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使团还京,大理称臣(1/1)
绍圣二年的春节,因为苏轼的归来,苏府变得热闹起来了。
除了小尾巴一样的段和誉有点招人烦之外,其他事都比较遂苏过的意。
入仕几年后,他也慢慢开始褪去苏轼儿子的身份,在朝中留下自己的影响。
远的有宗泽、张叔夜,近的有吕颐浩、赵谂,都打上了苏过的烙印,这一次的变法中,他的风头甚至超过了熙宁年间的王雱。
所以这一年的春节,也开始有人上门给苏过拜年了。
不过苏过应酬得不多,除了范纯仁、章惇和曾布等几位宰执,就是抽空跑了下吴夫人、苏颂和沈括等几家。
回京之后的沈括,大概是身有寄托、心情大好的缘故,没有追随虐待他的夫人而去,这也是一件很让苏过开心的事。
至于其他人,能得到一张苏过亲笔手书的拜年贴就算不错了。
据说刚刚晋封为端王的赵佶,出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金买下了一幅苏过的瘦筋体作品。
苏轼对此不屑一顾,毕竟儿子的书法与自己的风格大相径庭,他实在是很难开心起来。
不过因为苏过的缘故,秦观、张耒和晁补之等人才能免于清算,被贬的黄庭坚不日也将回京,苏仙还是很承儿子的情。
眼下新法逐步实行中,新党旧党的分歧也就没有那么大了,同文馆之狱过后,新党该报的仇也差不多报完了,再往后,就算政见不合,也不是你死我活的党争了。
范百禄年前离世于任上,范祖禹也因《神宗实录》一事被贬官,不过短短数年,范家便没落下去了,朝中风云变幻,这便是一个缩影。
所以在家的这段日子,苏过也时常将妻子的两个兄弟请到家中,参加苏轼组的文学局,让他们增长见识之外,也能维系上一辈结下的交情。
当年范镇对苏家父子三人照顾颇多,如今苏过算是投桃报李了。
热闹地过完元宵后,出使大理国的使团终于回京了。
在朝廷的宣传下,老百姓听到的故事是这样的:大理国权臣篡位,前任国王秘密遣使向大宋求援,在大宋使臣的严词抗议下,大理国拨乱反正,段氏复位,即将遣使入朝谢恩,同时向大宋称臣纳贡。
不得不说,这套说辞还是有点涨宋人威风的。
有了这份功劳,刘安世和黄庭坚自然免于外放了,一个回了御史台,一个回了馆阁。
章惇等人对黄庭坚是不在意的,但刘安世可是老仇家了,可大理这件事苏过事先和章惇打过招呼的,他们自己不上心,结果被苏轼钻了空子,也怨不得苏过。
朝中的事就是这样了,看着纷乱复杂,不过都是大臣们在国家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之间的抉择而已。
以前苏过是局外人,现在也成了其中的一份子。
进入二月后,苏过期盼已久的儿科神医钱乙进京,他果然再次拒绝了进入太医局,而是选择了在安乐坊坐诊,为更多的人看病。
神医庞安时也在此时回到京城,他与苏轼、黄庭坚、张耒等人相熟,来京小聚,苏过正好也将他留了下来,范杜若生产在即,他巴不得全天下的名医都齐聚京城。
在苏过的期待与不安之中,大理国的使团到达京畿,不日即将入京。
这件事因他而起,不能不管,于是苏过又领了个临时差遣,配合鸿胪寺,负责大理使团的接待一事。
段和誉在东京城玩得不亦乐乎,知道使团来接他回国,一百个不乐意。
苏过自然是好言安抚,表示等这一阵忙完,自己一定上书朝廷,出兵帮助段氏铲除权臣。
“你还会带兵?”段和誉表示了质疑。
苏过笑道:“朝廷有的是人,西北的种家你知道吧,区区高氏,如何是对手?”
段和誉勉强应了,说道:“那可得快点,你们宣称是我说的高氏篡位,回去后他们指不定怎么对我呢!”
小朋友也不是傻子,知道自己被大宋利用了,自然得多要点好处。
“放心,”苏过安慰道:“我到时候安排人与你一起回去,高家只要不想和大宋开战,就不敢动你。”
段和誉这才转忧为喜,和苏过一起出城迎接使团。
大宋使团的正使为高升泰次子高泰运,副使为鄯善(昆明)大族李观音。
大理人信奉佛教,男子取名常用观音、释迦和罗汉等字眼。
一应礼仪都有鸿胪寺操办,大理对此次称臣一事十分看重,进贡物品包括金装碧玕山(大理石)、刀剑、犀皮甲鞍辔、麝香、牛黄以及大象、马匹等等,仅仅是接收这些贡品,就花去了不少时间。
入城仪式也十分隆重,使团还自带了乐人,沿途歌舞不断,让东京城的百姓免费欣赏了一回异域风情。
大宋皇帝的接见安排在了次日,段和誉依依不舍地回到大理使团之中,看得出来,副使李观音应该是他们段家的人。
翌日的称臣仪式,御街两侧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待大理的使团经过时,发出阵阵欢呼,在京中混了几个月的段和誉得意地挥手,引来又一阵叫好声,正使高泰运一脸不爽,黑着脸走在前面。
大殿之中,赵煦和京中重臣皆已就位,苏过凭接待的身份,混了个末座。
高泰运递上国书和贡品清单后,赵煦使人宣读册封旨意,接受大理国的称臣,封大理国主段正淳为金紫光禄大夫、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
仪式完成后,赵煦又特别表扬了几句段和誉,称他年少有为,机智过人,大理国主有子如此,实乃国家之幸。
段和誉开心地出列谢恩。
稍后的接待宴上,赵煦没有出席,由大宋的牌面苏轼代劳。
而在苏过的授意下,宾客的首位让段和誉坐了,毕竟他如今真的是大理世子了。
宴会之中,宾主尽欢,只有高泰运的脸色,黑了又黑。
一应仪典完成后,苏过又留使团多住了几日,亲自带队游览了东京城。
他在等两位苏轼请来的客人,让他们同段和誉一起跑一趟大理,为大宋再造造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