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佛道儒(1/1)
承始十八年,九月二十七。
月上枝梢,夜色朦胧,连绵雨季终于渐渐消失。盛京城里万家灯火齐明,空气中带着丝丝凉风,大街小巷,难得热闹起来。
今日是那位太祖皇帝陛下大寿之日,盛京无宵禁。
那座整个城池最高的建筑——钦天监。
登高远望的老道人盘膝而坐,眉头紧锁,在他身前,共计七七四十九盏烛灯长明。
这位实际上单论辈分不输于如今道门掌教的老道人双手掐诀变换,透过夜幕,窥探星陨,可随着手印越发繁琐复杂,老道人的面色也越来越难看。
“噗,”突然,老道人身形一颤,身形瞬间枯萎几分,猛的吐出一口鲜血,身前长明灯瞬间全暗。
“师父。”童子上前。
“怎,怎么可能?”
老道颤颤巍巍,断断续续的说道:“取笔墨来,我要呈予陛下。”
宫中大宴,秦太祖满脸醉意,突然,他身边的大监匆匆而来,趴在他耳边说了句什么。
帝王便起身离开。
群臣面面相觑,还是那位大监说道:“陛下身体不适,暂去休息。”
御书房中,帝王负手而立,哪还有一丝醉意,面色威严的望向那跪着的小道童。
有些不可思议的道:“你是说监正死了?”
当今陛下重儒轻道驱佛,连带着这在前朝地位尊崇的钦天监都不受重视,这小道童还是头回见到帝王,不由全身颤抖。
泪流满面的悲伤道:“师父闭关时心有所感,于是登楼,以寿命夜观星象,在写下这几个字后,便仙逝了。”
一旁的大监接过其手中字条递给帝王。
秦太祖展开一看,面色骤然一变,随即大怒道:“一派胡言,你们这群道士,妖言惑众,瑜玮。”
一旁的大监急忙上前:“奴才在。”
“传旨,钦天监监正玄黄道人妖言惑众,死有余辜,其弟子与其同罪,着流放廊庭。”
小道童面如死灰,拼命磕头道:“冤枉啊,陛下。”
自有侍卫将其带下。
房中,帝王面色难看,突然将那字条扔入火盆中,等其燃烧殆尽,才舒缓眉头。
突然指着那灰烬朝瑜玮大监笑道:“朕之天下,岂由天定,你说这些道士该杀不该杀。”
瑜玮大监五体投地,恭敬的说道:“陛下圣明。”
惊鸿一瞥,他只隐隐约约看见其中两个字——“国倾。”
西漠,又名西佛故土,从名字上就透露出一股子荒凉苍凉的味道,放眼望去,除了万里黄沙,就是随处可见的寺院。当年太祖灭佛,焚尽中原四百八十座寺庙,无数僧人西行。
毗邻大秦边境。
一位苦行僧模样的年轻和尚,救起了几位在大漠中遭遇风沙的商队,在他们的感激中继续前行。
直到一只苍鹰跌落在他面前。
“阿弥陀佛,贫僧救了那些施主,却不想害了你”。和尚双手合十,满是懊恼。
原来这只苍鹰一只在云层跟着那支迷路的商队,只等他们死去,便可下来觅食,没想到他们被和尚所救,苍鹰太久没有进食,就饿晕过去。
摸摸僧袍,才发现自己的干粮早就给了那些商队,于是犹豫片刻,将自己的手臂递了过去。
“苍鹰啊,是贫僧害了你,所以只能请你吃贫僧的肉了。”
苍鹰大概是饿极了,也不顾眼前和尚是不是疯子,抬起利爪就撕咬起来,瞬间,手臂血肉模糊。
和尚面色如常,只是抚摸着苍鹰的头,眼神温柔:“慢点吃,慢点吃。”
终于,苍鹰吃饱了,振翅扶摇,歪头望了眼和尚,飞入了云层。
左臂已经可见森严白骨的苦行僧从僧袍上扯下一道布,将其紧紧包裹住。
就仿佛没事人一般顶着风沙朝中原继续前行。
一处云雾缥缈的山,就如同传说中仙人所居的洞天福地,一头白鹤,双翅张开,便有三人之高,依稀可见,鹤身有人盘坐其上。
道门九脉十七峰,峰峰入云海,以群星拱月的姿态围绕着那座太清殿。
落在最高的那座峰上,一个堪称“童颜鹤发”的年轻道士,脚步轻点,飘然落下。
“见过大师兄。”周围弟子都恭敬行礼,眼中带着敬畏。
被道门寄予厚望的年轻道人点点头,独自走进那座大殿中。
在那里,如今道门辈分,修为最高的几位早早的便等着了。
“弟子忘机,见过掌教师尊,见过诸位师伯。”
“破入洞明了?”
“侥幸破境。”年轻道士不卑不亢。
“以后得称你一声真人了,不愧是我道门千年难遇的天才,修为倒是超过我们这些老家伙了”。一位身穿蓝素色道袍的女子笑着说道。
“愧不敢当。”
那桩陈年旧事咋使的这孩子如此沉默寡言了,道姑好像想再说些什么。
“行了,”大殿中央,那位仙风道骨,须发皆白的老道人终于开口,望向自己这得意弟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忘机,你既然洞明,便去一趟中原。”
“弟子遵命”。没有问原因,年轻道士恭敬一礼,便转身朝殿外走去。
一声鹤鸣嘶哑,当代道门大弟子忘机就此下山去。
殿内,蓝袍道姑有些不解,望向掌教,“师弟,为何这么快就要小忘机下山。”
恍如迟暮老者的老道人竟是那位看着仿佛不过三十的道姑的师弟?
身为当世道门掌教的老人,长叹一声:“大争之年,唯有如此,我道门才有机会重返白玉京。”
沉默片刻,道姑有些心疼的幽幽叹息:“怪我们这些老家伙无用了。”
曾经挑战过那位无敌武夫,被打落境界,才呈现如今这副迟暮老态的老道人安慰道:“怪天不利也。”
大秦宝殊道,青州,晋海学宫。
当今帝王武将出身,登基后却是一反常态,不光做出了驱道灭佛的壮举,关键是对儒生的重用达到了历朝历代前所未有的地步,但说朝堂之上,有资格位列前十排的官员有十之七八的是文人,那位帝王还设立内言台,遍及天下文人上书,更穷极天下之力撰写了一本《秦册》,如今上书治国之策三百条,治民之策八十七条,治世之册十三条。
故,大秦境内百姓皆以考取功名为荣,士农公商,脱离阶级的最高方法就是读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晋海学宫,就像江湖上游侠对那座山趋之若鹜一般,晋海学宫在读书人心中,便是地位超然。
就连在盛京城的那座太学宫都远远不及,毕竟,当今帝王的三皇子都远奔赴青州求学,还有那位主导《秦册》编撰的宰相李相夷便是出自晋海学宫。
可惜,晋海学宫每五年才招一回学生,今年不过第三年罢了,这让许多读书人宁愿自己在家苦读,也不愿去别的学宫求学。只为了等五年一次,来试试能不能拜入晋海学宫,甚至跟在大儒身边求学。
可就在今日,一则消息传遍天下。
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
晋海学宫改为三年一招生。最近的一次就在一个月后。
举世震惊。
无数读书人收拾行囊,早早的便踏上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