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离开凉州(1/1)
程昱的推断没有错,刚开春,朝廷天使到,因北边匈奴发难,特命李峰为奋武将军,领本部兵马出发,前往五原与慕容冲汇合,至于原来的西域都护,直接给撤销了,至于李峰的地盘,自然被杜凌笑纳。
不过,李峰也不傻,走之前,与程昱等谋士合计,兵马粮草都带走,至于留下来的百姓,暂时由张角等人继续带领,留在凉州生活,只等将来时机成熟,李峰再卷土重来。
另外,李峰与李儒联系上,既然李儒已经被暴露,李峰也不打算继续将李儒待在杜凌这边,只是,李儒走之前给杜家父子留点东西。
等一切都安排妥当后,袁丰也找上李峰,并向李峰提出辞行,尽管袁丰来到凉州后每日好吃好喝,但他心里始终惦记着京师,一直都想回去,一是生怕被田松遗忘,二是怕地位不保,所以,他等李峰的事办完后,立马告辞并随天使一同回去。
李峰最后望了一眼凉州的大地,良久之后,马鞭一挥,带领三万大军出发。
李峰一离开,杜元瞻和杜凌立即安排人去接收留下来的地盘,三郡到手后,凉州才真正的掌控在他们手上,但父子俩高兴没几天,意外的事发生了,回鹘人大军进犯,以前有李峰一直在镇守,杜元瞻和杜凌并没有感到半点危险,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面对回鹘人的怒火。
不仅是回鹘人进犯凉州,旁边雍州的羌人再次叛乱,刺史赵永歆急忙上奏朝廷求援,更甚的是,周甫和方林引吐蕃国大军叩关,雍、益二州边境危矣,百姓涂炭,边关告急。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被人设计好了,周朝北面、西面同时遭敌入侵。突如其来的打击,令朝廷措手不及,急命三州刺史想尽办法抵御外敌,同时朝会上,各大臣唇枪舌战,争论不休,如此激烈的嘴战,争的却是自己的利益,既要多捞一些利益,还不能让对手争到便宜。
在这群大臣里也是有心怀社稷的,但他们强忍着不敢做声,害怕像刚才挺身出言的同僚那样,被上位者命殿前禁军拉出殿外,直接杖毙。
坐在龙椅上的天子柴渊面露病色,苍白无力,原本风华正茂的他自登基以来,废寝忘食,日夜处理政务,励精图治,整顿朝纲,为了削弱其他世家,他利用曹家,打压高家,没曾想曹家得势后,反而处处制约着他。这一次他的表哥曹化文想利用这次的动乱,提议恢复大将军,并由他担任大将军,成为周朝众武将之首,掌控天下兵马大权。
此时曹化文的话刚落,便遭到高世元等人反对,想当年先帝在位,大将军李绍为扶持柴磬登位,进而发动兵变,幸好当时先帝早有准备,依仗皇甫平等宿将以及各世家的协助,将兵变镇压了下去,李绍自裁后,先帝废除大将军之位,如今曹化文想做这大将军,成为第二个李绍,高世元等人岂会同意。
柴渊安静地看着底下的大臣互相抨击,有点无趣,挥手朝来田松。
“陛下。”田松卑微地跪在柴渊跟前。
“李峰现在到哪了?”
田松愣了一下,他压根没想到柴渊会问他关于李峰的事,田松眼珠子一转,连忙答道:“李峰自接旨后,已经离开凉州有半月,估计此时应该快到并州附近。”
“哦,我记得当初他是你保举上来的。”
“是的,陛下。”田松接过话,于是解释道:“李峰当时误入歧途,后迷途知返,托奴婢门下,想报效朝廷,求朝廷诏安他。”
“后来呢?”柴渊知道这事,不过他知道李峰花了不少钱才打动了田松,不过柴渊没有在意这些小事,心里只是有点好奇,田松后来的做法。
田松心里咯了一下,硬着头皮说:“后来举荐他为西域都护,本想让他对朝廷感恩戴德,能够替陛下收复西域诸镇,没曾想他庸碌无能,一年下来毫无建树,此次调他去北部草原,再为朝廷分忧。”
“不错,看来你比他们还用心良苦。”
“不敢,奴婢的一切都是陛下给的,能为陛下分忧,是奴婢的荣幸之至。”
“不说了,你退下吧。”
“是。”
见众大臣已经快达成一致,柴渊命田松下去。
曹化文当仁不让地出列启禀,“陛下,刚才经过臣等一番商议,已经备好退敌之方略。”
“讲。”
“遵旨!”
曹化文将已经商量好了的方案一一道出,首先是从拱卫京师的禁军抽调二十万人出来,由曹化宁担任主将,元守瑜、高世禄为副将,贾士甫为监军、张元庆为督粮官,大军兵分三路去增援三州;还另派李铮为使节,出使与回鹘、吐蕃二国磋商,游说其退兵;另下旨命孙彬按兵不动,严防南面,以免南诏各国再起事端。
柴渊心里盘算着,觉得没有问题,当即准了,但接下来的才是重头戏。
因为一下抽走了禁军一半兵力,加上去年皇甫平带走的五万禁军,京师防卫一下子出现真空,所以,曹化文打算就地征兵,从各世家子弟里挑选优秀人才来填补军官的空缺;其次是凉州、雍州二位刺史办事不力,重新由吏部举荐人才去担任,原刺史进京请罪。
一旁的田松听到,心里慌了,他好不容易舍弃李峰,选了杜凌,现在却要被裁撤,于是,田松脑子里快速动起来,开始想办法。
柴渊听完,眉头紧蹙,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黑,怒火攻心,但身为帝皇的他很快调整下来,只不过他没想到世家胃口那么大,同时对自己这位表哥非常失望,若是舅舅在,恐怕又会被气死了。
然而,一心想荣登八大世家第一的曹化文丝毫没有察觉到柴渊的脸色,继续抛出第三条,就是恢复大将军,并且毛遂自荐。
随着曹化文说完,一干大臣纷纷跪下,请求柴渊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