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1/1)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孙子兵法行军第九)
水流就下,不可于卑下处军也。(杜牧注孙子兵法)
昭王十年,吴通漳水,灌纪南,入赤湖,进灌郢城,遂破楚。(太平寰宇记)
特别提醒,孙子本人十分熟悉水攻,甚至他就是水攻代表人物之一。
但是在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中,火攻单独成篇,水攻却是廖廖几句。
为什么呢?
因为在古代战争中,水无情,火有义!
之所以讳莫如深,是因为孙子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三国演义中是说关二爷人为造水,实际上是突出。实际上正史(现实)里面,更多的是自然灾害的原因,二爷运用得当也是。
……
樊城不过是一座小城,在洪水的冲击下,部分城墙已经垮塌,城内大水弥漫,士卒苦不堪言。
此时于禁正慌慌张张地登上城墙上避水,抬眼望去,只见周围的水面上全是关羽的巨舰,他已经陷入重围。
曹操的军队都是北方的汉子,不熟悉水况,哪里见过如此天灾!
在突如其来的洪水面前,于禁的心态已经彻底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抵抗毫无意义。
四下无路,于禁只能投降了!
被装入囚车的于禁万分郁闷,打了一辈子仗,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为什么倒霉的事偏偏让自己赶上了呢?
其实这根本怪不得别人,在他选择进城的时候,悲剧就已经注定了。
二爷嘿嘿一笑:“视生处高,无迎水流。”
在樊被大水冲垮的时候,庞德和于禁失散了,他没有上城,而是带着残兵,来到了江边某处还没被淹没的大堤上。
关羽令手下舰队将其四面围住,万箭齐发,魏军士卒死伤枕籍。
庞德也不甘示弱,抄起一把大弓连连还击,箭无虚发。
然庞德虽勇,他手下的人却不想送死,董衡和董超都劝他投降。
“白马将军,我们实在撑不住了,投降吧!”
其时庞德常乘白马,曹军皆谓之白马将军,对他甚为忌惮。
可白马将军庞德心里却是明白,自己之前费尽心力,做出对大魏一片赤胆忠心的姿态。
此时若降,必将成为全天下的笑柄,这绝不能接受。
下定决心后,为了避免影响士气,庞德不顾董超是自己多年的老部下,将他和董衡一并斩首,以示死战之心。
激战从拂晓持续到午后,庞德的士卒已经死伤殆尽,而对方的箭矢已经用罄,于是关羽下令登陆作战,双方展开短兵相接。
庞德对督将成何说:“我听说良将不会因畏死而苟且偷生,忠烈之士也不会放下节操以求活命,今天就是我的死期。”
言罢便与对方展开肉搏,愈战愈勇。
然而魏军仅剩的官兵却没有庞德的觉悟,很快就都投降了。
见事不可为,庞德带着一名部将和两名伍长乘一条小船出逃,打算往东到樊城去。
无奈水流湍急,小舟倾覆,终于被擒。
庞德被五花大绑地押到关羽面前,可他却一脸傲气,立而不跪。
望着眼前这名虎将,关羽生出一股惜才之念,便道:“令兄如今正侍奉汉中王,我欲拜汝为大将,何不早降?”
庞德大骂:“竖子,何言请降!魏王拥兵百万,威振天下。汝主刘备一介庸才,岂是魏王之敌?我宁为国家死,不为贼将生!”
关羽闻言怒而斩之。
前线的败报传到长安,操操闻知此事甚为伤悲,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
感叹道:“于禁跟了我这么多年,可到了生死关头,为何却不如庞德呢?”
……
降以保军士,却污此身名。
我其实不太相信于禁是因为怕死投降,他驰骋疆场、征战南北无数次,名声也早就威震天下了,这样的赫赫威名的上将军会贪生怕死?
镇魂街里面说于禁是缓兵之计,在卧薪尝胆。
确实有可能,关于于禁投降的史料也有点诡异。
只能说,那场大雨,毁了于禁的世代赴汤蹈火梦!
狗头,末将于禁愿为曹家世代喝酒抽烟烫头!
……
此时樊城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四周一片汪洋,大水距离城头只有六尺。
关羽没有给曹仁喘息的机会,他的舰队转瞬之间就杀到樊城,将其重重围困。
在大水的浸泡以及关羽的猛攻之下,樊城城墙也开始挺不住了,多处遭到损坏。
如今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有数千人防守的樊城如同涛浪中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倾覆之危。
城中人心惶惶,有人劝说曹仁不如弃城逃走,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其实曹仁对这个建议应该也不排斥,毕竟当初可以放弃江陵,这次为何不能放弃樊城呢?
况且遭此大败也并非他的主责。
不过这时却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曹仁阐明了利害,坚定其死守樊城的决心,他就是满宠。
满宠认为山洪来得快去得也快,关羽在大获全胜之下没有继续北进,就是因为有我们牵制,如果撤兵,局面将彻底崩溃,黄河以南全都要丢,到时候曹操这个魏王就只能真的回他的魏国去了。
曹仁闻言称善,于是激励士卒,继续坚守。
于禁七军覆没的消息很快就扩散得天下皆知,曹魏内部大为震动,荆州刺史胡修与南乡太守傅方纷纷投降关羽。
而当初在曹仁屠宛城后销声匿迹的陆浑盗贼孙狼也再次跳了出来。
此外,河南郡梁县与颍川郡郏县的群盗,也纷纷打出二爷的旗号起事。
汉中之战期间,曹魏的百姓被压榨得太苦,这下看曹操形势不妙,终于是爆发了。
陆浑县、梁县和郏县都在洛阳周边,随着这场大胜,关羽的影响力已经深入中原。
史称,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遥遥领先!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