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穿越明末成难民 > 第212章买地

第212章买地(1/1)

杨易在苏州推行的政策在士林眼中就是压榨学子,纷纷痛斥为“恶政”,“虐政”“暴政”。然而杨易的政策确实福泽了苏州市民,其成功化解数十万学子之怒,就连士林中不少人也暗中叫好,加之苏州市民的高度认可,“新政”一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以至于成了杨易在苏州各项政策的代名词。随着士子们的陆续返乡,被传扬了开来,对杨易的评价比较极端。恨者,咬牙切齿;敬者,推崇备至。

杨易洒然一笑,“能入方大人的法眼,晚辈不知是福是祸?提醒大人,晚辈等着回京述职,学政已经被罢免,只是密丰一百户而已。”谁知道方岳贡是不是复社成员,会不会报复自己。遮遮掩掩没意思,干脆挑明车马。

“囚禁大儒,盘剥士子,老夫恨你!”方岳贡放下酒杯,“尔京师拓荒,活人无数;苏州修桥筑路福泽一方,老夫又敬你!”

看来没打算把自己砍了,杨易道,“理解。大儒、士林乃大人的同道,恨晚辈那是自然。大人代天子牧民一方,安抚黎庶乃应有之本,晚辈所为有益松江百姓,大人自当权衡取舍!”意思是你恨我没问题,我的项目有利于松江百姓,拒绝还是合作你自己定。

方岳贡自斟自饮,“老夫羡慕玉笥(张国维字),水利之银唾手而得。而老夫却如乞丐般四处筹集,脸丟尽了不说,还惹得四方抱怨!”

漴阙阻挡海潮的土塘接连崩溃,于是决定修筑石塘,但是石塘耗资甚大,当地士绅极力反对,甚至主张内徙退筑土塘。方岳贡认为内徙等于让地于海,遂力排众议,决定建造石塘。为了筹集经费,方岳贡每天驾一叶小舟,到处劝募,并制定“富户有田百亩者,一律劝输每亩银八厘,以供筑塘之用”的政策。然而士绅可不那么配合,东躲西藏,百般推诿,堂堂知府真就跟乞丐一般四处乞讨。

为了石塘,方岳贡绞尽脑汁,压缩衙门的各项开支,引起衙门官吏的反感。强行征夫,又造成百姓的抱怨,真是费力不讨好。

富庶如苏州、松江这样的地方,官府也是财政窘迫、入不敷出,可以想象大明的财税体系是多么的无能。核心因素是士绅不纳粮,而士绅掌握了国家财富的大半,他们不纳粮可想而知国家的税源有多么贫乏。到了明末,士绅兼并土地达到疯狂的程度,以至于国家税源近乎枯竭,最终导致明王朝的灭亡。

士绅入则为官,出则为士。换句话说,官员就是士绅、士绅就是官员。要推行士绅一体纳粮在明朝绝无可能,张居正搞个一条鞭法换来的是死后被掘坟的下场。

杨易之所以为苏州官府弄出那么多银子,不是靠税赋,而是商业化的手段,把官府掌握的公共资源利用商业手段来兑现,没有触及士绅的根本利益。若是征士绅的税,恐怕早就被五马分尸了。

杨易揶揄道,“士大夫们不都是口口声声江山社稷、匡扶正道、爱民如子、福泽地方么,出点银子就跟刨了祖坟一般……方大人,晚辈有一建议,张溥的觉悟高,让他来教化松江的士绅们,教化后他们肯定哭着喊着把银子送来!”

“少说无用之言!”方岳贡瞪了杨易一眼,又一杯酒下肚,“说吧,你要那么些土地究竟为何?不要糊弄老夫说你是来拓荒的。”适合庄稼的地基本开垦完了,那些个荒地要么是盐碱地、要么洪涝地,即使耗费巨资开发出来,收益未必稳定。

“粮食肯定是会种的,种一部分地!”杨易缓缓道,“晚辈也就是想置办些产业,修建庄园房舍粮仓,办个船坊、纺织厂、养殖场、绸缎庄、书坊……再建个码头之类。”一口气说了很多产业。

方岳贡倒没有惊讶,“就是你在密丰搞的那一套?”

杨易点点头,“不错,不知大人觉得密丰那一套是否有利民生!”

“确实利国利民,据老夫所知,为了密丰你可是背负巨债,还有余财在松江做?”

“钱财嘛,挤挤总会有的。”如同女人的胸,挤挤总会有的。

“老夫就姑且信你了”方岳贡想通了,这荒地闲着也是闲着,卖点银子还能缓解下官府财政,要是这小子真做成了,也是政绩一桩,“那你准备花多少银子买地?”

杨易好整以暇道,“洪武元年,呔祖(朱元璋)在《大赦天下诏》中明令,……荒田许民垦辟为自业,免徭役三年……大人只须给晚辈发放垦荒贴文即可!”

方岳贡差点喷出一口老血,脑中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朱元璋确实规定过百姓垦荒的田地为其私有产业,还免徭役三年。但那是针对当年的形势而言,明初刚经过大乱,人少地多,为了鼓励垦荒,所以朱元璋颁布了这个诏书。然而,大明立国两百多年了,江南人多地少,荒地想要白得绝无可能。

方岳贡颤抖着手指指杨易,不知说什么!如果他知道白嫖两个字,定然脱口而出。

“大人,息怒息怒!”杨易安抚道,“咱们这不是商议么,买卖不成仁义在!”

“老夫跟你没什么仁义交情,也没时间跟你商议,白得土地绝无可能。”方岳贡道,“说实在的。”

“五万亩,一两银子一亩!”

“五两没得少,别跟老夫讨价还价!”

杨易咬咬牙,“位置我选,分期付款”

“不行!”

“玄扈先生所著《农政全书》,晚辈即将出资刊印,请大人作序!”

文人好名,真是致命缺点。方岳贡防线瞬间崩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他太清楚了,那是能流芳千古的奇书,若能作序,自己的名字能跟着流芳百世,还抬高自己在士林的声誉。这样的诱惑他确实抵抗不住。

方岳贡垂下了头,“依你!”

……

翌日一早,辞行后杨易跟着徐骥回到府城,徐骥邀请杨易做客,杨易欣然应允,汤若望也来了。

徐家宅邸很大,七进院落,却很朴实,处处透着明显的书香气息。徐家人个个都是读书人,连女眷也读书识字。由于受徐光启接触西学的影响,徐家人都是受洗过的天主教徒,所以并不不迂腐。

徐骥的几个儿子各有所长,老大徐尔觉善医,老二徐尔斗善数学,老三徐尔路善建筑,老幺徐尔默善农学。也许他们在各自领域算不上佼佼者,也算颇有小成。杨易也不禁感慨徐家谨慎求学的家风。

徐家人得知杨易要出资出版农政全书,全家上下都很兴奋,热情款待杨易及其随从。徐家人个个知书达礼,显示出良好的家教素养。尤其徐骥几个儿子,虽然年龄都比杨易大,却丝毫没有鄙视之心,这也跟他们信仰天主教有关,天主教认为教徒皆兄弟也,杨易算是没受洗的教徒兄弟。

饭食后, 徐骥拿出农政全书的手稿给杨易看,手稿上全是蝇头小楷,字迹清晰,不时有修改、增加和删减,有些没有做定论的还做了注明,待日后验证。“这是一本严谨而实用的农业百科书,无价之宝!玄扈先生的手稿不只是你们徐家的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的财富,一定要妥善保管。”杨易是从几百年后的眼光来看待此书,习惯了用历史评语来评价,如果这部手稿真能保存到几百年后,可谓价值不菲。

“清华兄弟真乃家父的知己,也是对家父这本书评价最高的人,遗憾的是家父生前没能见到你,真是遗憾!”徐骥连声叹息。

“玄扈先生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一生著作颇多,多是开启自然科学之书,能启发民智。待农政全书出版之后,我想再刊行文定公全集,将玄扈先生一生心血做个总结,留待后人钻研学习。”文定是徐光启的谥号,杨易从骨子里尊敬这些科学先辈,每一个知识,都是无数先人用血汗获得的,“我打算按照西洋的方式建立新式学堂,教授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知识,如数学、化学、医学、农学等等,玄扈先生的一些著作可以作为教材。”

不止是徐家全体上下震撼不已,连汤若望这样的老江湖都感到震惊。明朝虽然腐儒多,骨子里对西洋的奇技淫巧不屑一顾,但对西学一些实用的东西也并不排斥,还主张学习,所以才有一帮以徐光启为首的大明官员利用西学来铸炮、建水利、改历法等等。但是要以学校来正规教授西学则是惊世骇俗,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对西学如此推崇。

震惊,学霸居然爱上我网游之重生王道我们还没出师,练气的你已经无敌邬教授的娇矜玫瑰易五行三国狂神:开局九牛二虎之力回响之境等风与南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