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君臣之间(1/1)
辽、夏两国负责和谈的队伍再次来到东京。
使臣都没有变,大辽是被耶律洪基训了一顿的耶律淳,西夏是被李乾顺鼓舞到的李至忠。
大宋这边换成了贺铸和周邦彦的搭档,耶律淳想必会很开心。
苏过已经在收拾行李准备南下了,除了特命随行的李直方和赵谂外,赵煦还委派了从雁门关回京受赏的何灌与苏过一起南下。
此次出行,苏过被任命为广西经略安抚副使,何灌为安抚都监。
虽然没有出兵大理的打算,但一旦接受了自杞和罗殿的投诚,总得领军去新的国境线让高泰明看看。
三国和谈,开始了第一轮的交锋。
夏辽两国首先提出的,果然是土地一事,李至忠代表夏国国主各种诚挚地道歉,希望大宋能归还侵占的党项人国土。
贺铸没有上当,冷笑道:“李氏土地本就是我朝赐予的,如今是收回,何来归还一说。”
李至忠针锋相对,说道:“宋廷所赐,不过定难五州,而河西之地,乃是我朝历任国主从吐蕃人和回鹘人手里夺来的。”
“没有定难之地,哪来的河西?”贺铸摇头道:“饮水当思源,这么简单的道理贵使难道不懂吗?”
耶律淳帮腔道:“话虽如此,但夏国已经认错投降,南朝也该宽宥一二,这才是大国之道。”
贺铸讽刺道:“允许投降,就已经是我朝宽容大量,不然大军早就直奔兴庆府了。”
耶律淳和李至忠互相看了眼,知道这一点没得谈了,于是默契地转移了话题。
李至忠道:“河西之地,还有我朝数十万军民,还望高抬贵手,让他们归家。”
“河西不少百姓都是从我西北边州劫掠而去,是该归家了,”贺铸说道:“至于降军,听闻仁多保忠和嵬名阿吴都要求留在我朝,这就有点不好办了。”
西夏太缺人口了,要回老百姓确实有点不现实,但李至忠不能接受十几万大军也都没了,忙道:“希望贵使能传话过去,声明国主已经下旨对投降之事不予追究,各军统帅官复原职。”
贺铸点头道:“这个好说,你写份文书,我这就差人快马送到河西。”
也不能一下就断了党项人的念想,总要有个拉扯的过程,才能显出大宋的诚意。
当然,主要的目的是为河西争取点时间,看看能不能多留些人。
第一轮的谈判结束后,苏过很快得到了通知,贺铸干得不错,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入宫辞行时,赵煦问道:“此行可有把握?”
“高氏不蠢的话,应该会就此收手,”苏过答道:“只要能保住段氏的皇位,再给投诚的几个部落赐下金印,让他们负责与大理的马匹交易,这一趟就算成功了。”
“在朕面前还说假话,”赵煦说道:“卿就没想除了高氏?”
苏过笑着答道:“没说假话,官家说得好像臣对段氏有私心一样。”
对于大宋来说,段、高两家其实区别不大,只是段氏更名正言顺一点;
对于苏过而言,一个不会一阳指的段家,只是稍微有点让人怀念而已。
所以,段氏能保住就足够了,大宋也有面子,但指望大宋帮忙灭掉高氏,段正淳得先拿出点诚意来。
赵煦笑道:“明白了,不见兔子不撒鹰,朕险些忘了卿曾是个精明的商人。”
苏过眨眨眼,说道:“现在也是,市舶司的远洋贸易、西北的西域商道和西南的滇马交易,臣一个都没有放过。”
赵煦知道他的意思,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这几项也是一样,点头问道:“这次估计多久能回来?”
苏过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下,说道:“争取春节前回来吧,在外面臣会想家。”
如今已是八月,算下时间,有点紧张了。
赵煦无语地挥手道:“赶紧走。”
哪有这样做臣子的,这种时候不是应该表下忠心吗?
冯世宁在一旁感慨道:“官家对这位苏签书真是包容。”
他是赵煦的近身内侍,在宫中多年,从未见过这样的君臣相处之道。
赵煦笑道:“朕与他相识多年,一贯如此。”
说着不禁想起了当年他们初识时的事了,问道:“当年父皇与王相公,是如何相处呢?”
冯世宁回忆了下,叹道:“先帝以弟子自居,王公犹嫌不足。”
这话当然有些带着皇帝身边人的怨气了。
但王安石在神宗面前耍脾气,容不得一点反对意见,这是有的,神宗每次都忍让,王安石闹辞职,神宗甚至说出“卿,朕师臣也,断不许卿出外”这样的话。
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是两宫太后利用天灾施压,君臣设下的权宜之计,所以次年王安石便复相了。
复相后,王安石与吕惠卿、韩绛等人爆发冲突,神宗也是毫不犹豫地支持了王安石。
然而好景不长,关于用人的问题、对契丹的问题和案件判决的问题,都让两人发生争吵,彼此间的信任就在一次次的争执中被消磨掉了。
儿子王雱的事也是个诱因,最终王安石再次请求罢相,此后八年,两人不复相见。
赵煦想了想,问道:“那你觉得苏过如何?”
“不好说,”冯世宁答道:“我开始认为他是有意接近官家、讨好管家,从而获得晋升,可如今看来并不是这样,他似乎并不贪权。”
“是啊,”赵煦笑道:“他是跟朕讨了不少差事,可都是临时差遣,还不能立马看到成效,所以功劳不显,不在朝中的人基本不知道。”
冯世宁摇摇头,说道:“看不透的人才危险,官家还是得多加提防。”
赵煦立马反驳道:“你看不透,但朕是清楚的,这些年他做的事,每一件的前因后果朕都知道。”
冯世宁连忙请罪,“是我失言了,官家息怒。”
“朕知道你的意思,朝中像你这么想的人也很多,但朕相信他,”赵煦感慨道:“收复河西,他出力颇多,可在论功行赏的关头他主动申请南下,就是怕苏家风头太盛,引起非议。”
苏辙身为陇右都护,在朝廷的功劳簿上,只居于章楶之后,这是推不掉的。
如果苏过也得到了升迁,那么苏家又将成为众矢之的。
不过正在赶路的苏过打了个喷嚏,其实他并没有想这么多,是赵煦把他想得太好了。
他还是想早点升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