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神奇的0和1(1/1)
“是的,我只参与了X飞行器后期智能飞控系统的研制。”利柯说道。
“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飞行器不采用纯电动的驱动方式?还要保留燃油发动机呢,那纯电动驱动不是更加的环保吗?”小玉问道。
“纯电飞行器需要强大的电池供电,大大增加了飞行器的重量,而且电池的续航时间没有燃油机效率高,只用一小块电池驱动,实现短暂的旋翼垂直起降,而更长时间稳定的飞行,涡奔发动机更加高效,所以X飞行器才适合采用这种油电混合驱动模式。目前无线传输电力技术只实现了短距离的传送,跑在路面上的汽车可以不用携带电池,或者携带一小块电池,在路上边跑边冲电,充满太阳能光伏板的路面为汽车提供源源不断的电能,而飞行器在空中则距离电源太远,仍然无法实现实时充电,这才是飞行器采用油电混合的根本原因。我们这个世界其实还在使用100多年前的技术,基础物理研究一直没有新的突破,我们看似繁荣科技的背后,其实只是华丽外表而已。”利柯解释道。
正在此时,方铭的飞行器降落在X大厦的停机坪上,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走了进来,利柯和小玉远远的看着方明走了进来,急忙上前迎接。
“方铭先生,你没事吧?怎么看起来那么疲惫?”利柯询问道。
“哦,利柯先生,我的老朋友,你没事就好,我还以为你会遭到不测,于是让小玉去救你。”方铭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小玉在一旁高兴的像快掉下眼泪。
“没事就好,大家都没事就好。”小玉拍着手喊道。
“你怎么知道我出事了呢?鲍勃告诉你的?”利柯问道。
“没有,我自己看出来的,机器人还是没有人类的第六感,即使他们养的演的再像你。”方铭说道。
“鲍勃违反了我的意愿,他现在要做什么事情我真的想不出来。但是他的底层电脑程序协议写着不会伤害人类,我想他不会有什么危险。”利柯说道。
“是的,他没有伤害我,看来也没有伤害你们,那他们要做什么呢?”方铭反问道。
“他们可能是在阻止我们干扰他们的计划,他们限制了我们的行动,但没有对我们进行伤害这一点很明显,至今也没有发现大规模的人类反抗。”利柯说道。
“他们的计划会是什么呢?”方铭思索着。
“来坐下说。”方铭拉着利柯的手走向沙发,两个人促膝长谈。
“老朋友,我的时日不多了。”方铭哽咽道。他的眼里依然看到了光粒形成的光流,眼泪不禁从干涸的眼睛中滑了下来。
小玉赶紧从口袋里掏出纸巾,给方铭擦去眼泪。
“好了,不哭了,不用怕。”小玉安慰着方铭,他认为老年人想到了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伤心落泪是正常的,至于近来经常说自己看到光,小玉有种不祥的预感,所以她经常督促方铭进行意识移植手术。方铭的肉体已经接近了生命极限,虽然方铭大部分意识资料都已经拷贝下来,只剩下最新的没有拷贝,即使最新的意识拷贝下来,也可能没有什么作用。小玉认为,方铭现在这种状态的意识是模糊的和混乱的,没有作用的意识。
方铭之所以没有着急进行移植,是因为他认为一旦移植之后就会变成机器人,再也看不到眼前这种神奇的景象,方铭认为看见光粒是他人生中最神奇的经历,他越来越喜欢这身肉体。可是他现在对周围人说,他看到了光粒,人们都会认为他是老年痴呆、精神恍惚。
“老朋友,我最近看到了光,一粒一粒晶莹的光粒。”方铭还是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
小玉赶紧接过话来,向利柯摇了摇头说道:“方铭先生最近老是说看到了光,我很担忧,可能是老人家精神有点恍惚,利柯先生,你不要介意,我经常告诉他不要多想。”
利柯摆了摆手,阻止了小玉的话,请方明继续说下去。
学电子物理专业的利柯敏锐的意识到,方铭所说的光一定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老朋友,你请说,我相信你看到的光。是什么样的光?光从哪里来?”利柯诚恳的问道。
“那是一种有意识的粒子,它把人与人之间联系起来,包括死人。”方铭缓缓地说。
“有意识,你说这些微小的光粒有意识?”立刻的脑子嗡的一声,就像穿越时空隧道一样,意识让他回到了许多年前,那时他还是一个年轻人的小伙,一个正在大学学习计算机的英俊小伙。
利柯喜欢计算机,是因为他觉得计算机非常神奇,计算机的底层逻辑是二进制,所有数字数据都会转变成为零和一,而简单的零和一通过算法,却能变成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就好像一开一关,开开关关,简单的动作却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老师在上课时曾经让利柯做一个实验,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利柯直观的知道计算机是由简单的数字组成。老师告诉利柯让他拿着放大镜仔细的观察家里的老式电视机的屏幕,让他知道再无论多么复杂和色彩丰富电视画面,都是由简单的色块组成。
利柯仔细的观察电视的画面,放大镜里的图像渐渐变大,当放大镜接近电视屏幕时,电视上的图像已经看不清楚原来的模样,只能看到大幅的色块不停的变换跳动,当放大镜继续接近色块,只见变换的色块里面是由一小块一小块的竖条长方形的色块组成,当放大镜继续靠近电视屏幕,利柯盯着其中一小块色块,目不转睛的看,小色块在利柯的眼睛里逐渐变大,专注的利柯让小色块充满了他的眼球,变成了大色块。这块色块不停的变换着颜色,色块似乎分成上中下三个区域,由红、黄、蓝三元色组成,这些色块不停的调整着自己的亮度。有时明,有时暗,有时红黄两块很亮,蓝色很暗,通过三元色的调节变换着各种各样的颜色。这些小色块的调节正是计算机中的零和一编程的计算机语言所控制。当一串串零和一输入电脑屏幕时,色块就根据指令哒哒哒的显示出各个小色块的亮度,从而形成了变化出多彩的图像。
每秒24张连续的图像逐帧播放就形成了电视动态画面,利柯对这种神奇的现象非常感兴趣。他曾经有过这样的思维游戏。如果简单的零和一能够组成如此丰富多彩、浩瀚无际的网络世界,那么人类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会不会也是有简单的东西组成的呢?利柯所认为的组成的物质的简单东西,并非指的是原子论,而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老师在课上讲述了一段二进制于中国文化的渊源:
1679年3月15日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发明了一种计算法,用两位数代替原来的十位数——二进制。
1701年莱布尼茨写信给在北京的神父Bouvet(中文名字白晋)告知自己的这项新发明,希望引起他心目中的“算术爱好者”康熙皇帝的兴趣,白晋惊讶地发现组成《周易》八卦的阴阳爻与二进制的“0”、“1”非常相似。
而这种符号在中国已经存在了7000年,这两个符号分别由一条直线代表阳爻和两条短线代表阴爻,即“一”和“——”,这是中国最著名大概也是最古老的书《易经》的基本组成部分。这本书最早主要是用于占卜,里面两个符号可以理解分别代表的是或否。莱布尼茨对这个相似也很吃惊,和他的笔友白晋一样,他也深信《易经》在数学上的意义,他们深信古代中国人已掌握了二进制,并在科技方面远远超过当代中国。
1687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其中共有13页对伏羲八卦图做了介绍,书中配有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及文王64卦图。而值得一提的是,在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及文王64卦图中,在相应的卦象上,都有阿拉伯数字1到64,而在莱布尼茨的二进制中,通过零与一引申就可以表示出一切数字。如000、001、010、011、100分别代表0至4这几个数字。而在《易经》八卦中,通过阴阳引申就可以表示宇宙万物的原理,如果把阳爻看做0,把阴爻看做1,所有卦象于是也可以看成0和1的组成,比如坤卦就是0000000,乾卦就是111111,大有卦就是111101,伏羲图的六十四个卦象,也正好看做二进制算术从0到63的数字。
二进制的发明意义不仅仅在于与中国古老文明相联系,其真正意义在于是着眼于未来文明与科技的划时代标志。莱布尼茨的时代无法想象在IT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整个21世纪,人们所采用的基本构造原理依旧是17世纪末所设计出来的一个标准体系,而其理论精髓却还是要追溯到7000年前的中国古老的《易经》。从这个意义来说,《易经》是远远超越于产生时代的“不可思议”的先进理论,不仅创造了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互联网世界,更将创造我们即将书写的未来文明。
利柯在大学期间学到关于中国《易经》与计算机世界的关系时,不禁感叹道:《易经》可能不是来自于地球,他认为可能是来自于某种外星生命留下来给地球人的秘籍,刚好被中国人发现。因为他从古籍中了解到,易经来源于《河图》、《洛书》。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记载,黄河曾经出现一匹龙马,龙马身上有星星组成的图案,而在洛水有一只神龟,龟背上也有类似的图案,圣人看到了河出图洛出书,于是推演出易经八卦。至今几千年来仍然对后世有所启发,阴阳可以预测吉凶,二进制可以创造出虚拟世界。而我们的现实世界是不是也是虚拟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利柯的脑中。而当老师讲述量子双缝干涉实验时,利柯的内心再一次受到震撼。
那一个夏天的午后,计算机系的学生昏昏沉沉的听着老师讲述着汇编语言,利柯前边的同学睡到了一大片,利柯也使劲的睁着自己沉重的眼皮,午后的阳光慵懒的照着窗台,课外的知了声就像一曲悠长的催眠曲,树叶摇曳着的光影在课桌上来回晃动,没有空调的教室吹进窗外的自然风,使学生更容易犯困,老师看到讲台下这班昏昏沉沉的学生,他没有感觉到生气,而是在思考着自己课程是否太枯燥,确实讲计算机汇编语言是一门非常枯燥的课程,老师在想如何让课程变得有趣,即使讲的内容与汇编语言无关,也不会浪费这一个钟的时间。
“同学们,既然大家那么困,今天的课程就不讲汇编语言了。”老师缓缓的说。
同学们听到老师不讲汇编语言反而来了精神,纷纷从趴着的姿态变成了坐立姿势,好奇的猜测着老师到底要讲什么。只见老师的语速变得很缓慢,他在嘴里慢慢的挤出了几个字:“量子双缝干涉实验”。
同学们顿时来了兴趣,纷纷打起精神。
“同学们,世界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老师的目光望向远方,似乎可以穿过天花板,看见无边的天际。
老师似乎有所准备,他按动了一下PPT,投影布上出现了一张图片,下面写着1927年10月24日,第五届索尔维会议。
“这是物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会议,与会27人中有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次会议与会人员的阵容可豪华可谓是历史空前,其中就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普朗克、爱因斯坦、薛定谔、波尔、泡利、海森堡、居里夫人、迪拉克、康普顿、德布罗、洛伦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