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一老一少舌战旧臣 一君一臣笔绘新章(1/1)
陈平今日上朝,本是打算直接出头,提出在代国试行科举制。但是刘恒并没有让任何人先说话,而是自己开口抛出了一个炸翻朝堂的消息:除盗铸钱令!当然他也不是直接自己拍板发诏书,而是扯出这个议题让众人商议。并且刘恒还聪明得紧,他没说是自己的主意,直说是对前日和张苍的谈话仔细考虑了一下,才在朝堂上摆出来。
张苍也是有样学样,朝贾谊使了个眼色,然后谦虚地向众人拱手道:“此意绝非老夫一人之力,乃是当日见到宋昭所晒纸张之后,我们新任的太中大夫贾谊首先提出的。”听到这里,刘恒接过话茬:“哦?张老大夫可是有欺君之嫌了,也罢,贾生你说说你的想法。”
得到天子首肯,贾谊春风得意毫不谦让,大步走向前排,先向刘恒施礼,随后稍稍转过去向众同僚略一欠身,昂首挺胸说到:“当日在下听闻宋昭有大量生产出售纸张的设想,便联想到当今天下经济形势,我朝历经秦末纷争和诸吕之乱,造成如今农商死气沉沉,虽有陛下登基之初大赦天下并赏赐钱粮,然国库空虚确是事实。在下认为,这一切的根本就是市面流通的钱币太少,无钱币则无贸易,雍凉缺盐铁,荆襄少畜力,辽东无稻米,青徐需木材,百姓们交了赋税,仍然面临物资匮乏的困境。”说到这里,看着众人若有所思的样子,贾谊顿了顿,继续解释道:“因此在下认为,要解决这一困局,仅凭官府的铸钱能力远远不足,必须允许民间自由铸钱,迅速增大市面上货币存量,让百姓增加贸易往来,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官府收到更多赋税,国库也会随之充裕,宋昭的纸也能卖得出去。”
贾谊最后一句话单纯只是想点一点宋昭在这件事中确实也有出力,结果灌婴以为他在开宋昭的玩笑,直接笑出声了,搞得旁边的周勃莫名其妙——很显然周勃的大脑并没有理解贾谊刚才在说啥。
观点阐述完毕的贾谊继续昂首阔步退回队列,张苍想出言提醒但是忍住没有开口。保守派的眼神纷纷望向陈平,但是陈平事先根本不知道这事,感受到众人的目光,他盯向了宋昭,仿佛在质问宋昭为何不事先和他通气。宋昭也是一脸无辜,心想我只是想卖纸,我有什么错?
宋昌看在眼里,没办法只能出来替儿子挡枪:“贾大夫深思熟虑,本将及犬子事先并未考虑周全,既然说到允许民间铸钱,本将想问一句,倘若民间铸钱品质劣等但量大,会不会导致官府的钱逐渐无法流通?”没等众人反应过来,刘恒接过了话题:“此事孤考虑过,民间铸钱品质可以劣等,但不可能量大,个人铸钱何来实力与官府比数量?因此,少数过于劣等的钱币自然会被人弃用。”
卫绾本想直接回应宋昌的,现在终于插上话了:“陛下,臣观之齐国楚国的实力,或许能够生产出超过官府数量的钱币。因此臣建议严格限制流往各大侯国的矿石数目,从根本上压制这一问题。”随后在众人的纷纷议论中,除盗铸钱令这一提议逐渐成熟化,刘恒吩咐贾谊随后起草诏书,就用宋昭送来的纸书写,发往各郡国执行。
讨论完刘恒的提议,终于轮到众臣上奏,陈平已经快等不及了,仿佛马上就要断气似的,急火火地上前拱手奏道:“陛下,老臣与宋昭联合提议,在代国试行科举选吏!”
“何为科举选吏?”又听到新名词,又是宋昭,刘恒好奇起来了,贾谊也竖起了耳朵。
“老丞相贵体有恙,此事不妨由在下继续奏说?”宋昭担心陈平的身体,急忙挤出人群走到陈平身后。
得到刘恒和陈平的双双首肯,宋昭整理了一下思路,朗声说了下去。
“在下近日略闻吕氏春秋及左传故事,又兼听闻中都及高柳周边百姓之言,特有言奏曰:国之兴也,其明在君,其强在民,其知在臣。国之亡也,臣常为臣,而民常为民。臣尝闻秦亡于暴,然暴始于君,行于臣,而加于民也。昔有乐子伐齐,其民奔走,而田单救国,齐因之存焉。又有白起伐楚,楚国公卿各自保,竟无一人抗秦救国,秦因之毁鄢陷郢。晋国久霸中原,知瑶身死而后亡,赵国抗秦数载,郭开贪谗而辄灭。纵观历代故事,可知倘若公卿官吏皆为一己私利,民有苦难言,君无处兼听,国何以强?臣再虑,社稷之臣并非公卿世家之专,或可发于行伍,起于垄亩也,故奏以科举选吏之法,以六艺及为吏之道试之,择其善者以为吏,再择善者以为官,令士农工商、贩夫走卒皆有参试之资,方可得真贤吏也。”
“一派胡言!我等公卿之子怎可与市井平民共同选试?”不知道是谁,也不管刘恒啥态度,就这么吼了一句。
“孤就问一句,这满朝公卿,有多少人的子孙为官可比卫绾?”
刘恒并不需要顾及卫绾的面子,再说卫绾确实出身平民,起初只显露了驭车之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也没啥可嘲讽的。但是刘恒这么一问,确实没人再好意思站出来反对,安静了一小会儿之后,刘恒转过头:“宋昭你继续,详细说说如何个科举法?”
“回陛下,臣数日前曾在军营中尝试过一次,以‘听写’的方式考察诸位军士的识字数量,并奖赏识字最多的几位,如此之后的晚课,军士听课积极性确实有所提高。臣提议这队军士解甲可以不归田而归官府,以他们出身垄亩、打过仗、且识字的优势,做求盗、驿卒是绰绰有余了,甚至可以担任县尉郡尉,以此等官吏,想必可以真正做到上不负君,下不欺民。”
陈平见宋昭两次说不到关键,在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讲故事,有点着急,因此上前一步打断了他的话:“陛下,宋昭前日拜会过老臣,以老臣之意,这科举重在‘开科取士’,即为选取识字、术数等基础科目,辅以兵法、策论等专业科目,形成文武两科,由地方长官命题及评判结果,任何人均可报名参加考试,择其优胜者入官府见习,见习期满后合格者即可委以官职。如此一来必能避免征辟之弊,督促公卿世家之子不可荒废学习,保证我大汉官僚队伍不庸碌,不腐败。”
不愧是三朝老臣,陈平三言两语就解释清楚了这个提议的具体操作。刘恒听罢连连点头,甚至就连一直神游在外的周勃都觉得宋昭这次干了件人事,毕竟他儿子周亚夫可不是啥咸鱼,论文论武,那姿势水平比陈买不知道高到哪里去,要是以后和陈买平起平坐,他还不服气了。
在一众君臣的纷纷议论中,一个上午很快就过去了,盖棺定论之时,刘恒向众人展示了新晒的纸张,命宋昭研墨,贾谊执笔拟招,发布了关于来年在代国试行科举选吏的指示。陈平在一旁看到年轻的君臣合作默契,社稷逐步走向正轨,眼里也是冒着光的。
当天退朝之后,卫绾又来卫将军府上串门,正撞见宋昭在打包行李,准备返回代国。两人打过照面,卫绾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事似的,回身悄悄问宋昭到:“公子,来年便考,是否操之过急?”宋昭还没反应过来:“什么急?”卫绾瞅着附近没人,俯下身边帮宋昭给包裹打结,边低声说到:“在下是想说,来年就考,老乡们满打满算只有不到一年的准备时间,除去秋收农忙,怕是连半年都够呛,那些世家子弟本就连年读书学习,这样一来似乎和现行征辟制没什么区别了?”
“张老大夫啊,还有陆卿,孤就觉得你们还是应该多去市井田间走走。你们真的以为所有世家子弟都在家踏实读书呢?孤在代国时,就知道唯有宋昌家那小子还算勤勉,至于张武高要董颐他们的子孙,一个赛一个的不学无术。这科举的消息放出去,越快实施反而对普通百姓越好,要是给世家子弟三五年准备时间,那时候普通百姓才是真的毫无机会。反过来想想,短时间准备就能考出好结果的世家子弟,本来也就是良官之资,提前录用也不是坏事。”非常巧合的是,卫绾想到的问题,张苍和陆贾也想到了,他俩还真去找刘恒反映情况了。
刘恒这边给出了比较完美的解释,那么宋昭会如何回复卫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