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了解火器(1/1)
太庙一片肃穆。
纸钱翻飞,白幡林立。人们头缠白条跪伏于地,法师吟诵金刚经超度亡灵。
一名太监手臂搭着浮尘,双手拿着圣旨,大声宣旨,“大将军曹文诏,乃勇武忠贞之士,大明之栋梁……数十年战功卓著,北拒鞑子,内剿流寇,……然被流寇包围,以寡敌众,不幸罹难……朕心甚悲,哀我大明失一猛将………追封曹文诏太子太保,左都督。其侄曹变蛟,骁勇善战,屡立功勋,擢升参将……在太庙为文诏立牌,享后世之香火……”
曹文诏的祭祀在太庙举行,由次辅温体仁主持,将其牌位立在太庙,其后事可谓荣耀至极。也可以想象到,曹文诏在崇祯眼里是多么重要。
……
祭祀完毕,曹变蛟循例进宫谢恩。
紫禁城武英殿。
崇祯躺在靠椅上,微阖双目,静听王承恩的汇报。
王承恩拿着几份去年的奏折,“……三月,杨易从辽东逃难至永平……受山贼胁迫,杜撰鞑子宝藏,阴差阳错之下引诱出鞑子细作,出谋划策,协助锦衣卫、东厂联手围剿鞑子细作,将永平一带鞑子细作连根拔起。当时的锦衣卫百户陈麟见其有勇有谋,故让其加入锦衣卫……杨易在双山办养殖场,规模之大,令人惊叹,将永平一带肉价打压下去……十月,杨易奉命追回商队物资,杨易不负众望,协同曹变蛟、吴三桂夺回物资,圣上大喜,晋升其为锦衣卫百户……不知何故,杨易又被永平卫所升为百户。让其身兼锦衣卫和卫所百户。我大明立国以来,从无此例……受户部郎中黄佑所托,携带大量副食入京……”
这是崇祯第一次正视杨易,也不怪崇祯,没想起杨易何许人也。偌大的帝国,无数繁杂事太多,崇祯忘记曾经任命的人和事也很正常。
这两天,黄佑正式上奏折,要求在京畿创办农场,以便就近供应京畿,降低京城物价。崇祯颇为心动,所以要了解一番。
崇祯看见御案上摆放的《鸡瘟预防手册》、《母猪生产手册》,哭笑不得,“王伴伴,李若链夸杨易有武将之资,有勇有谋,朕认可。可是他怎么就能写出这些东西,母猪生产手册,朕怎么也想不明白,母猪生产同一个武将有什么联系。”
王承恩苦着脸,“奴婢也不甚明白,但是奴才派人仔细核实过,这些手册确实是杨易所写。微臣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杨百户怎么学会这些的。或者说此子确为大才,农武双全?”
崇祯指指王承恩,“都说文武双全,你倒好,编出个文武双全!”
“回禀陛下,曹变蛟前来谢恩。”宦官禀报。
“宣”
曹变蛟第一次单独觐见皇帝,还是很紧张的,嘴巴有些打结。崇祯笑笑,也不怪责。
“曹爱卿果然生龙活虎,有令叔之风,朕心甚慰。朕希望你同你叔父一样,在疆场上英勇杀敌,杀出我大明的威武。”崇祯勉励道。
“臣……臣臣谢皇上嘉奖……臣一定像……像叔父一样,……杀尽流寇……”曹变蛟从没有像此刻这样,感觉说话很累很累。
“爱卿有什么要求没有?”
“臣只有一个要求,”曹变蛟鼓足勇气,“臣恳请陛下将臣调回中原,臣要为叔父报仇,剿灭流寇,手刃李自成。”
崇祯非常满意,“如尔所请,爱卿如立下大功,朕不吝奖赏!”
曹变蛟再次谢恩。
崇祯沉吟道,“上月锦衣卫总旗杨易同你和吴三桂一起赶走抢劫商队的鞑子,奏章里只言片语不甚了了,爱卿能否给朕讲讲经过,还有那个杨易到底如何?”
想起那次同鞑子山岗激战,曹变蛟依然心有余悸,提起杨易就是咬牙切齿。但不得不说,杨易的决定是对的,死战才是生路,一旦退怯,将成为鞑子骑兵肆意屠杀的活靶子。此刻皇帝问起来了,不善说谎的曹变蛟略微思索片刻,实打实的将战斗经过详细讲述一番。
讲到血腥之处,崇祯都不免动容。尤其是杨易逼着曹家军血战那一段,也不得不为杨易叫好。崇祯也从曹变蛟的语气中听出了其对杨易的不满,“曹将军可对杨易有怨气?”
“有,死了大半兄弟,没有怨气是假的。”曹变蛟直言不讳,“微臣虽然对杨易有怨气,但是并不恨他,兄弟们都是为国而死,死得其所。”
“曹爱卿有令叔风范,公忠体国,识大体,善!”崇祯赞道,“朕会令阁部厚恤死去的将士们!”
曹变蛟叩首谢恩!
崇祯颔首道,“曹爱卿辛苦了,下去休息吧!”
曹变蛟没有走,而是扑通一声再次跪在地上,“陛下,微臣有冤屈,求陛下做主!”
“说来听听!”
“东厂千户范康嚣张至极,侮辱家叔,扰家叔亡灵……他说要将家叔从棺材里拉出来鞭尸……”
崇祯脸色骤变,“大胆奴才,敢亵渎我大明英灵,宣高起潜。”
……
翌日,曹变蛟下榻的驿馆外,范康赤裸上身,顶着寒冷的北风,跪在冰冷的地板上。曹变蛟挥动马鞭,狠狠的抽打在范康身上,马鞭抽去,皮开肉绽。鲜血渗出瞬间凝结成冰。
范康一声不吭,咬牙忍受着。只有曹变蛟出了气,他才有活着的可能,才有继续当官的可能。忍受了胯下之辱,他日才能百倍复仇。
……
北城兵马司衙门。
数位军士将一位血肉模糊的男子从衙门里抬了出来,扔在街道上。
“侯大哥!”
“教头!”
“叔!”
杨易、秦双、侯永上前将男子扶起,正是被左良玉抓进兵马司衙门的侯成。
看着侯成遍体鳞伤,杨易的心在滴血,他为侯成披上棉袄。秦双和侯永哭成泪人,侯成悠悠醒来,极度虚弱道,“东家,你没事吧!”
杨易哽咽道,“我没事,你受苦了!”
“这点伤算什么,不碍事!”
秦双和侯永将侯成抬上马车,杨易看见兵马司衙门门口站着冷漠表情的左良玉。
杨易咬牙切齿,“左良玉,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左良玉淡然道,“左某手上的人命何止千百条,想找我报仇的人多得是,不差你一个。可惜的是,左某的命是为战场而生,不日,左某即将南下剿寇。要找左某报仇,就到战场上来。”对左良玉而言,京城的繁华在他眼里都是过眼云烟,他喜欢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纵横捭阖的风发,他喜欢亲手将一座座城池变成废墟的快感,更喜欢千百颗人头摆成景观的酣畅淋漓。
不过可笑的是,他极力巴结周延儒,甚至放下身段巴结周世峻,就是为了早日离开京城的牢笼。然而,他现在被调离京城不是因为周延儒帮忙,而是有人参他,说他与周延儒交往过甚。皇帝肯定忌讳武将同文臣关系过密,于是崇祯下令调他前往中原剿寇。虽然,方式不一样,但终归实现了自己离开京城的愿望。只不过,这么离开有些灰溜溜的感觉。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也是因为杨易,他恨不得将杨易的头颅割下来当夜壶。
杨易回击道,“会的,终有一天我们会战场上见。”
接回了侯成,杨易四处找寻常涛的尸体,几经波折,才在城外的乱坟岗找到。因为天气寒冷,尸体保存尚好。杨易买了一口上好棺材,将其收殓埋葬。
京师之行,可谓险象环生。一不小心就得罪了当朝首辅,数度面临性命之忧。杨易回想起来,依然心有余悸。
杨易想起后世的一句话,不到京城不知道官小。京师这龙潭虎穴不是自己区区一个百户能玩得转的地方。还是双山好啊,那才是属于自己的地方。杨易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双山,但侯成有伤在身,不能颠簸。杨易将之安排在医馆疗伤,待其伤势好转再返回去。
幸运的是,魏大勇、李大海带着另外的亲兵回来了,只是有几人受了轻伤。这些日子,他们为了躲避抓捕,四处躲藏,还想尽办法要救杨易出来,也是受尽磨难。
看到忠心耿耿的手下,杨易心中感动。他们不仅是自己的亲兵,也是生死与共的兄弟。
在侯成疗伤的医馆附近,杨易找了间客栈,大家暂时安顿下来,只待侯成伤势好转就返回双山。
这日,看望了侯成之后,杨易带着秦双侯永来到史大柱家聊表感谢。给史大柱送了两石精米和一些副食。让史大柱一家人高兴坏了。
饭后,史大柱招待杨易三人在院子里吃茶。得知史大柱是火器局下的工匠,杨易兴趣大增,通过闲聊大致了解了大明的火器发展状况和官军火器配置情况。大明的火器主要由军器局和兵仗局制造,而军器局下属的王恭厂是最大的火器制造厂。明初对火器的管控比较紧,几乎不允许地方制造。随着战乱绵延,现在朝廷默许了地方卫所制造火器。各地生产的火器质量不一,质量最好的当属朝廷管控下的王恭厂。
史大柱就是王恭厂里的一名工匠,负责火器制造。明朝的火器生产量和装备量都相当惊人。万历末年,京师九门备火药三十二万斤,大弗朗机炮一千六百零八挺,虎蹲炮一千一百八十四蹲,鸟铳、铜铳等各类火铳两万余支,火箭近六十万支等等,数量庞大。地方火器储备也极为庞大,万历十四年,仅延绥备火器火药二百一十五万余件。
杨易真没想到明朝的火器实际上还是很发达的。尤其是各类层出不穷的火器品种直接刷新了杨易对明朝火器的认识。火铳、火炮之类管状火器自不必说,地雷、水雷、爆破筒,飞天乌鸦、定时炸弹、一窝蜂等等,品种繁多,数不胜数,后世常用的类型武器几乎都能在明朝找到原始版。
明朝的火器总体水平同同时代的西方相比不遑多让,只是部分类型各有千秋。
杨易惊讶之余,也不由得为火器发达的中原依然沦为满清铁骑的牧马场而扼腕叹息。
又详细询问了火器的制造工艺、材质后,杨易掏出自己的短手铳,史大柱拿起来仔细端详,“燧石发火,精铁锻打卷制而成……火药量不能超过一钱,否则极易炸膛……机括材料易锈,需经常更换……”
史大柱不愧是老师傅,一眼就看透优劣。杨易虽然随身而带,但是真的不敢多开枪,一旦炸膛伤的就是自己,有时要连续扣动多次扳机才能引燃火药,而且维修保养非常麻烦。所以不到最危险时刻绝不敢轻易使用。
“可否有改进之法?”杨易提出自己的要求,“哑火率低于一成,射程、准度稳定,不炸膛……”
“如果精细打造,或许可以达到,但是成本极高!”
“无妨,”杨易道,“我只需装备我的亲兵护卫,成本高点能够接受”。其实杨易自己有一整套改进性能的方法,但是这个史大柱初次接触,还不能透露。
杨易决心不惜代价装备自己的亲兵护卫,下订单让史大柱秘密打造相关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