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救援妙计(1/1)
岂止是有作用,简直就是有釜底抽薪之妙!
朱棣和道衍和尚都知道朱允炆的性格。
此人已经被那些文官忽悠瘸了,方登基时施行的政策中就有一大批完全复古,太过理想、不切实际,狗屁不通。
变更一大堆官名、殿名、门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徒增纷扰。
且连朱元璋一些政令的深意,这小子都领会不到,就被那些文官忽悠着一顿乱改,最后只是平白便宜了那些人。
除了蠢笨之外,朱允炆还极为好大喜功,追求贤名,想让自己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明君。
事事都要以此为准则。
先前削藩四王,都是搜罗捏造各种罪证,即便目的不纯,也要将自己放在大义名分上。
但直到湘王朱柏一事爆发,才引动惊天波澜。
朱允炆和一干朝臣给朱柏捏造罪名的同其他亲王大差不差,也是意图谋反。
也只有此罪才能毫无质疑地拿下太祖亲子,大明亲王。
但如朱棣这个兵精将广、诸王最强的边塞王爷都不愿谋反,还是朱瞻壑费尽口舌才劝好的,更何况朱柏这么一个内陆王爷。
他手里除了护卫都没几个兵,岂有谋反之意?
但朝廷还是派遣军队,把兵器藏在装满木材堆的车子里并伪装成商队。
直到抵达荆州后,准备逮捕朱柏的兵士才一拥而上,包围了朱柏的府邸。
朱柏闻讯不堪受辱,为自证清白,阖家自焚,无一活口。
消息传到京城后,朱允炆登时既惊又震怒,还有几分惧怕。
朱柏这一死,逼死亲叔叔一家的罪名就在他头上铁铁的套牢了,将成为他人生中洗也洗不去的一点血污。
这让矢志成为千古贤君的朱允炆如何不怒?
焉有把亲叔一家逼的自焚的贤君?
然而事已成定局,他就算是再怎么怒也没用了,只能做各种补救措施,拼命玷污湘王的名声,包括但不限于除去封国、赠恶谥曰戾……
叔叔身上的恶名越重,朱允炆的贤名受影响越轻。
但朱柏的身故终究还是让朱允炆对其他亲王投鼠忌器。
若再有几个朱柏这样的亲王,那他贤君的名声岂不是完了?
须知朱柏自始至终毫无反抗,他并非造反失败而死,而是被自证清白而死。
逼死一个叔叔,可能还是叔叔的原因。
但要是逼得好几个叔叔都自杀,那是谁的原因,恐怕就不用多说了。
这样的暴君自古都少见。
在史书上,他朱允炆的名字恐怕都有和桀、纣之流并列的资格……
他的这种心境,便是朱瞻壑计策的根本。
只要有这种传言入了朱允炆的耳朵,他就不可能不在意。
当然,仅靠流言是救不了留在京城中的三兄弟的。
朱瞻壑默默思索着。
朱允炆耳根子软,就算碍于流言的威力,要放三兄弟回来,也会被那些大臣们劝住。
要想救人,还得从朝中不平衡的各方势力下手。
朱瞻壑回想着这一时期的历史情况,目中闪过几分忧虑。
希望似乎还是不大……
另一边,朱棣目中的兴奋之色渐渐浓郁。
太祖皇帝朱元璋在立国之初,便曾单独提出来,着重要求人们尊崇孝道!
大明,以孝治天下。
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若是在京城传出皇帝不孝、甚至疯癫的消息,无疑会让所有人对朱允炆这个皇帝产生怀疑!
想着想着,朱棣嘴角又勾起一丝笑意。
太祖皇帝,真的愿意把他自己的位子交给这样的人吗??
且当皇帝的自己都罔顾人伦,以下克上了。
那下面的人还不都有样学样??
朱棣几乎可以预见,这样的话流传开之后,朱允炆会是多么的气急败坏。
因为这可是明目张胆的以下克上,罔顾人伦!
历史上做出这样事情的皇帝,有哪个得到了好下场?
只有一个弑兄的李世民创下了千古功业!
但朱允炆那小子能和李世民比吗??
只是稍微思量了一下这个问题,朱棣就差点笑出声。
朱允炆若是能及得上李世民的一半,那他还用得着造反?
现在就可以自缚双手,去应天请罪了。
“好~好啊~”
朱棣把朱瞻壑抱在怀里,激动之意难掩。
现在的他脑海中有些空白,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了!
朱高炽他们三兄弟被囚禁在应天,一直都是朱棣心中最大的心病之一。
而在刚刚,看完三兄弟关怀的家书之后,这种感情更是发酵到了极点。
对于自己三个儿子的思念,对他们的愧疚……
儿子们被囚禁在异地,他们的母亲只能偷偷垂泪,而自己却毫无办法。
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丈夫,朱棣的心中的憋屈和痛苦又如何与外人道??
可是现在,自己的孙子……自己的孙子竟然想出了一个拯救他们的计划!!
而且在朱棣看来,这个计划的成功率还非常的高!!
朱棣激动的难以自抑,一旁的道衍和尚也在仔细地推演了一下这个计策之后,露出一个惊叹的表情。
“唉~”
“这些日子见识了长孙殿下之聪慧,才让贫僧突然意识到,原来这世界上真有神童……”
道衍第二次感慨道:“太祖高皇帝当真慧眼如炬也。”
听到老和尚这么夸自己,朱瞻壑的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
这计策其实很简单,就是最原始的道德绑架而已。
也就对朱允炆这种好名声的人管用了。
“我也不清楚京城中实情如何,这流言能不能入陛下之耳还是两说。”
朱瞻壑有些遗憾。
如朱允炆这般深宫皇帝,视听来源都在大臣身上。只要那些大臣合起伙来遮掩,他是肯定不会知道的。
“不用担心此事。”
朱棣却哈哈一笑,拍了拍朱瞻壑的肩膀,豪气万丈地道:“若连这等小事儿都做不到,你爷爷这么多年岂不是白混了?”
道衍和尚望了朱棣一眼,随后笑着道:“当今陛下与文官们走的极近,自然不喜武将、厌恶宦官。”
“皇宫里的宦官处境极差,不仅不得亲近陛下,还被文官们盯着,稍被抓到破绽就没有好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