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孙子兵法演义 > 第1章 兴亡的轮替

第1章 兴亡的轮替(1/1)

简言之,“历史乃重复不断的分裂与统一。”

一切生物分裂不断,亦增殖不断。分裂之个体,在艰苦环境中,为求生存,不得不与其他种族斗争,赢取胜利。此即达尔文进化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之意。

此生存原则亦能用在国与国之间,或人与人之间。

一个大企业家,建立了庞大的企业,拥有多家公司。为了继续维持事业,迟早会让子女各继承一、两个公司。此种情形可谓求生存之分裂作用。

继承其父事业之子女,为求事业发展,需与其他公司竞争,甚至手足之间,亦难免激烈之竞争。此种现象即生存与扩张之统一作用。故云人类历史乃重复不断之分裂与统一。

国家民族之盛衰兴亡,国与国之联盟对立皆本于此原理。不仅人类如此,其他生物亦然。有史以来,民族意识薄弱之民族,绝难长久生存,终不免惨遭灭亡之命运,求诸历史,更能佐证。

吾人不妨以韩国历史为例。韩国乃单一民族,民族意识极为强烈。自檀君(韩开国君主)以来,至今已历四千三百多载。其间分裂与统一无可避免。对内,分裂与统一不断更迭,直至今日韩国依旧处于南北对峙的局面;对外,自古以来亦曾多次被侵略者强占。

就个人、民族、国家而言,生存即一场没有枪声之争,一场没有宽容、没有侥幸,必须赌命争斗,极为激烈之战争。政治如此、文化如此、商场更是如此。唯有胜者才能生存,人生便是如此。

人类天生爱好和平,却又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如此矛盾之环境中,悲剧自不待言,和平无非理想罢了。在现实世界中,永无休止之斗争,方能确保生存之权利。

论及春秋战国之前,不妨先巡视古代之历史。

尧舜时代乃理想之太平盛世。根据史记记载,尧帝登基于西元前二三九O年一一四千三百七十六年前;韩国今年是檀纪(从檀君诞生那年算起)四三一九年,可见尧帝比檀君早了五十七年。韩国在檀君之前依旧为毫无政治组织之空白时代,而中国在尧帝之前仍有三皇( 天皇、地皇、人皇 )时代,而且三皇时代维持了约三千年之久。可见韩国之历史根本无法与中国悠久之历史相比,

古代地广人稀,即使有争战之意也苦无对手,而人民亦过着和平安定之生活。

民间一直传颂着击壤歌。

当此之时,全世界大小之国约有三百之多,而为政者莫不高呼建设富裕之社会,问题在于人民不见得能享受此等幸福。由此看来,我们得以想象尧帝时代击壤歌所歌颂之太平盛世。

远古时代,民间争颂击壤歌,为供读者参考,谨将击壤歌抄录如下: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唯独在承平之盛世,才唱得出如此逍遥之歌。凿井、耕田----承平永乐之美景,何等悠闭自在。

史记对尧帝时代有如下之描述:

尧帝之生活与人民无异,住在简陋之茅房里。当尧看到饥寒受冻之人或犯罪者,总是与他们一起受苦。他无时无刻不挂念人民之生活。

由此可知为政者与百姓人民为一体。倘若今日有此贤明帝王,或许民众亦争唱击壤歌。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关系,犹如鱼水之关系。鱼失水则亡,而鱼在水中自由自在,不知水之珍贵。人类缺乏空气,分秒难以存活,然很少人觉得空气可贵。

政治之最高理想,无非谋人民自由之生活。故当今每一国之统治者,莫不制定法律以治理国家。

人口增加遂使社会日趋复杂,束缚难以避免,但那些失去价值之法律,则应该完全废除。

如今,国际间大约以国民所得来区别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吾人不妨深思,经济之条件外,先进和落后之区别,是否应以统治者与人民之关系来决定。

此问题暂且搁着,先谈击壤歌吧。相传某日,尧帝微服出巡,想藉此察知民情。他行至市集,见一老者坐于路口,一面以土块敲地打拍子,一面唱着击壤歌。尧帝听完之后,喜悦得很。

“帝力于我何有哉!”从字义而言,此话有轻视君主之意,按古法,早该处以叛逆之罪。

尧帝闻之非但不怒,反而欣然有喜色。由此可知,尧帝不愧为贤明圣君。

尧称帝五十年,力行德政。他自知儿子平庸愚昧,才干不足以治国,逐将帝位传给贤能----舜,此等胸怀绝非常人。通常人一旦登上权力之颠峰,即令牺牲一切亦不愿放弃,此种例子不胜枚举。而尧不囿于私心将天下传给自己子孙,反而由贤人舜来继承,此等见识何等不凡。

尧帝时代文化亦可观,例如:烂柯故事之围棋即尧帝时发明。

尧之后舜亦是贤君。舜就帝位之后,每日天亮便在田里耕种,到河边垂钓,怠惰之市民受感化而勤奋耕作。

舜建都于山西平阳。黄河每到夏季经常泛滥,人民困苦不堪,舜遂派贤臣禹负责整治黄河,结果黄河不再为患。此四千多年前之治水工程或可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早治水工程。

舜有子商均,但亦仿效尧,将帝位传给治水有功之禹,

禹承帝位,改国号夏,专心治理国家。

禹有三子:启、宰、罕,个个贤明。

禹九十多岁时,身染重病,便召群臣至床前。

“吾死之后,帝位务必由贤明之伯益继承。群臣一听莫不讶异。“王有三子,皆称贤明,何以不由他们继承而另选他人?”

禹摇头道:

“天下非吾所有。虽然诸子贤能,若吾开先例,帝位私传于子,恐将来成了家天下。为防患未然,帝位务必传给贤能之伯益。”

伯益无意即位,他认为帝位应由先皇之子继承,遂隐居箕山,不问世事,从此失了踪影、

禹之长子启登基称帝,开创了世袭制度。

启无视父亲之遗言而称帝,地方诸侯非常不满。

结果尧舜禹三代盛世,逐渐没落。

贤面之启一面力行德政,一面让地方诸侯了解自已继承王位之苦衷,因而在位之时,尚称安定,并无重大事件。

启临终前,将王位传给子太康。

诚如禹所忧患,天下已非众人共有。

诸侯之不满日甚一日,各自拥军欲谋夺帝位,从此各地乱事纷起。

统治者为保帝位,更需供养庞大之军队来压制诸侯之作乱。

夏王朝相传至第十七代君王桀,终于面临了败亡危机。

美女与佞臣是夏桀亡国之主因。桀宠信奸臣赵梁,朝中贤臣残害殆尽;此外,桀又宠幸妹喜,从此日夜宴乐,荒淫无度。

桀为了取悦妹喜,在宫内大兴土木,建筑琼宫瑶台,于是劳民伤财,生灵涂炭。

桀在宫外挖了一个大池,池上浮着五色玲珑之凤凰花舟。池内注满酒,当时人称酒池。不但如此,桀又在池边之树挂满肉块、肉干,以便和妹喜游池时,随时享受佳肴美酒,时人称之为肉山脯林。后世常用之“酒池肉林”,亦由此而来。

君主不勤国事,奢侈淫乱,广招民怨,焉有不亡之理?

成汤深知夏桀无道民心怨愤,遂以今之河南为根据地,率一万五千人讨伐夏桀。

夏桀大失民心,宫内外数千名守兵各自奔逃,竟无一人肯为君王效命。

结果桀在官内自焚,时当三千五百多年前,历经四百五十多年的夏王朝终于被新王朝殷所取代。这是史上第一个以臣杀君建立新朝的先例。

新王成汤非常贤明,他深知若要确保帝位永固,第一要民心归附,第二要怀柔地方诸侯。

汤王一登基,便宴请四十六诸侯,并要诸侯辅佐他治理国事。此外,他开仓禀,账百姓,使久为虐政所苦之民众得以安居。凡此种种,民心与诸侯莫不归顺汤王。

成汤任用贤臣伊尹为相,实施善政。一天,汤问伊尹:

“古言,朝廷应有三公九卿与大夫列士,但到底该任用何种人才?”

伊尹拱手长揖道:

“三公要能通天道,九卿要能通地道,大夫要能人事,列士则要明法度。这些人集于一朝,则国必强盛安定。”

“寡人不德,请卿为社稷着想,替寡人寻求人才吧。”

从此汤王帝位巩固,亦奠定了殷王朝之基楚。

然而由盛而衰,由兴而亡,乃是自然界不变之定律。殷朝对内施善政,对外伐犬戎,一直传了二十九代两百多年,传到纣王,始露亡国之兆。

商纣一如夏桀,亦是好女色之暴君。为了群悦美女妲己,在宫外五里之南阳社,建一个高约一千尺之高台,以金银宝玉为瓦壁,园中种着奇花异草。忠臣费仲三次进谏,纣王非但不听,甚至处死费仲。

百姓不堪暴政,纷纷携家带眷逃往邻国。

由此看来,殷之灭亡为期不远。

那时,统治岐山( 陕西省 )之西伯侯姬昌聪明勇敢,击败入侵之蛮族,境内之人民过着祥和之生活,四方之人纷纷投归西伯。

某一晚,西伯侯得一梦,梦见自己独自端坐殿阙,突然东南方现一熊,行至面前,未久,文武百官向他朝拜。惊醒之后,方知原是南柯一梦。

西伯侯遂命谋士宜生为之解梦。

宜生喜悦非常,答道:

“此梦兆乃主君将有贤人辅佐,顺利登基之吉梦呀。熊是聪明之动物,梦到熊表示主君将得贤臣辅佐;而百官拜服御前,不就表示主君将率群臣吗? 既然熊在东南方出现,不如往彼方寻找。”

“梦无非梦罢了,何可出此大逆不道之言?”

“纣王之暴政已失民心,此时乃图谋天下之大好时机,主君若无心天下亦无可厚非,明天往东南方寻贤人又何妨?”

西伯侯见纣王残害人民,亦非视若无赌,内心亦曾计划推翻纣王,施行仁政。

次日,西伯侯与宜生遂一同前往东南方狩猎。

不久在沼泽旁,闻得四、五个钓者歌曰:

忆昔成汤扫桀时

十一征兮自葛始

堂堂正大应天人

义旗一举全无敌

往今六百有余年

祝纲恩波将竭息

悬肉为林酒作池

鹿台积血高千丈

西伯侯闻之大为吃惊,因为此歌叙述成汤伐夏建殷之事,也暗示建立新朝之时机已到。

“此歌何人所教?”

西伯侯不胜讶异,遂问其中之老者。

老者道:

“此歌乃从一八十岁白发老翁之处学来。”

“此为何人?”

“此人行径殊异,垂钓不用钓钩,亦不用钓饵,钓了一生,未曾钓过鱼。”

西伯侯和宜生听了很讶异。

“诸位可知此老先生之居所?”

“他一向在十里外之磻溪渭水畔,两位可往彼处寻找,或许此时正在河边垂钓。”

宜生对西伯侯道:

“彼所言之白发老翁大概是主君寻求之人,不如速去渭水,一瞧便知。”

两人赶到磻溪,寻不着那位白发老翁,只听得一个钓者在渭水畔唱道:

春水悠悠春草奇

金鱼未遇隐磻溪

世人不识高贤志

看作溪旁老钓矶

歌词意味深长,西伯侯遂问那位钓者:

“此歌何人所教?”

“此乃从隐居于渭水畔石室之八旬老翁处学得”

两人即刻去寻找渭水畔的石室。

果然河旁有间石室,但入口杂草丛生,似无人居住。

两人上前敲门,结果一小童应门而出。

“请问主人在否?”

“我家主人今晨上山采药,约三天后返家。”

除了三天后再来,亦别无他法。两人又问小童:

“闻说你家主人钓鱼从不用钓钩,因而从未有鱼上钩,此事可真?”

小童笑笑,答道:

“我家主人不钓鱼而钓岁月。”

“钓岁月?”

此话寓意颇深,想必是一位隐居的贤者。

河畔柳树树荫下立着一支钓竿。西伯转身欲离去,见到这支无主的钓竿,有感而发,遂作一首诗交给小童。

求贤远出到溪头

不见贤人只见钓

一竹青丝垂绿柳

满江红日水空流

三日后。

西伯侯又来到了磻溪。此时渭水畔坐着一位童颜白发老钧翁,望着悠悠流逝的河水,唱道:

西风起兮 白云飞

岁已暮少,将焉为

西伯侯向前走近。老翁依然吟唱不绝,似乎未曾发觉西伯侯。

唱完之后,西伯侯双手扶地向前跪拜。

“晚辈乃西伯侯姬昌。纣王无道,生灵涂炭。晚辈虽有心救生民于水火,只可惜心有余力不足。今日特来此地,求贤人助晚辈,共谋大计。

白发老翁急忙扶起西伯侯道:

“在下不过渭河河畔区区老钓翁,有何远见? 既然伯侯大人谬赏,不惜屈尊下问,只好略抒愚见。”

“晚辈谨聆听先生高见。”

白发老翁端坐西伯之前,道:

“当今三分之二民心归向西伯侯,此时乃伐殷建新朝之大好时机。”

“有何良策?请先生明示。”

“图谋天下有两种方法:一是即刻兴兵攻打纣王;一是隐忍自重,广施仁德,等待时机来到。”

“先生以为何者优,何者劣?”

“吾取后者。”

西伯侯非常欣喜,又问道:

“何以选后者?”

白发老翁沉思着,片刻之后言道:

“此时兴兵讨伐,难以全面获胜,”

“先生所谓之全面获胜,有何意义?”

“第一,名义上,侯伯大人依然是殷王朝的臣子,此时攻打纣王,难免犯了以下犯上之罪,即使讨伐成功,也无法竖立大义之旗,难服民心呀。”

果然是贤智的见解。

西伯侯感叹的点点头,再度开口:

“另外一个理由是什么?”

白发老翁沉思了一阵,说道:

“虽然纣行暴政,然廷仍有很多贤臣名将,殷的军力依然强盛,此时兴兵,并无胜算,若想成就大事必须等待时机。”

他的神情仿佛天下大势早已在他的掌握中。

西伯听完感叹不已。

“先生颇有见识,然而所说之“时”,究竟是何时,请先生赐教。”

“春、夏、秋、冬四季轮替,此乃天地运行之定理。世事皆应天理而行。时机不成熟就出兵,徒然招致失败。犹如怀胎必须十月,其理同一。”

白发老翁仰视长天笑答。

西伯侯为一时羞愧,不禁低头致歉:

“晚辈不德,太性急了。”

“人民备受苦痛,侯伯大人当然心急,然而越心急,越该隐忍自重,仔细策划才能一举成功。”

白发老翁沉默片刻,遂平静地说道,

“纣王荒淫无道,终将自取灭亡。侯伯大人现应广施仁德,等到殷亡的前兆出现,即可高举义旗,如此一来,顺天应人势必成功。”

“先生教诲,晚辈谨记在心。”

西伯侯拱手长揖表达感谢之意。

稍微踌躇之后,突然开口:

“晚辈愚昧,可否请教先生大名?”

白发老翁笑笑,回道:

“侯伯大人只要知道吾乃荒野中八十老翁便成了,姓名又有什么意义?”

西伯侯叩头再求:

“先生这么说,太谦逊了。晚辈定依先生指示,广施仁德,拯救苦难人民,请先生务必告示尊姓大名。”

白发老头终于点点头说道:

“侯伯大人既然如此诚意,又怎能再隐瞒。蔽姓姜,名吕尚,别号飞熊,人人称我“姜太公’渭水河畔垂钓八十余年。”

别号“飞熊”!西伯侯眼前一亮,突然想起数天前熊在梦中出现之事,又惊又喜。

“今日之会,定为天佑,请先生助晚辈完成大业。”

“侯伯大人言重了。吾乃无用之老者,承蒙大人谬赏,吾将竭尽所能。”

“晚辈欲请先生共往岐山,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好,恭敬不如从命。不过,有一事必须言明。”

“何事?”

“侯伯大人一直以晚辈自称,到了岐山之后,我们之间就有了君臣之义,请不要再以晚辈自居。”

“晚辈怎能以君臣之礼对待先生呢? ”

“要共谋大事,就不能失去君臣之礼。朝纲既乱,如何成事?”

姜太公面如秋霜,严峻地说。

“既然先生如此诚意......”

回到岐山后,西伯侯特封姜太公为“镇国大军师”,并赐号“太公望”,内政由姜太公全权掌理。

太公望吕尚并不希望位居高官厚绿。

“臣惶恐。假使殿下不容许臣施行几项基本政策,臣将不敢高居军师之位。”

西伯侯一听,立刻正襟危坐。

“我那里不容许呢?请先生明示。”

“要治理国家,必须做到三点。第一、敬天;第二、爱民;第三、广结贤士。”

“能做到此三点,国家将如何? ”

“王者,使百姓富足;霸者,使军人富足;更次者,官僚自足;最下者,只求自己享受。有志天下的人,应牢牢记之。”

“军师之言甚是,我一定努力为百姓谋幸福。请军师代掌国政,治理国家。”

于是西伯侯大开仓禀,将粮食账济挨饿受冻之百姓;同时广征民兵,由姜太公在阵前实施严格的军事训练,不到两、三年,天下民心尽归西伯侯,军力方面,亦无人能出其右。

另一方面,暴君纣王犹不知局势已有变化,仍旧和姐已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数年后,在姜太公辅佐之下,西伯侯终于讨伐纣王,建立周朝。

殷延续二十九代,建国六百四十年,犹如朽木一般,朝夕之间便灭亡了。

殷商有两位忠义之士,即伯夷与叔齐。

伯夷和叔齐认为西伯侯以臣伐君大逆不道,于是立誓不食周聚,双双隐遁首阳山,仅靠采掘为生,结果饿死在首阳山。

国家灭亡之后,常有很多悲剧。首先看看韩国古代的历史,乐浪国亡国之时,乐浪公主和好童王子的悲剧(约在一世纪前半,乐浪公主将丈夫----国的好童王子一一引入城内,自己则被父亲处死 );百济将亡时,三千官女投身白马江;新罗的麻衣太子,听到国家投降的消息后,死于金钢山。殷朝也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悲剧。

姜太公在灭殷建周之大业中,是个重要的人物。究竟他是何等人?

姜太公是个精通天文、地理、兵学、易学、人相学的旷世奇才。

他能预知天下大势,活了一百六十年,早就预知八十岁以后才能完成大事业。

因此前八十年之岁月,专心研读各类书籍。钓鱼无非消遣,不是为钓鱼而钓,他的钓竿既无鱼饵,也无钓钩。

小童曾云:“我家主人不是钓鱼,而是钓岁月,”三千年后我们称钓鱼者为“太公望”亦由此而来。

姜太公不仅是建立周朝之功臣,军事方面,亦留下六卷兵书,名为“六韬”。六韬比孙武之“孙子兵法”早了五百年左右。“六韬”对孙武著“孙子兵法”有些影响。

西伯侯在周建朝之前即病逝,由长子发继立,即周武王。

周武王智略超群,平定天下后,建都镐京,即今西安。

为了巩固国家基础,实行封建制度,遂将全国分封为七十一侯国。

其中,姜太公以建功厥伟,封于齐(今山东省一带),其余皆分封王室亲戚。

所谓血浓于水,为加强统治,求国家安定,有什么比血肉之亲更值得信任呢?

除齐外,七十侯国最后只存晋、赵、魏、宋、鲁、卫、燕、郑、蔡、曹、陈、杞、楚、秦等十六侯国。

除南方吴、越之外,实际上,周已统一中原。

姜太公封为齐侯之后,赴任途中发生一件出人意料之事。

话说姜太公率领数千名护卫前往齐国,途中突有一妇人挡路,无礼的高声喊叫,想见齐侯一面。

领头的卫兵非常讶异,喝道:

“快滚!何方疯妇也想见齐侯?”

兵士百般驱赶,然而那妇人拚命挣扎,吵着要见齐侯。

前面之骚动,使整个队伍为之停顿。

“何事扰嚷?”

姜太公在车内问卫兵。

“有个妇人挡在前头,不肯离去,非要面见大人不可。此刻兵士们正在赶她,因而喧闹不休。”

“何以要赶她? 想见我!就带来见我。”

“那妇人是个疯子。”

“难道她会无事想见我吗? 别多嘴,把她带来。”

太公严厉地斥骂。

卫兵急忙将妇人带到太公面前。

妇人行到车前,突然扑地一声跪地痛哭。

太公温和地说道:

“别哭了,拾起头来,何以你想见我?”

抬头相视的瞬间,姜太公大为惊异。

原来那妇人即当年弃他而去的马氏。

姜太公感慨地闭上双眼陷入沉思......。当年为求马氏留下,低声下气地不知磕了多少次头,而她却说:“和你这种人在一起,没有前途。”遂掉头而去。

三十年后之今日,姜太公受封为齐侯,今不同昔,她又回头找太公。

“为什么你要见我?”

姜太公之语调非常温和。

那妇人踌躇着说不出话来,最后抬头看看太公,说:

“昔时我误解你,做了许多错事,如今我知道你是大人,想回到你身边一起生活。”

姜太公以怜啊的目光,默默的看着面前的妇人。回头命令卫兵:

“端盆水来,放在这妇人面前。”

不久,妇人面前放了一盆水,姜太公对马氏说:

“将水泼掉!”

马氏不明究理,只好照着话做。

“再将水收回盆内。”

“什么? 泼出去的水怎能收回??

“不错,就是这句话。过去的日子不会再回来。忘了我,回去吧!”

马氏听了,终于转身离开。“覆水难收”就是这个典故。唐李太白诗日:

西落不上天

水覆难再收

这首诗就是根据这篇故事而来。

周朝历代君主英明贤明,各诸侯忠心王室,所以三百年间安享太平盛世。

直到第十二代君主幽王即位后,宠爱褒姒,周朝国运便渐渐衰颓。

褒姒是私生女,丽质天生,赢得幽王宠幸。

忠臣杨伯上殿哭谏:

“夏亡于妹喜,殷亡于妲己,大王应引以为鉴。”

然而忠言逆耳,幽王大感不快,当下处斩杨伯,反而听从奸臣石父之言,废申后,改立褒妙为后。

褒妙是个冷漠不爱笑之女子。

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召见石父曰:

“寡人想看看王后的笑容,卿可有妙策?”

奸臣石父那会顾虑国家,只一味逢迎幽王,便说:

“大王想博王后一笑,并非没妙策。”

“什么好办法,快说!若能得王后欢欣,当赏千金。”

“谢大王。先王为巩固都城,从京城四围至各诸侯国间,每五里设一烽火台,一旦点燃烽火,各路诸侯便立即赶来救援。自大王即位以来,天下承平,未曾点燃烽火。若今晚燃起烽火,各地诸侯定会赶来。等他们发现是一场虚惊时,一定有趣,王后看了必然会笑。”

昏庸的幽王竟对如此奸计表示佩服:

“妙计!妙计!今晚高燃烽火,寡人要和王后到望楼看好戏。”

朝中大臣急急进谏:

“若点燃烽火,愚弄诸侯,一旦危急存亡之时,诸侯就不会赶来救援,那时如何抵御外敌?”

昏君幽王怎听得进此忠言?

当晚,烽火高燃。

远近诸侯连夜率军赶至都城。褒在望楼坚看到这番情景,不禁拍手大笑。

受愚弄之诸侯,气忿忿地返回领地。

其中离都城最近的诸侯是废申后之弟申侯伯。申侯伯因姊姊被废之事,无时不想除去奸臣石父。

因此之故,申侯伯亦成了石父眼中钉、肉中刺。一天,石父向幽王进言:

“臣闻说申侯伯因申后被废怀恨在心,意欲谋反。大王应趁机除掉申候伯,以除后患。”

幽王果真大怒,计划率大军讨伐申侯伯。

申侯伯得知之后,问大夫吕章。

“听说幽王将兴兵攻伐,该如何是好?”

吕章回答:

“虽吾国兵力无法独立反击大军,但亦不能坐以待毙。所幸隔邻犬戎军力强大,可向其请援。”

无论如何,必须先借蛮族之力除掉暴君幽王和奸臣石父。

申侯伯遂亲书请援。

犬戎原就虎视眈眈窥视周王朝。这下得了机会,便派五万精兵与申侯伯会合,决定先下手奇袭,把王城层层包围。

幽王急忙点燃烽火,向诸侯请求救援。

烽火高燃,被愚弄的诸侯却不出一兵一卒。

蛮族涌入京城。最后幽王和褒姒决定从后门逃出,然而在后苑遇上申侯伯带兵赶到。

“啊!申侯伯快救寡人!”

申侯伯那肯应允。

“昏君亡国,有何面目见人!”

遂一刀斩掉幽王之头颅,迎面赶来之褒奴亦难逃一死。

蛮兵到处烧杀抢劫,都城付之一炬。

近都城之秦、卫、郑等诸侯各率十万大军赶到。

最后拥立宜臼为王,是为平王,恐蛮族再度入侵,遂迁都洛阳,平王东迁后之周朝是为东周。

事实上,东周已名存实亡。

从以上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史,可以概略地看到每个国家灭亡的共同点。

尧、舜、禹尊重民意行仁政,后人称之为圣君。而夏、商、周之兴起,也是由于有贤能爱民之君主。

暴政终将灭亡。

女色和奢侈是三朝亡国之主因。

夏杰宠妹喜,商纣爱姐已,周幽王因褒奴而荒废国事。

荒废国事、沉溺女色、浪费奢侈,国家焉能太平无事?

自古以来,沉溺女色而亡国之例比比皆是。夏商周之外,楚霸王项羽宠虞美人,唐玄宗宠杨贵妃等皆是。

一笑倾人城。无论中外,因女色亡国的例子简直不胜枚

举。

幽王被杀,诸侯拥立宜臼,但王室威信尽失,各诸侯不愿接受天子的控制。于是储备国力,欲掌握霸权。

其中郑、宋、曹、晋、齐、陈、楚、鲁、燕、卫、秦等十二诸侯国先后结为同盟,诸侯之野心,日益猖獗。

东周王室已名存实亡。诸侯为争霸权,相互争战约五百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战国时代。

天启江山册女特警穿越:带四小只炸翻古代钱权巅峰:从打造千亿世家开始算命的说我有两条命快穿:是绝色撩机宿主啊锦关城雄才将略综漫:不务正业的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