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网暴诅咒案(1/1)
“教官,你们现在在哪啊?”许南通过视频看到了杨末他们那边的环境。
叶珺用一根自拍杆举着手机,给他们展示了一下这边的风景,“我们现在在海边,这是第二个试营业点。”
“我都有点想去找你们了。”齐妙羡慕地说道:“感觉你们那边更好玩。”
“开店的体验还是挺不错的。”叶珺轻笑着接话道。
这时,杨末把正题拉了回来,“给他们讲讲案子吧!”
“好。”叶珺立即就回归正题道:“八年前,“网暴诅咒案”轰动一时,当时死了有三千七百二十三人,这还只是统计了青龙国的人数,国外应该也有不少。”
“听说是有人下了诅咒是吗?教官。”关月明问道。
网传的版本是这样的。
“算是诅咒吧!”叶珺轻声接话道:“当年发现异常的,还是因为各地犯罪率异常飚升,这让警察坚信是有人在用异能影响犯罪率,不然犯罪率不会突然出现飚升的情况。
只是他们知道有问题,但却是又找不出原因来,后来这案子就移交在我们手上了。
这案子确实很难查,因为他们好像都是一个个毫无联系的案子,没有任何共同点把它们串起来。
而每一个案子都发生得合情合理,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迹象。
因此,初始我们把这个案子定性为无差别犯罪。
不过后来我们把所有案件的受害者的生平资料全部整理了出来,并查了他们所有的社交账号的所有信息。
终于发现了他们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发表过网暴言论,而且被网暴的人都自杀了。
知道这一点,这个案子的动机就已经很明显了,就是针对有过网暴言论并且导致他人死亡的人。
之后我们又查了一下网暴言论的时间,发现他们最早的评论在十年前,是八年前的十年前,也就是现在的十八年前。
那是一个谣言视频,说的是一个女子做妓女的事情,评论下很多话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
最后那女子受不了,跳楼自杀了,留下了一个十二岁的儿子。
而在女子死的那一天,她的儿子觉醒异能了。
当时,女子被送去医院时,他也跟着去了,在确定女子死亡后,医生看到他的眼睛有一瞬间变红了。
那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让医生记忆深刻,但过后也没有太在意,因为没什么事发生。
我们从医院那里查到这一消息,就猜到这个案子估计与那十二岁的少年有关。
所以我们接下来便从他开始入手了。
只是我们发现,这孩子在九年前就已经死了,死的时候才二十一岁。
也就是说是他死了一年之后,这个案子才开始运作的。
虽说他是车祸死的,但结合种种情况,我们怀疑他是自杀的,只是车祸让他死得更正常一点,同时也为照顾自己的人留下一点赔偿。
所以我们猜测他的异能恐怕是得献祭自己的生命才能发动。
抱着这样的猜测,我们了解了他的一生。
他从小父母离异,自小跟着妈妈。
他妈对他很好,尽管日子过得清贫,但也算开心自在。
但是后来因为他妈妈失业,经别人介绍,去了沐足店工作。
因为他妈妈长得不错,很快就有风言风语流传开来,这让他妈妈不得不辞掉工作,逃避这些流言蜚语。
但就算她远离了是非之地,网上依然没放过她,最后导致了那样的结果。”
“太可恶了。”齐妙忍不住咬牙切齿地嘟囔一句。
叶珺看了她一眼,接着继续说道:“在他妈妈死后,他就寄宿在亲戚家,亲戚一家都对他很不错,有什么好的都想着他。
他的车祸,应该也是想给亲戚家留下一份补偿。
后来我们询问了他的亲戚。
他的亲戚说他一切正常,学习好,又乖,还主动给弟弟妹妹补习功课,是个很好的孩子。
经了解,我们发现他确实很正常,他的学习履历是非常优秀的。
但有一点,那就是他说自己不会异能。
如果那医生没看错的话,他当时应该是觉醒了异能了,既然如此,那他撒谎必然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他亲戚家没发现什么,只能去找他去过的地方了。
学校,他朋友家里,他常去的运动场等等,不过都没有任何线索。
最后,我们在他妈妈的墓地找到了一个盒子,是和他妈妈埋在一起的。
虽然打扰到死者很抱歉,不过这也是必须要查的。
那个盒子里面是一个笔记本,笔记本下面压着一张血纸,血纸上面写着三十个人的名字,其中就包括了他自己的名字。
其中二十九个名字都和被网暴自杀之人的名字一致。
很显然,这血纸就是诅咒的媒介了,只要破坏了血纸,诅咒自然也就结束了。”
说到这里,她稍微停顿了一下。
许北顿时着急地问道:“那笔记本里写了什么?”
“写了他的所有计划。”杨末轻声接话道:“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只要发现事情与我有关,这个盒子无论藏在哪里最终都会被找到。””
“他知道?”齐妙眉头一挑。
杨末淡淡地说道:“只要知道是他做的,有得是方法找到他的东西,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他自己很清楚这一点。”
他没有丝毫停顿,接着继续说道:“他之所以留下这个笔记本就是想让人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他内心是希望别人知道真相的。
其实他非常渴望与别人交流这些,但为了计划,他必须隐瞒,而且还得装作一点事都没有,只有这样他的一切才是正常的,别人才不会对他产生怀疑,就算以后出了什么事也不会联想到他。
而等到这个盒子被找到时,就意味着事情已经败露了,那他也就无需再隐瞒了。
所以他在笔记本里写的全都是他想要说的话,想要分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