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小弟拜师小先生(1/1)
王氏一拍大腿:“太好了,太好了啊,老头子。咱们家孙子要是能去读书,也是你们叶家先人保佑。过两日清明,咱们多烧点纸。”
叶老头更是乐呵呵的:“你给阿爷带句话,让志远那小子好好学。他若是不好好学,你说阿爷用笤帚揍他。”
叶以欣说完了话,就赶忙迈出门,要赶紧回家吃肉喽。
回到简陋的院子,却发现一家人齐齐整整,都未动筷。
“真是的,你们怎么不先吃?”叶以欣嗔道,心里却为这份重视感到欢喜。
“等你回来一起吃,大家一块吃,肉才更香呢。”
叶小晴也罕见地开起玩笑来了。
看来好心情不仅会传染,也会让人变得更开朗。
今日吃的总算是白米饭,叶以欣一块肉下肚,再吃上一口米饭,觉得分外的香。
不过是白米饭和炖猪肉而已……
以后,定要让家人吃上更多的美食。
叶以欣发现自己的愿望也变得越来越朴素和实在。
周氏和叶老二有意让孩子们多吃,自己吃上一两块,便坚决不往肉碗里夹了。
叶小晴比较敏感,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她也是如此,吃上两块,便不再夹肉。
叶以欣叹口气,把剩下的肉一分,往每人碗里都夹上两块。
叶老二“哎哎”地推辞着:“你这丫头,你们还小,正在长身子。我和你娘少吃点,不碍事儿。”
“爹,你和娘整日里忙活,都累瘦了,吃块肉补补吧。你们若是如此,我们还能吃得下去吗?”
叶老二和周氏只得把碗里的肉吃掉,连呼“真香”。
饭后,叶小晴又麻利地收拾碗筷,洗洗刷刷。
“咱们去拜师,得一起去吧?去认个门也成。”
叶以欣瞅了眼系统里的时间,下午两点半的样子。
走过去大约两刻钟,正好三点左右到。
而卫子腾也是下午两点下学,三点到家。
他说的是“未时下学”,叶以欣好不容易才推算清楚。
叶志远有点紧张,认真地洗了把脸,把手也洗得干干净净,争取给老师留个好印象。
连带着让叶老二也紧张起来:“我该换身衣裳吧?这裤腿上,还有泥点子。”
“没事儿,爹。咱们家就是庄户人家,卫家小哥知道的。当然,你若是在意便换一身吧。”
叶以欣安抚着他,只见他挠了挠头,到底是去换了身干净的短褐。
叶以欣自己无所谓,她也照过镜子了,自己目前就是个瘦弱的小孩,甚至还没开始发育……
现代的孩子到了这个年纪,个子窜得老高,都开始有小笼包了……
但是自己这具身子,毫无动静。
但是她也不在意,叶老二和周氏的个子都不错,她肯定是长在后头,以后也会长高的。
忽然,叶以欣想了起来:“爹,还是让娘去吧。卫小哥家里,只有他母亲在。”
叶老二“啊”了一声,忙不迭又要去换上脏衣裳。
“娃他娘,那你便带着娃儿去吧,我下地干活去了。”
周氏也忙拢了拢头发,洗了把脸,虽未换衣裳,但也足够重视。
周氏带着叶以欣和叶志远,挽上竹篮,便往隔壁村走去。
篮子里又用一块巾帕盖着,事情未下来时,她不想好事者来打探,她也不想多说话。
果然,一路上都会遇到村邻,问他们往哪去。
周氏也只含糊过去。
村邻都认为周氏是带着孩子回娘家走亲戚了。
走到卫家时,周氏也被那精致干净的小院弄得有点无措,下意识地又整理了下衣角。
“真好看啊,这院子里还种了花。这是什么花儿,我都不认识呢……”周氏喃喃道。
叶以欣定睛一看,她这才发现,她也不认识这些花儿。
原来这花儿竟然是从山上移栽下来的野花儿。
卫家母子果然有生活情调!
真小资!
叶志远乖巧地叩门,卫子腾连忙应了一声。
“我正好到家没多久呢,时间正正好。”
卫子腾见他们过来了,也甚是高兴。
他和母亲在私底下说好了,多赚得一百文钱,足够让他来回坐牛车了,还能有几十文剩下。
而且,频繁地坐牛车,也能去打个商量,按包月算,肯定能少个十文钱。
一进同样干净精致的厅堂,周氏更是惊叹。
农家能把屋子收拾成这样,真是有心了!
简直是一尘不染。
卫母端上来了几碗井水,略带歉意:“嫂子,家里也没有茶叶,就将就着喝吧。”
周氏及叶家姐弟连忙起身,双手接过水碗。
“咱们乡下的井水甘甜着呢,这就极好了。”
叶以欣也甜甜道:“谢谢婶子。”
闲聊了几句,双方便进入正题。
周氏把竹篮递上:“妹子,我一农家妇人,大道理不懂,只知道你家小哥愿意教我家小子,全家人都无比感激。真是给你们添麻烦了。”
卫母略推辞了下,便接了过去。
按照规矩,叶志远也要给卫子腾奉茶。
不过,因为卫子腾才十五岁,他也不好意思讲那些礼节。
双方都走个过程而已。
但该训话时,卫子腾也不怵的,严肃道:“志远,虽然你跟着我,也仅是学学识字,但我今日也有句话要送给你。孔圣人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意思是,如果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如果只是思考,却不付出行动去学习,那也只是空想。必须要学思并重,才能有所得。”
叶志远郑重道:“学生记住了。”
叶以欣在一旁抿着嘴悄悄地笑,这师徒二人,俱都小小年纪,却一派老成,看着好笑。
卫子腾瞥到了叶以欣的偷笑,他也脸上一红,有点害羞。
周氏又把一百文钱放到卫母手中,卫母似乎也有些害羞,但也收下了。
叶以欣看得分明,这母子俩似乎从未自己赚过什么银钱,因此对于这样赚钱的事儿,都会有些不适应。
她能想象得到,肯定是大户人家的出身,只是不知道为何,会在这小村子里生活。
不过,她也不关心这些,她更关心的是弟弟顺利拜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