这颗定时炸弹,曹操立刻把矛头瞄准了董承。

董承受汉献帝所托,联络刘备等人,准备发动兵变推翻曹操,解救汉献帝。然而在曹操严密的军事监控下,一切密谋都无所遁形。刘备更是迫于曹操的压力遁走徐州。接下来,曹操展开了一场针对皇室的清洗行动,所有涉案的皇亲国戚全部被杀。那么,曹操为何要对汉献帝如此心狠手辣呢?

不给对手留后路

公元200年,曹操把董承等几个人全都抓了起来,宣布他们要谋反,判了死罪,夷三族,也就是满门杀绝。

董承的女儿董贵人,是汉献帝的妃子,也在抄斩之列。当时董贵人已经怀有身孕,汉献帝向曹操苦苦哀求:“能不能给朕留个血脉?”曹操说:“给你留血脉干什么?将来学赵氏孤儿复仇吗?”当即催促士兵将董贵人拖出去,连带胎儿,一起杀死。

董承案之后,又发生了伏皇后案。

汉献帝的皇后,名叫伏寿。公元200年,董贵人怀着身孕被曹操杀死,这个场景对伏皇后刺激很大,她感到非常恐惧,无可依靠。忧伤恐惧之下,伏皇后给自己的父亲伏完写了一封密信,一来哭诉曹操的凶残,二来希望父亲能够设法铲除曹操,救汉献帝脱离苦海。

伏完哪有这个本事?董承好歹还算是个身经百战的将军,手中还有军队,尚且被曹操满门抄斩。伏完虽然也是汉献帝的老丈人,但是他一来无拳无勇,孤身一人,二来又没有统兵作战的经验和能力。所以伏完看完信也就算了,明知自己的女儿处境危险,也只好打落了牙齿往肚里咽,除了暗自祷告,别无他法,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公元209年,伏完去世,把这个秘密带进了棺材里。

公元214年,也就是伏皇后给父亲写信的十四年以后,不知为什么,曹操得知了这件事情。

根据《三国志》注引《献帝春秋》的说法,伏完看完这封信以后,就转手交给了自己的妻弟来保管,这个妻弟又向曹操告密。但是这个说法有一点说不通,就是为什么在公元200年伏皇后写的信,到了公元214年,十四年以后才案发?为什么曹操当时不下手呢?

根据《曹操传》作者张作耀先生的猜测,在伏皇后案发的前一年,曹操将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做妃子。此事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曹操说:我杀了你一个老婆,那很不好意思,赔你三个吧!就把他的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实际上是起到一个监视的作用。巧得很,转过年来,伏皇后就案发了。所以很有可能是曹操的女儿告的密。这也是一种说法。

真相究竟如何,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了。不管怎么样,总之曹操派人前来捉拿伏皇后。

伏皇后知道大事不妙,性命难保,但她仍抱着最后的一丝侥幸心理,躲了起来。当时皇宫之中有一堵墙,墙内是空心的,有一个夹层。伏皇后就躲进了这堵墙中。结果曹操派来的人砸开墙壁,揪着伏皇后的头发把她拖了出来,一路拉着就往外走。伏皇后被人揪着头发蛮横拖拽,一路跌跌撞撞经过汉献帝身边的时候,她向她生命中最重要的这个男人,发出了最后绝望的哀求:“不能复相活邪?”你就不能再想办法救救我吗?汉献帝也非常无奈地回了她一句话:“我亦不知命在何时。”我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保护不了你。

伏皇后被废以后,打入了冷宫,很快就被暗杀。具体是怎么死的,没人知道。伏皇后的家人,全族一百多口人死于非命。伏皇后给汉献帝生的两个儿子,也都被毒死。伏皇后被抓走的那天,汉献帝对曹操派来的人说了一句话:“天下宁有是邪?”天底下有这样的事情吗?谁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堂堂一个大汉天子,连保护自己心爱的人的能力都没有,妃子怀着身孕被杀死,皇后被人揪着头发抓走,丈人被杀,儿子被毒死,还要接受仇人的三个女儿嫁给自己做妻子。刘宋王朝的末代皇帝临死之前曾经许过这样一个愿望:“愿我生生世世,再也不要出生在帝王家!”我想,汉献帝肯定也有同样的愿望。

插句题外话。伏皇后死后,曹操立刻将自己其中一个女儿扶正,成为皇后。六年以后,曹操病死。曹皇后的兄长曹丕完成汉魏禅让,成为皇帝。曹丕向这位妹妹索要传国玉玺,已经被废黜的曹皇后,不知真情流露还是表演,涕泪横流地将玉玺扔在地下,哭着说:“老天不会保佑你的!”果然,六年后,曹皇后亲眼看到兄长病死。又过了八年,夫君、废帝刘协病逝。又过了五年,曹皇后亲眼看到侄子魏明帝曹睿病死。又过了十年,曹皇后亲眼看到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政权,将她的侄孙曹芳控制在手中,变成一如他夫君般的傀儡皇帝。又过了五年,曹皇后亲眼看到傀儡曹芳像自己昔日的夫君一样试图发动政变夺回权力,却被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废掉,改立曹髦为帝。又过了六年,曹皇后亲眼看到另一个侄孙曹髦发动兵变试图推翻司马氏不成,被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当场杀害。此后不到一个月,饱览曹魏兴衰的曹皇后,终于病死。虽然史书没有任何记载,但千载之下,我们完全可以想见这位女子临终的满腹感慨。

所谓新鲜事,不过是生命过于短促,来不及看到历史的重复。以曹皇后这样的生命长度来观察,必将得出与《圣经·传道书》一致的结论:“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话说回来。为什么曹操要对汉献帝这么心狠手辣呢?首先必须承认,这是曹操性格阴暗面的一个体现。曹操的性格有两大特征:

第一,非常多疑。曹操由于经历很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所以就形成了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性格。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很容易多疑。别人有一点点可能对他不利的举动,他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受迫害心理,并做出过激的反应。

第二,做事非常绝,不给敌人留后路。因此他能够斩尽杀绝,心狠手辣。我们应该看到,曹操对待汉献帝的种种做法,是违背基本的伦理道德的,是应该予以否定的。

但是,从曹操的自身经历和当时的形势来理解,他也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

第一,曹操对汉朝皇帝的不信任,决定了他不可能给汉献帝自由。

前文讲过,汉桓帝和汉灵帝都是一代昏君。曹操青年时代三起三落,已经对辅佐中央、辅佐天子彻底绝望。现在曹操好不容易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他绝不可能把这份事业拱手让给汉献帝,自己去扮演一个辅政大臣的角色。汉献帝对曹操而言,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

第二,“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计划,决定了曹操要牢牢地控制汉献帝。

曹操听从毛玠的建议,已经把“奉天子以令不臣”确立为其集团的基本战略方针。在这个计划中,汉献帝不可能有自己的人格。汉献帝和曹操的人格是混同的,是高度一致的。曹操不可能让世人看到汉献帝和自己之间存在着裂痕和矛盾,否则将成为天下人攻击自己的口实。所以,曹操必须牢牢地控制住汉献帝。

第三,当时军阀割据、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决定了曹操必须控制汉献帝。

曹操说过:如果天下没有我曹操,不知道要有多少人称王称霸。为什么各路军阀不敢称王称霸呢?如果曹操手上没有汉献帝,那么有枪就是草头王,谁都可以过一把皇帝瘾;现在曹操手上有汉献帝,谁要再敢自己称帝,那就没有合法性,就是非法的,天下人人得而诛之。为了不让国家彻底陷入分裂,为了让天下起码保持名义上的统一,曹操必须严格控制住汉献帝。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要为曹操做辩护。有人说,照你这么说,曹操杀汉献帝的老婆、孩子、老丈人,倒还杀对了?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试图还原出曹操当时的处境和心境。至于他这样做对不对,那是另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我始终觉得,读历史,理解比褒贬更重要。起码,理解一个人,是评价他的前提。

至于功耶、罪耶,历史上已经争论了一千多年,也还将永无止境地争论下去。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奉天子以令不臣,让曹操在军阀割据的汉朝末年异军突起,占据了合法性的制高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无论曹操怎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一个军阀始终不听曹操的命令。而且,就在董承案发的这一年——公元200年,这个军阀正式向曹操宣战,给曹操带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挑战。

郭论明朝大历史南明史(全二册)我真不想出生啊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0这是一本你最想看的娱乐文史记故事论语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