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大汉王朝(全四册) > 西汉王朝的兴衰

西汉王朝的兴衰(1/1)

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有一天,在皇宫里大宴群臣。喝酒喝到一半的时候,汉高祖说:“各位大臣可以毫不隐讳地议论一下:看看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得不到天下。”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说:“拿陛下跟项羽比,陛下容易发脾气,喜欢侮辱人;项羽讲究仁义而尊敬人,这是陛下不如项羽的地方。但是陛下赏罚分明,派人去攻城略地,攻下来的就给予奖赏,使大家都能得到好处;项羽嫉妒有才能的人,谁有功劳就害谁,谁有本领就怀疑谁,打了胜仗不给人记功,得了土地不给人奖赏,因此他得不到天下。”

汉高祖听了说道:“你们只知道事情的一个方面,不知道事情的另一个方面。要论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要论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这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重要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能好好使用,那是他所以失败的缘故。”

韩信像

汉高祖在宴会上说的他能用人这一点,的确是事实。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他不仅用了张良、萧何、韩信这样能独当一面的人杰,并且还用了许许多多有各种长处的人才。他用人有个特点,就是只要有本领就用,不管什么出身。在楚汉战争中立过功劳,到汉朝建立后出任丞相和将军的许多人当中,数张良的出身最尊贵,是韩国的公子。其次就要算萧何和曹参,一个在沛县做过文书,一个是沛县的监狱官,在封建社会里,这都是官职卑微的小吏。再往下数,像陈平、王陵、郦食其等人,都是白丁,没有做过官,更不用提韩信了。在鸿门宴上保护过刘邦的樊哙,是宰狗的屠户。大将周勃是织草席子的手工业工人兼吹鼓手。大将灌婴是个绸布贩子。这些没有做过官的白丁,也包括做过小吏的萧何、曹参在内,在当时的社会里只有穿布衣的资格,是不许可穿绸衣的,因此,历史上称他们为布衣将相。

一个人的才能和成就并不决定于他的出身,而要看他会不会动脑筋,肯不肯卖力气。就是这些布衣将相,在帮助汉高祖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个个都立了大功;在汉朝建立以后,又为巩固封建统治做出了贡献,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这里先说说萧何。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是个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才干的人。他了解刘邦,认定刘邦将来能够成就大事业。他在沛县做文书的时候,凡是刘邦与别人发生了刑事纠纷,官司打到县衙门里,萧何总是站在刘邦这边,处处袒护他。刘邦担任亭长,每次向咸阳押送壮丁需要筹集旅费,别人只出三百钱,萧何常常出五百钱。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以后,萧何和曹参派樊哙把刘邦找回来,杀了沛县县令,几个人商量着一起举兵反秦,并且拥戴刘邦做了沛公。萧何可以称得上汉朝的开国元勋。刘邦打进咸阳的时候,别的将士都忙着抢劫金银财宝;只有萧何。一进咸阳城,就到秦朝的丞相府、御史府,把图书律令和文书档案全部接收过来。这是一批极其重要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料,有了它,使刘邦对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以及社会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于打败项羽、统一天下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于萧何月下追韩信,帮助刘邦启用了一员大将,这更是目光远大,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萧何还是个管理后勤工作的能手。在楚汉战争中,他以丞相的身分留在关中,在刘邦屡次被项羽战败以后,他很快又筹足了粮饷,补充上士兵,使刘邦能够重振旗鼓,保证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所以刘邦在统一天下以后,为了表彰萧何的功绩,把他封为酂侯〔酂zàn〕,让他做了丞相。

再说韩信,他自从被拜为大将以后,发挥了杰出的军事才能,立了许多战功。他在战争中常常能够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破赵之战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例子。这次战争开始的时候,韩信在半夜里挑选了轻骑兵二千人,叫他们每人拿一面红旗,从小道出发,到赵军大营附近埋伏。出发以前,韩信吩咐他们说:“赵军看到我军后退,必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军,到时候你们冲入赵军的大营,拔掉他们的旗帜,换上我军的红旗。”

轻骑兵出发以后,韩信传令给全营将士准备点饭菜,他说:“现在大家少许吃一点,等天明打败了赵军以后,再举行丰盛的会餐。”接着,他派一万人做先锋,背靠河流扎下了营寨。赵军看到韩信背水为阵,都笑他不懂兵法。等到天一亮,韩信叫人打起大旗,擂响战鼓,向赵军挑战。双方打了一阵子,韩信突然下令抛弃军旗战鼓等往后撤退。赵军见汉军战败,都争先恐后,一窝蜂地离开大营,来抢夺战利品。汉军退到河边,无路可退了,就回过身来,拚死力战,勇不可当。这时候,埋伏在赵营附近的二千轻骑兵,趁赵军倾巢出动的时候,一举占领赵营,插上了汉军的红旗。赵军打不过汉军,只得往回撤退,当他们看到自己的营盘已经失守,不觉大吃一惊,便抛戈弃甲,纷纷逃走。汉军前后夹攻,大破赵军,斩杀赵军主将陈余,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战争结束以后,有人问韩信:“将军不依兵法,背水为阵,结果却取得胜利,这是什么道理?”韩信回答说:“我这种做法,兵法上有,只是你们没有注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之所以要背水为阵。就是根据这一条啊!”从此,大家才知道韩信是一个善于灵活运用兵法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刘邦取得天下以后,韩信被封为楚王。

曹参立的战功也不小。沛县起义以后,他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多次打败敌人。他第一次立功是歼灭秦朝大将李由率领的军队,杀了李由,给予秦朝极其沉重的打击。攻克咸阳的战役中。曹参担任先锋,他是最早进入咸阳的大将之一。楚汉战争中,曹参的战功也十分显著,他常常在战局危急的时候,出来扭转局面,夺取胜利。他灭了两个六国旧贵族建立的国家,攻克县城一百二十二座,俘获敌人的两个王,三个相,六个将军,以及许多大大小小的官吏。他自己先后负伤七十次,在身上留下了累累伤疤,为创建汉朝立下了血汗功勋。

王陵虽说是布衣出身,家里却比较富裕。起义以前,他跟刘邦是结拜兄弟。刘邦进攻咸阳的时候,王陵也聚集了几千人,呆在南阳。起初他觉得自己年岁比刘邦大,是老大哥;又觉得自己跟刘邦的仇人雍齿很要好,所以就不愿意归附刘邦,想要自己打开一个局面。楚汉战争开始以后,他才站到了刘邦这一边。

古代演奏

在一次战争中,楚军捉住了王陵的母亲。王陵派使者去向项羽要还母亲,项羽故意请王陵的母亲坐在西边的客位上,待她很是尊敬,目的是想招降王陵。王陵的母亲在送使者的时候,流着眼汨偷偷地告诉使者说:“你回去对我儿子讲,叫他好好跟着汉王打天下,千万别为了我而三心二意。汉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准能得到天下。”说完,她就拔剑自杀了。王陵牢记母亲的教训,从此忠心耿耿地跟了刘邦,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手下的谋臣武将,还有一大班,关于他们的故事也很多。像陈平的足智多谋,樊哙一身是胆等等。周勃为人忠诚,厚重少文,不仅在汉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为保卫刘姓的江也出了不少力气,我们将在后面《周勃安刘》这一篇中讲他的故事。

刘邦本没有什么文化,一向不喜欢读书人,也讨厌那些斯文的礼节规矩。他做了皇帝以后,觉得秦朝的那一套礼仪制度太麻烦,就把它一概废除了。这一来却乱了套,因为没有礼仪的约束,那些出身寒微而又自恃有功的大臣们,在朝廷上太随便了,吵吵闹闹的很不成体统。

在汉朝刚刚建立、刘邦准备给大家论功封赏的时候,大家争得不可开交,争论了一年多也决定不下来。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封他做郡侯。许多大将听了都不服气,他们大声吵嚷说:“我们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打了几十仗。萧何在后方光动动嘴,摇摇笔杆,没有汗马功劳,凭什么给他记头功?”刘邦见大伙儿不服,也动了肝火,就提高嗓门问大家:“你们知道打猎吗?”大伙儿回答说:“谁还不知道打猎。”刘邦说:“那么你们知道猎狗吗?”大伙儿乱嚷嚷说:“知道,知道。”刘邦说:“打猎的时候,追捕野兽的是猎狗,发号令叫猎狗去追野兽的是人。你们这些人只会冲锋陷阵,消灭敌人,这跟猎狗一样。萧何是发号施令的,是人。你们怎么能跟他相比!”

大将们听刘邦把他们比作狗,更不服气了。他们大声喧哗,狂呼乱叫,有的人甚至拔出剑来,砍宫殿上的柱子,真是乱成了一团糟。刘邦这个平日不讲礼法的人,也受不住了,觉得这样下去可不得了,应当想个办法整顿整顿才好。

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原先在秦朝做过待诏博士,投到汉朝的日子还不久,因为刘邦一向讨厌儒生,所以他的地位并不显著。这时候,他看出了刘邦的心思,就对刘邦建议说:“争夺天下的时候,儒生没有能做出多少贡献;得到了天下以后,儒生却能帮助陛下保守好天下。我愿为陛下到鲁国去征集那些懂得礼仪的儒生,来帮助陛下制订朝仪,整顿好朝廷上的秩序。”刘邦虽然不满意朝廷上乱糟糟的情况,可是一听说要制订朝仪,却又犯了愁,他怕儒家那一套礼仪太烦琐,不容易学会,所以他抱着怀疑的态度问:“那种玩意儿不是很难学吗?”叔孙通说:“礼仪这东西,是可以根据时世的不同和人们的需要来制订的。夏、商、周三代的礼仪,是互相继承而又有所增减的,并不完全相同。我可以把古代的礼仪和秦朝的礼仪结合起来,再根据今天的需要,制订出一套新的礼仪。”刘邦说:“那你就试一试吧。不过千万要简单些,使我和大臣们都容易学会。”

古代风景画鉴赏

于是叔孙通就到了原先鲁国的地方,召集懂得古代礼仪的儒生三十人,请他们一起来制订朝仪。叔孙通先叫人在长安郊外用竹竿和茅草搭了一个草棚,带着三十个儒生、汉高祖的一些近臣以及他自己的弟子,总共一百多人,开始制订并演习朝仪。搞了一个多月,叔孙通请汉高祖来观看演习。汉高祖看了演习后说:“这个我能学得会,就照这样办。”于是他下令叫朝廷里的全体文武大臣都来学习朝仪,订于公元前200年,也就是刘邦当皇帝的第三年十月正式实行。汉朝初年,是以十月作为一岁之首的。

古代风景画

十月到了,长安的主要宫殿长乐宫落成。那一天,天还没有大亮,朝拜皇帝的仪式正式开始。准备朝见皇帝的文武官员,按照官职的大小,在宫门外排队等候。宫殿外边,悬挂着五彩缤纷的旗帜。威武雄壮的卫士,手执刀枪斧钺等兵器,排列两边。传令官发出号令:“传大臣们上殿!”大臣们就分两路进入大殿,太尉等武官站在西边,面向东;丞相等文官站在东边,面向西。等大家站定以后,传令官代表群臣请皇帝上朝。汉高祖坐辇车〔辇niǎn〕从内宫来到殿上,接受群臣朝拜。参加朝拜的群臣,各人要自报姓名官职,恭恭敬敬地行跪拜礼,然后再退回到自己的位置。朝拜完毕,汉高祖赏赐群臣饮法酒。群臣把酒杯举到跟自己额头一样的高度,齐声喊:“谢酒!敬祝皇帝万寿无疆!”然后一饮而尽。酒是有限度的,完全是为了礼仪上的需要,决不许喝醉,所以叫做法酒。

在朝拜的过程中,御史负责执法,凡是在礼仪上出了差错的,就叫卫士把他带走。因此大臣们都十分严肃认真,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个人敢喧哗失礼的,唯恐出了差错。

朝拜仪式结束以后,出身寒微的汉高祖十分高兴,他说:“今天我才知道做皇帝是这么尊贵啊!”于是他拜叔孙通为奉常,这是专管朝廷礼仪的官职,后来改称太常,并且赏赐给叔孙通黄金五百斤。

自从叔孙通制订朝仪以后,原先宫廷上那种乱哄哄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过了。从此,皇帝有了至高无上的威权,臣子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一整套礼仪规矩建立起来了。这套礼仪规矩,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实行了两千多年,从形式上巩固了封建制的统治。

汉高祖刘邦在跟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除了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以外,也争取到了张耳、英布、臧荼〔tú〕等人的大力协助。项羽实行割地分封,这些人也都封过王,张耳是常山王,英布是九江王,臧荼是燕王,当时他们的地位和汉王刘邦是平等的。项羽性情猜忌,不断排挤他们;刘邦则不断争取他们,所以他们终于背叛项羽,投靠刘邦,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为汉朝的创建立下了功劳。刘邦做了汉朝皇帝,自然不便亏待这些有功之人,也只好封他们为王。张耳已经死了,就把张耳的儿子张敖封为赵王,英布改封为淮南王,臧荼依旧封燕王。拿这些人的功劳跟韩信、彭越比,自然比不上,他们封了王,韩信、彭越理所当然也得封王。韩信在楚汉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已经封为齐王,这时候改封为楚王。彭越封为梁王。此外,还有一个韩襄王的后代也叫韩信的,被封为韩王。英布的岳父吴芮〔ruì〕被封为长沙王。一共封了七个王。

汉高祖封这些异姓的功臣为王,原是一种不得已的做法。他深知这些异姓王能征惯战,有才干,有实力,他生怕他们的势力强大起来,会要夺取他刘姓的江山。所以在封王之后不久,他就开始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杀戮功臣,一个一个地来收拾这些异姓王。

古代山水画

汉高祖称帝后不久,就借口燕王臧荼谋反,亲自带兵征讨,俘虏了臧荼,改封与自己同一天出生的同乡、同学兼好朋友卢绾〔wǎn〕做燕王。第二年,他听说楚王韩信收留了项羽的大将钟离昧。他很自然地联想起自己跟韩信的一次谈话。有一次,汉高祖跟韩信谈到带兵打仗的问题,汉高祖问韩信:“像我这样的才能,你看能带得了多少兵?”韩信说:“陛下顶多能带十万兵。”汉高祖又问韩信:“像你这样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当然是多多益善!”汉高祖想到韩信这种锋芒毕露的谈话,认为韩信收留钟离昧,准是有谋反的意图,他有心去讨伐韩信。回头一想,自己的兵不如韩信的兵精锐,大将又都比不上韩信,害怕真要打起来,自己不是韩信的对手。于是他采用了陈平的计谋,假装要去游玩楚国的名胜云梦泽,带着自己亲信的部队来到韩信韵封地,准备找机会发动突然袭击。

古代人物画像

韩信听说皇帝来到他的封地,知道来者不善,本想起兵反抗;又一想,自己有功而无罪,皇帝不会那样不讲理,就又犹豫起来了。有人给韩信建议说:“皇帝是为了钟离昧来的,杀了钟离昧,拿他的头献上去,皇帝一定高兴,不会有祸患的。”韩信找钟离昧商量,钟离昧大骂韩信道:“你这家伙太不够朋友了。刘邦不敢派兵进攻你,就是因为有我在这里,你如果杀了我去邀功,我今天死,你明天也必定灭亡。”说完,他就拔剑自杀了。韩信真的拿了钟离昧的头去拜见汉高祖。汉高祖当场就叫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装进囚车带走。韩信不服,大声喊叫:“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表示对汉高祖杀戮功臣的抗议。后来汉高祖考虑到韩信的功劳很大,威望很高,关于谋反的事又没有确凿证据,杀了他怕有人不服,就释放了他,把他降为淮阴侯。

就这样,汉高祖一个一个地收拾异姓王,称帝后到逝世前,先后把分封出去的七个异姓王消灭了六个。空出来的王位,改封自己的兄弟子侄去接替。这时候的汉高祖,已经从农民起义的领袖转化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总代表,把整个天下当作他自己的私有财产,十分害怕别人来夺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只相信自己的子弟,不再相信那些为他立过汗马功劳的异姓王了。

汉高祖不但在活着的时候亲手铲除异姓王,并且在临死之前还郑重其事地立下遗嘱,规定不许封异姓人为王。他这个遗嘱,是在征讨淮南王英布的时候吃了苦头,才作出来的。

淮南王英布原先是项梁手下的一员猛将。项梁死后,英布跟着项羽北上救赵。他作战勇敢,常常以少胜多,立下了大功。项羽进兵咸阳,英布又担任先锋,功劳不小。因此,项羽割地分封的时候,他被封为九江王。英布封王以后,跟项羽产生了争权夺利的矛盾。刘邦派能说会道的随何去拉拢英布,把英布拉到自己这边来,起兵反对项羽,打败项羽之后,就改封英布为准南王。

臧荼、韩信的下场,使英布很是寒心;后来梁王彭越也被除掉了,汉高祖还把彭越剁成肉酱,送给诸侯王去吃。这是杀鸡给猴子看,是对诸侯王的严重警告。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也使英布产生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想法,所以他就在汉高祖登基的第七年(公元前196年)起兵造反。

汉高祖听说英布造反,亲自率领大军去讨伐。两军对阵的时候,汉高祖看到英布的阵势跟项羽相似,心里有点害怕。他责问英布说:“我已经封你为王,你为什么还要造反?”英布反问说:“当年项羽也曾封你为王,你为什么还反对他?你造反,做了皇帝;我造反,也想弄个皇帝做做。”

汉高祖听英布说要夺他的帝位,气得火冒三丈,赶快下令发动攻势。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败英布,平定了这次叛乱。在战争中,汉高祖被飞箭射伤,从此一病不起。

第二年(公元前196年),汉高祖知道自己已经不中用了。就带着文武大臣到太庙里去宣誓,立下了不许封异姓人为王的遗嘱。汉高祖叫手下人牵来一匹白马,亲自主持了杀马宣誓的仪式。他端起一杯冒着热气的马血酒起誓说:“我自起事以来,已经十二年了。当年跟着我打天下的英雄豪杰,我都给了他们应有的封赏,有些人被封王封侯,掌管不少土地。我扪心自问,认为已经对得起他们了。可是他们这些人当中,有的居功自傲,贪心不足,举兵反叛,想要来抢夺我刘家的天下。现在我在这里当着祖宗的灵位,为子孙后代立下一条不许违反的信条,希望大家发誓遵守:从今以后,凡不是刘姓的人,一概不许封王;没有功劳的人,一概不许封侯。谁违反这个盟约,天下人就共同讨伐他!”

古代风景画鉴赏

汉高祖起誓完毕,把马血酒洒半杯在地上,剩余的半杯,一口气喝了下去。在场的人都照着他的样子,每人喝了马血酒,发誓一定要永远遵守这个盟约。

汉高祖杀马宣誓,是为了怕异姓王造反,抢夺他的天下,才想出来的一种所谓长久之计。可是后来违反这个誓约的是他自己的妻子吕后。

汉高祖刘邦杀马宣誓以后,病势一天比一天沉重。他的妻子吕后找了一位有名的医生来给他治病。汉高祖问医生:“我的病还能治不能治?”医生诊了脉以后,先是皱皱眉头,然后比较委婉地说:“陛下的病是重的,但是还可以治。”汉高祖骂道:“还治什么!我从提剑斩蛇开始,终于取得了天下,这不是天命吗?现在老天爷要我的命了,即使把名医扁鹊找来,又有什么用处呢!”他吩咐赏赐给医生黄金五十斤,也不叫开药方,就把医生打发走了。吕后是个有政治野心的人,她见汉高祖的生命危在旦夕,想要知道汉高祖怎么安排后事,就问汉高祖:“陛下百年之后,萧相国如果也死了,谁能接替他?”汉高祖说:“曹参可以接替。”吕后又问:“谁能接替曹参?”汉高祖说:“王陵能接替,不过他有时候显得有些愚蠢,可以让陈平协助他。陈平的智谋有余,但是不能独当一面。周勃虽说缺少文化,但是稳重厚道,将来安定刘家天下的必定是他,可以叫他做太尉。”吕后又接着往下问,汉高祖回答说:“再往后,你也死了,再怎么安排,你也不能知道了。”不久,汉高祖刘邦去世了。这一年是公元前195年。

吕后

汉高祖一死,吕后就活动起来。她四天没有发讣告,却偷偷地和自己的亲信审食其〔shěn yì jī〕密谋杀害功臣。她对审食其说:“朝廷中的几个大将,当初和皇帝都是一样的老百姓,后来对着皇帝称臣,心里总不愉快。现在又要他们来辅助年轻的皇帝,他们能心甘情愿吗?我看不把他们斩尽杀绝,天下是太平不了的。”有人听到了吕后和审食其的密谋,赶快去告诉大将郦商。郦商找到审食其说:“我听说皇帝去世已经四天,不发讣告,却在打算杀害功臣,真是这样的话,天下就危险了。陈平、灌婴带着十万兵马驻守荥阳,樊哙、周勃率领二十万兵马平定燕、代,如果他们听说皇帝已经去世,朝廷想要杀戳功臣,一定会联合起来造反。这样,天下不就又要大乱了吗?”审食其把郦商的话告诉给吕后,吕后只好改变原来的主意,赶快向外发讣告,并且把太子刘盈立为皇帝,就是汉惠帝。

汉惠帝十七岁即位,懂得的事情不多,性格优柔寡断,加上身体不好,大权就全由他母亲吕后掌握。

吕后名叫吕雉,她心肠狠毒。汉高祖还活着的时候,她就采取阴谋手段,杀戮功臣,为以后篡权扫除障碍。韩信被降职为淮阴侯,汉高祖本来没有立即杀掉他的意思,可是吕后乘着汉高祖外出平定叛乱的机会,设个圈套把韩信骗进未央宫,关进钟室里偷偷杀掉了。彭越本来并没有谋反,是被人诬告谋反才叫汉高祖逮住治罪的。汉高祖也因为他的功劳大,谋反的证据不足,不想杀他,而是把他削职后放逐到蜀地去。彭越离开洛阳去蜀地,在路上碰见了吕后,他哭着向吕后求情,说自己没有罪,不要把他放逐到偏远的蜀地,要求回老家昌邑去。吕后当面满口答应,带着彭越回到洛阳。可是她一见到汉高祖,却说:“像彭越这样有本领的人,把他放逐到四川去,这不是留下后患了吗?不如把他杀掉,现在我已经把他带回洛阳来了。”于是她找了个假证人出来告发彭越,把彭越杀死,并且灭了彭越的三族——父母、兄弟、妻子。

古代瓷器

汉高祖杀戳异姓功臣,吕后起了不小的作用。等到汉高祖一死,她就杀起刘姓王来,进一步为篡权做准备。她用残酷的手段先后杀死了赵隐王刘如意、赵幽王刘发、逼死赵共王刘恢、燕灵王刘建。几年当中,把汉高祖的八个儿子杀了四个。还有一个齐悼惠王刘肥,差一点也被吕后害死,后来他向吕后的亲生女儿鲁元公主献了一个城阳郡,才换得了一条命。

吕后杀害赵隐王刘如意和他母亲戚夫人的手段,真可以说是残酷到了极点。原来如意的性格作风很像汉高祖,是汉高祖最喜欢的一个儿子。汉高祖生前多次想废掉优柔寡断的太子刘盈,立如意为太子,只是由于大臣们的反对,才没有办成。汉高祖死了以后,吕后先把如意的母亲戚夫人打入冷宫,给她脖子上套个囚犯的铁箍,穿上囚犯的衣服,罚她一天到晚舂米〔舂g〕,舂不到一定数量的米,就不给饭吃。接着,吕后把赵隐王如意从封地上召到京城里来,准备杀害他。汉惠帝刘盈从小和如意在一起玩耍,虽说是异母兄弟,感情却很融洽。汉惠帝听说母亲吕后把如意召来,知道他凶多吉少,就赶快把如意接到皇宫里,吃饭睡觉都跟他在一起,尽一切可能保护他。由于有惠帝的保护,吕后好几个月都没有能够对如意下毒手。有一天,汉惠帝清早起来去打猎,如意因为睡懒觉,没有起来跟着去。吕后找到了可乘之机,就派人送去毒酒,把如意害死了。如意死后,吕后叫人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掉眼珠,熏聋耳朵,灌了哑药,把她叫做“人彘”〔zhì,古时候叫猪作彘〕,关进了厕所。过了几天,吕后叫汉惠帝来看“人彘”。汉惠帝一看,认得这个没有了手脚、又瞎又聋又哑的“人彘”,原来是他父亲汉高祖生前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吓得他号啕大哭,病了一年多。他在病中派人送信给吕后说:“把人害得这个样子,简直不是人的行为。我作为您的儿子,实在不配治理天下!”从此,他就一天到晚饮酒作乐,不再管理国家大事,到他即位后的第七年八月,就忧忧郁郁地死去了。

汉惠帝死后,吕后假惺惺地哭了一场。可她只是干号,没有掉下一滴眼泪。这时候,张良的儿子张辟疆在朝廷里做侍中的官,他虽然只有十五岁,却看出了吕后假哭的秘密,就跑去对丞相陈平说:“太后只有惠帝一个儿子,如今死了,可太后哭泣的时候一滴眼泪也没有,您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吗?”陈平反问他:“你说这是什么缘故呢?”张辟疆说:“皇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很害怕你们这些功臣。您现在去请求任命太后的侄子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让他们带兵,请吕家其他的人进宫执掌大权,这样太后就放心了,你们也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陈平是个足智多谋、又十分忠于刘汉王朝的人。他对吕后的野心已经有所察觉,不过认为吕后篡权的面目还没有暴露,目前还不能和她硬顶,最好还是顺着她的意思来。陈平听从了张辟疆的意见,进到皇宫里一说,吕后真的高兴了,再哭果然有眼泪了。但是,吕后一家篡权的活动也就从此全面展开了。

古代风景画鉴赏

汉惠帝的张皇后一直没有生儿子,吕后叫她在衣服里塞些东西,让衣服鼓起来,假装怀孕了,到时候,抱来一个宫中美人生的婴儿,假称是皇后所生,并且把那个美人杀了灭口。汉惠帝死后,这个抱来的婴儿即位做了皇帝,历史上称为少帝。其实,这个少帝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傀儡,当时的一切号令都由吕后发出,她实际上在行使皇帝的权力。

吕后篡权以后,想封吕家的子侄为王,巩固她的地位。她先征求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是个直心肠,他不懂得吕后的用意,当面表示反对说:“不行!高祖在世的时候,曾经杀白马订盟约,规定‘不是刘家的人不得封王,没有功劳的人不得封侯,谁不遵守这个盟约,天下人共同讨伐他。’如今您要封吕家的人为王,这是违背盟约的事,我不能同意!”吕后听了很不高兴。过了几天,她就免掉了王陵右丞相的职务,叫他去做少帝的老师。王陵很生气,推说有病,告假回故乡去了。吕后赶走了王陵,把左丞相陈平升任右丞相,把自己的亲信审食其提拔为左丞相。汉朝时候,右丞相的职位在左丞相之上。

接着,吕后向大臣们放出口风,极力夸奖自己的侄子吕台如何如何能干,意思是想叫大臣们出面,请封吕台为王。大臣们顺从了吕后的意见,替吕台请封。吕后把吕台封为吕王,把济南郡作为他的封国。后来又封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吕台的儿子吕通为燕王,还封了六个吕家的人为列侯。谁知道吕台没有福气做王,不到一年就得病死了,由他的儿子吕嘉继承为吕王。

再说那个少帝,后来长大了一点,对于人世间的事情已经少许懂得一些了。他听说张皇后不是他的母亲,吕后不是他的祖母,他自己的母亲已经被害死了,就愤愤不平地说:“太后怎么杀了我的母亲?我现在还小,将来长大了,一定要替我母亲报仇!”吕后听到了这番话,害怕将来真的出乱子,就把少帝偷偷杀害了,又找了个名叫刘弘的小孩子来做皇帝,照旧由她自己执掌朝政大权。到这时候,吕后和她的侄子侄孙们,已经把刘姓的天下篡夺去了。

被吕后找来继承帝位的那个小谈子刘弘,历史上也称他为少帝。少帝刘弘即位的第四年,吕后病倒了。她怕自己死后吕家的人倒霉,就指派赵王吕禄为上将军,掌管都城北边的皇家警卫部队;指派梁王吕产掌管都城南边的警卫部队。她告诫吕产、吕禄说:“高帝生前曾和大臣订过盟约,‘不是刘姓的人称王,天下人共同讨伐他’。如今咱们吕家的人封了王,大臣们一定不服气。我死了以后,皇帝年纪幼小,大臣们恐怕会发动叛乱,你们千万要抓好兵权,守住皇宫。你们不必为我送丧,以防被人暗算。”说完,她就死去了,遗嘱中指定梁芏吕产担任相国,把吕禄的女儿配给少帝刘弘做皇后。

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是吕禄的女婿,吕禄他们想要篡夺刘姓天下的阴谋,刘章从妻子那里打听得一清二楚。吕后一死。他赶快派人去告诉自己的哥哥齐哀王刘襄,叫他带兵从外面打进来,消灭诸吕。齐哀王刘襄一边出兵,一边写信给诸侯王,控诉吕后一家的篡权行为,提议联兵杀掉吕家那一帮人。

吕产等听说齐哀王出兵打来,赶快派大将军灌婴带兵去阻击。灌婴带兵来到荣阳,暗地里思量着:“吕家那一帮人控制住了关中地区,想要篡夺刘家的天下,我如果去打齐哀王,就等于帮了吕家的忙,这是违背高祖盟约的行为。”于是他在荣阳屯兵不动,并且同齐哀王订了密约,准备一起除掉诸吕。这样他们就在东面对诸吕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压力。

再说京城里面,赵王吕禄、梁王吕产控制住了北军、南军,并且大量起用吕家的人,排挤朝廷上的大臣,准备全部篡夺刘姓的天下。太尉周勃本来是军队的最高统帅,但是也被吕禄、吕产篡了权,不让他指挥军队。周勃跑去和丞相陈平商量除掉诸吕的办法。他们听说曲周侯郦商老病在家,他的儿子郦寄和吕禄是好朋友,于是就派人把郦商软禁起来,叫郦寄去劝说吕禄,请吕禄交出兵权,请吕产交出相印,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并且告诉他们,这样做,齐哀王派出的军队就会退兵,大家就都能过太平日子。

古代风景画鉴赏

吕禄相信郦寄的话,害怕遭到齐哀王和灌婴联军的进攻,准备把兵权交给太尉周勃。他派人去报告吕产和吕家其他的人,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有的说这样做有利,有的说这样做不利,互相争执不下,一时决定不下来。

曹参的儿子曹窋〔zhú〕,在朝廷里担任御史大夫,能够知道吕产他们的动静。有一天,吕产的亲信贾寿从齐地回来,把灌婴和齐哀王等人联合的消息告诉了吕产,将吕产埋怨了一顿,然后出谋说:“你早先不到自己的封地上去,现在虽然想去,已经来不及了。当今之计,最要紧的是赶快占领皇宫,控制皇帝,以便利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来对付那一帮反对你们的人。”曹窋探听到了吕产和贾寿的密谋,赶快跑去向陈平和周勃报告。

周勃一方面从襄平侯纪通那里弄到了进入北军的符节(相当于通行证),一方面叫郦寄和刘揭去警告吕禄,叫他交出兵权。吕禄不得已交出了大印,到自己的封地上去了。周勃拿了符节和大印,进了北军,立即下命令说:“现在吕家想要篡夺刘家的天下,你们愿意跟着吕家的,脱下右臂的袖子;愿意帮助刘家的,脱下左臂的袖子!”将士们本来就不同意吕家篡权的行为,如今听到周勃的命令,都脱掉了左臂的袖子,表示愿意跟着太尉去消灭诸吕,维护刘姓的江山。这样,北军全部被接收过来了。

古代风景画鉴赏

可是吕产还把持着南军的大权不肯撒手。丞相陈平叫朱虚侯刘章去帮助太尉周勃。周勃命令刘章守住军门,命令平阳侯曹窋去告诉守卫皇宫的武官,不许相国吕产进入宫门。吕产不知道吕禄已经交出北军的军权,冒冒失失地想冲进未央宫去劫持皇帝,发动叛乱。可是他走到东门,东门的卫兵挡住了他;走到西门,西门的卫兵也不许他进去,他只好在皇宫的庭院里往来徘徊,思考下一步如何行动。

平阳侯曹窋看到吕产的狼狈相,赶快去报告太尉周勃,周勃命令朱虚侯刘章说:“你赶快进宫去,保卫住皇帝,逮捕吕产!”刘章请求拨给他士兵,周勃给了他一千精兵。

傍晚时分,刘章率领一千精兵来到未央宫,向吕产发动攻击。吕产匆匆忙忙地逃到郎中府的厕所里去躲藏,结果还是被搜出来杀了。刘章完成任务以后,到北军向太尉周勃告捷。胤勃向刘章祝贺,对刘章说:“你立了一大功。我最担心的是吕产,因为他比吕禄更难对付,现在把他除掉了,天下就太平了。”

第二天,周勃和其他的将军、大臣们商量之后,派军队到吕禄的封地上逮捕了吕禄,也把他杀了。接着,又到各地去搜捕吕氏一族的人,不论男女老少,杀了个一干二净。周勃没有辜负汉高祖刘邦的期望,在消灭诸吕叛乱、安定刘姓天下的斗争中立下了功劳。

周勃联合大臣和将军,粉碎了诸吕的篡权阴谋,安定了刘姓的天下。他和丞相陈平等在一起商量说:“少帝刘弘不是惠帝的儿子,不应当由他来做皇帝;代王刘恒是汉高祖的儿子,皇位应当由他来继承。”于是他们就派人去迎接代王刘恒。代王刘恒谦让了一番,最后正式即位称帝,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文帝元年是公元前179年。

汉文帝

刘恒八岁的时候被封为代王,二十四岁做了皇帝。他的母亲是汉高祖的妃子薄姬。薄姬因为害怕吕后,长期和儿子住在封地上,不管汉朝中央政府里的事情,所以他们母子俩没有引起吕后的注意,没有受到吕家那一帮人的陷害。汉文帝做了皇帝以后,看到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还没有恢复起来,老百姓都很穷苦,政府想要收捐收税也收不起来。因此,他想到首先要办的事情是恢复农业生产。春耕开始的时候,他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到首都长安的郊外去耕地、下种。他还叫皇后在皇宫的园地里种桑养蚕,为广大农民做出榜样。

汉文帝知道发展生产得由人去做。老年人生产经验比较丰富,小孩子长大了就是搞生产和当兵的人力,应当敬老抚幼。他在即位之初就下了一道命令,叫政府要关心无儿无女的老公公老婆婆,关心没有父母的孤儿。政府借钱给这些可怜的人,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后来他又从政府的仓库里拨出一部分麻布、绸缎和丝绵来,分发给他们做衣服穿。对于那些有儿有女而岁数特别大的老年人,汉文帝也特别尊敬他们,规定家里有八十岁、九十岁以上老人的,可以减轻赋税负担。为了照顾老年人牙口不好的特点,政府按月发给老年人熬粥用的大米,还发给他们肉,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愉快。

汉文帝实行的各项政策中,最受人欢迎的是减轻刑罚。他首先废除了一人犯法父母妻子同坐的法律,后来又规定了罚钱赎罪的法律,并且还废除了肉刑。

罚钱赎罪的法律是在张释之做廷尉的时候规定的。廷尉张释之严格执行这一条法律,连冲撞了皇帝圣驾这样的重大事件,也可以用罚钱来赎罪。有一次,汉文帝坐着马车外出巡视,当马车行经中渭桥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冒冒失失地从桥下跑出来,吓惊了拉车的马,差一点把汉文帝从马车里摔出来。汉文帝十分生气,赶快派兵捉住了那个冒失鬼,把他送到廷尉张释之那里去治罪。张释之仔细地审问了那个人,问他为什么要冲撞皇帝的圣驾?那人回答说:“我刚从乡下来到城里,听说皇帝出巡,街上禁止行人,我很害怕,就躲藏在桥下。我躲了很久,以为皇帝的圣驾已经走过去了,我就钻了出来,谁知道一出来就正好碰见了皇帝的圣驾,我怕被卫兵捉住杀头,所以只好赶快逃走。哪里知道,我这一跑就会把马给吓惊了呢!”廷尉张释之认为这个乡下人说的都是实话,虽然他冲撞了皇帝的圣驾,犯了大罪,但是他毕竟不是有意的,所以就判他罚钱赎罪。

汉文帝对于这个判决很不满意,他生气地说:“这个家伙惊了我的马,幸亏马的性格还比较温驯,如果换了一匹烈性马,拚命奔跑起来,把我摔下车,我的命不就完了吗?像这样严重的罪行,你这个管法律的廷尉只判他罚钱赎罪,这不是太便宜了他!”张释之从容地回答说:“陛下订的法律是治理天下的,法律有这样的规定,就应当照着去实行,故意加重治罪,就使法律在老百姓中间失去了信用。陛下既然把这个案件交给我处理,我就要处理得公平,不能因为陛下受了惊吓而把案子判重了。罪行有轻有重,轻罪重判,怎么能够叫老百姓服气呢?希望陛下平心静气地考虑考虑吧!”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辩解,想了很久,说:“廷尉说得对。乡下人胆子小,罚他一些钱,把他放了吧!”

汉文帝还下过一道命令,规定老百姓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或愿意给皇帝提个合理建议的,可以给皇帝上书。汉文帝废除肉刑的法令,就是在一个叫做淳于缇萦〔tíyíng〕的小姑娘给他上书以后颁布的。

那是在汉文帝做皇帝的第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一位著名的医生、齐国太仓县的县令淳于意犯了法,被判处肉刑。那时候的肉刑有三种:在脸上刺字,割掉鼻子,砍去左脚或右脚。因为淳于意是县令,是现任官吏,地方上只有判罪的权;判罪以后,要把犯人从齐国押解到首都长安,由朝廷的司法机关来执行肉刑。

淳于意生了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他被解差押着动身的时候,跺着脚叹气说:“唉!生女不生男,有了急事,没有一个能顶用的!”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听了这话,又是伤心又是气愤,她一边哭一边想:女孩子为什么就不顶用?我一定要跟着父亲到长安去,想办法搭救父亲。于是她收拾行李,跟着父亲到了长安。

缇萦到了长安,听说人们有什么急难可以给皇帝上书,她就写了一封十分诚恳的书信,亲自送到皇宫里去,请求卫兵转呈给缇萦决定跟着父亲到长安去,想办法搭救父亲。

缇萦在书信里写道:“我是太仓令淳干意的小女儿,名叫缇萦。我父亲在齐王的封国里做官,当地老百姓都称赞他廉洁公平,是个清官;精通医道,又是个著名的医生。如今他犯了法,应当受到肉刑的处罚。肉刑是一种可怕的刑罚,就像一个人死了不能复生一样,割了鼻子不能再长起来,砍了脚不能再接上,脸上刺了字也破了相,以后虽然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补救了。我情愿让官家收做奴婢,替我父亲赎罪,让他有改过自新免受肉刑的机会。”

古代铜器

汉文帝看了缇萦的信,觉得这个小姑娘态度很诚恳,写的又是大实话,肉刑的确是一种可怕的刑罚,损伤了肉体是无法补救的。于是他对制订法律的官员们说:“刑罚的作用是警戒人们不要犯法。如今实行的三种肉刑都过于严重了,脸上刺字、割鼻子、砍左右脚,都害人一辈子,以后他想要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补救了。应该改订一下法律,废除肉刑,用别的刑罚来代替它。”

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在一块儿合计以后,建议以罚做苦工来代替脸上刺字,以打三百板子来代替割鼻子,以打五百板子来代替砍脚。他们把这种新办法呈报给汉文帝,汉文帝觉得很好,就批准实行。

从此,肉刑正式废除了。淳于意的小女儿淳于缇萦,不但救了她的父亲,并且使天下该受肉刑的犯人都减轻了刑罚。

可是汉文帝改革肉刑的做法是不彻底的,因为打板子使皮肉受苦,仍然是一种肉刑。板子打得重了,打不到三百五百就能够把人打死。后来,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又进一步改革。把该打五百板子的减为打三百板子;该打三百板子的改为打一百板子。打人用的板子,也改小改薄,并且规定一律打屁股,不许打身上别的地方。打板子的时候,由一人打到底,中途不许换人。这样,肉刑虽然没有完全废除,但是又进一步减轻了一些,对人民还是有利的。

汉高祖刘邦在铲除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的过程中,分封刘姓子弟为王,去接替空出来的王位,那就是同姓王。同姓王起初只有九个,后来逐渐增加,传到汉文帝刘恒的时候,已经增加到二十多个,其中领地最大的有齐、楚、吴、荆、燕、淮南等。这些王国所领有的土地,合起来占了西汉帝国土地的大半。皇帝直接统辖的地区,仅仅只有十五个郡,并且这十五个郡当中往往还有列侯和公主的领地,真正属于皇帝能管辖的土地,也就只有十个郡左右。

刘邦生前认为同姓王都是他的兄弟子侄,是靠得住的,可是事实上同姓王势力大了照样也会造反,要来夺取皇位。汉景帝时候的七国之乱,就是同姓王想来夺取皇位的一次严重叛乱。

早在七国之乱以前,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和六年(公元前174年),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已经发动过叛乱,因为叛乱的范围比较小,很快被镇压下去了,影响不大。比这两次叛乱更早一些,吴王刘濞也已经在准备叛乱了。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二十岁的时候被封为吴王,掌管东南地区三郡五十三城的封地。他倚仗自己封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大量采铜铸钱,煮海水为盐,蓄积财富。他为了收买民心,宣布免除封国内的赋税,并且招降纳叛,拚命扩张势力,准备用武力推翻汉朝的中央政府。

汉文帝立自己的儿子刘启为太子。不久,吴王刘濞把他的儿子送到长安来,名义上是陪伴太子一块儿学习、玩耍,实际上是送个儿子到皇宫里作抵押,迷惑一下汉文帝,表示他并没有谋反的野心。太子刘启和刘濞的儿子都很喜欢赌博,两个年轻人火气都很旺,赌着赌着就会吵起来,有时候甚至还动手打架。有一次,两个人又打起来了。太子刘启顺手抄起赌博用的木盘,扔了过去,一下子就把刘濞的儿子给打死了。刘启派人把死者的遗体送回吴国去安葬。吴王刘濞看到儿子的遗体,先是大哭一场,接着怒气冲冲地说:“我和当今皇上是同一个爷爷的孙子。我的儿子既然死在长安,就应当在长安的皇陵里安葬,为什么要送同来?”他派人把儿子的遗体又送往长安,硬要在皇陵里安葬,用这种要挟的手段向汉文帝示威,并且从此以后,他就假装有病,不再到京城里朝见皇帝,更积极地准备造反了。

古代风景画鉴赏

对于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王国叛乱事件,一些拥护中央集权制度的大臣和官吏,都感到事态严重,应当迅速谋求解决的办法。有个叫做贾谊的大臣,曾经给汉文帝上书,指出当时王国势力过于强大,犹如一个人犯了肿病,一条腿肿得像腰那么粗,一个指头肿得像一条腿,应当赶快医治才好。贾谊认为医治的办法最好是分割诸侯的王国,削弱他们的力量,力量小了,也就不会造反了。太子刘启的管家晁错〔晁cháo〕,也跟贾谊有同样的看法,建议汉文帝削减王国的领地,分散他们的力量。汉文帝明知他们的建议都很好,可是觉得时机还没有成熟,不能太性急了。他只是在齐王刘侧死后,因为没有儿子继位,才把领地最大的齐国分成了六个小国,又把曾经发动过叛乱的准南国分成了三个小国。

古代山水画

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在四十六岁那年去世了。太子刘启做了皇帝,就是汉景帝。汉景帝任命自己的管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又一次建议削夺王国的领地。他对汉景帝说:“吴王因为儿子被打死,假装有病不来朝见天子,这种狂妄的行为,按照古代的礼法应当杀头。现在他不改过自新,反而更加骄横,应当趁早削夺他的领地。”汉景帝说:“削夺他的领地,他造起反来怎么办?”晁错说:“削夺他的领地,他要造反;不削夺他的领地,他也要造反。削他的地,他早一点反,危害小一些;不削他的地,他晚一点反,准备得更充分了,危害就更大。”汉景帝认为晁错说得有道理,就开始实行削弱王国的措施。他先从其他几个王国下手,先把楚国的一个郡、赵国的一个郡和胶西国的六个县削减下来,划归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吴王刘濞看到汉景帝已经削了三个王国,下一个就要轮到他了,决定用武力对抗。他联合了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印〔áng〕、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一起出兵,于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起兵的名义是“清君侧”,就是要求杀掉汉景帝身边主张削弱王国的晁错。这当然是一个借口,实际上是吴王刘濞纠集分裂割据势力,想要夺取汉景帝的皇位。汉景帝一方面派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等分头率军应战,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战事扩大,真的把晁错杀了,借以缓和七国的敌对情绪。汉景帝虽然杀了晁错,可是吴楚七国仍然没有停止军事行动,还是一个劲儿的向西北进军。

古代风景画鉴赏

被汉景帝派去平乱的太尉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很善于用兵。他接受平乱的任务以后,对汉景帝说:“楚国军队很剽悍〔piāo hàn〕,跟他们正面作战很难取胜,应当断绝他们的粮道,才能制服他们。”汉景帝批准了周亚夫的作战计划,周亚夫领兵出发了。

军队来到霸上,有个叫赵涉的人拦住周亚夫的马车献计说:“吴王刘濞占据的地方很富饶,他招兵买马,想要造反已经很久了,这次您出兵去征讨,他一定会在半路上山势险峻的地方设下埋伏,袭击您的队伍,所以您千万不要从老路行军;应当走蓝田,出武关,直奔洛阳,走这条路虽说远一些,路上要多花一两天时间,但是走这条路出于吴王他们的意料,他们一定没有防备,等到您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一定会大吃一惊,以为您是从天而降的。”周亚夫接受了赵涉的意见,大队人马从右路直奔洛阳。

赵涉的建议果然起到了出奇制胜的作用。周亚夫率领的大军很快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使得联军的粮食供应发生很大困难,士兵由于饥饿,纷纷逃散。周亚夫乘机发动猛烈进攻,把吴楚七国联军打得大败。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带了几千人冲出重围,逃到长江南岸的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他想去联合东越兵卷土重来,可是周亚夫早已悬赏一千斤金子购买他的脑袋,所以东越人不但不帮助他,反而乘机杀了他,把他的脑袋献给了周亚夫。至此,历时约三个月的吴楚七国之乱,终于被平定下去了。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战胜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从此,汉朝才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社会才进一步得到安定,经挤和文化的发展才有了可靠的保障。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民安心从事生产。他很懂得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农业生产搞好了,政府才能收到更多的赋税。他给地方官吏下命令说:“黄金、珍珠、宝玉这些东西,肚子饿了不能当饭吃,身上冷了不能当衣穿,不如粮食、丝、麻这些东西更实惠。你们做地方官的应当劝农民种好粮食和桑麻,使得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政府能够收到更多的赋税。”为了鼓励农民生产,汉景帝把赋税减到三十税一,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按三十分之一的比例交赋税。

汉朝在文帝和景帝时期,社会趋于稳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也逐渐安定了。所以历史上有“文景之治”的说法。汉景帝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刘彻即位,就是雄心勃勃的汉武帝。

西汉前期的其他几个皇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但是这对当时的农民来说是有好处的。农民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能够安心地从事生产和提高生产技术,所以在当时,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汉武帝刘彻在位的时候,有个管理农业的官吏名叫赵过的,在总结农民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代田法和耧犁。

代田法就是在一块田地里实行垄沟轮作的办法。耕种的时候,先把土地犁成一条条互相间隔的垄和沟,垄比沟高出一尺,种籽播在沟里。在庄稼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把垄上的土培到沟里,使庄稼的根扎得深,耐风耐旱,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收成。第二年耕种的时候,垄沟的位置互相调换,使土地轮流休耕,恢复地力,使农作物能够增加产量。

耧犁是一种播种的农具,由耧斗、耧腿、犁铧和耧把四部分构成。楼斗是盛种籽用的。耧腿有两条或三条,细长中空,上面与耧斗相通,下面装有一个小犁铧。播种的时候,用牲口拉着耧前进,耧腿下面的小犁铧就在地上开沟,人扶住耧把来回摇动,种籽就通过空心的耧腿均匀地播到了地里。这样,既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播种的速度,又提高了播种的质量,能够使农作物产量增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丝织、冶铜、漆器是西汉时期比较发达的手工业部门。解放以后,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些西汉时期的古墓,出土了许多文物。像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和铜器,制作十分精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和漆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些都说明了当时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由于长期的战乱,西汉初期,人口稀少,生产遭到很大破坏,国家相当贫穷。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国家逐渐地富裕起来了。据说到汉武帝刘彻即位的时候,政府里存钱和储粮的仓库都装得满满的。钱库里积累的钱多得数都数不清,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里的粮食,一年一年往上堆积,都露到了外面来,有些已经霉烂了。

经济上这样富裕,文化自然也相应地发达起来。西汉前期,在文学、音乐等方面都出现了比较繁荣的景象。

汉武帝很喜欢一种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叫做辞赋的文体,谁能跟他谈论辞赋,他就给谁官做。司马相如写的赋,文字优美,描写细腻,立意新颖,是当时最负盛名和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据说司马相如长得一表人才,善于弹琴,但是因为家里穷,大富翁卓王孙起初不愿意把女儿卓文君嫁给他。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只好偷偷地一起出走,逃到外地开一家小酒店维持生活。司马相如系着围裙亲自洗碗洗碟,卓文君在垆(放酒瓮的士台子)旁边卖酒。这就是有名的“文君当垆”〔垆lú〕的故事。有一次,汉武帝看到了司马相如写的赋,赞叹说:“写得多好的赋呀!可惜我没有缘份跟这赋的作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给汉武帝养猎狗的杨得意是司马相如的同乡,他听到汉武帝的赞美,对汉武帝说:“禀告陛下,这赋的作者并非古人,他如今还在,就是我的同乡司马相如。”汉武帝听了很高兴,立即下令召见司马相如,封他做了大官。卓王孙本来对女儿女婿一个钱不给,如今一听到女婿有了出头之日的消息,就立即把自己的财产分出一部分来给女儿女婿,使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也成了大富翁。

古代石器

西汉著名的辞赋家还有枚乘、贾谊、扬雄等人。西汉辞赋家共作赋一千多篇,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汉武帝也很喜欢诗歌和音乐,他在政府里设立了一个叫做“乐府”的机构,专门负责搜集诗歌,配制乐谱,训练乐工,演唱歌曲。汉朝的乐府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支艳丽的花朵。乐府诗的内容有反映民间疾苦的,有揭露上层社会奢侈生活的,有描写爱情的,也有鼓励人们上进的。有一首题为《长歌行》的乐府诗,全诗十句,五十个字,以自然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该及早努力,不要耽误了青春。诗的最后四句是: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四句诗被后来的人们当作激励自己上进的座右铭,算得上是千古名句。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全国实行了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为了巩固他的统治,进一步实行学术思想上的统一。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境内)人,是个精通儒家学说的大学问家,在汉景帝时候做过博士官。他看到汉朝建立以来经历了几次王国谋反的事件,认为应当宣传大一统的思想,巩固皇帝的中央集权的地位。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时政治上的需要,改造了由孔子创立经过孟子发展的儒家学说,并且把各家学说和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融合在一起,使儒家学说变成了一种为封建政治制度服务的、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论。他在汉武帝下诏选举“贤良之士”的时候,给汉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议。什么是天人三策呢?董仲舒说:天是有意志的,人世间的事物,是按照天的意志存在和变化的。皇帝是老天爷的代表,皇帝的权力是老天爷授予的,人民服从皇帝,就是服从老天爷,就是服从天道。在天道之下,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都必须严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礼节,绝对不许违反这种礼节。董仲舒在建议里还说,诸子百家的学说妨碍皇帝的绝对权威,只有儒家学说才能保持思想上的统一。因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学说都应当禁止传播,从此以后只许把儒家的经书《诗》《书》《礼》《易》《春秋》等传授给读书人,诸子百家的著作一律不许作为教学的内容。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建议很适合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就在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同时,下令在政府里设置了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在五经博士下面配置了五十名弟子员。这些弟子员在五经博士的指导下攻读儒家经书,规定每年进行一次考试,五经中能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优良的还可以做大官。后来,博士弟子员的人数不断增加,最多的时候增加到了三千人。这样一来,儒家的经书就变成了官场的敲门砖,学习儒家学说成了做官的主要途径,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逐渐被排斥了。依靠儒家学说做了官的人,自然按照董仲舒的那一套来帮助汉武帝治理天下,并且用儒家学说来教育子孙后代。从董仲舒的时候起,中央集权的思想成为中国社会里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几乎完全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整个的思想文化领域。

汉武帝在董仲舒建议下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当时来说,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它把君权神化了,把战国以来诸子百家自由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的权利给剥夺了,这就起了禁锢人们头脑的坏作用,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坏影响。后来,各个王朝的统治者又不断对儒家学说作了补充和发展,使它更适合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儒家学说越来越落后于时代,成为一种顽固保守的学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长达二千多年之久,同汉武帝和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是分不开的。

汉武帝以前的帝王一般用甲子纪年。汉武帝即位以后,正式设立了年号,用一个吉祥好听的词命名。比如汉武帝即位时候立年号为“建元”,那一年就是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往后依次计算。年号用两个字的多,也有用四个字的。新皇帝即位,在第二年改年号,叫做“改元”。一个皇帝还会多次改年号,也叫改元。只有后来的明朝和清朝实行一帝一元制。我们这部书,为了叙述方便,从这里起,提到年代的时候,也都写明年号,同时仍注明公元年代。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国家很是富强。可是汉武帝并不怎么愉快,因为他还有桩心事没有解决。这桩心事就是北方的匈奴还不断来骚扰,使得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不能安安稳稳地生活。

秦始皇的时候,大将蒙恬把匈奴逐出河套地区,使得匈奴在很长一段时间无力南下。到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的时候,匈奴才又逐渐地强盛起来。匈奴的领袖称为单于,到冒顿〔这里读mò dú〕做单于的时候,匈奴往东灭亡了东胡族,势力发展到现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西边赶走了月氏国〔月氏,这里读yuèzhī〕,势力扩展到现今的新疆和新疆以西地区;西北和北边征服了乌孙等小国和部落,势力到达中亚东部和西伯利亚一带;南边又控制了河套地区,到达现今的陕西和山西北部。

汉朝建立以后,汉高祖曾经想要解决匈奴的问题,他于当皇帝的第三年(公元前200年)亲自率领步兵32万北上迎击匈奴,因为中了埋伏,在自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南)被围七天七夜,险些做了俘虏。突围脱险以后,汉高祖认为汉朝正处在战乱之后,实力薄弱,一时还对付不了匈奴,就采取和亲的办法,把汉朝宗室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每年送给匈奴许多绸缎和酒等物资,并且和匈奴结为兄弟。以后,汉惠帝、吕后、汉文帝和汉景帝,都一直实行这种委曲求全的和亲办法,来求得跟匈奴的和好。可是,匈奴的统治者并不满足,他们还是经常地派骑兵来窜扰汉族地区,掳走人民,抢走牲畜、粮食和其他物资,使北方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古代铜器

汉武帝即位之初,表面上还在维持跟匈奴和好的关系,给匈奴送去优厚的礼物,实际上由于国力充足,已经在积极准备用武力征讨匈奴。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大将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五人,率领三十万兵马,搞了个“马邑之谋”,就是把兵马埋伏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县)城外的山谷中,然后派马邑人聂翁壹假装到匈奴去投降,愿意把马邑城出卖给匈奴。匈奴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富,真的率领十万骑兵跟了来,可是当他们进军到武州边塞(今山西省左云县)的时候,看到草原上布满了牛羊而没有人放牧,就产生了怀疑,再仔细一观察,发觉汉朝设有埋伏,就半路退兵回去,没有中计。从此以后,汉朝和匈奴就完全断绝了关系,大规模的战争也随着开始了。

在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中,李广是出过不少力气的一员猛将。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他家世世代代擅长射箭,李广也以善射出名。汉文帝的时候,李广在一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了战功,被提拔为皇帝的侍卫官。李广经常陪着汉文帝出去打猎,他那百发百中的箭法,每次都使汉文帝满载而归。汉文帝很高兴,他曾经对李广说:“可惜你生在今天,只能陪着我打打猎,要是你生在高祖那个时候,封个万户侯是不成问题的。”

汉景帝的时候,有一次,李广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去追赶三个匈奴人,射杀了两个,活捉了一个,然后准备往回撤退。这时候突然来了几千个匈奴骑兵。汉兵看了很害怕,都想赶快逃走。李广说:“咱们离开大军有几十里地,如果就这样逃走,匈奴人追上来,一阵乱箭就能把咱们全部射死;如果咱们不走,匈奴人必定以为咱们是大军派出来诱敌的,就不敢来打咱们。”说着,他下个命令。叫大伙儿迎着匈奴人前进。到了离匈奴骑兵大约二里的地方,李广叫大伙儿停止前进,下了马,把马鞍也卸了下来,在草地上休息。大伙儿着急地说:“敌人那么近,卸了马鞍,万一池们冲过来,怎么办?”李广说:“咱们卸下马鞍休息,敌人摸不清底细,决不敢冲过来。”果然,匈奴人老远看到李广他们下马休息,就犯了疑心,也勒住马头,不再前进。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奔跑过来,想靠近一点看个仔细。李广立刻上马迎上去,只一箭,就把他射死了。李广回到原地,叫大伙儿都躺在草地上休息。天慢慢黑下来了,匈奴人一直以为汉军有埋伏,不敢发动进攻,到半夜里,悄悄地退走了。天一亮,李广他们看到匈奴人已经退走,心上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互相拍拍肩膀,说声“好险哪!”然后奔回了大营。

因为李广这样机智勇敢,所以汉朝皇帝很器重他,边境上哪儿形势吃紧,就把他派到哪里去。李广先后做过陇西、北地、雁门、云中等地的太守。他到了哪儿,哪里的匈奴人就望风逃走。匈奴人给李广起了个外号,叫他为“飞将军”。

“马邑之谋”以后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四人,分头带兵去抵抗匈奴。匈奴人害怕李广,就设了埋伏,要活捉他。匈奴人事先挖下陷阱,再和李广对阵,假装被打败了,引诱李广去追赶他们。李广光看到前面是平展展的草地,没有想到匈奴人挖有陷阱,就追了上去。追着追着,只听“唿啦”一声,李广连人带马都掉进了陷阱,他被匈奴人活捉了。

匈奴人捉住了李广,生怕他逃跑了,就把李广装在用绳子结成的大网兜里,用两匹马吊着大网兜,把他送到单于那里去报功。

李广窝在网兜里,闭上眼睛装死。走着走着,他微睁眼睛,偷偷地瞧见旁边一个匈奴兵骑着一匹好马,就一个鲤鱼打挺,从网兜里一跃而起,跳上那匹好马,夺了那个匈奴兵的弓箭,拚命地往回奔跑。几百个匈奴骑兵追了上来。李广一连射死了前面的几个追兵,终于逃了回来。

李广打了败仗,做了俘虏又逃回来,按照当时的军法应当杀头。好在汉文帝已经订下了罚钱赎罪的规矩,李广就交钱赎罪,回家做了平民。

又过了几年,匈奴进攻辽西郡,杀了太守,打败了汉朝的大将韩安国。韩安国被调到右北平,没过多久就病死了。汉武帝觉得还是李广能干,又起用他,派他做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李广来到右北平,赶快逃走,好几年都不敢来骚扰。

匈奴人一逃走,边境上暂时没有战事,李广常常带着一些将士外出打猎。当时右北平山里有不少老虎,李广一连射死了好几只老虎。艺高人胆大,李广常常等老虎扑近的时候才射箭,所以箭无虚发,准能把老虎射死。有一次,一只猛虎朝李广迎面扑来,李广不慌不忙地往下一蹲,让猛虎从自己头顶上扑过去,然后对准猛虎的心窝,只一箭,就把猛虎射死了。

有一天,李广和将士们打猎回来,天色已经很晚,他们刚转过一个山坡,突然瞧见迎面的乱草丛中蹲着一只斑斓猛虎,正准备向他们扑过来。李广赶快拈弓搭箭,用足全身力气,一箭射去,只听“嗖”的一声,射个正着。将士们赶快提着剑跑过去逮老虎,可是跑近一看都愣了,原来草丛中并没有老虎,只有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李广的那支箭,竟然射进了石头!箭怎么能射进石头里去?大伙儿很奇怪,李广自己也很纳闷。他站在原地又一连射了几箭,石头上只迸把握出一些火星,再也射不进去了。

飞将军李广一箭射进石头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匈奴人听了,更加害怕李广,赶快往西迁移,不敢再来骚扰右北平一带的边境地区了。

汉武帝刘彻布置“马邑之谋”以前,为了征讨匈奴更有把握,详细询问了一些投降过来的匈奴人。这些匈奴人说:“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以后,曾经打败了月氏国,把月氏王的脑袋砍下来当作酒杯。月氏国被迫西迁到西域。月氏人恨透了匈奴,可惜没有人帮助他们,要是有人帮助,他们准能跟匈奴拚个你死我活。”

张骞

汉武帝知道了这个情况,心想:月氏和匈奴有这样深的仇恨,我正好去联络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月氏在匈奴的西边,要是能跟月氏联络上,等于斩断了匈奴的右臂,胜利就大有把握了。于是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招募精明强干的人出使到西域去联络月氏。

月氏既然在匈奴的西边,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胆小的人听到这样的使命,吓得吐吐舌头,哪里敢来应征?

有个叫张骞的小伙子。胆子特别大。他认为打匈奴是为了汉朝的安全,出使月氏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即使要冒点风险,也是应当的。他就报了名,表示愿意应征。

张骞是汉中成固(今陕西省成固县)人,应征的时候在朝廷里做郎中的官。一些勇士看到张骞的榜样,也纷纷报名应征。有个叫堂邑父的匈奴降将也报了名。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也就是“马邑之谋”前五年,汉武帝正式任命张骞为使者,让他带了堂邑父当翻译,还有其他应征的人,组成了一百多人的队伍,从陇西(今甘肃省)出发,到西域去联络月氏国。他们一出陇西,就碰上了许多匈奴人,打起来了。因为寡不敌众,张骞和他带领的一百多人都被俘虏了。匈奴单于听说张骞是到月氏国去的,他生气地说:“月氏国在我们匈奴西边,我不同意你们通过我的地方到月氏国去。”单于把张骞软禁起来。不过对张骞很优待,还嫁给他一个匈奴女人让他在匈奴享乐。可张骞心里却一直怀念着汉朝。他把汉武帝交给他的出使证明,偷偷地保存着,等待机会逃走。

过了几年,张骞和堂邑父两人终于找到了机会,弄到两匹好马,偷偷逃出匈奴,继续往西走去。他们一连走了几十天。一路上尽是沙漠和草原,找不到人家,也找不到食物和水。亏得堂邑父箭法高超,饿急了,就射些飞鸟和野兽来充饥。他们走着走着终于到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看看那里的人鼻子高高的,眼睛蓝蓝的,他们以为那就是月氏国了,等到一打听,才知道那个国家不是月氏,是叫大宛。

大宛国国王早听说过东南方有一个又大又富庶的汉朝,他老早就想跟汉朝拉关系,却找不到门路,这次看到张骞,高兴极了,赶快拿出好酒和牛羊肉来招待张骞。张骞先向大宛王说明了出使西域的任务,然后说:“要是您能派人护送我到月氏去,将来我回到汉朝以后,一定请汉朝皇帝用许多金银财宝来酬谢您。”

大宛王自然乐意帮助张骞。他派骑兵和翻译,护送张骞和堂邑父到了康居,再请康居人护送他们到月氏国去。

月氏国自从国王被匈奴杀害以后,大臣们只好拥立了国王的夫人为王,西迁到了大夏国境内。大夏人打不过月氏人,向月氏人投降,两个国家合并成了一个国家,改名为大月氏国。大月氏所在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四周围又没有一个国家能打得过他们,他们的生活十分安乐。生活一安乐,就把报仇雪耻的事情忘在脑后了。张骞几次向大月氏王陈述汉朝想和他们联合的意思,大月氏王总是故意把话岔开,不作正面回答。张骞在那里住了一年多,达不到目的,就只好往回走。

在回来的路上,张骞和堂邑父又被匈奴人捉住,软禁了一年多。后来正好赶上单于死了,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和堂邑父就乘乱逃走,回到了汉朝的首都长安。他们这次出使西域,一共花了十三年时间。去的时候,张骞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回来的时候,下巴颏上已经长了胡须了。去的时候,张骞带领了一百多人,回来的时候,只剩下了他和堂邑父两个人。

张骞这次出使月氏,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他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许多地方,看到了许多新奇的东西。他听别人说,西域还有五六个大国,都是物产丰富,景色美丽的国家,并且也都很想和汉朝做买卖。特别有意思的是:张骞在大夏的时候,看到了那里有四川出产的邛竹杖和细布,问当地人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回答说是他们的商人从身毒国带来的。问他们身毒国在什么地方,回答说是在大夏东南几千里以外,那里靠近大海,地方潮湿,气候炎热,人们骑着大象跟别人打仗。张骞把这些情况都报告给汉武帝,并且分析说:“大夏国在长安西南,身毒国又在大夏东南,并且在那里能买到四川出产的东西,这说明那里离四川不远。如果再要出使大夏,从羌人那里走,地势险恶,羌人又不让过境;稍许偏北一点走,要经过匈奴地界,容易被匈奴人捉住。现在如果从四川这条路走,又近又安全。”

古代铜器

汉武帝听说大宛、大夏和再往西去的安息,都是大国,物产丰富,好吃好玩的东西都很多,他们又愿意和汉朝来往。靠北边的大月氏和康居,兵强马壮,也值得跟他们建立关系。如果派能说会道的人去跟他们讲道理,宣传汉朝的富庶强大,一定能够使他们服从汉朝,拿他们的土特产来进贡。这样,汉朝等于扩充了几万里土地,还能得到许多新奇的东西,这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汉武帝同意了张骞的建议,决定派张骞从四川出发,再一次出使西域。

张骞从四川犍为(今四川省宜宾市)动身,把人马分成四队去探路,每一路都走了一二千里地,结果都被挡回来了,没有能够达到目的地。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一万多名骑兵去征讨匈奴,张骞因为熟悉匈奴的地理形势,被汉武帝从四川召回,奉命随军出征。这一次出征大获全胜,消灭匈奴兵约四万人,并且使得匈奴内部分化,招降了一个昆邪王。张骞在战争中立了大功,回来以后,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

过了两年,张骞建议汉武帝去结交西域的乌孙国,把公主嫁给乌孙国国王,跟他们共同对付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做正使,带领副使和将士三百多人,带去许多金银、绸缎和牛羊,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到了乌孙后,把副使分别派往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他自己留在乌孙,跟乌孙王拉关系。乌孙王因为不了解汉朝的情况,又害怕匈奴,一时决定不下来,想先派人到长安去看看,了解一些情况。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带着乌孙的使者回到长安。汉武帝热情招待乌孙使者,派人带着他到各地方去参观。乌孙使者亲眼看到了长安的繁华景象,看到了汉朝的繁荣昌盛。他回到乌孙以后,把这些情况一五一十地报告了乌孙王。乌孙王听了很高兴,决定跟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并且娶了汉朝的公主做夫人。

张骞从乌孙回来,过了一年多就病死了。他死后不久,派到大宛等国去的副使,才陆续带着各国的使者回到长安。这些国家和乌孙一样,都跟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和他的随从几次出使西域,对于沟通汉朝和西域的交通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此以后,西域出产的葡萄、苜蓿、核桃、石榴和大蒜等,陆续传入汉朝,这些农作物在黄河、长江流域逐渐繁殖起来。汉族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打井和炼铁的方法,也传到了西域。西域的音乐舞蹈和乐器流传到了汉朝。汉族生产的丝绸等也带进了西域,并通过西域,进一步传到欧洲和世界其他地方。这样一来,汉朝、西域以至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后来,人们习惯上把由张骞开通的汉朝到西域的道路,称为“丝绸之路”。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被派去进攻匈奴并且大获全胜的霍去病,是汉朝赫赫有名的大将。那年,他才二十岁。

霍去病是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市)人。他父亲是平阳县的一个衙役,被分发在平阳公主家里当差。他母亲是平阳公主的一个使唤丫头。霍去病出生在平阳公主府里,从小生活在奴婢群中,被看成是下等人。像他那样的人想要出头,唯一的办法就是参加军队,争取建立战功。霍去病就是为了这样的目的,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勤奋地练习骑马射箭等各种武艺,希望有朝一日到战场上去杀敌立功,以便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霍去病十六七岁的时候,武艺已经十分出众,被选中为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中官。他十八岁那年,即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奉命出征匈奴。汉武帝认为这次出征十分重要,就把自己身边的侍中官霍去病拨给卫青指挥,并且赏给霍去病“票姚校尉”的官名,叫他带领八百名最精锐的骑兵,跟着卫青去作战。

霍去病得到这样一个建立战功的机会,自然十分高兴。他带领的八百名骑兵,成了这次战争中的突击队,经常被派远离自己的主力部队,到几百里路以外去寻找攻击的目标。他们一旦发现匈奴兵的力量比较单薄,或防备有些松懈,就像猛虎扑羊似地扑将过去,一下子把敌人消灭掉。卫青这次出征,打了不少胜仗,事后论功行赏,霍去病得了头功,被封为冠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汉武帝任命霍去病做骠骑将军,率领精锐骑兵一万多人,从陇西出发,去夺取河西走廊。霍去病虽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兵法,但是打起仗来很会用兵,他指挥的部队机动灵活,勇敢顽强,打得匈奴人连声叫苦。他们在燕支山一带转战六天,摧毁了匈奴人建立的一些小王国,最后终于跨越燕支,深人匈奴腹地一千多里,杀死了匈奴的折兰王和卢侯王及其兵将一共八千多人,生擒了浑邪王的王子和许多官吏。匈奴最能干的两个王浑邪王和休屠王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只好连连后退。

古人出游图

这一年夏天,霍去病率领的军队和公孙敖率领的军队配合作战。半路上,公孙敖的部队困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没有能够和霍去病的部队去会师。霍去病设法掌握了匈奴兵的活动规律,大胆地采用孤军深入、直捣敌人心脏的作战方针,结果消灭匈奴兵三万多人,俘获匈奴单桓王及其官吏兵将几千人,还接受了匈奴兵将几千人投降。经过这次大战,霍去病的威望进一步提高,和大将军卫青齐名了。

卫青、霍去病等屡次打败匈奴,使得匈奴内部发生了剧烈的分化。匈奴伊稚斜单于严厉责备浑邪王,督促他向汉军发起反攻。浑邪王和休屠王商量以后,决定投降汉朝。他们派人跟汉朝联系,要求汉朝派人去接应。汉朝驻在河西的将军李息接见了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人骑着快马到长安去向汉武帝报告。汉武帝恐怕浑邪王的投降有诈,就派霍去病带兵到河西去看情况受降。霍去病渡过了黄河,把军队排列好阵势,要求浑邪王过来投降。浑邪王也把匈奴兵排列好阵势,等候霍去病去受降。双方的阵营遥遥相望,形势显得十分紧张。浑邪王的部下,有些人不愿意投降,想要临阵脱逃。霍去病当机立断,不顾个人安危,赶快飞马冲入浑邪王的大营,亲自跟浑邪王谈判,下令斩杀了想要逃走的八千多人,并且叫浑邪王独自赶到皇帝的行营去朝见汉武帝。霍去病在河西收编了四万名投降过来的匈奴兵,把他们编列成整齐的队伍,听候汉朝调遣,然后他自己才渡河回到长安。这次受降的成功,是霍去病的一大功劳。从此匈奴的力量大大削弱,使得汉朝能够削减驻扎在陇西、北地、上郡等地的边防军队,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各领兵五万人,又一次奉命出征匈奴。卫青从定襄(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旗)出兵,霍去病从代郡(今山西省北部)出兵。卫青的部队在定襄以北一千多里路的沙漠中与匈奴兵遭遇,在狂风呼啸、沙砾扑面的恶劣条件之下,卫青指挥士兵们勇敢作战,歼灭匈奴兵一百多人。

霍去病大胆使用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叫他们组成先头部队在前面开路。他们从代郡向北推进二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间河,打败匈奴的左贤王,夺得敌人的粮草作为自己的给养。经过激烈战斗,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以及将军、相国、都尉等八十三人,歼灭匈奴兵七万多人。最后,由霍去病亲自主持,在狼居胥山举行了封山仪式,祭告了天地,悼念了为国捐躯的战士,犒劳了立功的英雄,然后班师回朝。

汉武帝看到霍去病立下了这样大的功劳,为了奖励他,指派了许多工匠,特地为他修建了一所比较宽敞豪华的住宅。住宅造好以后,汉武帝请霍去病先去看看,问他满意不满意。霍去病看后回报汉武帝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意思是说:“匈奴还没有消灭,不能够先安排自己的家庭呢!”霍去病这种为国忘家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

很可惜的是霍去病的寿命太短,他从十八岁投入军伍,在战场上仅仅驰骋了六年,到二十四岁那年,就不幸得病死了。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十分悲痛,下令发动边界上五个郡的匈奴移民,穿了黑甲,护送霍去病的灵柩,从长安到茂陵墓地安葬;并且为他修建了一座仿照祁连山模样的宏伟坟墓,来纪念这位建立了赫赫战功的青年英雄。

前面讲过,张骞从四川犍为派出四路使者,想经过身毒国,再通西域,但是派出去的人半路都被挡回来了。这挡住去路的,是住在现在四川省南部和贵州、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那一带有许多个少数民族,在四川南部和贵州的,数夜郎最强大;在云南一带的,数滇最强大;在四川西南和云南北部的,数邛都最强大。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大都是束发为髻,穿左边开大襟的衣服,男的耕田、砍柴、饲养牦牛、筰马〔筰zuó〕,女的在家用木棉纺纱织布。由于当地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所以他们的生活过得还比较富裕。他们的社会发展程度则比汉朝要落后得多,有的处在奴隶社会阶段,有的甚至还处在氏族公社的阶段。

夜郎是一个还处在氏族公社末期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的首领姓竹,名叫多同。据夜郎人的传说:多同是他母亲从竹筒里剖出来的。有一天,一个女子,即多同的母亲,在牂牁〔zāng kē〕江(在今贵州省东南部)里洗脚,突然有一根三节长的大竹筒漂过她的身旁。她仔细一听,竹筒里面好像有婴儿啼哭的声音,就赶快把竹筒捞上来,剖开一看,里面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她把小男孩抱回去抚养,长大以后成了一个能文能武的英雄,这个英雄就是多同。因为他是从竹筒里面剖出来的,所以姓了竹。多同后来做了夜郎人的领袖,自称夜郎侯。他把夜郎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人们感谢他,就尊称他为竹王。

古代铜器

这个传说,实际上说明了当时夜郎人的社会发展程度。竹王多同没有父亲,只有母亲。这说明在他以前是母系氏族社会。到竹王多同的时候,男子成了夜郎人的领袖,并且已经称王,说明这时候夜郎已经是父系氏族社会,并且快要进入奴隶社会了。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也就是张骞第一次出发通西域的第三年,第二次通西域前十四年,住在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发生骚乱,汉武帝派唐蒙去劝告他们。唐蒙曾经在岭南看到人们吃美味的枸杞子酱。问他们是从哪儿来的,回答说是从牂牁江那边买来的。唐蒙回到长安以后,就问从四川来的商人,枸杞子酱出在哪儿?牂牁江在哪儿?商人回答:枸杞子酱是他们四川的特产;牂牁江是在夜郎管辖的地区。牂牁江的江面宽几十丈,可以行船,枸杞子酱就是通过这条水路从夜郎运到岭南去的。

唐蒙了解到这些地理情况,认为从夜郎出发,通过牂牁江,可以控制岭南。他上书给汉武帝说:“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首领,各自割据一方,称王称霸。从湘、赣一带出发去控制他们,由于河流纵横,阻碍交通,很不方便。听说在牂牁江一带的夜郎很强大,拥有精兵十万,如果派人去跟夜郎打交道,说服他们归顺汉朝,在那里派官治理,那末就可以利用群舸江这条水道,控制住岭南一带了。”

汉武帝觉得唐蒙的主意很好,就拜唐蒙为中郎将,叫他率领一千多人,带了许多金银绸缎,去联络夜郎。唐蒙从四川往南,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过千辛万苦,到了夜郎。他拜见了夜郎侯多同,送上礼物以后,转达了汉武帝的问候,要求由汉朝在那里设置郡县,请多同的儿子担任郡守。

夜郎侯多同等人,由于长年住在山窝窝里,交通闭塞,眼光狭窄,养成了一种妄自尊大的习惯。他们以为普天之下就数他们夜郎这片土地最大了,根本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他听了汉使唐蒙转达汉武帝的问候,问唐蒙说:“你们是汉朝来的使者,请问是你们汉朝大呢,还是我们夜郎大?”汉使唐蒙听了这样的问题,内心里虽然觉得很好笑,但是他表面上还是好言开导,告诉多同汉朝是一个文明大国,土地广大,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文化发达,请他们好好归顺汉朝,一定能得到很多好处。多同听了这一席话,才知道汉朝比夜郎大得多,富得多,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才答应了汉朝的要求。这个故事后来便形成了“夜郎自大”这句成语。

夜郎附近的其他少数民族,听说汉使到来,都纷纷邀请唐蒙去他们那儿访问。唐蒙一一走访,向他们赠送礼物,说服他们都归顺了汉朝。从此,夜郎那一带就成了汉朝的犍为郡。

可是,从汉朝的首都长安去夜郎,不仅路途遥远,并且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很大,派到那边去驻防的士兵,往往由于水土不服,生疥疮,患疟疾,死亡的人很多。日子一久,汉朝跟夜郎等少数民族的联系又告中断,所以他们把张骞派出去的使者都挡回来了。

后来,汉朝平定了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的骚乱,又一次派使者去联络夜郎,夜郎跟汉朝的关系才又恢复。汉武帝加封夜郎侯多同为夜郎王,赐给他用黄金铸成的大印,把贵州一带的土地拨给夜郎管辖。

从此以后,祖国西南夜郎等少数民族和汉朝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了。西南地区出产的金、银、铜、铁、琥珀、水晶等矿产,麝香、犀角、象牙等畜产,源源不断地运到汉族地区;汉族的先进生产方法,也逐渐传入西南。有些文化程度较高的汉族人,还跑到夜郎等地去开设学馆,教授经书,把汉族的文化传播到了西南地区。这样,西南的少数民族就都逐渐地成了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霍去病打败匈奴,使得匈奴元气大伤,好些年不敢派兵到汉朝边境来骚扰。有时候,匈奴派使者到汉朝来访问,表面上做出想跟汉朝和好的样子,其实是来探听消息,想为他们再次进行骚扰做准备。为了表示友好,汉朝也派使者去回访,送去一些中原地方的土特产。可是匈奴单于很不讲信用,他们经常扣留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为了报复,也扣留匈奴来的使者。这样,日子一久,双方互相扣留的使者就有十多起了。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鞮dī〕单于新立,他怕汉朝出兵打他,派使者到汉朝来求和,并且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都送了回来。

汉武帝觉得这个新即位的单于还懂道理,决定好好报答他的善意,就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带着助手常惠和一百多名士兵,还带了许多金银绸缎等礼物,护送以前扣留下来的全部匈奴使者回匈奴去。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拿着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使节”,出发到匈奴去。“使节”是一根七八尺长的棍棒,顶部略弯,挂着一串串毛做的绒球,是用来表示使者的身分的。苏武到了匈奴,把带去的匈奴使者当面交还给了单于,并且送上礼物。哪里知道匈奴单于反复无常,他看到汉朝给他送去那么多礼物,不但不感谢,反而骄横起来了。苏武为了维护双方的和好,尽量耐着性子跟单于打交道,准备完成任务之后迅速返回汉朝。

苏武正在准备回来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令人不愉快的意外事件。原来,早在苏武去匈奴以前,有个叫做卫律的汉朝使者投降了匈奴,并且死心塌地的为单于出谋划策,干尽了反对汉朝的坏事。卫律的部下有个叫虞常的,是个忠于汉朝的血性汉子,他出于义愤,一心想找个机会收拾卫律。苏武出使匈奴,虞常高兴极了,他本来认识苏武的副使张胜,就偷偷地和张胜商量说:“听说汉朝皇帝很痛恨奸贼卫律,我决定暗地里除掉他。我的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万一我有什么不幸,希望皇上能够好好照顾他们。”张胜赞成虞常的计谋,并且拿出钱财和货物支持虞常。可是,由于虞常办事不够仔细,计谋泄露了,他被单于逮捕,交给卫律去审问。

苏武牧羊

事情发生后,张胜恐怕牵连上自己,才把虞常跟他合计的经过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这般地步,你才告诉我,看起来我也要受牵连了。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我到匈奴的公堂上去受审。就等于我们汉朝受了侮辱,太丢脸了,还不如趁早自杀的好。”说着,他拔出刀来就要往脖子上抹。张胜、常惠赶快跑过去制止,把刀夺了下来。

卫律审问虞常,用尽了各种残酷的刑罚。虞常经受不住酷刑,终于攀连上了张胜。因为张胜是苏武的副使,单于命令卫律去叫苏武来受审。苏武对常惠等人说:“我这次出使匈奴,是为了汉朝与匈奴的和好。如今我出庭去受审,使汉朝受到了侮辱,我虽然活着,又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说着,又拔出佩刀向自己身上砍去。卫律急忙把他抱住,夺下刀来,可是苏武已经受了重伤,血流如注,晕过去了。卫律赶快找来医生,包扎抢救,老半天苏武才慢慢地苏醒过来。常惠哭着把苏武抬回营房,张胜却被单于抓去关在监牢里了。

因为苏武很有骨气,视死如归,单于也暗暗佩服,他希望苏武能够投降,像卫律一样替他效力。他早晚派人来问候,想要软化苏武,劝苏武投降。

苏武恢复健康以后,单于命令卫律提审虞常和张胜,叫苏武去旁听。在审问的过程中,卫律当场把虞常杀死。接着,他举起宝剑威胁张胜说:“你身为汉朝副使,居然参与谋杀匈奴大臣的阴谋,也应当把你杀了;你要是肯投降,可以免你一死!”张胜害怕了,就跪下请求投降。卫律回过头来对苏武说:“副使有罪,你应当跟他连坐。”苏武从容地回答道:“我不知道他们的密谋,跟他们又没有亲属关系,凭什么叫我连坐!”卫律说:“你也赶快投降,否则把你也杀了!”说着,举起宝剑向苏武砍来。苏武脸不变色地迎上去说:“你有胆量杀堂堂汉使,你就杀吧!”卫律看苏武那样镇定,知道用武力吓不倒他,就收起宝剑,露出一脸奸笑对苏武说:“苏先生,我劝你还是投降吧!你看我投降匈奴以后,单于很重用我,封我为王,如今我手下有好几万人,牛羊满山,享尽了荣华富贵。你今天投降,明天也就会跟我一样。否则,你将自白地死在匈奴,葬身于荒原乱草之中。天高皇帝远,又有谁能够知道你的一片忠心呢?”

苏武对于卫律的胡言乱语,根本不予理睬。卫律却还是恬不知耻地接着说:“你如果听我的话,投降匈奴,我就跟你结为兄弟。今天你不听我的话,以后再想见我,那就难上加难啦。”苏武听卫律说要跟他结为兄弟,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侮辱,指着卫律的鼻子,大骂道:“你身为汉朝使臣,却投降匈奴,真是忘恩负义,厚颜无耻。像你这样的人,我真不想见你。你仗着匈奴单于信任你,随便杀人,还想挑动汉朝和匈奴打仗,真是罪大恶极!你今天杀了我,将来总有一天有人来荡平匈奴,杀死你这个奸贼!”

卫律用尽了威胁利诱两套手段,都不能使苏武投降,就只好去回报单于。单于听说苏武这样坚定,更加希望苏武投降。他下令把苏武放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想用饥饿来迫使苏武投降。匈奴地方的气候十分寒冷,天空经常飘着鹅毛大雪,西北风整天呼呼地吼叫。但是,意志坚强的苏武丝毫也不动摇,他蜷卧在地窖里,渴了就吃雪,饿了就嚼毡毛,过了好些天也没有死。

对于苏武这样的硬汉子,匈奴单于实在奈何不了他,就只好下个命令,把苏武送到北海边上(今苏联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单于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十分明白,单于是决意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地方,终年自雪皑皑,荒无人烟,连鸟兽也很稀少。苏武饿了,就掘取野鼠洞里的草籽来充饥。过些日子,单于又派人来劝苏武投降,苏武依旧斩钉截铁地坚决拒绝了。每天,苏武一面牧羊,一面抚弄着出使的时候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使节,内心深溟地怀念着自己的父母之邦。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可苏武还是紧紧地攥着那根光秃秃的使节,不肯撒手,连晚上睡觉也紧紧地抱在胸前。就这样,苏武在荒凉严寒的北海地方,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古代人物像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跟汉朝进行和议。汉朝要求匈奴放苏武回来,匈奴欺骗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又一次派使者到了匈奴。苏武的助手常惠,买通监视他的匈奴兵,在夜里偷偷地去见汉使,把苏武的情况详细地报告了使者,并且教给使者向单于要回苏武的办法。

第二天,使者去见单于,提出放苏武回汉朝的要求。单于说:“我们早就说过,苏武已经死了。”使者照着常惠教给他的一套说:“你们匈奴惯会骗人,苏武明明没有死。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信里说他在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单于听使者这么说,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没有说实话,并且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送他回汉朝。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的春天,苏武、常惠等九个人回到了久别的首都长安,晋见了汉昭帝。汉昭帝下令为苏武准备了牛羊等祭品,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把那根光秃秃的使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苏武出使的时候,是个四十岁左右的壮年汉子,他在匈奴度过了十九年异常艰苦的岁月,回来时已经是个须发全白的老年人了。他那坚强不屈,不怕磨难,永不失节的非凡事迹,轰动了朝野上下,不论是做大官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一提起苏武的名字,没有一个不表示钦佩的。

苏武在荒凉严寒的北海牧羊的时候,有一个人在京城长安受了屈辱的腐刑,正在发愤写一部历史书。这个人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写的这部书后来被题名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伟大的系统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是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县)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历史学家,在政府里担任太史令的官职。司马谈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从小就对司马迁进行十分严格的培养。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诵读《左传》、《国语》、《尚书》等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书,在历史和文学两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读书,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反复思考,寻根究底。他也喜欢寻访名胜古迹。从二十岁那年起,司马迁到全国各地去游历。往南,他到过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远到过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据说夏禹曾在会稽召开过各部落的酋长大会,在会稽留有禹穴的古迹。司马迁特地到禹穴进行了实际考察。他还爬上了今天湖南省境内的九嶷山,眺望了三湘的秀丽景色,并且还在沅水和湘水中泛舟,饱览了水光山色。往北,司马迁渡过汶水、泗水,到过春秋战国时代齐国、鲁国的首都,实地考察了孔子、孟子当年给学生讲学练武的遗迹。每到一地,凡是古代历史记载或传说中出名的地方,司马迁都要亲自去考察游览,访问当地的老年人,他听说战国时代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能防洪和灌溉,就特地跑到四川,爬上岷山眺望,到都江堰的离堆上去踏勘;他听说秦始皇灭亡魏国的时候,曾经引黄河水去淹魏国首都大梁城,就特地跑到大梁,观察了城墙上当年被水淹过的痕迹,向老年人询问水淹大梁的惨状;他听说屈原怀才不遇,自沉汨罗江〔汨mì〕而死,就特地跑到长沙,在汨罗江畔凭吊了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游历和考察,司马迁开扩了眼界,增长了实际知识,锻炼了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为写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铜器

司马迁三十六岁那年,父亲司马谈因病去世。父亲生前正在着手编写一部历史书,刚搜集了一些材料,写了几篇,没有写完。临死以前,父亲拉着儿子的手再三嘱咐说:“汉朝兴起以后,海内又统一了,上面有贤明的君主,下面有众多的忠臣义士。他们的事迹都很丰富感人,我们做太史令的,如果不能把他们的业绩记载下来,就算失职。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把书写完。”司马迁流着眼泪,连连点头,接受父亲的嘱咐。

过了两年,司马迁接替父亲做太史令,开始编写他父亲没有写完的历史书。这时候,他有机会接触政府的各种文书档案,并且在皇家图书馆里读到了许多珍贵的书籍,知识更加丰富了,搜集到的材料也更加丰富了。

可是,在司马迁四十八岁那年,一件不幸的事情突然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司马迁有个老朋友,名叫李陵,被派去征讨匈奴。由于孤军深入,粮尽援绝,被匈奴包围俘虏了。当时有人传说李陵投降了匈奴。汉武帝一生气,把他的全家都杀了。李陵听到这消息,就真的投降了匈奴。司马迁跟李陵认识多年,对李陵比较了解,他在汉武帝面前替李陵辩解了几句,因此触犯了汉武帝,受到了腐刑的处分。腐刑就是割去生殖器官,是使人丧失生殖能力的残酷刑罚,虽然不至于危及生命,却让人蒙受极大的耻辱。

司马迁感到在人格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内心十分悲痛,他几次想要自杀,可是一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实现,又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决心要坚强地活下去,把那部历史书写完。从此,他利用已经搜集到的材料,夜以继日地发愤著书。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五十三岁那年,司马迁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五十二万多字。其中包括本纪十二篇,记载帝王的事迹;表十篇,用列表的方法记载大事和重要人物,补充本纪;书八篇,记载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济生活;世家三十篇,记载诸侯王和孔子、陈胜等特殊重要人物的事迹;列传七十篇,记载重要人物、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是本纪和列传,因此后人称它为纪传体史书。自从《史记》首创了这种纪传体以后,中国历代的正史,即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记》作榜样,采用纪传体这种形式来写的。

司马迁写的《史记》,不仅内容详实可靠,是一部了不起的历史书,并且文字生动优美,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栩xǔ〕,因此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著作。司马迁表现在《史记》中的思想是很进步的。他爱憎分明,对历史上的明君、贤臣、义士和农民起义领袖,大力褒扬歌颂;对暴君和奸臣酷吏,无情讽刺鞭挞。对当代的历史,不管好事坏事,都能够如实地记录下来。对好事不夸大,对坏事不隐瞒,就是对当代皇帝汉武帝的缺点和过失,也给予恰如其分的叙述。司马迁希望通过对历史上经验教训的叙述,使人们预见到未来的前途。他的进步思想和严谨的写作态度,直到今天也还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汉武帝的继承人是汉昭帝。昭帝刘弗陵即位的时候才八岁,国家大事由司马大将军霍光替他代管。霍光字子孟,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光十多岁的时候,霍去病把他从家乡接出来,让他做了汉武帝的侍从官。汉武帝喜欢霍光诚实忠厚,很快提拔他做了侍从官的首领。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又把霍光提拔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掌管皇帝的车马和宫殿门户。霍光办事小心谨慎,二十多年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汉武帝七十一岁那年,体弱多病,知道自己活不长了,就指定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在自己死后接替皇位,并且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叫他辅佐年幼的皇帝管理国家大事。

霍光担负这样重大的责任,工作更加勤恳谨慎。他公正无私,赏罚分明,把国家大事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帮助汉昭帝办理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减少政府向农民支派的官差,使农民能够安心生产。缺少种籽和口粮的农民,政府还贷给他们钱或实物,免收利息。

由于霍光辅佐汉昭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因此他的成信越来越高,只要一提起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名字,老百姓没有不佩服的。可是,朝廷里那些想跟霍光争权的人,认为霍光碍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不能为所欲为,却恨透了霍光。

左将军上官桀是第一个想跟霍光争权的人。他和霍光是儿女亲家,他的儿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儿做妻子。上官桀为了跟霍光争权,通过汉昭帝的大姐盖长公主的帮助,把自己的孙女、上官安的六岁的女儿嫁给了汉昭帝。过了几个月,这个六岁女孩子就被立为皇后。因为这个关系,上官桀就被封为安阳侯,上官安被封为桑乐侯,成了皇亲国戚,不仅地位更加显贵,而且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近汉昭帝。

盖长公主帮助上官桀,上官桀想找个机会报答盖长公主,他听说盖长公主有个情人叫丁外人,就跑到霍光那里去给丁外人求封。霍光不徇私情,他直话直说地告诉上官桀:“高祖在世的时候,立下规矩,无功不得封侯。丁外人没有功劳,你没有理由替他求封。”上官桀又恳求说:“不能封他为侯,拜他做光禄大夫总可以吧!”霍光说:“那也不行,丁外人的名声很不好,什么官职也不能给他。”上官桀碰了一鼻子灰,很不高兴,他跑到盖长公主那里加油添醋地诉说一番,使得盖长公主也恨透了霍光。

为了反对霍光,上官桀、上官安和盖长公主又去联络御史大夫桑弘羊。桑弘羊曾经替汉武帝搞盐铁专卖,又是个会理财的专家,有过功劳。他以这些功劳作为本钱,想替自己的子弟在朝廷里谋个官做,可是霍光不同意。霍光说:“你桑弘羊有功劳,皇上赏赐你。你的子弟不能靠着你的功劳做官,应当凭他们自己的本领吃饭。”因为这个缘故,桑弘羊也恨透了霍光。桑弘羊看到上官桀他们这个集团里都是皇亲国戚,又有皇帝的姐姐盖长公主做靠山,认为准能斗得过霍光,他就参加了这个集团。

霍光平日办事小心谨慎,上官桀他们挖空心思也找不出霍光的差错。他们这些人都和燕王刘旦有联系,于是就想利用燕王刘旦来反对霍光。有一次,霍光到长安附近的广明去检阅军队,并且调了一个校尉到大将军府里去。上官桀等人就用燕王刘旦的名义,伪造了一封书信,送到汉昭帝那里去告发霍光。信上说:“霍光出去检阅军队,盗用了皇上的仪仗队,耀武扬威,十分骄横;他又自作主张,调了一个校尉到大将军府里去。看起来霍光这个人野心很大,恐怕想要谋反。我愿意交还燕王的大印,回到长安,到皇宫里来担任皇上的警卫,镇压奸臣的叛乱。”

汉昭帝把这封告发霍光的信仔细看了几遍,就收起来了。上官桀急于把霍光赶下台,赶快进宫去追问汉昭帝这事如何处理。汉昭帝回答说:“等霍光阅兵回来再说吧。”

第二天,霍光阅兵回来,听到有人告发他,就躲在偏殿里不敢去见汉昭帝。汉昭帝一上朝,看到文武官员当中没有霍光,就问道:“听说大将军阅兵完毕,已经回朝,他在哪儿?”左将军上官桀赶快回答说:“大将军因为被燕王告发,所以不敢进来。”汉昭帝说:“叫他进来,我有话对他说。”

霍光听说汉昭帝叫他,赶快来到殿上。他自己摘下帽子,跪下叩了一个头说:“臣罪该万死,听候皇上发落!”汉昭帝抬一抬手说:“大将军请起来,戴上帽子。我知道这封告发你的书信是假造的,你没有罪。”霍光说:“陛下怎么知道这封书信是假造的呢?”汉昭帝说:“大将军到广明去阅兵,是在京城附近的地方;调校尉去大将军府,也还不到十天。燕王在遥远的北方,他怎么能够知道这些事?就算他能知道,马上派人送信来,今天也还送不到京城。再说,大将军如果真想造反,也用不着调用一个校尉。因此,我认为这一定是有人想要陷害大将军,才假造了这样一封书信。我虽然年轻,却也看出了它的破绽,决不会上当。”这时候,汉昭帝才十四岁,他就能把问题分析得这样清楚,使得朝廷上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佩服的。

汉昭帝不但没有治霍光的罪,并且还当场下令,要追查假造书信的人。上官桀怕追查下去查出他们这个阴谋集团,就劝汉昭帝说:“这是小事情,陛下不必追究了。”汉昭帝却没有听信他的话,还是一个劲儿的追查。

上官桀见汉昭帝继续追查,怕阴谋败露,就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他们屡次在汉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汉昭帝每次听了都大发脾气,他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临终前嘱咐他辅佐我治理天下。他帮我办了许多好事,这是有目共睹的。今后再有人诽谤他,我一定要重重责罚。”从此以后,上官桀他们才不敢再说霍光的坏话了。可是他们还不死心,又布置了另一个阴谋,由盖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喝酒,在厅堂四周埋伏下武士,准备乘公主劝酒的时候,命武士们冲出来,把霍光杀死,然后再废掉汉昭帝,迎立燕王做皇帝。

可是纸里包不住火,上官桀他们的这一个阴谋,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就败露了。霍光奏明汉昭帝以后,杀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等一伙。燕王刘旦和盖长公主见事情不妙,都自杀了。一场叛乱平定了下去。

霍光辅佐汉昭帝十三年,年轻的汉昭帝在二十一岁那年就去世了。昭帝没有儿子,霍光和皇太后商量,决定迎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做皇帝。没想到昌邑王刘贺是个荒淫无道的家伙,据说即位才二十七天,就做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不应当做的事情,像这样的人实在没有办法叫他做皇帝。因此,霍光跟丞相杨敞、车骑将军张安世、御史大夫蔡谊等文武大臣商量,决定奏请皇太后批准,废了昌邑王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皇帝,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的时候也只有十八岁,霍光又辅佐他六七年,教他怎样做一个好皇帝。汉宣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霍光患病去世。汉宣帝和皇太后亲自为霍光主持丧礼,用十分隆重的礼仪把他安葬在茂陵汉武帝的陵墓旁边。

匈奴在汉武帝的时候被打败了。从那以后,大规模的南侵已经不可能了,小规模的骚扰还是经常发生。由于汉朝在西北方面布置了强大的兵力,所以匈奴的骚扰常常很快就被打退。汉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发生了五个单于争统治权的斗争,争来争去,形成为郅支〔郅zhì〕单于和呼韩邪〔这里念yē〕单于南北对抗的局面。最后,郅支单于打败了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带兵南移,投降了汉朝。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朝见汉宣帝。汉宣帝用十分隆重的礼仪接待他,赏赐他一套上等的衣帽,一颗系着紫色绸带的金印,一口上等的宝剑、一把佩刀和弓箭、檠〔qǐ〕戟等武器,一辆用珠玉装饰起来的车子和十五匹拉车的马,此外,还赏赐他黄金二十斤,钱二十万,绸缎八千匹,丝绵六千斤。汉宣帝带领合朝的文武百官、各少数民族的酋长、诸侯王和长安城里的百姓,亲自出长安城迎接匈奴贵宾,在渭桥旁边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然后汉宣帝请呼韩邪单于一起登上渭桥,人们朝着皇帝和远方来的贵宾高呼“万岁”。呼韩邪单于见到这样的大场面,十分感动,不断地向汉宣帝道谢。接着,汉宣帝请呼韩邪单于出席皇宫里的宴会,请他参观了皇宫里收藏的珍宝。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月。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长乐卫尉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带领一万六千名骑兵护送他回国。汉宣帝还派人先后送去了三万四千斛粮食给匈奴人吃。

郅支单于看到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后得到这么多好处,同时他也害怕汉朝派兵支援呼韩邪单于进攻他,所以他也赶快派了使者来朝见汉宣帝,送来许多土特产。汉宣帝也非常客气地接待郅支单于的使者,回赠了许多贵重礼品。但是郅支单于和汉朝的关系总比不上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怕汉朝支持呼韩邪单于向他进攻,就只好往西迁移。

昭君出塞

汉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到四十三岁那年去世了,他的儿子刘奭〔shì〕继承皇位,就是汉元帝。

汉元帝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又一次到长安来。他为了表示要和汉朝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请求汉元帝答应他跟汉朝结亲。汉元帝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人到后宫去物色才貌双全的宫女,准备以嫁公主的礼节嫁给呼韩邪单于。

在汉元帝即位之初,谏议大夫贡禹曾建议减少宫女,已经把许多宫女打发出去了,但是留下来的宫女还不少。这些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被选进皇宫,就好像飞鸟被关进了笼子,失去了自由。许多宫女盼望能够让她们从皇宫里出去,嫁个丈夫,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现在要远出塞外,嫁到匈奴去,那里天寒地冻,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大不一样,因此她们又都犹豫起来,不愿意应选。

有个叫王嫱〔qiáng〕的宫女,出身于小康家庭,幼年念过几年书,学名叫做昭君。她刚被选进宫里不久,还没有见过皇帝。王昭君听说匈奴想和汉朝结亲,觉得这是关系到匈奴和汉朝和好的大事,她决定应选到匈奴去。经办这件事情的官员禀明汉元帝,为王昭君准备嫁妆,并且找了个匈奴女人来,给王昭君讲解匈奴的风俗习惯,教她学习匈奴的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地方的乐器。王昭君用心学习,没有多久,就学会了匈奴话,会演奏非常动听的乐曲了。

到了结婚那天,新郎呼韩邪单于按照汉朝的风俗习惯,亲自来迎娶新娘王昭君。新郎新娘拜见了汉元帝。汉元帝赏赐他们很多财物,并设宴为他们送行。新郎新娘离开长安回匈奴的时候,文武百官一直送他们到十里长亭。王昭君抱着琵琶,骑在马上,内心交织着欢乐和忧愁的情绪出发了。她欢乐的是自己为匈汉人民的和好做出了贡献,自己的终身从此也有了依靠;忧愁的是从此就离开了父母之邦,永远回不来了。王昭君在马上思索了一阵,很快就把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谱成了一首曲子,一边走着一边弹奏起来。人们把这首曲子称为《昭君怨》。其实,这首曲子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忧愁怨恨的情绪。后来有人把王昭君叫做汉明妃,《昭君怨》就又被人叫做《明妃曲》。

古代铜器

王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帮助呼韩邪单于发展匈奴的生产事业,改革了一些游牧民族落后的风俗习惯。大约从王昭君到匈奴时候起,匈奴人学会了使用从汉朝输入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渐地发展了农业生产,自己基本上解决了粮食需要,不再到汉族地区来抢劫粮食,也不再靠汉朝政府的救济了。因为农业有了发展,牲畜的饲料也就更有保障,畜牧业更发达了。郅支单于已经带领他的那部分人西迁,呼韩邪单于就把北边郅支单于的地盘接收了过来。在呼韩邪单于统治下,匈奴出现了人畜两旺的繁荣景象。

呼韩邪单于仰慕汉族的文化,十分尊重王昭君,夫妻两人的感情很融洽。到匈奴的第二年,王昭君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伊屠智牙师,长大以后被封为匈奴的右日逐王。呼韩邪单于去世以后,按照匈奴的风俗习惯,王昭君改嫁给新立的复株累若鞮单于〔鞮dī〕,又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须卜居次,一个叫当于居次。

王昭君是匈奴单于的妻子,地位跟汉朝的皇后差不多,出塞以后,不便再回汉朝。不过王昭君热爱自己的父母之邦,经常派人送信回来,有时候还叫单于打发使者送些匈奴的土特产来奉献给汉朝皇帝。汉朝皇帝也回赠一些金银珠宝和绸缎。自从昭君出塞以后,匈奴和汉朝长期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有打仗。

王昭君年老的时候立下一个遗嘱,要求在她死后把她安葬在归化(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以后,她的子女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山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的一段时间才长青草。可是据说昭君墓得天独厚,又向阳,又有水,墓上的草生长期特别长,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青葱葱的,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王昭君为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和好,自愿远嫁匈奴,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昭君出塞那一年夏天,汉元帝去世了,他的儿子刘骜即位,就是汉成帝。汉成帝尊母亲王政君为皇太后,拜大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给其他几个舅舅也都封了侯。外戚王家从此掌握了朝政大权。

王家还有一个人,开始的时候默默无闻,后来才慢慢显露头角,他就是汉成帝的二舅王曼的次子王莽。王莽由于父亲早死,家境贫寒。在政治上没有取得什么地位。他为了出人头地,一方面努力读书,把四书五经读得个滚瓜烂熟;另一方面拼命巴结伯伯叔叔,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栽培。特别是对于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大伯王凤,王莽像孝敬自己的父亲那样孝敬他。王凤病重的时候,王莽为了献殷勤、求信任,亲尝汤药,端屎端尿,不嫌脏,不怕累。为了服侍病人,他一连几个月没有梳头洗脸,睡觉不脱衣服。王凤被王莽的这种行为感动了,临死以前,他向皇太后和汉成帝推荐王莽。这样,王莽才被任命为黄门郎,接着被提拔为射声校尉。

过了些时候,由于叔叔王商的推荐,王莽被拜为新都侯、光渌大夫。又过了几年,他的叔叔、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年老退休,王莽就代替他做了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

王莽是王家的第五个大司马,前四个都是他的伯伯叔叔。为了使自己的名声能够超过他的前辈,王莽装出恭谨勤劳的样子,不知疲倦地工作。他还用心搜罗党羽,凡是来投奔他的,不论地方远近,出身贵贱,他都一概收用,让他们做官。为了收买人心,他把从自己封邑里收来的钱和粮,都拿出来赠送给宾客,而自己家里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病了,朝廷里文武百官都派自己的夫人去探望。王莽的妻子穿了一件刚刚能遮住膝盖的破衣服,出来迎接客人。那些贵夫人起初都以为这是王莽家里的佣人,后来一问才知道是大司马的夫人,都感到十分惊奇。这样,王莽舍己为人、克己奉公、勤俭朴素的名声就传开了。朝廷里的大官都在皇帝面前称赞王莽,他的宾客、名士也到处替他吹嘘。

古代瓷器

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死了,他的侄子刘欣即位,就是汉哀帝。汉哀帝尊皇太后王政君为太皇太后,继续任命王莽做大司马。可是汉哀帝也有一帮外戚,他祖母傅太后的娘家,他母亲丁太后的娘家,也都有一伙想要升官发财的人。他们利用汉哀帝的地位,拼命排挤王莽,王莽的大司马终于做不下去了,他只好辞职回家闲居。

汉哀帝的寿命不长,只做了六年皇帝就死了。他没有儿子,由太皇太后作主,把哀帝的堂兄弟刘衎〔kàn〕立为皇帝,就是汉平帝。太皇太后还叫王莽重新担任大司马的官职。当时汉平帝才九岁,朝政大权名义上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代理行使,实际上全都掌握在大司马王莽手里。从这时候起,王莽就开始一步步地篡夺汉朝的天下了。

王莽怕成帝、哀帝的外戚再来争权夺利,就找个借口,迫使成帝的赵皇后、哀帝的傅皇后自杀,堵塞了赵、傅两家外戚的门路。王莽自己的叔伯当中,先后做过大司马的王凤、王音、王商、王根都已经去世,还留下一个最小的叔叔红阳侯王立。王立虽然只有一个侯爵,没有在朝廷中担任具体的官职,但是他毕竟是太皇太后的亲弟弟,容易在太皇太后面前讲话,使得王莽不能背着太皇太后为所欲为。因此,王莽授意自己的亲信孔光,叫他出来揭发王立和淳于长之间的关系,迫使太皇太后叫王立到自己的封地上去,不许他来干预朝政大权。

把碍手碍脚的人挤走以后,王莽就在朝廷中安插自己的亲信。王舜、王邑、甄丰、甄邯、平晏、刘歆、孙建、崔发、陈崇,还有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橥,都是王莽的心腹、谋士、爪牙,王莽都让他们做了大官。王莽有什么意图,就授意他们出面向太皇太后去奏请。王莽自己在太皇太后下诏以后,装出恭敬从命的样子去执行,用来迷惑太皇太后。王莽就用这种办法,让王舜他们出面,要求太皇太后封他为安汉公。太皇太后同意了这个要求,王莽却又上书:说孔光、王舜、甄丰、甄邯都有很大的功劳,应当封赏他们,不应当封赏我。甄邯赶快再向太皇太后上书请封王莽,王莽又再三推辞,并且因此装病不上朝。太皇太后封赏了孔光等四人之后,王莽还继续推辞,大臣们又一次上书给他请封,太皇太后又一次下了封赏的诏书,王莽才勉强接受了安汉公的封号。封号虽然接受了,给他增加的封地却坚决不肯接受。甄丰等人见王莽不肯接受封地,就鼓动各地的官吏和地主出来拍马屁,上书称颂他这种不接受封地的“功德”。几天当中,这些拍马屁的人,竟骗取了四十多万人具名上书,替王莽歌功颂德。

王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这样,他又多了“国丈”这一皇亲贵戚的身分,地位更加显赫了。有个泉陵侯刘庆,见王莽势大,也来拍马屁,他给太皇太后上书说:“周成王小时候,由周公旦代行皇帝的职权,如今皇帝也很年轻,应当请安汉公代行皇帝的职权。”太皇太后把刘庆的这个建议交给大臣们去商议。大臣们都说:“应当照刘庆的话办。”于是太皇太后就叫王莽像周公旦那样,代行起皇帝的职权来了。

古代风景画鉴赏

王莽的地位一天天提高,汉平帝的年龄也一年年长大,他已经长到十四岁,多少懂得一些事情了。汉平帝看出王莽的野心不小,内心又是害怕,又是怨恨。平帝的母亲卫姬,照理应当尊为太后。可是王莽怕卫家的人凭借外戚的地位,来跟他争权夺利,所以只封卫姬为中山王后,封平帝的两个舅舅卫宝、卫玄为关内侯,都让他们留在中山封地上。不许他们到京城里来。汉平帝对王莽的这种做法,自然也要吐出几句怨言。王莽知道以后,怕平帝将来对自己不利,就在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的一天,用毒酒毒死了汉平帝,然后找了个才两岁的小孩刘婴来做皇太子,历史上称他为孺子婴。

汉平帝被毒死以后几天,据说武功地方有个叫孟通的人,淘井淘出一块白色的石头,上圆下方,石上刻有“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八个大字,这自然又是王莽手下那帮人弄的鬼。人们把这件事报到王莽那里,王莽就叫人去报告太皇太后。太皇太后没有办法,只好封王莽为摄政,并且把第二年的年号也改为居摄元年(公元6年)。

刘家皇族中的安众侯刘崇,看到王莽篡汉的心思日益显露,就对亲信张绍说:“安汉公王莽要篡位,刘家的天下危险了,可是没有一个人首先站出来反对他,这是我们刘家的耻辱。我愿意出来带个头,天下人准会起来响应。”张绍跟刘崇在一起召集了百十来个人,起兵进攻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但是因准备不足,力量太小,很快就失败了。

打败刘崇以后,王莽的胆子更大了,他又指使人去告诉太皇太后,要求封他为摄皇帝。太皇太后没有办法,只好照办,封王莽为摄皇帝。

第二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反对王莽,拥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向全国发出号召说:“王莽毒死汉平帝,想要夺取刘家天下,现在希望大家聚集到天子的旗号下来,共同讨伐王莽!”他们很快就发动了十几万人,浩浩荡荡向首都进军。王莽一方面日日夜夜抱着孺子婴在庙里祷告,一方面派王邑、孙建带兵去征讨刘信、翟义。长安附近槐里地方的赵明、霍鸿,起兵响应刘信、翟义,他们合计说:“王莽派兵去打东郡,京城一定很空虚,我们就乘机夺取京城。”他们一路打,一路发号召,人数也很快发展到十多万。王莽派王奇、王级带兵去对付。不久,王邑、孙建打败了刘信、翟义,回兵长安,跟王奇、王级会师,又打败了赵明、霍鸿。

两路兵马都取得胜利以后,王莽更加气粗胆壮,谁也不怕了。他又大造舆论,一会儿有人来报告说,齐郡临淄县昌兴亭长辛当一夜做了几个梦,梦见天使告诉他:“摄皇帝应当做真皇帝”;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告说,巴郡地方出现一只石牛,上面也刻有王莽应当做皇帝的字样,还有个梓潼人叫哀章的,做了一只铜箱,上面刻了“汉高祖让位给王莽”的字样,把它放在高祖庙里。人们看见了,赶快去报告王莽。这一次,王莽说:“高祖既然已经显灵,叫我做皇帝,这是老祖宗的意思,我不能再推辞。”于是他就正式做起真皇帝来。公元9年,王莽把汉朝改为“新朝”,自己称为“新皇帝”,废孺子婴为定安公,正式篡夺了由汉高祖刘邦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

王莽篡夺了西汉的天下,为了显示他的威德,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制度上的改变,这在历史上叫做“王莽改制”。这些改变表面上好像要解决西汉末年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矛盾,实际上却是一种想要把历史车轮往后拉的倒行逆施,其结果是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他自己的灭亡。

王莽改制最突出的一件事情是改变土地制度。他把奴隶社会时期的井田制重新搬了出来,规定天下的田都叫做“王田”,归朝廷所有,不许自由买卖,由政府按人口重新分配。这是一种鲥退的做法,实际上根本行不通。奴隶制社会实行井田制,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如果还要实行井田制,就会限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结果,王莽的“王田”制度颁布了三年,却实行不了,没奈何只好下令取消,照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王莽改制的另一件事是改变货币制度。他下令废止了市面上流通已久的五铢钱,一会儿规定用这样几种货币,一会儿又规定用那样几种货币,甚至于把远古时期一度用作交易媒介的贝壳也规定作为货币使用,逼着老百姓兑换来兑换去,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把老百姓手里的钱都搜刮光了,商人都不敢做买卖了。

除了土地制度和货币制度的改变以外,王莽还改变了其他的一些制度,可是到头来除了扰民以外,什么也行不通,也都失败了。与此同时,王莽为了转移人民的视线,还派兵去征伐匈奴、高丽、西南夷和西域,浩大的军费开支,又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古代铜器

在王莽这种倒行逆施的反动统治之下,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特别是农民,他们的土地被地主夺走了,仅有的一点积蓄也被币制改革和战争负担给剥削光了,生活更加困苦不堪。当时全国各地又普遍发生了旱灾和蝗灾。老天久旱不雨,庄稼本来就长得稀稀落落的,成群的蝗虫又到处为害,把庄稼吃个精光,断绝了人们的生计。在北方,由于闹饥荒,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在南方,人们成群结队到沼泽地里去挖野荸荠来充饥。关中地方,四处流亡来的几十万饥民,因为得不到救济,饿死的占十分之七八。王莽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却派人到各地去欺骗人民,教人民煮草木为酪,说是把野草树皮煮得烂熟以后,会成为像奶酪一样好吃的东西。这种骗人的鬼话当然没有人相信。人们为了求活路,终于拿起刀枪,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省日照县)发生了一起县官胡乱杀人的事情,因而引起了一场农民起义。海曲县县衙门有个当差的名叫吕育,他犯了点小小的罪,就被县官处死了。吕育的母亲为了给儿子报仇,联合流亡农民几千人发动武装起义,攻进县城,杀死了县官。附近农民听到起义的消息,纷纷赶来参加,起义军迅速扩大到一万多人。这次起义历史上称为吕母起义,它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

和吕母起义同一年,南方的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也发生了农民起义。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县)人王匡、王凤,趁着饥饿的农民为争抢野荸荠发生殴斗的机会,进行鼓动,号召人们起来反对地主恶霸和王莽政权。他们很快就集合起几百人的队伍,以绿林山(今湖北省当阳县境内)为根据地,号称绿林军。几个月的时间,绿林军就发展到了七八千人。

第二年,吕母家乡琅琊郡有个叫樊崇的也在莒县(今山东省莒县)领导了农民起义。樊崇带着起义军打到泰山郡(今山东省泰安县),正赶上青州、徐州一带闹饥荒,饥民纷纷起来参加,起义军很快就发展成一支拥有十几万人的队伍。樊崇是个朴朴实实的农民,没有念过书。他起义的目的不是想称王称帝,只想推翻王莽,让人们能够活得下去。他领导的起义军战士把眉毛涂成红色作为标记,号称赤眉军。赤眉军保持着贫苦农民的淳朴作风,领导人只采用一些乡下小官吏的称呼,樊崇自称“三老”,下面小一些的领袖称为“从事”、“卒史”,士兵们则互相称“巨人”。樊崇不识字,他没有制订什么法律和规章制度,只在口头上规定:杀人的要处死刑,伤害人的要赔偿损失。起义军人人遵守这个规定,纪律十分好,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

王莽听到绿林、赤眉起义的消息后赶快派军队镇压。王莽地皇二年(公元21年),荆州的两万官军袭击绿林军,绿林军奋勇抵抗,打败官军,杀死官军几千人,夺得了大量物资。绿林军乘胜出击,攻下了竞陵(今湖北省天门县)、云杜(今湖北省沔阳县)、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队伍扩充到了五万多人。

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当起义军正在迅速发展的时候,绿林山一带发生了瘟疫。起义军缺医少药,死亡的人很多。王匡、王凤和起义军的其他首领商议以后,决定分散队伍,离开绿林山,转移到别的地方去。王常、成丹率领一部分队伍往西进入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号称下江兵;王匡、王凤等率领另一部分队伍往北进入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县),号称新市兵。王匡、王凤等经过平林(今湖北省随县)附近的时候,平林人陈牧、廖湛也发动一千多农民起义,称为平林兵。平林兵和新市兵联合,起义军的队伍又进一步扩大了。

古代风景画鉴赏

在绿林军分散转移这一年的冬天,王莽派十多万官兵去镇压赤眉军。赤眉军在成昌(今山东省东平县东)跟王莽派来的官兵决战,打败官兵,声势更加强大,很快从齐、鲁等地发展到现在的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并且还发展出了铜马军、青犊军等分支队伍。

这时候,荆州一带的地主刘玄、刘縯〔yān〕、刘秀等人,也利用他们跟汉朝皇帝同姓的关系,打出了反对王莽,复兴汉室的旗号,也来加入农民起义军,想要篡夺农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刘玄加入了平林军;刘縯、刘秀兄弟俩在春陵(今湖北省枣阳县)招集宗族、宾客和附近的地主武装共七八千人,号称舂陵军,跟新市、平林兵联合作战。刘玄的政治经验比较丰富,很快就取得了农民起义军的领导地位,在打败王莽军的一次大规模进攻之后,他做了皇帝,仍然叫汉朝,定年号为更始,意思是他更新了汉朝,历史上称刘玄为更始皇帝。从此以后,绿林等农民起义军也被称为汉军。接着,起义军又打下了昆阳(今河南省叶县)、定陵(今河南省舞阳县)、郾城〔今河南省郾城县,郾yǎn〕,包围了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

王莽见农民起义已经成为燎原之势,于地皇四年(公元23年),派大将王邑、王寻征集全国各地的兵马,拼凑了四十二万人的队伍,号称百万大军,南下向起义军进攻。王邑、王寻率领的兵马包围了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历史上有名的昆阳大战爆发了。

王寻、王邑带领42万新朝军队,南下进攻起义军,对昆阳形成了包围。

昆阳周围的农民起义军看到敌人来势汹汹,难以抵挡,都纷纷退到昆阳城里。有的将领认为敌众我寡,阵地守不住,主张放弃昆阳,把队伍分散到各地去各自为战。担任太常偏将的刘秀反对这种做法,他说:“如今我们兵寡粮少,敌人十分强大。如果我们集中力量打他一路,还有胜利的可能;分散兵力,只能进一步削弱自己,势必被敌人各个击破,全面崩溃。昆阳是首当其冲的要地,如果昆阳失守,一天之内,其他地方也都会被敌人占领。因此我们只有同心协力,保卫住昆阳,挫伤敌人的锐气,才能够把新军打败。”

起义军其他将领听刘秀这么说,认为很有道理,决定坚守昆阳。这时候,侦探回来报告:王莽的新朝军队已经到了昆阳城北,队伍有几十里路长,只见一路上烟尘滚滚,旌旗蔽天,望不见队伍的尾巴。

这时候,昆阳城里的起义军只有八九千人。起义军领袖王凤、王常和刘秀等人商量,决定由王凤、王常全力守卫昆阳,派刘秀和宗佻〔tiāo〕、李轶〔yì〕等十三人,黑夜里骑着快马从南门冲出去,到附近地区去征集援军。

这时候,王莽的新朝军队已经有十万人抵达昆阳城下。他们看到有人从城里冲出来,知道是去求援的,就赶快过来拦截。刘秀、宗佻、李轶等十三人奋勇作战,杀退了一批又一批敌人,终于冲了出去,分头到了郾城和定陵。他们把两地的几千农民起义军统一组织了起来,由刘秀率领着去援救昆阳。

古代风景画鉴赏

再说昆阳城外边。王邑、王寻的新朝军队已经团团围住了昆阳城。王莽的纳言将军严尤给王邑提出建议,他说:“昆阳城虽然小,但是很坚固,轻易不能攻破。反军的头子更始皇帝刘玄在宛城一带,我们应当用主力去打他,把他打败了,昆阳就可以不攻自破。”可是王邑不接受严尤的意见,一定要先打昆阳。他把42万大军全都压向昆阳,把小小的昆阳城围了几十重。只见昆阳城外旌旗蔽野,尘埃遮天,军号军鼓的声音几十里以外都能够听得到。王邑、王寻还调来了攻城用的云车、撞车和楼车。云车是十几丈高的了望车,居高临下,能够把城里的情况侦察得一清二楚。撞车是冲锋陷阵用的战车,能够用来冲击城墙。楼车是弓箭手用来向城里射箭的战车。王莽的新朝军队,几乎把一切精良的武器设备全都用上了。他们还派遣了一部分士兵。专门挖掘地道,想从地道打进城去。

王凤、王常指挥昆阳城里的汉军,紧闭城门,守住险要的地方。城外敌人射来的箭,像雨点一般倾泻到城里。人们要到井里去汲水,都得头上顶着门板,抵挡飞箭。守城的士兵选好地形,隐蔽自己,坚守住自己的岗位。王莽的新军接近城墙,想要爬城的时候,城上的滚石擂木像冰雹似地打将下去,打得他们头破血流,抱头鼠窜。

昆阳城里的汉军这样艰苦奋战,死守了一个多月,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到六月里,刘秀率领的援军赶到了。他们在离开新军大本营四五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刘秀亲自带着精兵,从背后攻打新军。王邑、王寻听说刘秀只调来几千援军,不禁哈哈大笑,他们用轻蔑的口气对部下说:“刘秀只搬来几千援军,这不是拿鸡蛋来碰石头吗?”他们下令派出几千兵马去对付刘秀的援军。

新汉两军对阵的时候,刘秀一马当先,冲向敌阵,士兵们见主将这样勇猛,也都纷纷拿起刀枪,呐喊着像猛虎一般冲杀过去,王邑、王寻率领的新军,没有料想到汉军这样厉害,他们的阵脚被冲乱了,后退了好几里才站住脚跟。这一仗,刘秀的汉军消灭新军一千多人。以后几天,刘秀选择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继续进攻,又消灭了许多敌人。

这时候,宛城已经被起义军攻了下来,但是刘秀并不知道。为了虚张声势,恫吓敌人,刘秀派人假装成从宛城来的使者,向昆阳城里送信,信上说进攻宛城的汉军已经取得胜利,马上就要乘胜开来支援昆阳。他叫这个送信的假使者故意把信丢在路上,让敌人捡走。捡到书信的人拿去报告,王邑、王寻看后大吃一惊,他们认为,如果攻打宛城的汉军增援到昆阳来,自己这方取胜的希望更少了,原来那种趾高气扬的狂妄劲头已经下去了一半。

昆阳城里的守军听到城外喊杀的声音,从城墙上望见敌人队伍开始动乱,知道援军已经到来,就积极准备反攻,里应外合地夹击敌人。

决战的日子到了。刘秀探听到敌人的大本营在昆阳城西的河边,还探听到王邑、王寻仗着兵力强大,又有河流作屏障,大本营的防备不免松懈。于是刘秀带着三千名敢死队直捣敌人的巢穴。当汉军敢死队冲到新军大本营门口的时候,王邑、王寻才从睡梦中惊醒,匆匆忙忙地带兵迎战。汉军由于连日得胜,士气旺盛,个个以一当百;新军由于接连吃败仗,士气低落,都在设法后退保命。双方一接触,新军顷刻大乱,汉军勇猛向前冲杀,把新军的主将王寻杀死,把新军队伍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昆阳城里的守军趁着城西激战的时刻,由王凤、王常率领,擂响战鼓,呐喊着冲杀出来,与援军前后夹攻敌人。王邑见王寻被杀,自己已经腹背受敌,骑着快马赶快逃命。新军士兵们见主将逃走,有的投降了汉军,有的撒开两腿跟在王邑的马后逃跑。前面的人被撞倒了,后面的人也顾不得扶起他们,就从他们身上践踏过去,这样互相践踏而死的就有一千多人。王邑带着残兵败将拼命奔跑了一百多里路,逃到溃水〔汝河的支流,流经昆阳北边滍zhì〕边上,正赶上一阵狂风暴雨,河水漫出河床。士兵们为了逃命,争着渡河,有些人顾不得水深流急,跳进水里,想游到对岸去,结果淹死了好几万人,把河流都堵塞了。王邑、严尤等丢掉了兵器、辎重、战车和抢来的珍宝,骑着马,踩着死尸渡过滍水,逃回洛阳,点点人数,四十二万人只剩下了几千人。

战争结束,刘秀、王凤、王常等派人打扫战场,光是收拾缴获的战利品,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昆阳大战中,昆阳城里的汉军八九千人,加上外来的几千援军,总共才一万多人,却打败了王莽新军42万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昆阳大战以后,更始皇帝刘玄派农民军领袖王匡攻打洛阳,派另一支军队攻打长安。因为王莽新军的主力在昆阳大战中已经崩溃,所以攻打长安的这支汉军很快就打到长安城下,从东北方的宣平门攻入城内。长安城内的市民在少年朱弟、张鱼的号召下起义,跟汉军一同围攻王莽的宫殿。攻破宫殿大门之后,商人杜吴跑在最前面,他一口气冲上宫中的渐台,杀死了王莽。起义军战士跟着上了渐台,他们出于对王莽的仇恨,一块块地分割了王莽的尸体。至此,篡夺了西汉天下的王莽,在维持了十五年的统治之后被推翻了。

掀翻棺材板后,玄学卦妃轰动京城庄子:纯美典藏版世界足球先生也从猥琐发育开始至尊神豪SSSSSR孩子们太优秀,重生奶爸躺赢中国茶品鉴全书我是阳间引魂使直播:开局坑闺女观众直接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