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好的开始(1/1)
下楼的时候,林连业是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张纸质文件什么的在看,听见温燕华的脚步声,他才把东西放下:
“阿彦不在家,你一个人也要照顾好自己。”
对温燕华这个儿媳妇,林连业是满意得不得了,这会儿见着她很晚还没吃晚饭,忍不住就关心了一句。
温燕华笑着点头:
“嗯,我知道的,爸。”
她将手里的一页稿纸放在柜子上,这才跟在林连业身后去了餐桌。
应该是知道林连业晚上会回家吃饭,刘大姐做的晚饭比较丰盛,除了一荤两素的菜之外,还有一碗没怎么撇去浮油的鸡汤。
公媳两个年纪虽然相差很大,但有林连业故意搭起的话头,这顿饭倒是没有吃得很安静。
知道温燕华写了一篇稿子想请他看看,林连业一边心里点头,一边迫不及待就想看看。
还是温燕华阻止了他,只是他吃饭的动作明显加快,而不是像刚才那样边说话边细嚼慢咽的了。
吃过饭,他也没等温燕华拿了稿纸递给他,自己就去了柜子边,等他那名警卫将眼镜递给他,他第一时间就坐到沙发看了起来。
林连业这些年见过的文章不少,再说他自己原本就上过学,要不是当初抗倭战争爆发,他也是会留洋的人。
这会儿拿了温燕华写的稿子,就很认真的在读,越读,他眼里的赞赏越浓,一遍之后,他也没放下来,而是看了温燕华一眼,又将目光落到稿子上。
温燕华看了,心里也就有数了。
她对自己的文笔还是有信心的,只是如今能发表的刊物特别少,写下这篇稿子,也是她在看过选出来的报刊之后,确定下来的题材。
只是她虽然对自己的文笔和题材有信心,但那些刊物上能发表出来的文章,又有哪一篇不是精益求精的呢?
其实在现在这样特殊的年代,真的想要走文人这条路,是特别不容易的。
不过温燕华的目标本来也不在此,她之所以现在会想着投稿,也是因为她自己会一直待在京市,至少在司徒彦军校结业之前的这段时间。
那整整两年,她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同志,总不能真的无所事事的成天待在家里吧,给自己找一份早八晚六的工作,能是能,也肯定会很容易,但她却并不想。
早八晚六的工作,好是好,但等她有了孩子,就算有她婆婆或者她妈妈帮着带,对于要给孩子喂奶的她来说还是不怎么自由了。
再有,去依靠林连业或是司徒家的关系找份工作,怎么有自己写文章投稿来得让人羡慕、更有底气?
她才到大院多久的功夫呀,就隐隐约约听到不少嫌弃她的声音了。
想想也挺奇怪,明明她就很少外出,甚至跟她们没有联系,面都没见过呢,也不知道这些人对她哪里来的敌意。
林连业呢,他之所以又看了第二遍,其实也不是因为文稿的文笔,而是其中的内容表达出来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看完后,他也没说话,只闭着眼睛沉吟了一瞬:
“这稿子,你准备投哪里?”
温燕华自然是将自己选出来的两个地方说了,并将自己为什么选择他们的原因也做了总结。
林连业不由地点头,这两个地方的报刊,他也有天天看看,心里对温燕华愈加满意。
显然,这是个非常有思想、有目标的孩子,她也是真的有在认真思考。
他又点头,将手里的文稿递回给温燕华:
“想做什么就去做。”
别的话没有了,但温燕华却笑了,
“谢谢爸。”
能得到林连业的肯定,至少她的这篇稿子在方向上是没错的,那不管这篇稿子最终会不会被退稿,对她来说,都是一个好的开始。
见着林连业的警卫看了看表,温燕华明白,林连业该休息的时间到了,她便站起身准备上楼。
……
再次检查了有没有措辞不当的地方,温燕华将稿子塞进信封寄了出去。
接下来的日子,她便没再待在家里,而是又去了市里的书店,不仅是去买最近的报刊杂志,还去了废品收购站淘宝。
没错,是真的奔着淘宝去的。
要说起来,她的空间里其实是有金银玉器的,不过那都是末世之后,她趁乱收集的一些,不多,且都带着浓浓的现代气息,一看就知道不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她去收购站,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遇上了,她借用异能和空间的掩护偷藏了,然后再找点其他的东西做掩饰,比如现在,她手里就拿着几本高中的课本:
“就这些。”
这家废品收购站里,倒是真的是位看着六十岁的老爷爷了。
温燕华这是第三次来,对每次来只找几张报纸或者两本书的温燕华,他是很有印象的,
“拿走就是。”
不过两三本书,他是真没在意,也懒得上称称重了,直接就挥手让温燕华快走。
温燕华还是留下一毛钱,她不能让这老爷子难做不是,要知道这家废品收购站的工作人员可不止这老爷子一个。
手里抱着书,她也没在市里继续逗留,而是趁着中午还没下班的时间去了蔬菜公司。
不出意外的话,司徒彦又该回家了。
一个星期没见到,她每天忙得都没时间想人家,她不得趁着他回来的时候好好补偿一下人家?
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蔬菜公司也没什么新鲜的蔬菜,依然是土豆萝卜,这些家里都有,她也就没再买。
好在她运气不错,正好遇上新鲜的牛肉到了,还有大概五斤的样子,被她全部要了。
“全部?连骨头这些?”
温燕华扫了一眼筐子里的骨头,大多都是肉剔得干净的牛杂骨,她没嫌弃:
“都要了,只是我也没东西装,能不能把这筐子借我,明天上午给你送来?”
蔬菜公司卖肉这人看了看她,点头应了,还帮她将装着十多斤骨头的筐子搬上了公共汽车。
不提五斤牛肉,就是那筐子骨头,在这个艰苦朴素的年代,就没人见过一次买这么多的。
她也是顶着两辆公车上的人的目光,将这筐子带回了大院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