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家里家外那些事(1/1)
1978年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第二年,萍萍从宜城市江南桥小学毕业了。
按照之前的教育体制,学生们小学毕业后都是就近安排升入初中读书的,由于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开始重视对中小学的教育问题。这一年,国家开始对中学教育进行改革,鼓励各地方对学校进行了重点学区划分,所以,自1978年开始,小学生们升学入学则需要通过考核入学了。但是与现在不同的是,学生不用自己填志愿,而是招生学校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择优入取,被划为重点中学的学校有优先挑选优质资源的权利,而未被重点学校挑选的学生则会继续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升入初中继续读书。
通过这次考核,萍萍顺利地被宜城市的市重点中学第八中学录取。
进入第八中学两个多月后的一天傍晚,萍萍背着书包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地往家里走去。一路上,萍萍的心里五味杂陈,非常不是滋味。
萍萍刚入学那会,由于自己是班上被录取的同学中分数最高的那一个,后来,班主任陈老师就让萍萍做了代理班长。
之所以是代理班长,因为陈老师说: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同学们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老师也是一样。但是现在同学们要在一个班级里读书,班长还是需要的,所以老师只能依据同学们入学时的成绩选出一个临时的代理班长,等到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老师将根据大家的学习情况和工作能力再重新选出一位新班长。
陈老师还说:新班长的选定时间就定在本学期的期中考试结束,因此,大家都有机会,希望同学们一起努力。
当然对于萍萍来说,被老师指定为代班长还是觉得挺高兴的,毕竟自己的过去还是被陈老师认可的。
但是,经过两个多月的初中阶段的学习,萍萍出现了严重的偏科情况,但凡是语文、历史、地理这几门功课萍萍学起来觉得很轻松,并且自己对这几门课也非常喜欢。而对于数学、化学、英语总感觉到学起来很吃力,仿佛自己总也进不了状态。
前几次小测验时,萍萍就已经感觉到自己不对劲,然而萍萍仍旧不愿意放松,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进行复习,复习完毕还要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新的内容。但是好像自己在这几门功课上总也不开窍,纵然自己很努力,就是得不到高分,数学成绩撑死了只能考到80多分。由于班主任陈老师是教化学的,所以平时对同学们的化学课程抓得很紧,但纵然是这样,萍萍也只能考到85分左右,从来都没有考到90分以上的。最要命的就是那门英语课了,每次上英语课时,那个英语老师吴老师只顾着让同学们抄黑板,黑板上抄的都是语法句子,也不教你怎么去理解那些语法,以致于班上大多数同学都搞不懂语法,只好靠死记硬背记住句子,所以萍萍每次英语考试都考不好,正常情况下只能达到70分左右。这样一来,萍萍的期中考试总分被这三门课给严重地拉了后腿。这不,今天上午陈老师在公布班级同学的期中考试总分时,还拿眼睛瞅了瞅萍萍,当时萍萍的脸火辣辣的,低着头,都不敢和陈老师的眼睛对视。结果不出所料,全班50个同学,萍萍的考试总分只排在全班20名,就凭这个成绩还有脸再干班长吗?你就是有脸干,陈老师也不会给你干了啊。
下午班级课外活动课时,陈老师说今天的课外活动暂时取消,说是要给同学们重新选举一名合格的班长。后来,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三个同学的姓名,其中当然不会再有萍萍了。萍萍低着的头,恨不得地上有个地洞一下子给钻进去。
班长选举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结果,班长的头衔被另一位名叫吴兰兰的女同学给摘了去了。
萍萍回到家后,粗心的母亲并没有觉察到萍萍的情绪所发生的变化。由于母亲没有文化,所以,对于母亲来说,让孩子们吃饱喝足穿暖才是她的首要任务,母亲认为这才是她这个做妈妈的职责所在。由于初中阶段的作业要比小学时期多了很多,所以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免不了会延长不少,每次萍萍吃过晚饭坐到灯下做作业时,如果萍萍做作业的时间晚了,母亲就会在一边嚷嚷:萍萍,都这么长时间了作业还没做好啊?快点熄灯,早点睡觉。
萍萍明白,母亲的关键词是在“快点熄灯”上,是心疼她的电费,并不是心疼她的女儿睡晚了会对身体不利。
而之于父亲,萍萍上初中时,父亲还是在预制板厂当他的厂长,每天父亲的工作依旧非常忙碌,因此父亲很少有时间过问儿女们的功课。对于儿女们的学习,父亲做得最多的就是给儿女们拿回家的作业本或者是考试卷子上签上家长的名字。儿女们考得好了,父亲则会表扬几句,如果没有考好,也只是说几句完事,并不会进行深究或者是跟踪。因为父亲确实有他自己很多的工作要做。
经过几天的自我调整,萍萍好像也从失去代班长职务的阴影下走出来了。走出阴影的萍萍自我开导着:不给当就不给当,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自己在小学的时候各方面学习成绩都很优秀,但是老师却从来都没有让自己当过班长,这不也没影响到自己什么吗?想到这里,萍萍长长地舒了口气,昂起头向学校走去时,脚步似乎也比之前轻松了许多。
“路珏,今天是星期三,下午老师开会,要不今天下午你到我家去玩吧。”同桌的小蒋对路珏说道。
萍萍回应:“到你家有什么好玩的?今天下午老师虽然开会,但是也布置了不少作业,下午我还要做作业呢。”
小蒋笑了笑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我家里有很多书呢,昨天我爸爸又给我买了几本书,有唐诗三百首,还有宋词,还有几本,我知道你喜欢文学,所以才想起来让你到我家去看看的。”
听小蒋这么一说,萍萍立即兴奋了起来:“真的啊,你家有唐诗三百首?还有宋词?我去,我下午一定去。”
小蒋的父亲在宜城市教研室工作,是某个部门的科长,母亲在一家百货公司当会计,在当时来说,都算是个文化人。小蒋是父母的独生女儿,所以夫妻俩人在教育上对小蒋还是抱以希望的。因此但凡市面上出了新书,小蒋的父亲都会选择性地帮小蒋买上几本他认为小蒋应该可以看的书。
当萍萍下午来到小蒋的家里时,发现小蒋家里竟然有一个书房,书房里还有一个书柜,书柜里面放了很多的书,这让萍萍羡慕不已。果真如小蒋所说,小蒋拿出了她的父亲昨天刚给她买的那本“唐诗三百首”。萍萍接过书,坐在小蒋家的书房里津津有味地翻阅着。好美的文字,好美的词句啊,萍萍深深地被书中诗句所吸引。这些书,萍萍的家里是没有的,萍萍家里只有一些爸爸喜欢看的书,诸如论语、宋史、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等的书籍,其中还有很多都是繁体字,这对于刚读初中的萍萍来说,确实是不太容易看得懂的。
而这些唐诗、宋词却能够激发出萍萍很大的兴趣,当中的很多诗词课本上是没有的,萍萍如痴如醉地看着,就是从那会起,萍萍喜欢上了唐诗宋词,并且默默地背诵了很多首优美的诗句。此后,只要有空,萍萍就会到小蒋家去,和小蒋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
自外公外婆去世后,只剩下舅舅庆生孤身一个人在安徽,当时舅舅大约二十三岁左右的样子,由于妈妈秀华不放心舅舅一个人留在安徽,就让爸爸为舅舅在宜城找了个装卸工的差事。之所以帮舅舅找的是装卸工的活,父亲说:装卸工工资比较高,如果要是学徒做泥瓦匠的话,不仅出徒时间长,且工资也不高,考虑到庆生舅舅岁数也不小了,为了日后能尽快地找个老婆成个家,所以父亲国明就帮舅舅庆生找了个装卸工的活。
舅舅庆生接到信就从安徽来宜城投奔姐姐姐夫来了。舅舅到宜城以后,由于家里面人口多,实在住不下,父亲就帮舅舅找了个集体宿舍,让舅舅到集体宿舍住去了,但是到了休息天的时候,父母亲就会将舅舅叫到家里来为舅舅改善改善伙食。
谁知这边才将舅舅给安顿下来,父母亲又接到一封苏北寄来的信,说是外婆有个在苏北的妹妹要来宜城看看外甥女。
父亲国明问妈妈秀华:你在苏北还有个姨娘吗?之前怎么没有听你说过?
秀华说:我好像之前听母亲说起过,她在苏北老家确实是有个妹妹,但是母亲在世时都没有和自己来往,怎么母亲去世了反倒是想起来宜城还有个外甥女呢?我也感到奇怪呢。
两人商量以后,妈妈决定让爸爸给苏北回了封信,说是欢迎姨娘到宜城来小住一阵子。妈妈的姨娘接信后就从苏北老家赶来了。原来,几年前外婆带着外公回苏北老家时,将女儿秀华家的地址给了她的这个妹妹,所以这会才想起来到宜城来看看这个外甥女的,不想却得知了外婆外公的离世消息,当时妈妈的姨娘还难过了好一会呢。
当萍萍见到妈妈的姨娘时,感觉到确实和外婆很有几分相像呢。妈妈将她的这个姨娘就安排住在了家里,并且让萍萍及家里的几个姊妹们叫她的这个姨娘为姨婆婆。而之于萍萍来说,却也喜欢时常与这个姨婆婆在一起说说话,因为萍萍感觉到自己能在姨婆婆的眼睛里看到外婆的影子。虽然这个姨婆婆看萍萍的眼睛里没有外婆看自己那个慈爱的眼神,但萍萍不在乎,因为萍萍知道她不是外婆,萍萍只想从她的眼睛里看到外婆的影子就足够了。
姨婆婆大约在宜城住了一个多月之后,回老家去了。
这边这个姨婆婆刚走没几天,父母亲又接到了来自苏北老家的另一封信,说是妈妈的二伯伯寄来的。不过二伯伯年纪大了,家里事情也多,走不开。说是家里面有个年满十七岁的小女儿,在家里闲着没事干,想让她到宜城来,请侄女婿国明给在宜城找个事情做。
父亲接到这封信倒是有些不以为然,自己是在建筑行业做事的人,一个十七岁的小女孩,到建筑上能做什么呢?做瓦工是显然不行的,木工也不行啊,总不能像秀华一样也做油漆工吧,这个活又脏又累的,这个小女孩吃得了这个苦吗?就是水电工那也是个力气活啊。
这还没等父亲想明白时,妈妈二伯伯家的小女儿都已经找上门来了。岁数倒是不大,但是辈分却比萍萍长了一辈。小女孩名叫三红,妈妈让萍萍及兄弟姐妹叫她三红姨。这对于萍萍来说倒无所谓,毕竟她还比萍萍大几岁呢,但是大姐路芳却并不喜欢这个三红姨,因为大姐比三红还大呢。此后大姐只管叫她三红,却并不乐意叫她三红姨。
后来,考虑到三红并没有什么文化,只有个小学毕业文凭,同时又考虑到安全问题,且认为三红姨在宜城做事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就为三红姨在父亲的单位找了个做杂事的小工活,也就给瓦工们递递材料以及拌拌石灰、水泥之类的杂活。
自此以后,三红姨一直都和萍萍兄弟姐妹们住在一起。
到了1979年的时候,随着国家知青回城政策的全面放开,大哥路嘉也回城了。大哥回城以后,三红姨就从里屋搬了出来住到了堂屋。在宜城做小工大约做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三红姨便辞了工作回老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