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只缘心在最高层 > 第1章 需求的逆过程

第1章 需求的逆过程(1/1)

上面,我将逐仁者和逐业者划分为上贤人。作为新贤人,他们除了上面我所介绍的各自的鲜明特点外,作为一个群体,他们还有哪些显著的与众不同的群体特点呢?了解他们的独特之处有利于我们深入剖析上贤人,以便大家更好的见贤思齐。

需求的逆过程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般人是以满足一个需求后,再进入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按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求知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个大致顺序逐步上升实现的。其实,这也是人之常情,人的追求不可能完全脱离人的生存状况。这一点,我们的祖辈要比马斯洛早几千年认识到。

两千多年前,春秋的管仲就有类似的观点,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所处的春秋时代,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生活在动荡的农耕社会里,靠天收,时常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遇到旱涝、瘟疫或战乱,往往是饿殍遍野。在这种生命都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仓廪实、衣食足如天赐之福,知礼节、知荣辱就理所当然的与之俱来。所以管仲用的是“则”,表明仓廪实和衣食足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充分条件,知礼节和知荣辱是仓廪实和衣食足的必然结果。他认为人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但到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汉武帝时期,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文景之治”之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相当一部分人能达到仓廪实、衣食足的生活水平,但为非作歹、坏法乱纪之事却层出不穷。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管晏列传》时将管仲的原话改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将“则”改为“而”就打破了前后两者的必然关系。虽然依然承认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基础,但说明了仓廪实、衣食足不一定就知礼节、知荣辱。反过来推理,知礼节、知荣辱也不一定就处于仓廪实、衣食足的状态。这反映出人的需求并不是严格按照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逐步上升的,高层次需求与低层次需求满足没有必然联系。其实,满足了生理等低层次需求后,是否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跟诸多因素有关。同时,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也可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对于这一点,马斯洛也看到了,所以,他在层次需求论的结尾补充一句: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这与司马迁的看法不谋而合。

虽然,人的需求趋向有种种例外,但这并不能否定大多数人是按照马斯洛层次需求由低到高方向来满足。但上贤人却不同,他们属于例外情况。他们的需求满足趋向却与一般人相反,不是由低到高的方向,而是一个逆方向。如下图:

上贤人需求趋向图 图-5

其实,在上贤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生理和安全需求还没有满足甚至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就开始了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了。例如:我们的共和国元勋朱德、彭德怀、贺龙等人,为了共同的理想,他们毅然放弃了国民党给的高官厚禄而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他们被国民党悬赏通缉,打击围剿。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前有强敌,后有追兵,他们食树皮,穿草鞋。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就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但他们依然坚定信念,进行着自我实现。最终,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中国。

上贤人在事业奋斗阶段的需求满足是从高至低的逆过程,待事业有成后,他们更是如此。一次,周恩来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途中,由于飞机遇到强烈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往下扔以减轻飞机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一个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女孩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她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要坚强勇敢,不要哭鼻子。大家看到周恩来不顾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女孩,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周恩来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过了一会,飞机终于冲出了寒流圈。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向前飞行。通过这件小事,折射出了周恩来的伟大人格。作为一个谦谦君子,他一生光明磊落,不论处于人生那个阶段,都能以身作则,德行为先。相比,有些人在事业艰苦时能坚志守德,但在事业成功后就开始松懈,逐渐改操易节、腐化堕落、昏聩糊涂。这种晚节不保之人,让人为之扼腕叹息。只能说,他们前半生是上贤人,但终其一生的评价,他们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上贤人。

我们再分别看看上贤人中的逐业者和逐仁者的需求过程情况。逐业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事业上,而不是在满足低层次需求上。他们希望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能有所建树。一旦他们的事业成功,那些低层次需求也就会迎刃而解了。例如,这几年,有个活跃在荧屏上的演员叫王宝强。他朴实率真的表演获得很多观众的好评。他从一位农民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很多人说他很幸运,受到上天的眷顾。其实,他的成功历尽磨难,是一些逐业者成长的缩影。

王宝强出生于河北农村,父母是普通种地的农民。八岁时他看到了一部电影《少林寺》,就想去少林寺学武艺演电影。可父母不同意。但王宝强很倔,挨打也要去。就这样他进了少林寺做了俗家弟子。可在少林寺的六年间里,他并没能演上电影。于是在14岁的那年他离开了少林寺。父母希望他能在家老实种地,但他依然梦想着演电影。家人无论怎么管教他,他仍不改初衷。

2000年,王宝强怀揣500元钱来到北京,第一站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第一天,没找到活,晚上被人骗去地下室,一晚20元。后来,他一个月的房租,也才20元。第二天,没有活。第三天,还是没有。这样蹲了半个月才等到了第一个群众演员的角色:穿着大褂在街上走一遍,走完下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没等到一个角色。他学会了在人群里奋力向前挤,学会在人前展示自己的少林功夫,学会忍受“同行”的冷眼,但是机会还是迟迟不来。终于有次接到戏,演从梯子上摔下去。有经验的老武行是假摔,可他是真摔。导演很满意,可他已经摔得浑身青紫。每次别的群众演员拿了钱就走了,而他却主动留下来帮剧组做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带来的500元要花完了,当时他曾想过回家,但为了赌这口气他咬牙坚持了下来。没有龙套演的日子,他只能和同住的伙伴去建筑工地打零工,一天25元,包吃不包住。同伴劝他放弃,说他条件差,长得不好看,又不像李连杰拿过武术冠军,又没有什么关系……王宝强感觉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光明。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王宝强被导演李扬挑中,主演电影《盲井》。《盲井》里有下井的戏,要求演员到几百米深的矿井中去表演。很多演员考虑到安全都放弃了,而王宝强真的下了井坚持下来。在拍摄过程中,又出现了资金问题,很多人都跑了,也有人劝说他走,但他没走。最终,这部电影让王宝强一夜变成了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

2003年,冯小刚找到王宝强演《天下无贼》,“傻根”形象深入人心。接着主演的《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使王宝强成为妇孺皆知的明星。

王宝强不否认自己的成功存在幸运,但他认为自身的努力更重要。他认为,自己是个勤快的人:勤跑,勤打听消息。《盲井》剧组招人的消息,就是他打听来的,听到了,立刻就放下所有的活跑去面试。对他来说,一个很大的开支就是拍照和印照片。生活已经很苦了,但王宝强从来不省印照片的费用。第1张白洗白送,第2张也白了,第100张、200张,直到被挑中为止。

从《盲井》、《暗算》、《天下无贼》到《士兵突击》,王宝强在影视圈一步一个脚印。他把每一次机会都当做最后一次。在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苦和坚韧后,他终于成就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他的成功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最好诠释。

2008年,王宝强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正式聘任为“农民工援助基金爱心大使”,被联合国劳工组织聘为“预防农民工艾滋病的形象大使”等。他开始了公益事业活动,从此干着更有意义的事情。

从王宝强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典型的逐业者形象。他执著,甚至执拗,为了自己的梦想可以不顾一切,甚至奋不顾身。在充满荆棘的成功路上,哪怕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在那样生活困苦的艰难岁月里,他依然不怠慢自己的理想。一有空就去寻求机会。他的成功与其说是命运的垂青,还不如说是时刻准备的必然结果。

他在连吃饭睡觉的需求都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还能坚守理想,不懈努力。因为在他眼里没有什么需求能比实现理想的需求更重要。当他成功后,一些低级需求满足也就不在话下了。2000年,他来到北京的时候,买的是站票,没少被别人翻白眼,当时,他想,有一天有钱了,一定买一张坐票。可现在,坐飞机都已经是家常便饭。以前跑龙套时,穴头在演员费上卡一手,到王宝强手上已是所剩无几。但出名后,他名利双收,拍个广告就七位数的收入。如今的王宝强已娶妻生子,那些吃饭、睡觉、是否被人看得起的问题早已不再是他考虑的了,正如他所说,当务之急是提高演技,拓宽戏路,给观众呈现更多更好的作品。

王宝强是草根偶像,代表了一群逐业者,他们有理想,有才华,默默编织着自己的梦想。他们的成功演绎的正是逐业者需求的逆过程。

上贤人中逐仁者也有同样的需求表现。他们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往往忘却了自我,那些低层次需求他们没有时间去考虑。他们成就别人的同时也就成就了自己,而低层次需求也将随着自我的成就而随之解决。有些逐仁者为了帮助那些急需要帮助的人置自己的前程和青春于不顾,而奋然担起了扶困济弱的千斤重担。他们的壮举让人无不为之感动。获得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称号的李灵就是这样的人。

2002年,刚从淮阳师范毕业的李灵,看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乡办学的念头。但李灵家庭并不富裕,最后在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她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在学校,她是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在她的一手操劳下,这个学校有了7个班,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而且7年来,李灵为建学校已欠下8万元外债。但她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依然一如既往的投身爱心事业。“每次看到其他学校的孩子能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我真的很难受,我也想为自己的学生搭建一个阅览室,哪怕是最简易的。”李灵说,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为让自己的学生有书读,李灵曾趁着放暑假,向爸爸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后,开始收购旧教辅和儿童读物。

“就像收废品一样,骑着车到处去转着叫。”李灵说,她的每顿饭都是两个烧饼。烈日下,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满头大汗地装载着“精神食粮”。这一幕幕的情景被网友拍成照片放到论坛上,感动了无数网友。27岁的李灵眼角已经布满皱纹,手上的皱纹也是操劳的印记。每次说到这些时,李灵总是不大好意思,“没有办法,我本身就是农村的,一直都忙这忙那,也顾不上这么多了。”李灵笑称,自己在学校是校长也是工人,“我自己给自己打工,没有工资,每件事都要自己去跑。”

27岁,已是考虑结婚的年龄,面对这个问题,李灵苦笑着说:“我现在没有男朋友,也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现在的目标,还是要把这个阅览室建好,……现在大家都关注起来了,虽然获得的捐赠也多了很多,但是我的压力也大了很多,生怕做不好,辜负了社会对这些孩子的期望。我的梦想没有变,其他都得靠边。”

2010年2月11日晚,李灵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名人坊颁奖词:一个师范系毕业生,放弃本来可以一路平坦的康庄大道,选择了这条充满荆棘坎坷的道路。就是这样一个被许多人看来不可理解的选择,对于李灵来说,却意味着“光明”。也正是这真正的“光明”,照耀着她一路披荆斩棘,艰难前行的坚持着。而她身上这份执著,也终将照耀在每个人的心底。2011年,李灵又被选为《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其实,李灵毕业后也可以像其他人一样先找个好工作,再安个家,过着满足基本需求的安逸生活。但她却放弃了寻找工作的机会,直接担负起教育辍学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这一善举远远超过了她的经济条件所能承受的。即使她债台高筑,也无怨无悔。她也顾不上衰去的容颜和谈婚论嫁的年龄。在她眼里,实现自己的价值远远比满足这些重要。她在艰苦的条件下用稚嫩的肩膀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天空的惊人之举让无数心灵为之震动的同时也激励着无数人。因为她所坚持的道路正是一条不同常人的需求逆过程的精彩大道。她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尊重是她成功的见证,也是她无私奉献的最好回报。

上贤人需求满足的逆过程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当低级的物质需求与高级的精神需求冲突时,他们宁愿舍弃低级物质需求来满足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一点,儒家的先贤们很早就看到了。

春秋时代的孔子在两千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发现君子与小人的追求不同。物质与精神哪个摆在前面是衡量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指标。如,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如,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意思是说君子追求仁义等高境界的东西,而小人却追逐钱财等世俗之物。再如,子曰:敬其事而后其食。这也说明孔子强调一个人要先追求精神满足再谈物质享受。又如,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仁人的需求逆过程的极端化表现,为了自我实现宁可牺牲生理。

从上面孔子的言论可以得知,儒家要求君子仁人先考虑自我实现再考虑生理满足,这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正常情况下的逆过程。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先贤要求的高境界。从满足生理需求一直向上满足下去也没有错,在现在来说也不能说是小人。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一种上贤人是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逐步上升到自我实现的。不过在达到自我实现之前,他还算不上一位上贤人,等他成为上贤人后,他此时的需求状态也依然是逆过程。不过,要想早日成功,就应该不走寻常路。

为什么上贤人的需求是逆过程,而中俗人、下庸人却难以做到呢?

这当然是因为他们较中下等层次的人有着更高尚的品质、价值观和理想。他们站得高看得远,重精神满足而轻物质享受,可谓“不被浮云遮望眼,只缘心在最高层”。不过,这只是宏观上的原因,若从微观上来看,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末日之神龙出海文娱打工人遗忘之神归来篇世界的灰烬强撩!小可怜成了傅总的小祖宗反派退婚,绝美女总裁哭着求复合七零女主的妹妹重生了蓝星修仙:徒儿,为师要重返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