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穿越明末成难民 > 第77章第一次觐见

第77章第一次觐见(1/1)

进宫的路上,杨易一直有点头昏脑胀,没想到自己要见到传说中的皇帝了。皇帝找自己做什么?脑子一团浆糊。

杨易掏出碎银塞到小宦官手里,“公公,你可知陛下见小的所为何事?”

该宦官年纪不大,同杨易差不多,长得眉清目秀。他熟练的接过碎银塞进袖子里,很干脆的回答,“这我哪儿知道!”

杨易差点噎住,你不知道还收我的银子?你好意思么?

“赶紧把衣冠整理下,见陛下可不能失礼!”这小宦官倒是知道拿人手短的道理,提醒杨易见皇帝的一些礼数。

古人觐见皇帝可是大事,各种礼数繁杂无比。杨易听得晕乎乎的,也不知记住了多少。进宫后,又被带到一座偏殿,有专人在简单教授见皇帝的礼节,折腾了一个时辰。

后世的紫禁城成为历史博物馆,普通人都可以一探究竟。而此时的紫禁城却是大明的核心所在,红墙琉璃瓦,无不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穿越历史的轮回,看到“熟悉”的紫禁城,杨易五味杂陈。

穿过紫禁城里层层叠叠的各式大门,紫禁城神秘的面纱依次展现了出来。红墙琉璃瓦,青石白玉栏。在前世的时候,杨易去参观过紫禁城,此时置身其中,恍如梦境。

崇祯在文华殿里开小朝会,首辅周延儒、次辅温体仁、户部尚书侯恂、工部尚书刘宇亮、兵部尚书张凤翼等大明重臣在列。

会议的气氛比较紧张。流寇肆掠,满清叩关,几乎成了崇祯一朝的主旋律,每次朝会都脱离不了这两大问题。

"流寇,流寇,又是流寇,灭了又起,怎么就剿不完?"崇祯怒火中烧,陕西巡抚上个月发奏折,说流寇已灭,谁知道现在又说流寇壮大,快逼近西安了。"你们说说,为什么这流寇总也剿不完?"

见皇帝发怒,众大臣忙跪伏在地,"陛下恕罪,臣等无能。"

"从贼的流民哪里来?因为活不下去了。为什么活不下去了,吃不饱。现在在朕的治下,居然有易子相食,吃观音土的惨剧,后人会怎样嘲笑朕的无能!"崇祯不想做什么千古一帝,也做不了,只想平平稳稳的把大明王朝延续下去。可是如今的大明,漏洞百出,到处都是一片风雨飘摇。

崇祯骂了一通,骂累了。颓然坐到龙椅上,揉揉太阳穴,有气无力的说,"陕西,河南大旱,灾民无以为生。要想办法救灾,不要让灾民都从了贼,户部要想办法调集粮食运到灾区。"

户部尚书侯恂连忙出来回道,"陛下,如今的太仓也没多少粮食,只能从江南调集,加之漕运不畅,恐怕需要不少时日。"

"每次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平时你们这些官员少贪点,士绅少剥削点,灾年放粮救济点,何至于贼寇屡剿不灭。"崇祯有点心痛,大明的士绅不交赋税,剥削起佃户也不手软。虽然知道根本问题,但崇祯自认自己没能力改变。即使贵为皇帝,也有很多事改变不了。

侯恂再道,“陛下,国库收入剧减,入不敷出是事实。南粮北运受制于漕运的畅通,如今漕运时断时续,供给不足,京师物价一再飙升,民心不稳,必须另辟蹊径寻找长远之策。臣以为,必须招募流民就近垦荒,才能降低京畿对漕运的依赖。”

温体仁站出来道,“大真(侯恂字)所言确为良策,京畿,天津,永平一带确实荒地较多。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鞑子屡屡扰边,百姓流离。招人耕种恐怕不易,必须大明强有力的军力做保障才行。加之垦荒耗费甚靡,朝廷经费短缺,短期内很难实现。”

侯恂何尝知道难处,唯有叹气。

崇祯也是焦头烂额。

户部郎中黄佑出列,“启禀陛下,昨日之困,造就今日之难。今日不解,明日亦难。我们不能徒叹息,空守等,可以先易后难,做一些能做的事。亡羊补牢犹未晚矣!”黄佑本来没有资格参与这样的高级别小朝会,此次是特旨参与。

“黄爱卿说来听听。”崇祯欣慰道,他非常欢迎臣子们能提出切实有效的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今日之困,根本在于钱粮。京畿钱粮,依赖江南税赋。温大人所言甚是,即使招流民屯垦,亦耗费不少。也不过走老路而已,朝廷付出甚多,所获甚少。”黄佑侃侃而谈,“危难时刻当行非常之道,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应另辟蹊径。今日微臣得一良策,认为可行。”

“说!”

“农场!”黄佑好整以暇,“朝廷提供土地,将之承包于有志之士,按收获分成,所获直接入太仓。好处有三,其一,朝廷不用出一分钱粮,静待收获!其二,农场招募流民,减少动荡;其三,直入太仓,减少层层盘剥,损耗亦少。”

众臣对农场概念不甚了了,唯有眼观鼻、鼻观心。

次辅温体仁捋须道,“究竟何为农场?”

“永平卫所百户杨易,其在双山办养殖场饲养活鸡十余万,肥豚数千,降低了永平的物价。”黄佑道,“前些日子此人受我所托携大量副食入京,深受底层官吏的欢迎。此人乃农事大家,农场一策由其所倡。”

周延儒听到杨易的名字,眉头一挑。

崇祯看了一眼王承恩。

王承恩道,“陛下,杨百户在殿外侯旨有大半时辰了,老奴见陛下忙,就没有告知陛下。”

“宣!”

等候许久的杨易,听到声音,多少有些紧张。暗暗告诫自己,克服紧张情绪。

文华殿的奢侈豪华,杨易不敢直视,按照太监教的礼仪,三跪九叩,高呼,"微臣杨易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易还是紧张了,声音带着颤抖,头一次见到大明的最高统治者,见到封建王朝的皇帝,那是一个一言可以定人生死的天子。

“平身!”崇祯说话很平静,但语气透露着无比的威严。

杨易刚刚站起,就见一个面目俊朗之人出列,“臣弹劾双山卫所百户杨易!”

杨易愣了,什么状况?爷又犯什么事了?他再一看,此人倒是个大帅哥,眉清目秀,身上一股儒雅之气。不认识啊!

崇祯也愣了,不悦道,“吴昌时,何事弹劾?”

吴昌时?杨易回味一番,历史上好像有这么个人,具体情况一时没想起。

翰林吴昌时朗声道,“杨易此人欺君罔上,贪赃枉法。身为锦衣卫百户,又骗取卫所百户一职,违背祖制。据臣查探,卫所百户乃其贿赂而来……虽然被革去锦衣卫之职,但杨易视朝廷官职为儿戏,藐视朝廷,欺君罔上,臣请旨重处此人。”

一番话让气氛骤然变冷。

其实历朝历代,官员身兼多职是常态。就是大明官员很多也兼这个那个的,有几人身上没有几个头衔。核心在于锦衣卫属于皇帝“鹰犬”,再兼外臣之职,难免有内外勾结之嫌。至于“买官”一事,真不是回事,类似百户这样的区区职务,早就卖的差不多了。

杨易心里把吴昌时祖宗八代问候了一遍,恭敬道,“启禀陛下,鞑子细作猖獗,损我大明根基。微臣满腔报国之心,恨不能将细作连根拔起。为了麻痹敌人,微臣就以卫所百户做掩护。而且卓有成效。”既然是特务嘛,有个别的身份做掩护,也说得过去。

“狡辩之言!”吴昌时又道,“身为朝廷命官,不务正业,又公然行商贾之事,是为何理?

“回禀陛下,臣认为,为官者必定上安社稷,下抚黎庶。永平受鞑子肆虐,产粮少,物价奇高,百姓深受其苦。”杨易道,“臣对养鸡养猪颇有心得,而养鸡如果能让更多百姓吃得起,也算安抚民心。于是臣就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确实对降低永平的物价有用。臣的百户职务是为锦衣卫办差,是为卫所办差,臣觉得养鸡养猪是为大明办差……再说,现在微臣已经卸去锦衣卫之职,专心为卫所办差。”

能将养鸡养猪说成国之大事,也是没谁了。

吴昌时语气一滞!

崇祯倒是很满意,众位大臣也惊叹此子的口才。

吴昌时还待反驳,见崇祯一脸怒色的盯着自己,缩缩脖子,不再言语。

“此事就此作罢!”崇祯一锤定音,又道,“听黄爱卿所言,汝提出农场一事。众位爱卿不甚了解,你给诸位大人讲讲!”

杨易想起原来是这么个事,宽心不少。理清思绪,正准备讲解。

温体仁先开口了,"杨百户,听闻你的养殖场规模很大,老夫很好奇,你是如何养的了这么多鸡?就不怕鸡瘟?"

杨易咽了下口水,"回大人,卑职根据鸡的大小,分为孵化,幼崽,生长,成鸡几个环节,根据鸡生长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饲料和喂养方法,每个环节都有专门人员喂养,再开发鸡饲料,辅之以清洁,消毒,预防鸡瘟,当成就了现在的养鸡场。"随着说话,杨易渐渐消失了紧张感。"其实并没有特别的方法,唯认真而已!"

崇祯颔首点头,环视众大臣,"认真,是啊!只要认真就能把事办好。"

众大臣忙回应,"陛下圣明!"

随后,又有几位大臣问了问养殖场的各种情况,杨易一一解答。

一番答话后,杨易没有那么紧张了。渐渐抬起头,外髹金漆的平台上是金色奕奕的龙椅,一个身穿明黄色龙袍,头戴金丝翼善冠的人端坐于龙椅上,这就是大明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操亿兆黎民命运于手的崇祯皇帝。

崇祯面宽耳大,印堂饱满,帝王之气自然流露于举手投足之间。不过细心的杨易察觉到崇祯的“疲惫”,此时才二十五岁的崇祯,面相老成。或许是身居高位的缘故吧,加之手下不省心,国事糜烂以至于哀多于喜吧。

震惊,学霸居然爱上我网游之重生王道我们还没出师,练气的你已经无敌邬教授的娇矜玫瑰易五行三国狂神:开局九牛二虎之力回响之境等风与南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