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新的利润增长点(1/1)
“范掌柜过奖了,杨某为国戍边而已,不懂商业,一切不过机缘巧合而已”杨易很谦虚。
你不懂商业,那天下就没有商贾了。范掌柜暗自腹诽,继而道,“吾等想在密丰置办些房产,可否优惠?”
大生意来了,杨易笑眯眯道,“量大优惠!”
晋商们之前在密丰租了一座四合院,作为会馆所用。现在他们也被密丰火热的房产市场所吸引,经过评估后,他们决定购买房产。
大商贾就是不同凡响,一出手就是大手笔,购置了价值二十万两的地产,杨易将几间黄金地段的商铺破例售给了他们。晋商的大手笔再次震惊了众人,他们将房产价格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引起人们对房产的狂热……
农场银行跟着水涨船高,诚信经营、童叟无欺、银圆输出加之密丰农场为其背书铸就了其坚挺的信用,存贷量不断攀升新高,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对其认可度越来越高。存款量突破两百万两。
银行的主要经营是吸储、贷款和银圆加工。鉴于大明没有健全的信用体系,贷款以抵押贷款为主,在农场内部向公职人员贷款、提供房贷等业务。其实最主要的业务还是农场业务,因为农场需求的资金量太大了,与其到外面借钱,不如在自己银行贷款,利率还低。说白了,银行就是农场的小金库。
海运产业成了农场新的利润增长点,让杨易喜出望外。
在仲良、兰卓的经营下,船队已经发展到了十条船,开通了天津到松江的固定航班和订制航班,客货两用。原本大家对海运忌讳,担心船毁人亡,船队推出了海运保险,承诺加倍返还。一些胆大者开始尝试,良好的信用、宾至如归的服务和速度吸引着更多客户使用。尤其是速度,单程时间在十二天左右,而运河在通畅的前提下至少需要一个月,若运河不畅,两三个月是常有之事。
快捷的速度对客户的吸引力确实太大了,尤其是人员往来和信件往来,给大家带来了极大便利。尤其是这次清军入寇,很多人家选择走海运回江南避难,船只供不应求,由于实行弹性价格,使得船队赚得盆满钵满。
船只容量有限,不适合运输大宗物资,只适合信函或小件物品。对船队而言,信函的利润是最高的,信函通过海运到达了港口,但是怎么送到收件人手里呢?那就必须有人送,那这个产生的费用肯定是信函的主人支付,若有两封信是一个地方的,花一笔费用赚两份钱,多好的事。
古人云,家书抵万金,是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利,通信确实麻烦,往往托亲友顺带捎过去,这个时间就很难说了。一封信隔了几年才送到亲人手中那是常有之事。而船队承诺直接送到家,那对需求者是很大的福音,花费一些银子也是心甘情愿。别看着小小的信函不起眼,成为船队的重要利润之一。因为在北方做官的几乎都是江南士子,与亲人通信是他们的刚性需求,量大。往往一方收到信件之后,就写上回信,再通过海船运输。
杨易在行署衙门里接见了风尘仆仆回来的仲良,听了他对船队的汇报,很是欣慰,连说三个字,“好好好!” 并表扬了他和兰卓、侯永,又提了些建议,继续扩大船队,提升速度将单程时间控制在十天等等。
仲良又汇报了江东城的开发状况,杨易在上海购置那片土地在黄浦江以东,也就是上海城的江对面,为区别于上海,改名叫江东城。这江东城相当于杨易的私人地块了。
目前的江东城基础设施已经很完善了,堤坝全部建好,可防大海潮。码头建了数座,几条主干道全部用水泥建成,庄园土建完成,主干道上修了不少房屋建筑,但没什么外人来购买,毕竟上海城在黄浦江以西,到江东城要过江,商贾们也不愿意过来。
没有人气,就没法进行商业活动啊。杨易眉头一皱,要打破僵局唯有修桥,方便两岸往来。但是黄浦江水深河宽,以目前的技术是没法完成的,建浮桥倒是可以,但是阻碍航运,官府不会同意的。
产业方面,瓷窑投产了,生产出来的玉瓷很受欢迎,尤其是西洋商人更是喜欢。但是因为同西洋通商要受制于当地的大海商,主要利润都被那些大海商剥夺了,江东城只能获得有限的利润。珍妮纺织厂受制于原料等因素,始终无法将产能提升上去,所以带来的利润也有限。
银行在上海的局面逐步打开了,因为农场银行开通了南北通兑,大量银圆深受欢迎,农场银行在上海算是立下足了,吸储量达到五十万两。
总而言之,江东城的发展算是中规中矩。
杨易对兰卓、侯永、仲良在松江的发展还算满意,没有大的毛病。虽然有些阻碍,那不是他们的原因,是地方势力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比如,杨易始终想通西洋商人直接外贸,但是大海商们把持着,由不得他们这样做。所谓的大海商就是一帮海盗,以郑芝龙为首,他们垄断着整个东亚的海上贸易。自己的船队能在海洋上跑,是因为交了“保护费”的,要打破僵局只能是武力。杨易只能徒呼奈何!
杨易深思良久,提笔手书一封,交给仲良,“回去后,你们三人将信一同打开,上面我写有一些方略,你们酌情量用。”
信中,杨易提到,继续扩大船队,适时开辟松江到杭州、宁波的海运航线,沿长江开通松江到南京乃至武汉的内河航线。组建专业的驿传队伍,在江南开展驿传业务,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快递业务。银行在主要城市建立分行等等。
仲良庄重的从东家手里接过信函,“属下定不负东家所托!”
……
“圣旨到!”一队锦衣卫护送着一位内臣来到密丰。战争结束后,杨易一直呆在农场,朝廷也没有任何消息。作为功臣,他仿佛被朝廷遗忘了一般。
密丰的百姓们一直眼巴巴的等着朝廷对东家的封赏,左等右等也没有,房产升温大伙都把经历投到了炒房上面,也快忘了这事。没曾想在大家都意识不到的时候,朝廷的圣旨居然来了。
百姓们看着朝廷的天使进了行署衙门,议论纷纷。
“朝廷要封赏东家了?东家那么大的功劳,会不会封侯?”
“瞎扯,咱们东家立了多少功劳,都封赏啥了?现在还只是个操守官,朝廷那帮混蛋阻挠给东家封赏。”
“那帮大臣个个混蛋!”
“东家天纵英才,岂会在乎朝廷的封赏。俺猜想东家只想要娶徐家小姐!”
“对对对,徐家小姐美若天仙,贤良淑德,跟东家般配。做了我们的主母,肯定好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