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隋唐五代史(1/1)
第五篇 隋唐五代史
一、隋朝
隋文帝登基即位
北周武帝是一个英明君主,然而继他之后的宣帝、静帝没有什么本事,军政大权全掌握在左大丞相杨坚手中。杨坚的祖父的是北魏武川镇的司马,杨坚的父亲杨忠是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得力部下,任宰相,掌握军政大权,声名显赫。杨坚的妻子是鲜卑大家族柱国大将军的女儿。
杨坚的女儿嫁给周宣帝为妻,所生之子成为后来的周静帝,所以,杨坚在北周的身份很不一般,权倾北周朝野。杨坚总揽国家大权后,在汉族官僚们的支持下,积极布置夺取帝位,周静帝形同傀儡。
杨坚篡位之心渐渐被人识破,亲近北周皇族的势力纷纷起兵反对杨坚。首先发难的是相州尉迟迥。杨坚毫不示弱,与众军团结一致,很快就把尉迟迥的部队镇压下去了。尉迟迥是北周旧势力最有力的代表,他一垮,其他几股反杨势力也就相继衰败。接着,杨坚开始大杀北周的皇族,北周宗室子孙死亡殆尽,周静帝成了孤家寡人,彻底无助。公元580年,杨坚自称隋王。公元581年2月,周静帝被迫让位,杨坚称帝,即隋文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
隋文帝励精图治
公元589年,隋军平定南陈,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局面,隋文帝统一了全国。作为开国之君,隋文帝吸取了历代因奢侈而亡国之帝王的教训,他以节俭著称于世,与民同甘共苦。严于律己的隋文帝同样也不允许皇后与皇子们有任何奢侈的举动。皇后有一次去库中领一条绣带被他发现,毫不留情地训斥了皇后一通,皇后愧然地将绣带又交还库中。太子杨勇喜好奢华,有一次,他又大摆宴席,歌舞弹唱,美姬如云,隋文帝得知以后,断然废除了杨勇的太子之位,立了平素总是显得异常俭朴的晋王杨广为太子。
对待自己以及皇室成员、文武百官如此严格的隋文帝,却废除了过去严苛的法律,制定了新律,即开皇律,减轻了刑罚,取消了宫刑、辕刑、枭首、鞭刑和孥戮连坐等酷刑。勤政爱民的隋文帝深知暴虐的统治不得人心的道理,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首先,他减轻封建剥削,缩短农民服兵役和徭役的年限。其次,他减少了农民的服役时间,以前成年男子每年必须服役30天至45天,隋文帝减为20天,比北朝时期减少了一半左右。公元592年,朝廷府库堆满了粮食,文帝下诏,令河北、山东当年的田租减收一份。五年以后,全国的府库无不盈积谷粮,文帝再次下诏,令全国当年的赋税全免,以奖赐黎民百姓。
隋文帝居安思危下令在全国设置义仓,作为救灾之用。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农民交纳一些粮食,放在义仓,由本地官员管理,一旦灾荒出现,便开仓放粮,这样,无论年景好坏,百姓的生活都有保障。在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隋文帝还统一了货币与度量衡。这两项措施促使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市更加繁荣。隋文帝还有一项重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科举制度。隋以前一直奉行汉代的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取消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即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而不像以前那样推荐的方式选取官员。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隋朝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人口持续增长,国库充盈,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隋文帝制定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后世的许多制度都是由此沿袭而来的。隋朝的社会发展为此后我国的封建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点上,隋文帝杨坚功不可没。
陈后主荒废朝政
陈武帝建立南陈王朝的时候,北方有北齐和北周两国。北周武帝时,北周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在北方政治上动乱时,南陈王朝获得了暂时安定的局面。公元557年陈霸先登基开国,建立南陈。陈霸先只当了三年皇帝便因病去世,接着皇位传给了他的侄子陈茜,陈茜在位七年去世。后来陈茜的儿子陈伯宗继位,仅两年,就被他叔叔陈顼篡位。
公元583年,南陈第五个皇帝陈叔宝即位,他就是那个荒唐得出奇的陈后主。他不懂国事,只知道喝酒享乐。陈叔宝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建造了三座豪华的楼阁供他的宠妃们住。陈后主的宰相江总和尚书孔范等,也都是腐朽的文人。他们这些朝廷命官,也不理政治,天天与陈叔宝一起饮酒做诗听曲。宴会上文思迟缓者则被罚酒,最后他们选些特别艳丽诗,谱上新曲子,命令聪慧的宫女们学习新的歌曲,为他们歌唱。
陈后主穷奢极侈,残酷地搜刮百姓。百姓被逼得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到处可见倒毙的尸体。当时大臣傅宰上奏说:“现在陈朝已经到了天怒人怨和众叛亲离的地步了。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恐怕东南的王朝就要完了。”
陈后主看到奏章就发火了,就派人对傅宰说:“你能改过认错吗?如果愿意改过,我就宽恕你。”傅宰却说:“我的心同我的面貌一样。如果我的面貌可以改,我的心才可以改。”随后陈后主就派人将傅宰杀了。就这样陈后主过了五年的荒淫生活。这时北方的隋朝渐渐强大起来,决心灭掉南方陈朝。公元589年1月,隋军打进皇宫,到处找不到陈后主。后来,捉住了几个太监,才知道陈后主逃到后殿投井了。隋军找到后殿,果然有一口井。往下一望,竟然是个枯井,隐隐约约看到井里有人,就高声呼喊。井里却没人答应。兵士们威吓着叫喊说:“再不回答,我们要扔石头了。”
说着,士兵们真的拿起一块大石头放在井口,装出要扔的样子。井里的陈后主吓得尖叫起来。于是兵士们把绳索丢到井里,好几个人一起用力去拉,才把陈后主和两个宠妃拉了上来。这口井原名景阳井,后来人们为了嘲笑荒淫无道的陈后主,改称为胭脂井,而陈朝的遗老们称此井为“辱井”。到此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被隋文帝灭亡了。我国经过270多年的分袭局面,又重新获得了统一。那位荒淫无道的陈后主,被掳到长安之后,隋文帝赐了他一个官职。可没多久,陈后主就厌倦了,请求隋文帝赐给他一个闲职。于是,陈后主又开始天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地生活,直至公元604年他客死在洛阳,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杨广杀父夺皇位
隋文帝的长子杨勇因为生活奢侈,整天寻欢作乐,渐渐失去了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对他的信任。所以,杨勇的太子地位也越来越不稳固了。这时候,隋文帝的儿子晋王杨广想取代杨勇的太子地位。于是杨广与部下宇文述勾结皇上的亲信越国公杨素污蔑太子。一次隋文帝派杨素去看望太子时,杨素故意拖延着不进去,想借此激怒太子。太子果然大怒。杨素回去对隋文帝说:“太子怨恨陛下,我去看望他的时候他正在发脾气呢!恐怕会发生意外,陛下得多加防范。”隋文帝信以为真,派人监视杨勇。杨广又收买了太子的亲信姬威,姬威写信给皇上揭发太子说:“太子经常找人算卦,然后高兴地说,开皇十八年皇上必死,眼看就到了。”隋文帝看了之后,流着眼泪说:“想不到杨勇心肠这样狠毒!”
公元600年,隋文帝宣布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四年以后,隋文帝得了重病。杨广以为时机已到,就写信给杨素,询问应该怎样处理隋文帝的后事。想不到,杨素的回信被送信人错送给隋文帝了。隋文帝看后,勃然大怒,立即召杨广责问。这时候,隋文帝的妃子陈夫人慌慌张张跑了进来,哭着向隋文帝说:“太子无礼!”原来杨广见陈夫人长得漂亮,趁陈夫人换衣服的时候跑去调戏。隋文帝拍着床大骂:“这畜生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哪!赶快把杨广给我叫来!”身边大臣柳述和元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正要派人去叫太子杨广。隋文帝脸气得通红,好半天才说出两个字:“杨勇!”柳述和元岩这才明白隋文帝要重新立杨勇为太子,就急忙去写诏书。
谁知杨广和杨素早已经得到消息,带着军队,拿着伪造的诏书,包围了仁寿宫。他们宣布皇帝命令逮捕柳述和元岩。随后,又用东宫的卫士代替了仁寿宫隋文帝的卫士,把守住宫殿的各个出入口,并命令照顾隋文帝的人一律离开,由右庶子即东宫官员张衡负责一切。大家刚刚走开,只听见殿内一声喊叫,过了一会儿,张衡出来说:“皇上早已死了,你们为什么不及时禀报?”宫内外的人大惊失色,可是谁也不敢说什么。就这样,隋文帝被杨广和杨素一伙害死了。随后,杨广派人给杨勇送信,说皇上有遗嘱,要杨勇自尽。还没等杨勇回答,派去的人就把杨勇拉出去杀了。公元604年7月,杨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隋炀帝。
瓦岗起义军的建立
从公元611年至公元614年,隋炀帝曾接连三次发动侵略高丽的战争。这又给人民带来一次大灾难。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公元。公元611年,王薄首先在山东长白山起义,不久,各地起义军会合成三支强大的队伍,一支是由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一支是由翟让领导的瓦岗军,一支是由杜仗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其中瓦岗军力量最强大。瓦岗军的首领翟让,是韦城人,就是今天河南省滑县人。翟让原来在东郡衙门做管理监狱的小官,后来因为犯了一点小错,被关进监狱,判了死刑。监狱里的小官黄君汉平日很敬佩翟让,看到翟让突遭横祸,非常同情他。
一天夜里,趁天黑无人,黄君汉打开翟让身上的枷锁,让他逃跑。翟让一边道谢,一边哭着说:“多谢您救助,我得以死里逃生。可是,我走了以后,您怎么办呢?”黄君汉生气地说:“我看你是个有抱负的人,将来能干出一番拯救百姓的事业,才不顾个人安危放了你,你只管去干大事业吧!不要为我担心。”翟让逃出东郡,回到韦城老家。这时候,他家乡的农民正在酝酿起义,他和哥哥翟弘以及侄儿翟摩侯,还有同郡的青年勇士徐世绩和单雄信等人一起上了瓦岗寨,举起了起义的大旗。起义军活跃在南北河之间两百多里的广大地区,杀富济贫,队伍不断壮大。一天,瓦岗寨门口突然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要见翟让,卫兵把他带到翟让那里。他就是远近闻名的李密。原来李密在杨玄感起义失败之后,也被捉去。在押送的路上,李密逃了出来。他在外面流浪了两三年,穷到吃草根和树皮的地步。隋朝官府到处追捕他,最后,他终于来到了瓦岗寨。
李密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做过隋朝的官,政治斗争经验和指挥作战的本领比翟让这些人高明。他看到瓦岗军力量越来越大,可只是袭击来往官兵和抢劫运河上运货的船只,没有远大政治目标,便给起义军的将领们分析形势。
李密对翟让说:“如今杨广昏庸残暴,老百姓怨声载道,这和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起兵时候的形势完全一样。凭你的才干,又有精锐的兵马,完全可以席卷洛阳和长安,推翻隋朝!”李密的分析,使农民军的首领大开眼界。接着,李密又去说服瓦岗军周围的小股农民起义军和瓦岗军组成联军,共同作战。这样,瓦岗军越来越壮大,成为一股强大的反隋力量。
李渊太原起兵
公元615年,隋炀帝任命唐国公李渊为河东宣慰大使,留守太原,在山西镇压农民起义。关东世族子弟为逃避辽东兵役,纷纷投靠李渊,河东的一些官吏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也不断劝李渊乘机起兵,建立新的王朝。公元617年6月,李渊命刘文静假造隋炀帝的诏书,伪称要征发太原和西河以及雁门等地。他派李世民和刘文静等到各地募兵。李渊长子建成为左军大都督,二子世民为右军大都督,率领招募的“义兵”,从太原誓师出发,进军长安,四儿子元吉则留守太原。7月,李渊和长子建成以及二子世民率三万人马,沿汾水河谷南下,到达霍邑。正赶上下大雨,大军不得不停下来。8月初,天气转晴,李渊亲自带兵逼近霍邑城下,向隋将宋老生挑战。宋老生看见李世民与一帮人围着城墙指手画脚,仿佛在商量围城对策时,他冲着县令叫道:“我留一万人马让你‘守为上策’吧,我要活捉李世民!”
宋老生带着一万人马冲出城门。没想到,到了城外,却不见了李世民。
城外统领唐军的李渊和李建成,见宋老生出城应战,便率领大队人马,杀向宋老生,刚一开战,就败下阵来,往城南退去。这时候,李世民已带领一支人马,埋伏在城南的一座高土城的后面。看见宋老生的军队一路追来,李世民发号出击,于是拦腰斩断了隋军队伍。隋军大乱,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头夹击,杀得隋军落花流水,宋老生也惨死战场。守城隋军见主将已死,顿时弃城逃散。就这样,唐军轻松地攻下了霍邑城。随后势如破竹,连续攻下临汾、绛郡和龙门。之后又开始进攻河东。11月,李渊会合李建成、李世民的兵马二十多万攻打长安。李渊下令,不许侵犯隋朝的宗祠和代王宗室,违令者一律灭杀三族。很快,长安被攻克,李渊为了争取和拉拢隋朝的一些地方势力,减少敌对力量,他立隋炀帝长子杨昭之子代王杨侑为帝,就是隋恭帝,改年号为义宁,并尊称逃到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因为李渊立杨侑为恭帝,既承认了隋朝仍然存在,又等于取消了隋炀帝的皇帝的合法地位。这就为推翻隋室江山,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础。
江都兵变隋朝灭亡
隋炀帝杨广第三次到江都后,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把朝政大事交给虞世基管理。这时国家已经很混乱,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都处于危险之中,杨广整天被蒙在鼓里。一个叫窦贤的将领率众人潜逃,结果被杨广派兵捉回,全部杀死。事件发生以后,另外几个禁军将领司马德戡、元礼、裴虔通等在一起密谋,与其等死不如谋反,将暴君杨广杀死。众人约同宇文智及,让其兄右卫屯将军宇文化及为帅。司马德戡在禁军中间散布说,皇帝得知大家都想回关中,非常恼怒,备下了毒酒,将大家全部毒死。此言一出,迅速传开,都想造反。几万禁军积极响应,包围了皇宫。
杨广12岁的儿子杨杲,在杨广身边大哭,裴虔通挥手一刀,将他杀死,鲜血溅了隋炀帝一身。杨广吓得脸色惨白,说:“天子不能用锋刃,拿毒酒来吧!”将领们不同意,杨广无奈,解下身上的丝带,交给马文举。马文举接过巾带,和士兵们一起将他勒死。
宇文化及夺粮失败
隋炀帝杨广被杀死以后,朝廷大权落在禁军统领宇文化及手中。他借萧皇后名义立隋炀帝之侄,秦王杨俊之子杨浩为皇帝,自己任仆射,又下令江浙的朝廷官员和兵士全部出动,奔赴长安。当宇文化及率领五万人马走到河南滑台的时候,所剩粮食不多了,这时他得到消息说附近仓城有个粮仓,但被瓦岗军占据了,随后他便带领三万人马去攻打黎阳的仓城。
当时黎阳守军由瓦岗军大将徐世绩统领。宇文化及来到仓城下,指挥禁军攻城,禁军个个武艺超众,作战勇敢,很快冲上城头。但瓦岗军毫无惧色,拼力抵抗,将扑上城头的禁军打下城去。就在宇文化及指挥攻城之时,突然他们后方有一路大军杀过来,其首领一个是手执长槊的秦叔宝,一个是手舞双斧的程咬金。宇文化及见状,急忙迎上去与二将厮杀,大战数十回合,渐渐力不能支,此时天色已晚,双方只好休战。
第二天,宇文化及怕李密大军和仓城之中徐世绩大军夹击,而李密怕宇文化及和洛阳城内隋军的夹击。所以两军暂时停战。
窦建德起义造反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对内实行残酷的剥削压迫,对外实行侵略扩张,导致民不聊生,起义者和造反者层出不穷。其中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影响比较大,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窦建德起义时间不长,很快就把山东和河北一带零散的小股义军归顺到自己麾下,成为当时力量最强的起义军。有一天,乐寿境内突然飞来5只大鸟,后面跟随着成千上万只小鸟,足足停留一天才飞走。窦建德认为这是吉祥的预兆,是上天有意让他称王,所以窦建德在乐寿建立了夏国,年号为“五凤”,定当年为五凤元年,又叫唐武德元年。窦建德称王的消息被宇文化及听到后,宇文化及想,连窦建德这样一位农夫都能称王,我堂堂朝廷大将为何不能称帝?想到此,他心一横,把所谓的皇帝杨浩毒杀了,自己当了皇帝,定国号为“许”,把当年定为天寿元年。
宇文化及原来的禁军逃跑了许多,现在他没有多少兵马,为了扩大兵力,他用金银珠宝把农民起义军王薄收买了。然后与王薄一起攻占聊城。
窦建德的地盘也在黄河以北,宇文化及攻占聊城,是对他的威胁,所以,窦建德亲自带领大军进攻聊城。宇文化及出城迎战,连战连败,最后他只好退回城内坚守。但是,王薄却打开城门,迎进窦建德率领的夏军,将宇文化及活捉。随后窦建德将宇文化及和他的死党斩首示众,又把1000多名隋朝宫女发给路费全部送回家。这种举动,立时得到宫女们和禁军官兵的热烈欢迎,众口称赞夏王的恩德。李渊建唐初期,天下并不太平,王世充和窦建德等与他对立。王世充废了杨侗,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郑”。后来李渊听取李世民的建议,与窦建德讲和,共同对付王世充。这期间,李世民率领唐军攻打王世充,不断取得胜利。王世充连续打败仗,无奈之下,他就派使者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因与李渊和好,便没有马上答应。
中书侍郎刘彬对窦建德说:“现在天下呈鼎足之势,唐李渊占据关西,郑王世充占据河南,我们夏国占据河北。如果跟王世充联合,共同对付唐兵,也许我们取胜不难。当王世充疲惫时,我们可见机夺取他,那时,天下不就是大王的了吗?”窦建德亲自率领大军救援洛阳王世充,窦建德一意孤行,令夏军主动进攻唐军。唐军等夏军饥饿疲惫时,突然出击,获得全胜,窦建德受伤被俘,李渊下令将他斩杀了。
二、唐朝
唐高祖称帝
李渊率兵攻入长安后,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他封自己为唐王和大都督内外诸军事以及大丞相等要职。杨侑只有13岁,所以,实际权力掌握在李渊手中。李渊有了实权后,进行了必要的封赏,然后就开始报仇了。左翊卫将军阴世师和京兆郡丞骨仪曾经派人掘了李家祖坟,烧了李氏宗庙,这时李渊找了个理由就把他俩杀了。
然后李渊又准备杀马邑郡丞李靖,因为两人过去有私仇。李靖是当年名将韩擒虎的外甥,非常有名气,而李世民便向父亲李渊求情,免除一死,收罗到自己手下。
李渊颁布了《约法十二条》,废除隋朝一些不合理的法律,长安百姓民心稳定,附近郡县官员都来投奔。李渊在长安听到表兄杨广被杀的消息,很难过,流下了泪。李渊为了避免被认为有夺位的嫌疑,便暗示部下逼杨侑自己提出让位的建议,而李渊则假意再三推辞。公元618年,李渊称帝登基,立国号为唐,改年号为武德,李渊为唐高祖,从此,开始了盛唐历史。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太原起兵时李世民功劳最大。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了太子的地位。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官有房玄龄和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官有尉迟敬德和秦琼等著名勇将。太子李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公元626年6月的一天,李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喝酒,几杯酒下肚,李世民突然肚子剧痛,回到自己住的西宫以后,吐起了血。御医给他服了药,才渐渐好了。李渊得到消息,猜想是建成下了毒手。尽管如此,仍然不忍心废掉太子。
李建成和李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们拉拢李世民手下的亲信将领。又向皇帝密告李世民的天策府谋士房玄龄和杜如晦行为不轨,应将他们逐出天策府。李世民一次次的忍让,达到了极限。于是,李世民决定狠下心来反击了。
一天深夜,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将士埋伏在玄武门下。天蒙蒙亮,李建成和李元吉骑着马进宫,觉得四周情形与往日不同,李建成回马要走,李世民从墙后出来招呼他。
李元吉做贼心虚,想先下手为强,摘弓搭箭,向李世民射去。不知是他心慌力弱,还是神灵保佑李世民,李元吉连发三箭,箭箭射空。
李世民不再迟疑,对准李元吉拉满了弓,李建成见状高喊:“四弟小心!”
话未说完,李世民射出的狼牙箭直奔他而来,李建成猝不及防,咽喉中箭,从马上掉下身亡。与此同时,喊声四起,尉迟敬德率领70名骑兵如从天降。李元吉催马便跑,尉迟敬德张弓一箭,射中李元吉,李元吉当场毙命。李渊知道消息,也无可奈何,在这种情形下,只好立李世民为太子。
魏征是李建成所在东宫的官员,经常给李建成出谋划策,此时被抓到李世民面前,将领们准备让李世民审问完后杀掉。魏征在李世民面前,大义凛然,无所畏惧。
李世民佩服魏征的胆略和才能,没有杀他,而且还让他在东宫做官,对前东宫和李元吉齐王府的官员都不追问,使这些官员感激涕零。
此时,唐朝大权已掌握在新太子李世民手中。李渊于当年8月,主动传位给李世民,李世民推辞不过,只好同意。李世民即位当了皇帝,即唐太宗。李渊被尊为太上皇。李世民改元贞观,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作“玄武门之变”。
李靖突袭阴山
唐太宗即位初期,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别是东突厥,当时势力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威胁。唐太宗即位不满一个月,东突厥的颉利可汗率领十多万人马,一直打到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水边。颉利以为唐太宗刚即位,未必敢抵抗,他先派出使者进长安城见唐太宗,扬言突厥兵一百万人,马上开到。
唐太宗胆略过人,他不理颉利的威胁,把使者扣押起来。他先布置长安的唐军摆开阵势。接着,唐太宗又亲自带了房玄龄等六名将领,骑马到渭水边的便桥,指名要颉利出来,隔河对话。颉利听说他的使者被扣,有点吃惊,当他再看到太宗亲自上阵,后面唐军旌旗招展,军容整齐,不禁害怕起来。于是他带着突厥将领在渭水对岸,下马拜见太宗。唐太宗隔着渭水对颉利说:“我们两家早已订立盟约,几年来也没有少给你们金帛,为什么要背信弃义,带兵进犯呢?”
颉利被责备得无话可说,表示愿意讲和。过了两天,双方在便桥上订立盟约。接着,颉利就退兵了。第二年,北方下了一场大雪。东突厥的牲畜死了不少。大漠以北发生饥荒。颉利可汗加紧对其他部族的压迫,又引起各部族的反抗。颉利派他的堂兄弟突利去镇压,被打得大败。
唐太宗抓住这个时机,派出李靖、徐世绩等四名大将率领十多万大军,分路出击突厥。李靖是唐朝初年有名的军事家,精通兵法。他在隋朝末年归附唐朝,在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了不少战功。
公元630年,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他的将士们也慌了手脚,说:“这次一定是唐朝发动全国兵力来了,要不然,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呢?”
还没有到唐军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亲信将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
李靖攻下定襄,得胜回朝,唐太宗十分高兴,说:“从前汉朝李陵带兵五千,结果不幸被匈奴所俘虏;现在你以三千轻骑深入敌人后方,克服定襄,威震北方,这是自古以来少有的盛事啊!”
但李靖却不自傲,他从那以后仍然密切关注着边疆的安危。颉利逃到阴山以北,怕唐军继续追赶,派使者到长安求和,还说要亲自朝见。唐太宗一面派唐俭到突厥,表示安抚;另一方面又命令李靖带兵前去察看颉利的动静。
李靖领兵到白道和徐世绩会师,两个人商量对策。李靖说:“颉利虽然打了败仗,但是手下人马不少。如果让他逃跑,以后我们再要追他,就很困难了。我们只要选一万精兵,带20天粮,跟踪袭击,一定能把颉利活捉住。”
徐世绩也赞成这个意见。两支军队就向阴山进发。
颉利可汗求和实际上只是缓兵之计,想等草青马肥季节来到,再逃到漠北。他看到唐俭来到,以为唐太宗中了他的计,暗暗高兴,防备也自然松懈下来。
当天晚上,李靖和徐世绩率领唐军到了阴山,命令部将苏定方率领200名轻骑,冒着夜雾悄悄进军。到突厥前哨发现唐军的时候,唐军离颉利营帐只有七里地了。
颉利得知唐军骑兵来到,赶快找唐俭,唐俭已经瞅机会脱身回到唐营。颉利慌忙骑上他的千里马逃走。李靖指挥唐军追杀,突厥兵没有主帅,乱成一团。
唐军歼灭突厥兵一万多,还俘获大批俘虏和牲畜。颉利东奔西逃,最后带着几个亲兵躲在荒山里,被他的部下抓住后交给唐军,后来被押送到长安。
强大的东突厥灭亡了。唐太宗并没有杀死俘虏。在东突厥原地设立了都督府,让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由他们管理突厥各部。
这次胜利,提高了唐太宗在西北各族中的威信。这一年,回纥等各族首领一起来到长安,朝见唐太宗,拥护唐太宗为他们的共同首领,尊称他是“天可汗”。
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人。她的父亲武士钺,原来是个木材商人,后来跟随李渊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武则天从小聪敏机智,性格倔强。正是因为她容貌姣好,又有才学,所以在她14岁的时候,就被唐太宗召选入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娘。
唐太宗死了以后,媚娘和一些宫女都被送到感业寺去做尼姑。唐高宗即位,因与媚娘早有旧情,当他到感业寺焚香的时候,正巧又遇上媚娘,彼此十分伤感。于是,高宗让她重蓄乌发,答应再次接入宫中。
媚娘自入宫后,事事忍让,谦恭有礼,深得高宗与皇后的宠爱,被晋升为“昭仪”。不久,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孩。武昭仪用计杀了自己的孩子嫁祸于皇后。
公元655年10月,唐高宗下诏,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当时,大臣们把唐高宗和武则天合称为“二圣”。实际上,朝中大权完全掌握在武则天手中,唐高宗不过是空有其名。武后亲生的有四个儿子,即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唐高宗为了保住李家的皇位,废武后没有成功,就想禅位给长子李弘。武则天针锋相对,立即用毒酒毒死了年仅24岁的长子。高宗又立李贤为太子。武后便借口李贤行为不正,威逼唐高宗把他废成平民,流放到巴州。后来武后听说李贤不满,又令人逼其自尽。高宗又立李显为太子。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病死。第二年正月,太子李显即位,就是唐中宗,改年号为嗣圣。这时,武则天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
后来,武则天又废掉了唐中宗。立第四个儿子李旦为皇帝,称唐睿宗,唐睿宗即位后,武则天让他住在别的宫中,不要过问朝政,一切政事全由她自己裁决。
此后,在武则天的授意下,沙门法明进献《大云经》,影射武则天是弥勒佛降世,当以女身君临天下。御史傅游艺率领一些老年人上书朝廷,诈称凤凰停在上阳宫中,后又出现在朝堂之上,要求改朝换代,改皇帝姓氏为武氏。
公元690年11月,唐睿宗和满朝大臣按照武则天的旨意,向她上表,请求她亲自当皇帝并改国号。67岁的武则天下诏废了唐睿宗,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武则天终于正式登上皇位,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称帝之后,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发展经济。她当政期间,人才济济,社会安定,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公元698年,中宗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被立为太子。公元705年,武则天去世,终年82岁。
国老狄仁杰
狄仁杰当豫州刺史的时候,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武则天听说他有才能,就把他调到京城当宰相。一天,武则天召见他说:“听说你在豫州的时候名声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狄仁杰说:“别人说我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
武则天听了,觉得狄仁杰器量大,更加赏识他。在狄仁杰当宰相之前,有个将军娄师德,曾经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是狄仁杰并不知道这件事,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普通武将,不大瞧得起他。有一次,武则天故意问狄仁杰说:“你看娄师德这人怎么样?”狄仁杰说:“娄师德做个将军,小心谨慎守卫边境,还不错。至于有什么才能,我就不知道了。”
武则天说:“你看娄师德是不是能发现人才?”
狄仁杰说:“我跟他一起做过事,没听说过他能发现人才。”
武则天微笑说:“我能发现你,就是娄师德推荐的啊!”
狄仁杰听了,十分感动,觉得娄师德为人厚道,却不炫耀自己帮助人,深感自己不如他。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我想物色人才,你看谁行?”
狄仁杰说:“不知陛下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武则天说:“我想要找个能当宰相的。”狄仁杰早就知道荆州地方有个官员叫张柬之,年纪虽然老了一些,但办事干练,是个宰相的人选,就向武则天推荐了。武则天听了狄仁杰的推荐,提拔张柬之担任洛州司马。
过了几天,狄仁杰上朝,武则天又向他提起推荐人才的事。狄仁杰说:“上次我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用呢!”武则天说:“我不是已经把他任用了吗?”
狄仁杰说:“我向陛下推荐的,是一个宰相的人选,不是让他当司马的啊!”
武则天这才把张柬之提拔为侍郎,后来,又任命他为宰相。像张柬之那样,狄仁杰前前后后一共推荐了几十个人,后来都成为当时有名的大臣。
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都出在狄公的门下了。”狄仁杰谦逊地说:“这算得上什么,推荐人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啊!”狄仁杰一直活到93岁。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把他称作“国老”。他多次要求告老,武则天总是不准。他死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说:“老天为什么这样早夺走我的国老啊!”
韦后乱政篡位
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则天皇帝传位于中宗。改年号为“神龙”。2月,复国号为唐。中宗复位后,立韦氏为皇后。唐朝是李家的天下,按照封建社会的规矩,只有和皇帝同姓的人才能封王。可是唐中宗复位以后,便追封皇后的父亲韦玄为贞王。大臣责虚反对,唐中宗也不理睬。
中宗被武则天放逐到房州的时候,只有韦氏陪着他,两人尝尽了人世间的苦难。中宗曾经对韦氏发誓:“有朝一日,重登帝位,一定满足你的一切愿望。”
武则天死后,她的侄子武三思仍然很有势力。韦后小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唐中宗任命武三思当了宰相。武三思依靠韦后,比武则天当权的时候还要威风。安乐公主是韦后最小的女儿,野心勃勃,一心想做第二个武则天。安乐公主需要皇帝下诏,就自己把诏书写好,却将内容部分用手掩住,不给皇帝看,只让皇帝签署。昏庸的中宗竟然笑着从命。因此安乐公主无人敢惹。
皇家没有嫡子,只好立中宗的庶长子李重俊为皇太子。可是安乐公主对唐中宗立李重俊做太子很不满意。安乐公主朝思暮想当女皇,因此把李重俊看成眼中钉,千方百计想把他除掉。太子李重俊忍无可忍,便跟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将军李思冲等起来反抗。他们领了300多名羽林军,先杀向武三思的王府,把武三思和武崇训捉住,历数他们的罪恶,将他们斩了。
公元710年,有个叫郎岌的老百姓,给皇帝上书,说皇后和宗楚客将为逆乱,中宗生了疑心。公主又和韦后商量,夺权害死父亲,让韦后临朝,立她为皇太女,将来传位于她。一天,唐中宗正审阅奏章,来不及吃饭,韦后让宫女送去蒸饼。唐中宗边看奏章边吃,没等吃完,便倒在地上死了。
韦后毒死唐中宗,把消息封锁起来,不发丧,然后召集韦家子弟和她的亲信,带兵五万人守卫京城,准备登基称帝。她没料到,被她陷害的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早已料到韦后会篡夺皇位,为了保住唐室江山,在长安的羽林军中结交了一批猛将,等待着时机。这时,李隆基立即发动羽林军攻入宫中,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接着用武力清洗韦氏和武氏集团。最后,由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出面,恢复唐睿宗的帝位。公元712年,唐睿宗又把皇位让给了李隆基,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玄宗。
玄宗开元之治
李隆基即位称帝,年号“开元”。史称玄宗。唐玄宗李隆基是位了不起的皇帝,在他执政前期,社会空前繁荣。
玄宗的内部宗亲,和睦安定,而在外廷之中,也注意选用贤臣。这是因为唐玄宗经过两次政变才得到政权,所以他很注意从各方面来巩固他的统治。
他即位的第二年就规定:在京官中选拔有才识的人派到外地做都督刺史;选外地都督、刺史中有本事的调到朝廷来任职,使他们出入的人数相差不大。
公元716年,唐玄宗在殿堂亲自复试吏部新选派的县令,把其中不合格的40多人斥退回家。他重用姚崇和宋璟为宰相,这两个人十分干练,把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人们把他俩跟太宗时的宰相房玄龄和杜如晦相比,说“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有一次,姚崇为几个低级官员晋级的事去请示玄宗。他连奏三次,玄宗却仰视殿顶,不搭理他。姚崇只好退出。玄宗的近侍太监高力士说:“陛下日理万机,宰相来奏事,应该当面表示可否,不理人家好吗?”
玄宗说:“朕任命元之任宰相,如果有国家大事,自当来奏闻与朕共议;像郎吏这样的官吏的升迁,他决定就行了,为什么还要麻烦朕呢!”
高力士把这话告诉了姚崇。姚崇很高兴,也很感动。
唐玄宗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兴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多者灌田30万亩,少则灌田也不下10万亩。开元时期,全国共兴建了50多项较大的水利工程。
唐玄宗还注重提高军队的素质,开元时,逐步以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军队在边境上大兴屯田,这样既加强了边防,又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同时提高了战斗力。
玄宗在东北设忽汗州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和重建营州都督府。在西北重建安西、北庭都护府,并收复了武则天时失去的西城重镇碎叶,加强了西北和东北的边防。对吐蕃、突厥、南诏等族,采取和亲与笼络政策。
唐玄宗非常重视学术文化发展。他下令在长安、洛阳创建集书院,组织全国著名学者著书立说,还聘请学者来京,如张遂任天文学顾问,李白亦应召入宫,对当时文化界有很大影响。唐朝从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100多年的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达到了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富足安定,这时正是唐玄宗在位的开元时期,因此历史上把这种全盛的景象称为“开元之治”。
李林甫欺上瞒下
唐玄宗做了20多年太平天子,国泰民安,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于是,他就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朝廷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唐玄宗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大臣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唐玄宗听了挺舒服,觉得李林甫既能干,又听话。朔方将领牛仙客,目不识丁,善于结交朝中权贵,获得虚名。有一次,唐玄宗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不同意。唐玄宗发火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做主吗!”
最终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宰相。自张九龄罢相以后,唐朝局势开始走下坡路。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唐玄宗与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玄宗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意旨办事,用不着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相待,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唐玄宗看到卢绚风度很好,随口赞赏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又被诬说他身体不好,不称职,再一次降了职。
李林甫当了19年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从兴盛转向衰败。这时期的唐朝廷以资历用人,士大夫持禄养恩,不思进取,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
玄宗与杨贵妃
唐玄宗李隆基在宰相姚崇和宋璟的鼎力帮助之下,20年来国泰民安。但是,自从姚崇去世、宋璟告老还乡,李林甫任宰相以后,“开元之治”就结束了。
公元737年,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死了,他十分伤心。一年的“万寿节”上,唐玄宗见到了寿王妃杨玉环,第二年8月,唐玄宗册立杨玉环为贵妃。那时宫中没有皇后,杨贵妃便成了后宫中最高的嫔妃。
自从杨贵妃入宫以后,受到唐玄宗无比的恩宠。杨贵妃想要什么,想吃什么,唐玄宗就想尽一切办法弄来。当时荔枝产在岭南和川东,离长安几千里路,那时候最快的运输工具是马。
杨贵妃想吃荔枝的时候,地方官员就派出最善于骑马的人,骑上最快的马,从生产地带着鲜荔枝,一站一站地换人换马,接力传送。荔枝很快就被送到长安皇宫里面。剥开一尝,颜色和味道都还保持着新鲜,一点没变。
唐玄宗把杨贵妃住的地方叫作“贵妃院”,专门给贵妃制作衣料的丝织匠和绣花匠,就有700人之多。皇亲国戚都争着向贵妃进献价值最昂贵的食品,每次进献都是几十盘、上百盘的。皇宫里设有“检校进食使”的官职,专门负责评比各家食品的精美程度。
地方官员们更是拼命从老百姓身上搜刮奇珍异宝、新奇玩意儿和名贵服饰,把它们源源不断地送到长安,贡献给杨贵妃。凡是贡献最多最好的人都升了官,或者从地方上调到长安来做京官。
杨贵妃和唐玄宗纵情享乐之余,不乏共同的爱好,两人都深爱音乐艺术,真正成为情投意合的知音夫妻了。唐玄宗多才多艺,精通各种乐器,又会作曲,他击羯鼓的技艺尤为高超。唐玄宗一生参与创作的音乐作品很多,如《还京乐》《夜半乐》是李隆基为了纪念他所主持的诛杀韦氏集团的宫廷政变而作。
唐代歌舞中最著名的要算是《霓裳羽衣舞》,也是唐玄宗创作的曲子。这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有人说此舞反映的不仅是唐代宫廷宴乐的黄金时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历史全貌。可惜,《霓裳羽衣舞》乐谱今已失传。
李隆基整日与杨贵妃沉湎于歌舞之中,不理国事,权落奸臣之手,终于在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玄宗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济的表面繁荣,不思进取,怠于国事。自从杨贵妃入宫以后,唐玄宗整天和杨贵妃在一起饮酒作乐。宰相李林甫和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乘机把持朝政。他们专权自恣,排除异己,搜刮民财,广收贿赂,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
这就给安史之乱造成可乘之机,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大臣安禄山对上司惯于溜须拍马,逢迎谄媚。每当朝廷派人来边镇办事,安禄山就送上重重的贿赂。这些人回去以后,自然要在唐玄宗面前称赞安禄山。唐玄宗听了,认为安禄山是个人才,提拔他当了平卢节度使。
安禄山不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权位和势力,还想爬上更高的位置。为了进一步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安禄山拜年轻的杨贵妃为“干娘”,以后每次进朝,他都先拜见杨贵妃,再朝见唐玄宗。唐玄宗怪他为什么不先向自己朝拜,安禄山取宠地说:“我们胡人都是先拜母后拜父的。”唐玄宗越发觉得他憨厚可爱。
公元750年,唐玄宗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封给胡人的最高爵位。唐玄宗还下令在京城里给安禄山建造了极其豪华的府第。
早在公元747年,安禄山把一个心腹部将留在长安城里当坐探,随时把朝廷中的动静密报给他,为叛乱进行准备。他以范阳为根据地,在城北建筑了一座雄武城,广招兵马,制造武器,屯储军粮。他还从部将中提升了500多人任将军,2000多人任中郎将,用这种办法来收买人心,培植叛乱的爪牙。最后,他从亲信当中挑选了史思明等人,充当谋士和心腹,作为指挥叛乱的核心力量。眼见着安禄山的势力逐渐壮大,统率着重兵,杨国忠感到自己的宰相交椅已经岌岌可危了。他一方面加紧在唐玄宗面前游说,另一方面杨国忠查出了安禄山派在京城的探子,并处死了他们,这下激怒了安禄山。
公元755年10月,安禄山派到京城奏事的一个官员从长安回到范阳,向安禄山密报朝廷的情况。安禄山与心腹密谋之后,召集他的十五万大军,出示了一份据说是使者带回来的圣旨,宣称:“有圣上密旨,令禄山带兵入朝铲除杨国忠!”
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在范阳举行反叛,向长安方面进发,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腐朽的唐王朝在军事上毫无准备,既无可用之兵,又无可用之将,只好命大将封常青、高仙芝招收市井无赖之徒,前往抵抗,新招之兵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安禄山连败唐军,一路攻陷陈留、荥阳、洛阳,直逼长安。
杨国忠主张出逃蜀中,于是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一些皇亲大臣出走四川。行至马嵬驿时,随行军士鼓噪不前,骚乱中杀死了杨国忠,并强迫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可奈何,忍痛派人缢死了杨贵妃。
随后,唐玄宗跑到四川成都去了,安禄山军队占领了长安。公元756年,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帝号为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调集了西北各路军队,准备反攻长安。
公元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将安禄山杀死。唐军趁机收复长安、洛阳。安禄山留守河北的大将史思明也暂时投降了唐军。
公元758年,史思明又起兵反叛,占据魏州。同年,唐肃宗派郭子仪等率二十万大军围邺城,史思明带兵直趋邺城,援助被围的安庆绪,打败了唐军。史思明胜利后,乘机杀了安庆绪,自己当了皇帝。不久,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使力量大为削弱。唐军趁势收复洛阳。公元762年,唐肃宗死,子李豫继立,是为代宗。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又借回纥骑兵,以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军相继收复洛阳、河南等地。公元763年初,史朝义手下的几员大将先后投降了唐朝,史朝义走投无路,穷途自杀。至此,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社会矛盾发展的集中表现,是唐中叶统治阶级内部、地方节度使与中央政府争夺最高政权的斗争。它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马嵬驿诛杨门
公元755年冬,安禄山以奉皇帝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誓师起兵,带领三镇兵士15万人,南下攻唐。中原一带已经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内地很多州县都无兵可用。叛军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在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战鼓惊天动地。叛军所经之地,官兵望风瓦解。各地官吏,有的弃城逃命,有的出城迎降。唐玄宗对安禄山毫无防范,等到叛敌大举进军,才仓促布置抵御。但新招募来的唐军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安禄山挥师长驱南下,很快渡过黄河。不到3个月,一路攻陷了陈留、荥阳、洛阳等地。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并乘势派兵进逼潼关,企图一举占领西京长安。
潼关地势险要,是西京长安的门户。唐玄宗派大将哥舒翰领兵守潼关,安禄山则派叛将崔乾祐攻打潼关。叛军在潼关外屯驻半年,无法攻打进去。宰相杨国忠疑忌哥舒翰手握重兵,就奏请玄宗命令哥舒翰出兵收复失地。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都坚持说潼关为兵争要地,必须固守,大军切不可轻出。可是玄宗和杨国忠更加猜忌,接连派宦官催逼哥舒翰带兵出潼关。哥舒翰明知必败,捶胸痛哭一场,迫不得已率兵出关,在灵宝县西遇叛军伏兵,一战大溃,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也成了俘虏。
公元756年夏6月,叛军进入潼关。长安顿时混乱不堪。形势急迫,杨国忠慌忙跑进皇宫,向皇帝提出“幸蜀”的建议。玄宗还在犹豫,因为不到万不得已,他还不愿做一个流亡皇帝。他吩咐杨国忠,让他召集百官会议,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齐集朝堂,不少人惶恐不安,有的连眼泪也淌了下来。大家闭口不言,实际上大家都没有办法可想了。
一天晚上,72岁高龄的玄宗皇帝,终于经不住贵妃和3位夫人的缠磨,答应去四川避难。杨国忠秘密宣召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带他的左右龙武军2500人,前来护驾。杨国忠赏给将士们大量财帛,等到黎明时分,悄悄打开皇宫西门延秋门,潜行出走。随玄宗同行的除贵妃和韩国、虢国、秦国三夫人及杨国忠夫妻外,只有住得近的妃嫔、皇子、公主和皇孙。偌大的皇宫,那些住得偏远的妃嫔、皇孙和公主,来不及通知他们,就都丢弃不管了。
一行人经过咸阳桥,第二天傍晚来到马嵬(音wéi)驿(今陕西兴平县西)。这儿的驿使和百姓都已不见踪影。玄宗等人住进驿馆,将士们则在外露宿。将士们走了一天,又累又饿,一个个口吐怨言,愤愤然喧嚷着要找杨国忠算账。那时正有几名吐蕃使者,来京办事,路过这里遇到杨国忠,站在驿馆外面谈话。有个军士故意喊:“杨国忠勾结吐蕃,想谋反啦!”一时士兵们齐声喊起来,有的就向杨国忠奔去。
杨国忠见事不好,急忙跑进驿馆西门。几名兵士追进去,杀了杨国忠,把他的脑袋用枪尖挑着,走了出来。军士们大声喊好。之后,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秘密启禀太子李亨,诛杀了其他几个宠臣。事后,众军士仍聚而不散。玄宗派高力士出去,询问为何不散。众人对答:“国贼还活着!”言下之意,玄宗身边的杨贵妃也应诛杀。
玄宗无可奈何,这位72岁的老皇帝,此时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已经没有能力再来保护他深爱着的杨贵妃。玄宗被迫下了决心,他声音颤抖地对高力士说:“这件事就由你处置吧,只要不用刀剑才好……”
高力士答应一声,然后用罗巾一条将亘古少有的美人杨玉环勒死了。这年杨贵妃38岁。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见事不妙,忙拉着嫂子——杨国忠的老婆和儿子、小侄儿隐藏在马嵬坡的草丛中。等士兵走了之后,这四人连夜向西逃跑。虢国夫人一行逃了几天,来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在城外小饭店买饭吃。有人发现他们行踪可疑,便报告了县令薛景仙。薛县令带领役吏将已逃离小饭店的四人追上,弄清身份后,将虢国夫人杀死。
马嵬驿事件不久,玄宗让位给太子李亨,自己当了太上皇。太子李亨被当地百姓挽留下来主持朝政,李亨从马嵬驿一路收拾残余的队伍北上,在灵武(宁夏武西南)即位,这就是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太上皇李隆基病故,终年78岁,他当了44年皇帝。
浑瑊、李晟收长安
朱泚是幽州第三任节度使。节度使的权力很大,相当于一个地方的皇帝。后来,因为他弟弟朱滔反叛唐朝牵连到他,被唐德宗解除了兵权,留在长安,挂个太尉的名。
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率兵造反,进攻襄城。德宗皇帝急诏姚令言等几个节度使去解襄城之围。姚令言带领5000人马去襄城,途经长安时,正碰上下雨,京兆尹派人犒军,送的是粗粮淡食,士兵们火了,踢倒了饭盆。
有人大声说:“前面有两个官库,里面装满了金银和绸缎,我们何不去抢呢?”士兵们一听,立即响应。皇帝听到消息派太监拿着布帛去安抚兵士,每人二匹布。士兵们见赏赐不多,更加不满,竟然把送布帛的太监射死。节度使姚令言在朝中议事,闻听部下闹事,忙赶回军中,制止乱兵。但士兵们根本不听他的命令,向长安城杀来。
德宗皇帝急忙召集禁卫军守卫长安城。但禁军都去了襄城,长安城内只有神策军。神策军头目白志贞为了多领军饷,居然将集市上一些小商贩的姓名顶替军籍,所以打仗时就露馅儿了。乱军很容易便打到紫禁城下,皇帝慌了,逃出长安。乱军攻进皇宫,大肆抢掠,姚令言见状,只好随着兵士造反,但他威信不高,呼唤不灵,便想起尚在京城的朱泚,找到他,让他带头造反。朱泚见有人拥护他,便决定登基称帝,国号大秦,年号为应天。
登基这天,文武大臣前来捧场祝贺的不足20人,人数实在少得可怜。时间不长,朱泚又改国号为汉。朱泚做了皇帝,他心里清楚,只要唐朝德宗皇帝还活着,他这个皇帝就当不安稳,于是亲率大军进攻奉天城。这时德宗等逃到奉天城。朱泚下令让士兵用拆民房的木料做成百尺高的楼车,站在楼车上面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城中的情况,守城将士不禁惊慌万状。大将军浑瑊想出一计,派士兵在城墙里面挖地道,挖到城外,修了陷阱。朱泚依靠人多,命令攻城,城内皇帝与百姓团结一心,奋勇抗敌,坚持了36天,朱军也未攻克。这时唐朝援军赶来,朱泚怕被夹击,只好撤兵回到长安。
784年,唐德宗命令李怀光和李晟乘胜收复长安。哪料到李怀光到了咸阳,却和朱泚暗中勾结,一起反唐。李晟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激励将士,长安附近的唐军都自愿接受李晟指挥。李怀光想命令他部下将士袭击李晟,将士们都不答应。李怀光害怕起来,先逃到河中去了。李怀光一逃,朱泚就孤立起来。浑瑊守住了奉天,也跟李晟彼此呼应,进逼长安。唐军声势浩大,吓得朱泚龟缩在长安城里不敢出来。李晟召集将领商量怎样攻城。将领们说:“当然是先打下外城,占领街坊,再进攻皇宫。”
李晟说:“街坊狭窄,如果我们跟敌人在街头作战,就要伤害百姓。听说敌人重兵在皇宫后面的御苑里。我们不如从北面打开城墙,集中兵力向御苑进攻。这样,宫室不会遭到破坏,百姓也不会受惊扰。”
大家都佩服李晟想得周到。接着,李晟就分派部将出击,先消灭城外的敌军。最后,打开了北城墙,大批步兵骑兵一起猛攻御苑。朱泚没法抵抗,不得不丢了长安逃走。来不及逃走的士兵也都缴械投降了。李晟进了长安,向全军将士下了命令,说:“长安居民,受够了叛军的苦,不能再去惊扰他们。”唐军进城以后,果然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公元784年,李晟收复长安,朱泚被杀。唐德宗回到长安。过了一年,浑瑊又进攻河中,消灭了李怀光。自称楚帝的李希烈打了几次败仗,也被部将杀了。李晟、浑瑊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立了大功。吐蕃贵族害怕他们掌握兵权,对他们不利,就采用离间的计策。唐德宗本来猜忌功臣,又中了吐蕃贵族的计,把李晟的兵权撤了,神策军归宦官掌握。从此,藩镇割据没有解决,宦官的权力倒越来越大了。
牛、李朋党之争
从唐穆宗之后,唐朝的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的。这样一来,宦官的权势很大。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朝廷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一些依附宦官的朝官,又分成两个派别。两派官员互相倾轧,钩心斗角一直明争暗斗了四十年,历史上把这种争斗叫作“朋党之争”。
这场争斗还是在唐宪宗在位时期开始的。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能够直言敢谏的人才。在参加考试的人中,有两个下级官员,一个叫李宗闵,一个叫牛僧孺。两个人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看了卷子,认为这两个人符合选拔的条件,就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这件事让宰相李吉甫知道了。李吉甫是个士族出身的官员,他本来就瞧不起科举出身的官员,现在出身低微的李宗闵、牛僧孺居然敢批评朝政,揭了他的短处,更加生气。他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人被推荐,完全是因为跟试官有私人关系。唐宪宗听信了李吉甫的话,把几个试官降了职,李宗闵和牛僧孺也没有受到提拔。
李吉甫死后,他的儿子李德裕依靠他父亲的地位,做了翰林学士。那时候,李宗闵也在朝做官。李德裕对李宗闵批评他父亲这件事,仍旧记恨在心。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有两个大臣因为熟人应考,私下里托过考官,考官钱徽没买他们的面子。正好李宗闵有个亲戚应考,被选中了。这些大臣就向唐穆宗告发钱徽徇私舞弊。唐穆宗问翰林学士,李德裕说真有这样的事。唐穆宗就把钱徽降了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了。李宗闵认为李德裕成心排挤他,恨透了李德裕。牛僧孺当然同情李宗闵。从这以后,李宗闵、牛僧孺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两派明争暗斗得不可开交。
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闵走了宦官的门路,当上了宰相。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孺,也把他提为宰相。这两人一掌权,就合力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京城,当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节度使。
那时期,西川附近有个吐蕃将领投降。李德裕趁机收复了一个重镇维州(治所在今四川理县)。这本来是李德裕立了一功,但是宰相牛僧孺却跟唐文宗说:“收复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才不上算呢。”他要唐文宗下令叫李德裕把维州让还吐蕃,李德裕很气愤。
后来,有人告诉唐文宗,说退出维州城是失策,并且说这件事是牛僧孺排挤李德裕的手段。唐文宗挺懊悔,对牛僧孺也疏远了。唐文宗本人也受宦官控制,没有一定的主见。一会儿用李德裕,一会儿用牛僧孺,一派掌了权,另一派就没好日子过。牛、李两派为了争权夺利,都巴结宦官。李德裕做淮南节度使的时候,监军的宦官杨钦义被召回京城,大家传说杨钦义回去一定掌权。临走的时候,李德裕就办酒席请杨钦义,还送给他一份厚礼。杨钦义回去以后,就在唐武宗面前竭力推荐李德裕。
唐武宗即位,李德裕果然当了宰相。他竭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闵,把他们都贬谪到南方去。李德裕得了武宗信任,当了几年宰相,因为办事专断,遭到不少朝臣的怨恨。公元846年,唐武宗病死,宦官们立武宗的叔父李忱即位,就是唐宣宗。唐宣宗把武宗时期的大臣一概排斥,即位第一天,就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过了一年,又把李德裕贬谪到崖州(今海南岛)。
折腾了四十年的朋党之争终于收尾,但是混乱的唐王朝已经闹得越发接近崩溃的边缘。
没落的李氏王朝
唐朝后期,大量耕地集中在少数贵族和官僚手里,全国半数以上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变为逃户、流民。统治者还用各种名目横征暴敛,老百姓连吃盐、喝茶、住房都要上税。当时,经常发生天灾,地里不长庄稼。穷苦农民没有吃的,只好把蓬草籽磨成面,把槐树叶当成菜,勉强果腹。举国上下,饿殍遍地,怨声载道,而统治阶级则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
公元859年即位的唐懿宗,是一个非常荒淫的皇帝。他每月总要举行大型宴会10多次,殿前的乐工常有500多人。他观赏歌舞,常常是通宵达旦,高兴的时候还要赏给乐工们很多钱。长安附近的名胜,如南宫、北苑、离宫等地方,他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左拾遗刘蜕曾上书说:“目前,西凉还在建筑城池,南蛮不断侵扰边境,战争还在进行,请皇上节制宴游,多关照一些政事为好。”唐懿宗不仅不听,反而把他贬为华阴令。
唐僖宗即位后,其昏庸腐朽、奢侈豪华,比唐懿宗有过之而无不及。僖宗年幼不会治理国家,但对踢球、斗鸡、音乐、赌博非常精通。他最宠信的宦官田令孜还常常让僖宗赏给乐工钱,每天达几万,几乎把府库里的钱都用光。穷人活不下去,只有起来造反。当时,农民武装起义山东、四川、湖南、山西、陕西等地,此起彼伏。
公元859年冬天,裘甫在浙江东部举行起义。这场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却成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先导。8年以后,桂林又发生兵变,后来转战到徐州一带,发展成规模很大的农民起义,14个月以后,起义被镇压。起义的农民分散到各地,等待机会。
公元875年,濮州私盐贩子王仙芝与尚君长、尚让兄弟,率领几千农民在长垣起兵。王仙芝自称天补均平大将军、海内诸豪都统,发布檄文,斥责朝廷奸臣乱政,赋税繁重,赏罚不平。起义军攻下曹州、濮州,从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接着,冤句人黄巢和他的兄弟等八人,率领几千农民在曹州起兵响应,王仙芝和黄巢的两支队伍结合,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开始了。
起义初期,王仙芝是全军统帅。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的方法,从现在的山东南部打到河南西部,又打到湖北东部。
公元877年攻到蕲州城下。唐朝蕲州刺史请王仙芝、黄巢等人进城,对他们进行诱降活动,王仙芝十分高兴。黄巢大怒,起义军其他将士也都斥责王仙芝,起义军两位领袖意见不合,起义军也就分裂了。王仙芝和尚君长、尚让等率领一部分人,攻破一些州县。可是,他曾经七次向唐朝统帅请求投降,最后王仙芝战死,这支起义军失败了。
王仙芝死后,尚让带领残余部队投奔黄巢,推黄巢为王,称作黄王,又称“冲天大将军”,改年号“王霸”,设置官署,建立自己的政权。起义军到江南开辟新的活动地区,打开新的局面是非常必要的。
当时,唐朝的军队集结在中原一带,岭南地区兵力比较薄弱。黄巢本想占领岭南地区,休整一段时期,积蓄力量,再打到中原去,推翻唐朝。可是,部将们不愿休息,要求尽快打回北方。黄巢同意了这个要求,以天补均平大将军的名义发布檄文,指责朝廷的罪恶,率领起义军从广州出发,向北攻进湖南、湖北,向东打到江西、安徽、浙江等地。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发展到60万人。唐僖宗派了好几支大军进行镇压,也阻挡不住。起义军渡过淮河,向西北进军几千里,攻下了东都洛阳。唐军只得退到潼关防守。
起义军挺进潼关城下,满山遍野都是起义军的白旗。当黄巢来到的时候,全军士气高昂,大声欢呼,山河震动。唐军凭借关隘,勉强守了两天。到第三天,尚让和黄巢的外甥林言,分兵从一条叫“禁谷”的小路绕到关后,内外夹击,攻破了潼关。这条“禁谷”,在平时,为了防止商人逃税,禁止通行,里面长满了灌木藤葛。起义军打来,唐军竟然忘记设防。
公元880年12月3日,黄巢攻克潼关。京城长安得知这一消息,陷入一片混乱之中。5日凌晨,唐僖宗和宦官田令孜带着四个亲王及数名嫔妃,率领500名神策军,由金光门出了皇宫,匆匆忙忙地逃往四川。就在这天早晨,文武百官照样上朝,等了很久,才知道皇帝逃跑了。
当天下午,黄巢的前锋大将柴存进入长安。唐朝廷的左金吾卫大将军张直方不得不带领文武官员几十人,到长安郊外迎接。黄巢乘坐着黄金装饰的轿子,由身披锦绣、手执兵器的随从簇拥着,威武雄壮地进入长安城。兵强马壮的起义军队伍,充塞道路的辎重车辆,浩浩荡荡地跟随着前进。
长安的老百姓听说黄巢进了城,都走出家门,夹道欢迎。起义军士兵大多是受尽压迫的民众,所以,遇到贫民是很同情的,还送给他们财物;但对唐朝留下来的那一大群官吏,就十分憎恨,只要一抓住就处死。
公元881年1月,黄巢在长安即位称帝,国号大齐,年号金统。他任命尚让为宰相,孟楷、盖洪为将军,著名诗人皮日休为翰林学士,组成了由起义军文武首领和唐朝降官混合的大齐政权。
当时,起义军渡过淮河以后,一路无阻,但经过的重要地方如东都洛阳,都没有留兵驻守。数十万人全部进入长安,实际上好像进入口袋之中。长安在唐军的四面包围下,粮食补给发生困难。不久,唐朝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郑畋号各藩镇,联合起来进攻长安,各藩镇响应。形势对起义军非常不利。黄巢也想过打开局面。他曾派尚让等人率领5万人攻打凤翔。尚让自以为声势浩大,行军时,军容不整;遇到伏兵,便被杀得大败,损失了士兵2万多人。一部分唐军乘机进攻长安,黄巢以为是唐朝大军来了,便率领众人仓皇逃走。唐军入城,大肆掳掠。黄巢停在城外,看到唐军像一群乌合之众,便又领兵杀回长安,歼灭唐军十之八九。无奈,他的地方守将们听说他已出城,也都放弃守城,逃往别处。由于起义军始终没有打破敌人的围剿,城内粮食又日益紧张,更由于在这紧急关头,起义军的主要将领朱全忠却叛变投敌了,使得大齐政权处于多面受敌的严重危机之中。
公元883年5月,黄巢被迫撤离长安,在河南、山东一带继续坚持起义。公元884年6月,在与唐军浴血奋战中,终因寡不敌众,黄巢自刎于泰安狼虎谷。黄巢起义历时10年,撼动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功不可没。
三、五代十国
朱温称帝李唐灭亡
公元883年4月,僖宗召集诸路大军围攻长安,朱全忠立了战功,被提升为宣武节度使。僖宗诏令他攻下长安后,立即率部队赶赴汴州,堵截黄巢东退的去路。
公元884年,黄巢久攻陈州不下,撤围向东,转攻汴州。朱全忠自知抵挡不住,就乞求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援助。李克用早有扩张地盘的野心,便亲率大军赶赴汴州。在李克用的援助下,朱全忠击败黄巢。但朱全忠并不感谢李克用,相反,还嫉妒李克用的强盛。他表面上卑躬屈膝,背地里却暗藏杀机。
李克用夫人女将刘氏有勇有谋,是李克用的好参谋。李克用追击黄巢义军,追到黄巢的家乡冤句时,截获1万多名老百姓,李克用夫人把老百姓全释放了。
李克用放了百姓之后,因为军中缺粮,去向朱全忠借粮。朱全忠大摆酒宴,款待李克用,李克用多喝了几碗,不禁有了醉意,李克用变相地说朱全忠是一位投降者,朱全忠很恼怒,想发作但又忍住。李克用借着酒劲又说:“朱公不是名‘温’吗,怎么又改了名字?”朱全忠说:“全忠之名乃当今皇上赏赐。”
不料,李克用却说:“‘全忠,全忠’,好名字,好名字,只是不晓得黄巢听了,有什么想法?”
朱全忠气得脸像猪肝,大将杨彦洪提议说:“李克用太目中无人了,干脆把他杀了算了!”朱全忠正在气头上,自然同意,半夜时率兵将李克用住的驿馆包围,并放火焚烧。
李克用酒喝得太多,侍卫郭景铢摇晃不醒,郭景铢只好背着他往外冲。亲兵李嗣源、薛志勤等奋不顾身与朱全忠的汴军搏杀,保护李克用往外逃。正在这时,天气骤变,惊雷暴雨,浇灭了大火,火灭后,冒出浓烟,李克用趁此及时逃走。
李克用绝路逢生,幸亏天降大雨,被手下亲兵“义儿军”救出重围,平安逃回大营。事后他感谢刘夫人建议他释放了万名老百姓,也算积德,得到好报。不然,天为什么在火烧驿馆时突然下雨?
公元888年春,僖宗皇帝病故,他的弟弟李晔继位,即昭宗。改元为龙纪。这个时期,军阀混战更加激烈,最后有三支军阀力量较强,一个是山西李克用,一个是陕西李茂贞,再就是河南朱全忠。
公元901年,宦官给皇帝出主意,封李茂贞为岐王,进京辅政,把宰相崔胤贬谪出京都。崔胤原来依附于朱全忠,此时便鼓动朱全忠发兵将皇帝从李茂贞手中夺过来。李茂贞的大本营在凤翔,太监韩全海逼迫昭宗到凤翔。
公元902年,朱全忠率七万兵力攻打凤翔,因城内断粮,李茂贞只好打开城门,把皇帝交给朱全忠。
朱全忠进入凤翔,杀了韩全海为首的宦官,又劫持皇帝回到长安城。第二年,朱全忠采纳崔胤的意见,把宫中的太监一次杀死800余人,所剩无几,虽然结束了宦官之祸,却也冤枉了许多老实忠厚的太监。
公元904年,朱全忠基本统一了黄河流域,并逼迫昭宗皇帝迁都洛阳。昭宗来到洛阳,一切行动均在朱全忠的控制和监视之下,不久,又被杀害,他的九儿子李柷继位,才13岁,即哀帝。
公元905年,朱全忠在亲信李振鼓动下,又大肆杀戮李氏宗亲和唐朝官员,于滑州白马驿一夕杀尽宰相裴枢、崔远等朝臣30余人,投尸于河,史称“白马之祸”。
朱全忠在与李克用争斗时,连续三次破开黄河堤坝,淹没上万户百姓,毁坏良田无数。
公元907年3月,朱全忠让唐哀帝禅位,他自己当上了皇帝,朱全忠给自己重新起了名字“晃”。建都开封,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后人称他为后梁太祖。封李柷为济阴王,次年又杀李柷,自此唐朝结束289年的统治,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纷乱时期。
朱全忠在政治上极其残暴,特别是到了晚年,为了发泄心中的积郁,他恣意虐杀,纵情淫乱;其荒暴程度,即便在封建帝王中,也是罕见的。
公元912年6月,朱全忠病势垂危,准备把皇位传给受宠的养子朱友文,并想把亲生儿子朱友珪贬为刺史。朱友珪从妻子张氏口中得到消息,恼恨万分,于是,便买通禁军将校,在夜深人静时,带兵入宫,杀死了朱全忠。
李克用父子
李克用听说朱温建立梁朝当了皇帝,改名朱晃,那心情是又恨、又气、又急。想出兵讨伐朱晃,又担心自己力量不够,便与北方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取得联系,共同对付朱晃。
耶律阿保机答应了李克用的要求,两人结为兄弟,约好了一起进攻梁朝的时间。李克用很高兴,自己的兵力再加上契丹族30万人马攻破梁朝胜利在望。
不料,耶律阿保机惧怕朱晃的势力,背弃了与李克用的盟约,反而跟朱晃结成联盟。李克用闻听,一股火攻心,不久就病倒了。
有一天,李克用预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便把儿子李存勖叫来,并让人取来三支箭,交给儿子说:“我亲手给你这三支箭,你要记住那三个仇人,给我们李家报仇。”
李存勖扑通跪倒床边,泪水盈眶,双手恭恭敬敬接过箭,抽泣着说:“父王,您就放心吧!为儿的一定牢记在心。此仇不报,誓不为人!”李克用听罢,慢慢闭上了双眼。
李存勖继了晋王位,他牢记父亲的遗嘱,把报仇作为目标,精心训练士兵,严肃军队纪律,很快就把原来一支比较涣散的沙陀族军队,整顿成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队伍。
李存勖带着一种强烈的复仇心理,与朱晃的梁兵交战,每次战斗,常常是身先士卒。他的将士们一个个都很勇敢,把梁兵50万大军打得狼狈不堪,屡战屡败。朱晃羞愧气恨交织在一起,一病不起。为了争夺皇位,公元912年6月朱晃被亲子朱友珪所杀,终年61岁。
朱晃死了,了却了李克用的第一个遗愿,李存勖一鼓作气,又攻破幽州,把忘恩负义的刘仁恭和他的儿子活捉,报了第二个仇。9年之后,李存勖又大败南下的契丹兵,把耶律阿保机赶回北方老家,报了第三个仇。
朱晃死后,朱友珪当了皇帝。不过,半年后朱友珪又被自己的兄弟朱友贞所杀。随后朱友贞继位,为梁末帝,继续与李存勖为敌。朱友贞与李存勖又兵戎相争了10年。
公元923年,朱友贞失败,李存勖灭了梁朝,统一了北方地区,登基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李存勖为庄宗皇帝。
李存勖当皇帝以后,中原已经平安无事,周围的小国已构不成威胁。于是,就贪图享乐起来。
李存勖小时候,喜欢看戏,也愿意演戏。长大成人以后,忙于征战,没有时间看戏演戏。如今,李存勖做了皇帝,想干啥就可以干啥,又想起来看戏演戏的事。他把国家大事置于一旁不管,整天跟戏班子在一起。
戏班里的演员,受到皇帝宠幸,在一起平等相处,这些演员便狂傲起来,自由出入皇宫,不把大臣们放在眼里,甚至还欺负朝廷重臣,许多官员敢怒不敢言。
不久,庄宗皇帝要封两位演员任刺史,消息传出,有大臣进谏道:“陛下,现在新朝刚刚建立,许多跟陛下打江山立下战功的将士还没得到封赏,却让演戏的伶人当刺史,恐众臣不服。”
庄宗却不以为然,坚持让几位演员做了官,果然,很多有功的将士觉得皇上不公,非常气愤。仅仅几年,后唐朝廷发生内乱,大将郭崇韬被杀害,李嗣源也险些被害。
李嗣源原是晋王李克用的养子,武艺高强,胆识过人。当年李克用在汴州驿馆得罪朱温被围困时,李嗣源也跟李克用在一起,他当时虽只有17岁,但却临危不惧,挥舞长枪,以一当十,眨眼间刺倒汴军10多人,为保护李克用安全撤退,立了大功。这样的有功之臣,得不到应有的封赏,却受到猜忌迫害,李嗣源不能忍耐下去了,在将士们的拥护之下,决定发兵反对唐庄宗,自己做皇帝,于是率兵攻进汴京。
庄宗皇帝在洛阳得到李嗣源反叛的消息,立即去汴京。走到半路,听说李嗣源已经进入汴京,而且各地将领都支持他,这才知道自己已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庄宗返回洛阳,要与李嗣源对抗。便命令亲军指挥使郭从谦组织兵力抵抗。
郭从谦原来也是演戏的伶人,曾认郭崇韬大将为叔叔,郭崇韬遇害以后,郭从谦对庄宗皇帝怀恨在心。现在李嗣源起兵讨伐皇帝,郭从谦觉得是个机会,便发动亲军造反,进攻皇宫。庄宗始料不及,没有抵抗的能力,被一箭射中,做皇帝还不到四年的李存勖,结束了生命。
公元926年,庄宗死后,年已六旬的李嗣源做了后唐的第二位皇帝,即唐明宗。
儿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是沙佗人,沙佗是后唐北方的一个武力强悍的部落,石敬瑭年轻时少言语而喜欢动头脑,他自幼好武,喜学兵法,尤其练就了一手好箭法。
石敬瑭在后唐朝廷里是个出名的将领,他不仅功夫好,在战场上也十分勇猛。据说他解过唐庄宗李存勖的围。也救过唐明宗李嗣源的命。唐庄宗赏识他,派他掌管亲兵,把他作为心腹大将。李嗣源把女儿嫁给他。
唐明宗去世的前一年,派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以便迎击契丹、吐谷浑、突厥等部的进犯。石敬瑭得到诏令,带上兵赶往洛阳,正巧在半路上遇到了出逃的李从厚。石敬瑭见李从厚大势已去,就让兵士把李从厚抓起来,将他的随从全杀了,然后赶去洛阳见李从珂。李从厚只做了四个月的皇帝。
李从珂做了皇帝,即后唐末帝。石敬瑭与唐末帝的矛盾越来越大,甚至公开不听末帝的调遣。末帝大怒,派晋州刺史张敬达率兵讨伐石敬瑭。
张敬达兵临城下,将晋阳紧紧包围起来,石敬瑭忙聚部下商议,谋士桑维翰说:“我们兵力不足,应赶快向契丹求援。只要契丹发兵,事情就好办了。”
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就派桑维翰带着他的书信,赶往契丹去搬救兵。在求救信中,石敬瑭主动提出用幽云十六州相报。并且要拜比他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表示今后要永尽孝心。
耶律德光是阿保机的儿子,但比阿保机的野心更大。他早就想率军南下,扩张自己的势力,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见了石敬瑭的信,他真是喜不自禁。但他有点不相信石敬瑭的话,就对桑维翰说:“石敬瑭信中说的那些能做到吗?该不是欺骗我吧?”
桑维翰说:“大王放心。我主是讲话算话的。只要你解了围,救了他的急,什么事都好说。”
耶律德光高兴极了,立即率领五万骑兵,进雁门关南下,来解晋阳之围。石敬瑭得知契丹兵到,便领军杀出城来,与契丹兵夹击张敬达。张敬达大败,只得退守晋安。
耶律德光耀武扬威地来到晋阳。石敬瑭连忙领着一批部将,亲自出城迎接。他来到契丹兵马大寨,紧走几步,跪倒在耶律德光面前,恭恭敬敬地说道:“父亲,请受孩儿一拜。”
说着把头磕下去。旁边的人见了,都露出鄙夷的神情。
耶律德光经过几天的接触、观察,感觉到石敬瑭真是死心塌地地投靠自己,是个尽忠尽孝的儿臣,便大大咧咧地对石敬瑭说:“我跑了三千里路来救你,总算气力没有白费。看你的相貌和气度,完全够得上做个中原的主人,我就封你做皇帝吧!”
耶律德光脱下自己身上的袍服,摘下自己头上的帽子,替石敬瑭穿上,然后正式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并说道:“我把你看作儿子,你待我如父亲,我们俩永远是父子关系。”
石敬瑭没想到这么快就做上了皇帝,对耶律德光真是感激涕零,立即用行动来报答“父皇”,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此后,石敬瑭又在契丹的支持下,率军南下攻打洛阳。唐末帝对属下指挥不动,连续吃败仗。石敬瑭的兵则打到洛阳,末帝便在宫里烧起一把火,带着一家老小投火自杀了。
石敬瑭灭了后唐,做了中原正式的皇帝,国号叫晋,建都汴京,他就是后晋高祖。石敬瑭时刻不忘他的恩人,每年按时向契丹贡帛30万匹。逢年过节,还派使者呈上奏章。称耶律德光为“父皇”,自称“儿皇”,向“父皇”“母后”请安,并送上一大堆礼物表示他的孝心。
石敬瑭在契丹的保护下,前后当了七年的皇帝。他的皇帝瘾是过足了,但是他的日子却很不好过。契丹“父皇”对他的勒索有增无减,使其难以从容支付,朝廷内的官员对他的卑劣无耻的行径由反感而愤怒,直到嘲讽和指责。石敬瑭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51岁就病死了。
石敬瑭死后,他的大儿子石重贵继了位,就是晋出帝。晋出帝向契丹国主上奏章时,只称孙儿,不称臣。耶律德光便以此为借口,多次领兵进犯中原。石重贵两次击败敌军,最后,由于叛徒的出卖,契丹于公元946年攻下汴京,俘虏了晋出帝押往契丹,后晋灭亡。历时不足12年。
这期间,后晋虽然灭亡,晋国大将刘知远在晋阳称帝,国号为汉,即后汉,五代时期的第四代开始了。
蜀帝王衍无德
蜀王王建,在四川称帝,建立“十国”中的第一个国家,史称“前蜀”。王建死后,他18岁的儿子王衍继位。
王衍长得阔脸大眼,一副福相。他也的确会享福。当皇帝以后,精力不放在治理国家上,却用在如何变着花样吃喝玩乐上。
例如他修的专供游玩的楼台亭阁占地竟然有十里之遥!他让人制作了20个轮子的“流星辇”,马拉着它跑起来,轮子转动似流星一般;还在宫苑中挖出一些沟渠,放进水,然后乘坐龙舟饮酒作乐,欣赏夜景,命令成百上千名宫女手举蜡烛立于岸边照明,水面被照得如同水晶宫。
李存勖要征讨蜀国的消息已传到大臣们耳中,有大臣向王衍报告:“唐主李存勖已任命李继岌为主帅,郭崇韬为副帅带领六万人马犯蜀!”
王衍听罢,竟不以为然,笑着向身边的韩昭说:“有这种事吗?”
韩昭答:“臣未听说。”
王衍说:“朕也未曾听说。唐兵真敢来,又有什么可怕?朕正想炫耀一下武力呢!”
太子王宗寿哭着劝谏父亲:“今兵祸已燃眉,陛下应整训军队……”
但太监潘在迎打断太子的话,嬉皮笑脸地说:“陛下,太保有个毛病,喝醉了就哭,今天酒又喝多了……”
这句话,使宫女们掩面而笑,太子王宗寿无奈不再说了。
一天晚上,王衍睡不着觉,他决定扮鬼吓唬宫女们一次。王衍爬起床,穿上女人衣裙,披散着头发,悄悄溜到宫女们住室窗外,发出鬼哭狼嚎的声音,然后又敲窗户又踢门,宫女们乱成一窝蜂。
正在这时,几个巡更的宫女走过来,发现一个披着长发的女鬼又蹦又跳,吓得回身便跑。王衍追上一个绊倒在地的宫女,扑上去抱住她,宫女凄厉地惨叫一声,吓死了。
太监们听见后宫乱喊乱叫,带着羽林军士跑来,认出是皇帝闹妖。王衍却哈哈大笑,连说有趣,死个宫女,在他眼中,就像死一只苍蝇。
这边王衍整日寻欢作乐,唐兵那边已攻入蜀国,各州郡无力抵抗,守城官兵纷纷投降,仅两个多月,唐兵占领整个蜀国,包围了成都。王衍这时才匆忙逃回成都,组织兵力抵抗,早就来不及了。
王建的义子王宗弼领兵守成都,见大势已去,索性反戈一击,将王衍一家抓起来,杀了韩昭等人,打开城门投降。
公元925年,“十国”中第一个建立的蜀国,仅传了一代就宣告灭亡。
王衍投降做了俘虏,还幻想着唐帝李存勖能让他当个“安乐公”。可是,他和家人刚到洛阳,就被李存勖下令全都杀了。
周世宗勇于进取
契丹灭了后晋,撤出开封时,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顺应民心,在太原称帝,然后,他定都汴京,改国号为汉。他是后汉高祖。
刘知远的儿子汉隐帝即位,郭威发动兵变,公元951年,郭登上了皇帝宝座,都城仍设在汴京,国号周,他是后周太祖。
周太祖病逝后,他的养子柴荣继位。柴荣即是周世宗。周世宗上台的时候,无论内外形势都十分严峻。
后汉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不服后周统治,占据太原,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史称北汉。
年轻的周世宗刚刚登基,刘崇认为灭周复汉的时机到了,就马上勾结辽兵,又一次发动进攻。周世宗十分清楚,这一仗胜了则可服众心,坐稳江山,败了则必失去众望,有亡国之危。于是,周世宗要亲自带兵出征。
周世宗领着大军迅速赶到了高平,速度之快,实在出乎刘崇所料。周世宗一马当先,带着身边的几十名亲兵向北汉大营杀去,兵士们见皇上亲自上阵,顿时来了精神,一个个奋勇向前,像换了支兵马一样。
宿卫将赵匡胤大声喊道:“皇上都不怕死,咱们还怕什么!”说着,与禁军主将张永德各领2000名亲兵冲进敌阵。北汉军被周军的勇猛气势震住了,纷纷开始后退。周军将士则士气更振,争先恐后,全线出击。
后面的辽军看到北汉军失败,不敢再与周军交锋,就悄悄地撤走了。周军在后紧追,大获全胜,刘崇只带百余骑狼狈逃回晋阳,几乎全军覆没。
高平一战,使周世宗的威望大大提高。他不仅大败北汉,示威辽军,而且赏罚分明,震慑全军,充分展示了周世宗的英勇和胆识。这也实在是周世宗皇帝基业的一个良好的开端。就从这开始,后周政权才由乱而定,由弱变强。高平之战以后,在治理国家的同时,周世宗南征北讨,扫平、收复了大片国土,正当他准备实现统一全国的愿望的时候,却病倒了。
公元959年,励精图治、勇于进取的周世宗带着遗憾去世了。但是他毕竟为统一全国开辟了一条宽敞的大道,敲响了分裂局面结束的丧钟。
周世宗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的改革顺应当时的形势,对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对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