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朱棣的要求(1/1)
“爷爷。”
朱瞻壑进了门,望见了伏案书写的朱棣。
方才在路上时,传信的宦官就悄悄透露给朱瞻壑,除了他之外朱棣还请了宁王过去。
朱瞻壑进门后先是扫了一眼房中,发现宁王还未到,便望向了朱棣:“爷爷?”
“嗯……”
朱棣缓缓抬起头来:“李景隆初至北平时,朝廷是不是还派了随行的人到城下叫阵?”
“是,有谷王的长史刘璟,还有个叫高巍的官员来的,他们当众宣旨,说咱们王府是叛逆,还想给城中递信。”
朱瞻壑走到一旁的椅子上坐下,回忆着道:“大伯谨慎,根本就没理会他们。”
朱棣缓缓点头,若有所思。
朱瞻壑见此明白,今日朱棣叫他来的目的大概和这件事有关。
下一刻,房门再次被推开,宁王朱权站在门口,瞧见朱瞻壑后面上还闪过一抹诧异。
“四哥。”
“十七弟来了。”
朱棣脸上堆起笑容,站起身来:“快进来坐。”
朱瞻壑也站起身来,规规矩矩地行礼道:“十七爷爷。”
朱权轻轻点头后,脱下白色裘衣到一旁坐下,随后有宦官为三人上了热腾腾的茶水。
“十七弟。”
朱棣望着朱权,脸上的笑容渐渐收起来:“皇考薨逝,朱允炆这小子听信奸臣谗言,迫害诸藩。”
“我虽暂抵住了朝廷的兵马,但朝中奸人仍不罢休,调笔弄舌,抹黑我等为叛军。”
朱棣面色沉重:“奸臣弄权、朝廷无道、变乱祖制,你我身为藩王,有拨乱反正之责。”
“我在外领兵与奸臣作战,十七弟可愿在后方城中助我一臂之力?”
朱权已隐隐猜出了朱棣的要求。
他脸色阴晴变幻,片刻后还是沉声道:“四哥说得对,朝廷无道,奸臣作乱,我等身为太祖亲子,自当肩扛重任。”
“四哥有事吩咐就好,臣弟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朱棣哈哈一笑,脸上写满了满意,语气亲近了不少。
臣弟这个自称可不单纯,不仅是弟弟,而且已经俯首称臣了。
“老十七,为兄怎么可能让你去赴汤蹈火,要是你有个三长两短,以后我在九泉下要如何同爹交代?打打杀杀的事交给我就好。”
朱棣笑着站起身,从桌上拿起一沓纸来到朱权面前递给他:“朝中奸臣摇唇鼓舌,我知道老十七你通善文墨,所以就由你来动笔,向朝廷传书,驳斥这些奸臣如何?”
朱权点点头,先前既然已经答应了,现在他就不会犹豫。
“好,我尽快写出来后给四哥看。”
朱棣点点头,继续道:“你可以同壑哥儿一起写,教给他些文墨功夫。”
朱权的眉头微不可查地皱起,他都说了写完之后先给朱棣看,但朱棣怎么还是不放心?
竟要让个孩子监视着他?
“先前为兄忙于战事,乃是壑哥儿替我写了奏疏,就在其中。”
朱棣指着朱权身边的那一沓纸。
朱权一怔,方才的不满都忘在脑后。
他下意识要翻一翻手边的纸,但下一刻又停住了动作。
“壑哥儿是四哥的孙子,臣弟定倾囊相授。”
“好。”
朱棣笑着转向朱瞻壑:“还不快来谢谢你十七爷爷?”
“多谢十七爷爷。”
朱瞻壑立即道谢。
朱棣很早就说过朱权善于谋略,通晓文墨。
洪武年间其曾受命太祖,编纂《通鉴博论》,后来又同肃王、代王等藩王于西宫内受命编集《汉唐秘史》。
洪武三十一年时,又编纂《训语》、《本孝》、《树忠》、《敷义》、《保身》、《嘉言善行》共计六篇家训。
他熟读史籍经典,博学渊源,是诸多藩王中少有的文武双全之人。
“要不要把盘烒也叫来一起?”
朱棣又道。
朱瞻壑知道,朱盘烒就是朱权的长子,也是那天晚上站在朱权腿边的小男孩。
朱权犹豫了片刻,还是点点头:“好。”
朱盘烒五岁,去年刚刚开始读书认字。
朱权本不想这么早就让天真的儿子接触这些复杂、丑恶的人心鬼蜮。
但看着朱瞻壑有些稚嫩的面庞他才意识到,如今是个乱世,谁也不能身免。
学些本事,认识到人心险恶,或许不是件坏事。
朱瞻壑却是悄悄瞧了朱棣一眼,把朱盘烒也叫过来,是怕朱权不用心教吗?
教别人的孙子不一定费心,但教自己的儿子肯定是掏心掏肺。
不过他也不傻,这话也只是在心中想想,没说出口。
朱棣差了宦官将他们送到暖阁内的另一间房,这里存着不少书籍。
暖阁下都烧着地龙,屋里非常干热,朱瞻壑进来后给朱权先敬了一杯茶,自己又灌了一杯,才稍稍缓解了口干舌燥。
朱权则坐在桌后,拿着那一沓纸开始仔细看。
这是朝廷与燕藩的“书信来往”。
从燕藩起事夺取北平开始的第一封奏疏,直到前些日子谷王长史刘璟在城下宣读的那封申饬诏令。
朱权读的速度很快,一会就翻阅了一遍,看完后眉头微皱。
“瞻壑,这其中哪封奏疏是你写的?”
“就是那封盖闻书曰:不见是图的。”
朱瞻壑走到桌子对面,坐的很乖巧。
朱权面上带着愕然,又翻出那部分奏疏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边看边摇头感慨:“小小年纪,居然就如此……”
朱权的本想说老谋深算,但到了嘴边就改成了博学多识。
“能如此引经据典、条理分明,想来你也是个好学的孩子。”
朱权面露赞赏,他自己喜欢读书,能耐得下性子,自然也偏喜欢爱读书的孩子,只可惜他儿子朱盘烒不是这种性格。
朱瞻壑谦虚地笑了笑:“十七爷爷,我哪读过那么些书,都是现写现查的,一边看以往诸朝的那些诏书、奏疏,一边查找经典才写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