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抵达上海(1/1)
十一月十五日,一支船队抵达江东城码头,项爻、兰卓、侯永、郭连、丁盛、丘老爹等高管带着大批手下在码头迎接,这批人大部分是从密丰调过来的。项爻统筹全局和建设,兰卓负责银行和财政,侯永负责安保,郭连负责兵丁招募和训练、丁盛负责玉瓷的生产,密丰放弃瓷窑生产后,就到了江东城,丘老爹继续负责水泥和预制板生产……每人各司其职,权责分明。
除了自己人,还有不少商贾也在码头上翘首以盼,龙游达商人童洋、郑汝衡,苏州商人金瑞、棉布商席掌柜、典当商程掌柜等人,都是和杨易有合作的大商人。
这么多人聚集在码头上,显然是有重要人物到来。
船只陆续靠港,大批护卫从船上下来,接着一位白色貂衣,头戴巾帽的少年风度翩翩的从船上下来,朝着迎接他的人群挥手致意。
“东家,东家!”项爻、兰卓、侯永等人热情的迎接上去,他们在上海有一年没有回密丰了,也有一年没有见到东家。
看着自己的手下少了一份稚气,多了一份沉稳,尤其是项爻,脱胎换骨一般,显得老成,事务太多了,操劳的。
“不错,你们把江东城经营的非常好,晚上每人加个鸡腿”杨易打趣道,众人大笑。
和自己的手下打完招呼,童洋带着一帮大商人迎了上来,寒暄之后,童洋恭喜道,“恭喜杨大人升任上海知府。”其余商人纷纷道贺。
杨易拱手道,“同喜,同喜,杨某会为诸位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你们的财富再上一层楼不是问题!”杨易一句话就为上海未来的发展定了调。
商贾们大喜。
杨易的特区概念让崇祯心动了,国家羸弱、弊政太多,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流寇肆虐,无能官员当道、国库入不敷出,换句话说,大明到了危急的时候。
登基以来,崇祯殚精竭虑、宵衣旰食的为这个国家操劳,作用偌大的紫禁城没有几个妃子,帝王至尊却穿补丁之衣。几千年来有几个如他这样勤政、不好女色、勤俭的皇帝。可是,国势以不可遏制之势滑向更低谷,崇祯常常自问,我这个皇帝是昏君么?
崇祯每次梳妆都有宫女侍候,其实他喜欢自己梳妆,做信王时,他就经常和皇后一起亲自梳妆。做了皇帝的他,越发的对铜镜厌恶,因为他不想看到自己的白发。因为今年他才二十六岁而已,皇帝的急剧衰老印证着国势的颓废。
大明需要新的活力。这是崇祯反复思考得出的结论,建立特区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重要的一点,即使出了问题可以及时纠正,不影响大局。
与杨易几番交涉之后,崇祯就召开小范围廷议商议。臣子们对特区的概念一头雾水,但是皇帝态度坚决,臣子们也就通过了。臣子们想着,无非就是在一个县折腾嘛,皇帝乐意就随他折腾去,没什么大不了。
廷议将上海县提格为上海府,知府正五品,杨易出任知府。除同知官员由朝廷任命,其余官员杨易上报名单朝廷批准,许杨易直接上奏之权,许杨易革新之权。
可以说给了杨易相当大的权力,在上海一地他就是无冕之王。这是杨易极力争取的,若没有权力,畏首畏尾,如何成事。
当然了,杨易也不可能如脱缰的野马乱跑,朝廷任命的同知就负有监督之责。
新婚不久,杨易本想等着过完正月去赴任,但是崇祯着急啊,他恨不得立竿见影有效果,多番催促,杨易只好在过完“蜜月”就乘海船南下。
商贾们嗅觉灵敏,闻讯而来,想要寻得商机。
当晚,杨易设宴款待商贾们,觥筹交错中杨易同几位大商人再次达成协议,去年杨易在上海买地皮借贷的一百万两银子,杨易还息,本金再延缓一年。解决了旧债,杨易又从他们手里以上海官府的名义再借新债一百万两,这是以地方政府名义借的,杨易做担保人。毕竟,官府是没什么信用的,从来没人敢给官府借钱,因为那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还。唯有杨易以个人信用做担保才成。有了这笔钱,开发上海就容易多了。
————————————
在江东城休息一夜,杨易乘船向上海进发。
杨易身穿绯色斗牛服,犀带、乌纱帽,英气勃发。按朝廷规定,五品官职只能穿青色官服,崇祯特意恩宠赐杨易斗牛服。
杨易昂立在船头,看着流逝而去的滚滚黄浦江,有种指点江山的感觉。心中筹谋着如何建设新上海,如何改变大明王朝的命运,自己又如何青史留名……
船队横渡黄浦江抵达上海县城十六铺码头,上海知县王大宪率几个随从在码头迎接。
杨易上岸,身穿青袍的知县王大宪朝杨易行礼道,“上海县令王大宪恭迎知府杨大人,万安!”按明朝官制,县令为七品,但上海县属于上县,县令级别为正六品。杨易属于正五品,比他大了两级。
“同安!”杨易背着双手,尽量让自己的官气显示出来。随从陈启新将相关文书、印鉴取出来,递给王大宪。陈启新正是提出改革被朝廷罢免的给事中,商洛武举。他被密丰军救了之后就一直留在密丰,目睹了密丰军同鞑子的战斗,深受鼓舞,主动请缨留在密丰。此番杨易将他带来上海,他做过官员,同官场同僚打交道方便。
王大宪仔细的核对文书,特区设立,上海由县升为府,知县王大宪从正六品升为从五品同知,虽然品级提升了,但是却从一把手成为二把手了。原县衙其余官员由杨易决定,留任或调迁或罢黜。按明朝地方官制,县级官府带品级的官员只有县令、县丞和主簿,县令为主官,县丞和主簿为其佐贰官,其余官吏为不入流的官员。如典史、教谕、巡检、驿丞、税课局大使、仓大使等,还有不少杂织官员,在官员之下就是吏员、杂役等等。
杨易看着跟随王大宪的几人,皆是书吏仆役打扮,眉头一皱,“上海难不成只有王同知一位官员么?”
王大宪尴尬道,“衙门事多,其余同僚正处理事务,无暇迎接,大人见谅。”
杨易确实不满,别的官员上任或调迁,迎来送往的好不热闹,自己堂堂知府上任却如此冷清。杨易哼道,“朝廷国库拮据,着实不该养闲人,忙是好事啊!”
王大宪额头冒出冷汗,看来这个知府不是善茬。
大批人群从小东门涌出来,往码头而来,片刻功夫,码头上人山人海。
“做好防护”秦双大喊,护卫们呈扇形摆开阵势,拦住人群进一步逼近。
“阉党祸国,阉党滚出上海!”
“苛政猛于虎,杨易将鱼肉上海百姓!不能让他得逞。”
“前有税监暴政,今有杨易作伥,要重税于上海,我们要将他赶出去!”
“杨易祸乱江南,蔑视礼教,滚出上海……”
“王知县恩惠上海,深得民心,如今被阉党陷害,我们要上疏朝廷……”
群情激奋,人们挥动手臂,高声呐喊,欲将杨易赶出上海。有士绅、有学子、有普通百姓、有脚夫等等,他们将杨易围堵在码头上。
杨易脸色骤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