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狄仁杰动身前往洛阳(1/1)
宋真拍了拍尉迟的肩膀:“不要害怕,你要这么想,你只不过是作为一个演员而已。”
“当然,如果你不愿意,我也不强求,我再找他人便是。”
“但是,我需要你们的配合,喊口号总行了吧?”
尉迟低下头,他思索了一会儿后回答。
“拔刀我是做不出来的,喊口号可以,请问,喊什么?”
可是宋真想到,如果让千牛卫协助表演,指不定会让李治乱想。
如果李治不能保持理智,那他就要被吏治了。
他摆摆手道:“算了,当我没说。”
尉迟噎住,你小子,我好不容易下定的决心,裤子都脱了,最后你跟我说算了?
宋真回去跟内教坊的乐工说出自己的想法,美女们瞬间集体亚麻呆住。
对于宋真的音乐才华,她们是十分认可的。
不仅能熟练弹奏各式各样的乐器,说是十八般乐器样样精通,也不为过。
而且为人谦逊,说话又好听,温柔且耐心。
这是重点吗?
不!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宋真他长得真的好帅啊!
“妙年皎白,风韵郁美。”不过如此。
具体怎么帅法?达到了唐朝人的审美巅峰。
反正不是长坤哥那样。
如此一位又帅又有才华的翩翩公子,自然让不少女乐工芳心暗许。
都说大唐民风开放,此言一点也不假。
要不是人多,说不定她们就......
宋真刻意的与一百三十多位女乐工保持距离,让美女们深表遗憾。
可是今日,从宋真口中吟出的三十二个字,让她们无法保持淡定。
此男子不仅音才了得,而且诗才也是震古烁今的存在。
宋真愣了愣,他开口解释:“这首诗,真不是我作的,而是贺......”
天仙姑娘打断了他的话,掩嘴娇笑道:“宋郎不必谦虚,我们知道是你的作品。”
完了,这就是穿越者的烦恼吗?说真话都没人信。
......
三天后,狄仁杰收到宋真寄过来的信。
该信经大理寺之手投递,属于急信,所以到达时间离谱的快。
“守正让我去洛阳,协助大理寺办案?”狄仁杰眼睛瞥到右下角,居然盖有大理寺的印章?
这封信的真实性,他绝对不会怀疑。
因为宋真的字实在是太有个人风格了,总是喜欢画蛇添足往左边扭,一看便知。
于是,他将信拿给卢刺史看,卢刺史简单扫了眼,无所谓的摆摆手。
“去吧去吧,反正并州也没啥事。”
他想起妻子早在昨日便上路,如果狄仁杰这时候出发,兴许能遇上,彼此好有个照应。
得到指示,狄仁杰很快便收拾细软动身。
这一次,田七铁了心要跟着去。
狄仁杰在宋真的武术教导下,有了一些防身能力,不过多一个人,好歹多一点保障。
这是宋真在信里要求的,让他务必带上田七,注意安全。
宋真在路上便遇到了山贼,他不希望狄仁杰出事。
田七以前是个莽夫,然而在宋真的悉心指导下,已经拥有成为一方大将的武力资格。
加上他本人长得十分魁梧,力气不小,而且不怕伤痛,宋真就是打算将田七往那方面培养。
他将田七送到亲民堂读书认字,然后向王鹤借了几本兵书,让王家有空就给田七开小灶培训一下。
宋真计划着,等待时机成熟之际,再推举田七入军。
他不知道的是,从他收留田七开始,历史轨迹就已经悄悄在改变。
《旧唐书》记载:“宋天骑,字田七,生于汴州,籍,汾州宋氏。父母早卒,后遇......仪凤三年起,奉高宗“唐无附属,唯臣服耳”旨意,与妻东征新罗、倭国,西征天竺,北征靺鞨。为李唐豪取三百万江山,为武唐收复国土四百万,功在千秋。”
......
宋真在紫微城已经呆了有七天了,内教坊的乐工基础本来就很好,教导过程十分顺利。
显庆元年三月十五日晚,天皇天后,及其皇家亲属共赏《浮光》。
本来,崔梦竹是想入宫亲自见证下自己男人的成果,但是被宋真拒绝了,虽然李治允许他带家属。
开什么大唐玩笑,带崔梦竹进宫,如今名不正言不顺的,万一,我说万一啊,她被李治看上了,招为嫔妃,这不是完犊子了?
宋真才不会这么蠢呢,如今两人未成亲,他最不希望的就是她抛头露面,让她出门必带面纱。
今晚的百戏堂前面,搭建了一个花棚,李治等人不知何意。
“守正,你这个是?”
“陛下待会便知。”宋真微笑着,卖了个关子。
李治呵呵一笑,牵着武媚娘的手进入了席位。
出席今日晚会的,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竟然是长孙无忌。
此时的长孙无忌,虽然在“废王立武”的斗争中失了地位,但还活着,两年后,就说不好了。
宋真拱手拜道:“参见赵国公。”
“嗯。”长孙无忌有精无彩的点头回应,看得出来,他本人对这次出席,十分抗拒。
宋真回到后台,开始指挥着众乐工就位。
百戏堂的舞台周围,宋真安排人放上了十个水缸,做扩音作用。
宋真对《浮光》一曲有做了改动,将副歌部分延长了不少,原曲是两个情绪渐进的高潮,而他却增加到五个。
总体演出时长达到十分钟,比原曲多了一倍多的时间。
当然,只有十分钟的演出,肯定是不够的,宋真又添了一曲。
一首后代改编自唐王朝皇家乐曲《将军令》的耳熟能详歌曲。
本来,他可以将《将军令》演奏出来,但是呢,李治想听的,是新派音乐。
啪的一声。
原本一片灰暗的百戏堂舞台上,突然毫无预兆的灯火通明。
坐在台下的李治等人,赶紧放下聊天,专心致志的望着舞台。
说实话,他已经期待很久了。
因为宋真说,这首曲子是从他阿耶诗歌里来的灵感。
台上,一位身穿甲胄的少俊男子,面色凛冽的站在大鼓后面。
随着他重重的敲响大鼓,两侧的十个乐工同时敲击方响,放出悦耳的声音。
“这个前奏不错,让人听了十分宁静。”
李治凑过头跟武媚娘轻言轻语。
一阵不算急促的拍板声后,悠扬空灵的笛声响起。
这是由五十名乐工同时吹奏的笛声。
笛声响起的那一刻,李治表情一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