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 章 心意暗藏(1/1)
凌哲和杨木相处时间很久了。
新的课程开始了。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
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
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行险以侥幸”,结果是深深地陷入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
凡有奢望,必生烦恼。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其实就是《大学》中的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借孔子对鬼神的论述说明道无所不在,道“不可须臾离。”
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听不到,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人也离不开它。
既然如此,当然应该是人人皈依,就像对鬼神一样的虔诚礼拜了。
“君子之道费而隐”,广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是“隐”,是精微;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是“费”,是广大。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天,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时,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应有的都会有。
儒学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换言之,儒学所强调的,是从内功练起,修养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
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第十八章。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孔子说:“无忧无虑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他有王季做父亲,有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事业,儿子武王继承了他的遗愿,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武王继承了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的事业,灭掉了大殷,夺得了天下。他身不失显赫太的美好声名,尊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四海财富,后代在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永不断绝。周武王晚年受命于天平定天下,周公成就文王武王的德行,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祭祀祭祖先。这种制度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以及庶人之中: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就用大夫的礼安葬,用士的礼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就用士的礼节安葬,用大夫之礼祭祀;为旁亲服一年齐衰丧,这种制度实行到大夫;为父母服三年斩衰丧,这种制度实行到天子;为父母服丧不分贵贱都是一样的。”
这一章对你以后如何驾驭下属,或者成就帝王之业并无什么大用,所以你只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孔子说:“武王、周公,他们是最孝的了吧!所谓的孝者,是善于继承别人的志向,善于传述别人的事迹的人。每年的春秋修理他们的祖庙,陈列宗庙祭器,摆设上他们的裳衣,荐献时新的食物。宗庙的礼仪,是用以序列昭穆次序的。按爵位排序,用以辨别贵贱;按事功排序,用以辨别贤不肖;对众人报酬为长上做事的下人,用以逮及卑贱的人;让年长者坐上位,用以排列年齿。站到自己的位置上,进行应有礼节,奏起那音乐,恭敬那所尊重的,敬爱那所亲爱的,事俸死者如同事俸生者一样,事俸亡者如同事俸生存的一样,这是最高的孝了。郊祭与社祭的礼节,用以事俸先帝,宗庙的祭礼,用以祭祀祖先。明白效、社这两种祭礼以及禘与尝的义理,治理国家就如同展示这手掌一样容易了。”
这一章主要是讲祭祀之事,但你要从这里看出本质。孝!自古仁君都以“孝”治理天下,以后自然会有主掌祭祀的官职,你只需要做到“孝”并让百姓都纷纷效仿,天下可长治久安。”
凌哲细细第讲解,杨木慢慢地记下,他知道凌哲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恨不得对他倾囊相授,他虽然愚钝但也知道应该努力。
杨木一如既往地奉茶给凌哲,带着书卷笔记退出书房,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整理消化。
凌哲看着杨木的背影,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淩哲和楊木相處時間很久了。
新的課程開始了。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處於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處於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別人,這樣就不會有什麼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現狀來等待天命,小人卻鋌而走險妄圖獲得非分的東西。孔子說:“君子立身處世就像射箭一樣,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術不行。”
素位而行近於《大學》裏面所說的“知其所止”,換句話說,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安分守己。
這種安分守己是對現狀的積極適應、處置,是什麼角色,就做好什麼事。
事實上,任何成功的追求、進取都是在對現狀恰如其分的適應和處置後取得的。一個不能適應現狀,在現實面前手足無措的人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行險以僥倖”,結果是深深地陷入無休無止的勾心鬥角和無盡的煩惱之中,迷失了本性。
凡有奢望,必生煩惱。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就像走遠路一樣,必定要從近處開始;就像登高山一樣,必定要從低處起步。《詩經》說:“妻子兒女感情和睦,就像彈琴鼓瑟一樣。兄弟關係融洽,和順又快樂。使你的家庭美滿,使你的妻兒幸福。”孔子讚歎說:“這樣,父母也就稱心如意了啊!”
老子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都是“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萬事總宜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欲速則不達”,效果適得其反。
一切從自己做起,從自己身邊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實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順自己的家庭。其實就是《大學》中的修、齊、治、平循序漸進的道理。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淨心,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無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詩經》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麼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
借孔子對鬼神的論述說明道無所不在,道“不可須臾離。”
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聽不到,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人也離不開它。
既然如此,當然應該是人人皈依,就像對鬼神一樣的虔誠禮拜了。
“君子之道費而隱”,廣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是“隱”,是精微;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是“費”,是廣大。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故大德者必受命。」
孔子說:“舜該是個最孝順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聖人,地位上是尊貴的天子,財富擁有整個天下,宗廟裏祭祀他,子子孫孫都保持他的功業。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詩經》說:‘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總有一天會受命於天,擔當起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時,名譽、地位、財富都已不在話下,應有的都會有。
儒學並不是絕對排斥功利,而只是反對那種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換言之,儒學所強調的,是從內功練起,修養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後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地獲得自己應該獲得的一切。
這其實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鋒,不走極端,而是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
第十八章。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纘太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孔子說:“無憂無慮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他有王季做父親,有武王做兒子,父親王季為他開創了事業,兒子武王繼承了他的遺願,完成他未竟的事業。武王繼承了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親文王的事業,滅掉了大殷,奪得了天下。他身不失顯赫太的美好聲名,尊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四海財富,後代在宗廟裏祭祀他,子子孫孫永不斷絕。周武王晚年受命於天平定天下,周公成就文王武王的德行,追尊太王、王季為王,用天子的祭祀祭祖先。這種制度一直實行到諸侯、大夫、士以及庶人之中: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就用大夫的禮安葬,用士的禮祭祀;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就用士的禮節安葬,用大夫之禮祭祀;為旁親服一年齊衰喪,這種制度實行到大夫;為父母服三年斬衰喪,這種制度實行到天子;為父母服喪不分貴賤都是一樣的。”
這一章對你以後如何駕馭下屬,或者成就帝王之業並無什麼大用,所以你只要瞭解一下就可以了。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孔子說:“武王、周公,他們是最孝的了吧!所謂的孝者,是善於繼承別人的志向,善於傳述別人的事蹟的人。每年的春秋修理他們的祖廟,陳列宗廟祭器,擺設上他們的裳衣,薦獻時新的食物。宗廟的禮儀,是用以序列昭穆次序的。按爵位排序,用以辨別貴賤;按事功排序,用以辨別賢不肖;對眾人報酬為長上做事的下人,用以逮及卑賤的人;讓年長者坐上位,用以排列年齒。站到自己的位置上,進行應有禮節,奏起那音樂,恭敬那所尊重的,敬愛那所親愛的,事俸死者如同事俸生者一樣,事俸亡者如同事俸生存的一樣,這是最高的孝了。郊祭與社祭的禮節,用以事俸先帝,宗廟的祭禮,用以祭祀祖先。明白效、社這兩種祭禮以及禘與嘗的義理,治理國家就如同展示這手掌一樣容易了。”
這一章主要是講祭祀之事,但你要從這裏看出本質。孝!自古仁君都以“孝”治理天下,以後自然會有主掌祭祀的官職,你只需要做到“孝”並讓百姓都紛紛效仿,天下可長治久安。”
淩哲細細第講解,楊木慢慢地記下,他知道淩哲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恨不得對他傾囊相授,他雖然愚鈍但也知道應該努力。
楊木一如既往地奉茶給淩哲,帶著書卷筆記退出書房,回到自己的房間繼續整理消化。
淩哲看著楊木的背影,陽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