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诸葛亮南征(上)(1/1)
定下了要派遣刘封在南中开府建衙的政策方向以后,刘备便与诸葛亮开始商议接受刘璋投降以后诸多事务处理的细节了。
原先这些政务无论巨细,都要由刘备和诸葛亮亲自处理。但如今荆州、益州的士民多已归附,刘备麾下亦是人才济济,许多事情他们只需要定出一个大概方向,然后挑选负责此事的人就够了。
“主公,刘季玉归降后,主公打算如何安置?”
诸葛亮问道。
刘备略略沉吟一阵,道:“刘季玉父子在蜀地数十年,颇善抚民,吾欲以高位待之,可乎?”
诸葛亮颔首道:“此主公之仁德也。然则正因如此,纵然刘季玉归降,也难保不会有人打着他的名号作乱。主公适将之移封别处,不可使其复居益州也。”
刘备点点头,在地图上看了看,道:“若如此,吾当以季玉为武陵太守。”
诸葛亮又道:“许靖离开成都,此人乃天下名士,主公当以长史之位招之,以收天下之望。”
不了刘备闻言,不由得皱眉道:“此人吾亦有耳闻,此不过一口舌之士罢了,昔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
“彼等进用颍川荀爽、韩融、陈纪等为公、卿、郡守,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
“后此诸人皆反董卓,董卓便斩周毖,而许靖逃奔孔伷,其后更是遍仕陈祎、许贡、王朗诸人,孙策攻王朗前,又离开王朗,投靠士燮。后来被刘璋从士燮处征为蜀郡太守。”
“如今刘季玉危难之时,许靖身居高位,却在危难之时背主归降。此等人焉能为吾长史乎?”
其实刘备对许靖还有一个心结,昔年刘备为安喜县尉时,遇到郡督邮索贿。刘备见其无理,故不予也,还将其鞭打一顿,挂印而去。
而那一次主持官员考察的,裁汰如刘备这样因军功而起的人的,就是彼时担任尚书郎的许靖。
当然,许靖作为朝廷中枢尚书台的官员,当时是不可能认识刘备的,就是现在,许靖都未必知道自己当初的工作居然得罪了刘备。
而且刘备对许靖的厌恶,也并不仅仅因为这一件事情。归根结底,许靖这样的名士,喜好品评人物,却不能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这都是刘备所不满意的。
归根结底,生产力的发展,让世家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虽然会导致一般民众的生存条件急剧恶化,但若是站在整个社会生产的角度上来讲,这些世家和他们带来的农奴制确是进步的。
只是这种进步,是以践踏之前数千年形成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而作为代价的。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批理想主义者,他们期望回到过去那个以小地主和自耕农为主要社会群体,期望以这些小地主和自耕农,或者用他们的话来说——良家子,来维持他们的高道德水准。
而刘备就是这样一群理想主义者的领袖和象征。
所以,在这个乱世里,所有军阀都屠城,都劫掠,但刘备却坚持不允许自己的属下屠城、劫掠。所有军阀都依靠世家盘剥百姓,刘备却坚持制定刑律,约束世家,打击地方豪强。
他是逆时而动的人,对于许靖这种在这种他看来错误的潮流中获利的人,自然是没什么好感的。
诸葛亮知道刘备的矛盾心理,不由得叹了口气,,刘备因为他的理想光辉,吸引了无数的人来投靠。但想要成大事,不仅需要志同道合的同道之人,而是要和光同尘,争取一切能够争取到的力量。
在诸葛亮看来,理想要坚持,但只要坚持住底线,必要的妥协并不会影响他们复兴他们心中的那个汉室。
“主公,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夫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主公欲申大义于天下,此节不可不察。”
刘备听诸葛亮劝说,这才叹了口气,将此事答应了下来。
商议过了政务,刘备传令文书进来,将方才批复、安排过的文件都交给他们,分付各曹执行。
安排完了政事,刘备抬头看了一眼外面,笑道:“不觉天色已经这么晚了,军师就在这里用个便饭吧?”
诸葛亮点头微笑,跟着刘备离开。
二人来到军营这边,已经有刘备的亲兵都尉陈到领来军粮,正指挥士兵埋锅造饭。
刘备一生征战四方,若非召开宴会,便在营中与士兵同吃。
蜀地一向富庶,刘备军又占据了广汉、三巴等地,军队的伙食很是不错。除了一锅放着谷物和野菜,煮的比粥稠些,却比饭稀些的东西外,还有鸡蛋、烤肉、鱼干、咸菜等物,在军中算是十分丰盛了。
刘备看着眼前的几案上,摆着几大碟的东西,忍不住感叹道:“这真是世事如棋啊,别说当年在豫州、徐州的时候,就是在新野时,也想不到,有一天我们军中,居然也有吃肉的时候。”
陈到一边盛着饭,一边笑道:“主公不忍心百姓受苦,我们军中想来严禁掳掠。但像什么青州兵、袁术、吕布、孙策之流的,他们的士卒每到一处,都要搅扰地方官府,甚至还要劫掠民众,甚至绑票勒索。吃的可不差。”
几个人一边吃饭,一边聊些陈年旧事。忽然,诸葛亮放下碗筷,说道:“主公,平定南中之役,请令臣挂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