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出征前(1)(1/1)
王武几人知道农场富庶,但还是有些惊讶,一个普通农户家就能随随便便的吃上这些食物,这哪是农民的日子,简直就是一小财主的生活。“嫂子客气了”几个人赶紧还礼。
“来来来,咱们先吃着,”老憨豪爽举起酒杯,“走一个。”
众人举杯一饮而尽,他们喝的是农场自酿的高粱酒,劲头足。
“憨老哥,杨大人究竟何许人也?”刘元声很好奇。
“大人是俺碰到的最好的人,待人随和,为人宽容,是真的希望大伙好。他说过,人要自强不息,才能过好日子。他说,他尽量为大伙创造好的条件,但是真正还得要靠自己。自己不努力,再好的条件也是白瞎。”老憨发自肺腑的敬重杨大人。
“说得好,我们要自强不息。”王武很是兴奋。
毛娃子惦记着当兵的事,上次看见那些农场兵威风凛凛的,很羡慕,“憨叔,我想去给大人当兵,行不行?”
“你这体格太瘦了,可得等等,等身体壮实了再去。东家招兵要求高着呢,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去的,想给大人当兵的人太多了”二憨爹喝口小酒,“大人的兵那才真是兵,饷银多不说,每天的伙食比地主老财都吃得好,,鸡鸭鱼肉随便造。我儿子以前瘦瘦的,当兵以后长得牛高马大,结结实实,好几个媒婆抢着要来说亲。我儿子说不急,要给大人好好办差。瞧这话说得,比以前懂事多了。”对于儿子在军队里的成长,老憨那是一百个满意。
毛娃子听得心里痒痒的,越发的想去当兵。
……
对于南下剿寇,杨易非常重视也很纠结,在他历史的记忆中,明末农民战争声势浩大、悲壮惨烈,其原因复杂,产生的结果令人唏嘘。对于这群揭竿而起的人,杨易既有同情,也有不满,更不想与他们产生冲突,然而,无论如何回避,他终究要与他们面对面、硬碰硬了。
战场厮杀就是你死我活,无论如何杨易不希望倒下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兄弟们。无论对手是谁,唯一的目的就是消灭他。
出征草原更多靠的是投机取巧,没什么硬战,南下剿寇面临的可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只有靠实力。为此,杨易做了精心的准备,他可不希望有去无回。
值得杨易欣慰的是,他回到农场传达南下剿寇的命令时,手下将领纷纷请战。农场军自成立以来,虽然训练十足,除了同边军发生过多次低烈度的冲突,并没有经历过大战。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到了应对血与火的时候了。
杨易在农场展开新一轮征兵,农场兵优厚的待遇已经传遍周边军镇,很多军户纷纷拖家带口来到农场,部分军户子弟踊跃报名。引起周边一些军镇的不满,杨易不想惹麻烦,多少给了点钱粮,算是补偿吧!
新一轮征兵进行的很顺利,全是年轻子弟。杨易并没打算带新兵出征,只是作为保护农场之用。农场总兵力达到三千人,杨易只打算带一千老兵出征,留两千人保护农场,农场是自己的根,没有了根一切都是虚幻的。
练武场上,新征集的士卒正在训练。杨易带着侯成等一干将领正在巡视。
侯成介绍道,“东家,这批新兵有不少是周边军户子弟,慕名而来投奔的,有不少好苗子!”
“要加紧训练,南下出征不知多久能回,我担心有人会来农场捣乱”杨易担忧道,“农场是我们的根基,侯兄可要替我守好。”
“东家放心,只要我侯成有一口气在,就不允许任何人来破坏农场!”侯成肃容道,“侯成誓与农场共存亡。”
“亡的只能是敌人,农场要活得更好!”杨易沉思道,“农场范围日渐扩大,留守兵力显然不够,而且新兵形成战斗力尚需时日,硬拼肯定不行,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农场的防御。”
关晟道,“东家所言甚是,依属下所见,可以效仿边镇,以居民点为核心多修屯堡,平时住人,战时防御。”
明朝边镇在重要地方修建屯堡,以军户为主,屯田兼防御。
侯成道,“修建屯堡固然防守兼备,但是我们农场毕竟人少,定居点的人丁也很少,修建屯堡数量少了用处不大,多了耗费不菲。”
农场的人口虽然一直在增长,目前也不足五万,不足以支撑屯堡式防御网。
来到值房,杨易在桌子上摊开农场地图。这是一幅以后世标准绘制的地图,精确度非常高,整个农场的地形一目了然。
杨易手指在地图上比划着,“农场防守以密丰镇为核心,北山、西村、黍谷几个村为外围支撑点,一旦有事农户们可以躲进这几个地方,彼此可以互相依托……”
杨易布置着农场的防御策略,“农场地形以平原为主,对手要是骑兵来袭给我们的反应时间很少。我们可以修建碉堡工事,既可以迟滞对手骑兵,也可以有效杀伤对方步兵……”
杨易所说的碉堡就是类似抗战时期鬼子的碉堡,碉堡小可以大批量修建,守堡人员可以袭扰对方,危险时可以躲进碉堡。有碉堡在,对手就不能轻易越过碉堡进攻农场的核心地。
侯成听后,“东家言之有理,我这就安排碉堡的修建。”
……
农场的安危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杨易命令农场所有青壮参与军事训练,一旦敌军来袭,可以参与一定的军事战斗,类似于后世的民兵。
打仗就是打后勤,此次出征兵力虽少,但是耗费可不少。 杨易近乎不计成本的生产甲胄,火铳,手雷,火箭等各种兵器,同时大量购买火炮等农场生产不了的武器,用于出征和农场防守之用。
靶场上,一排排木架上整齐摆放着崭新的枪支。在一众军官和军器司司长赵廷敬的陪同下,杨易随手拿起一支枪,撕开一包定装火药包,将火药倒进枪管,用搠杖夯实,装铅弹再夯实铅弹,然后举枪瞄准靶子,扣动扳机,“砰”的一声,百步外的靶子被击中。
众军官拍手鼓掌,“东家厉害!”
作为制作此枪的头儿,赵廷敬面露得意之色,“枪长五尺,重约八斤,装药三钱,燧石激发,无须点燃火绳,射击便利,有效射程百步,二十步内能破棉甲,威力比之鸟铳强上一筹。”
燧发枪比鸟铳省了点火环节,但是装药的步骤还是一样不少。如果有后世的子弹,那就完美了。当然,杨易也知道,目前能有此成就实属不易了。枪上配有三棱刺刀,便于近战。
杨易将枪放回木架,“非常不错,赵司长辛苦了!”
“大人过奖了,还多亏了你,属下按照你的建议提高了气密性、膛管光滑度这些建议,才能有此成就!”赵廷敬赞道,“大人奇才也!”
在枪支的制作上,杨易提出了很多改进建议,尤其是气密性等核心方面,枪支尺寸更加严谨。枪支也采用流水线作业,生产出的枪支性能稳定。
受限于条件,杨易的很多想法未能实现。
侯成爱惜的摸了摸枪,“侯某征战无数,见识过的火器不少,此枪定然是杀敌利器……东家,此枪乃我农场制作,也是我农场的骄傲,东家可否赐名?”
杨易想了想,“以后我农厂还会制作更多火器,性能也会改进。此枪就叫农场一式火枪”
众人点头应允。
赵廷敬道,“目前,此枪的生产数量仅能满足出征将士所用。”
杨易道,“那就先拨付出征所用,新兵暂时用鸟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