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三才之道(1/1)
苏衍腾出一只手,点燃一个火油瓶扔到扶桑神树内部空间的底下,两秒钟后火油瓶炸开,在黑暗中腾起一片火光,肉眼可见下面的空间豁然开朗。
苏衍借着光亮打量,发现参天拔地的扶桑神树底部,陷入一片珊瑚礁残骸形成的洞窟,周围积满了不知道有多深的海水,从上方青铜门渗进来的海水,也都汇入进去,却始终不增不减。
那个珊瑚礁形成的洞窟,从上面看下去规模不小,犹如一个小型岛屿,岛屿南北都有路径可通,但都已经被海水淹没。
苏衍他们从青铜门下来,正好在岛屿南边的路径,其整体结构形如来氏太极图,岛礁是中间的小圆,左右两侧的海水犹如阴阳鱼,“龙纹线”则是通往岛礁的南北路径。
众人下到水边,确定水下没有水族潜伏,决定涉水而过。
由于原本的路径已经被淹没,尽管不深,但苏衍他们都已筋疲力竭,担心入水后再有变化,于是从携带的必备物资里,拿出填充气囊拉开,浮在水面上如同救生艇。
众人抱着填充气囊游到岛上,并不吃力,只有林风眠怕水,游的时候大呼小叫,响起阵阵回应,好不容易才到对面岸上。
直到这时脚踏实地,众人才觉得死里逃生,一个个软绵绵的卸掉装备,喘着粗气,累的不成人样,好半天才缓过神来。
回想不久前千钧一发的险状,他们都不免有些后怕。
随后苏衍打量这里的环境,发现岛上堆满了大如磨盘的龟甲,龟甲上密密麻麻,全是推演卜卦的符号和标记,但因这里空气潮湿,海气浓郁,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太久,大部分已经模糊难辨。
再往深处,摆放着一副类似真龙的骨架,但肯定不是真多,最多是海底成了精的蛟龙,其头处,隐约有几个隆起的高大人形,不知是何缘故。
昭若雪想测一测这里的水深,却发现表盘上指数已经顶到尽头,不知是坏掉,还是这里的水深不可测,测量仪也无能为力。
阿妙刚上岸的时候,累得趴在她的背包上像烂泥似的,动一下的力气都没有,可当她看到这岛上有诸多奇怪之处,顿时又来了精神,从背包上跳了起来,情绪高昂的拉着苏衍去看个究竟。
苏衍见那副蛟龙的骨架,与青铜长简上面“混沌海”地图的记载有部分相似,说不定能从其中找到想要的线索,于是答应阿妙,休息好以后就去查探原委。
恢复些许力气后,众人来到蛟龙骨架面前,发现周围标志着许多烛台,里面还有满满的灯油,那些灯油都提炼人鱼的油脂而成,传说可以万年不枯,现实中没有这种夸张,却可以十年不灭。
人鱼油膏的燃点极低,只要些许空气就好燃烧,正好可以替代手电光。
曲惊鸿用火折子挨个把灯台点燃,岛上的视线终于明亮起来,幽幽泛绿的灯火,照亮整个蛟龙的龟甲,众人这才看清,龙腹当中居然有五具死尸。
德威不免害怕道:“这里该不是埋葬憎天之民的坟场吧。”
“不会。”
王兵摇头说:“倘若这里是埋葬憎天之民的坟场,怎么可能让那些尸体暴露在外,况且附近还有那许多龟甲。”
林风眠站到陆地上,终于恢复些许气色,看向那些龟甲说道:“阿衍,这些龟甲是做什么用的?”
“笨死算嘞。”
阿妙跳起来敲打他的脑袋:“当然是吃啊,这么大滴乌龟,能做好大一锅,几天都吃不完,要香死人嘞。”
苏衍正准备上前查看那五具尸,却先发现蛟龙骨架前的龟甲,有着“坤上坤下”的标记,由于事先已经见过两三次,连善于忘事的阿妙都记得,如今又在这里见到,他的眼前情不自禁的跳动,这卦象究竟有什么深意?
奈何他现在神困体乏,一想这繁奥的《归藏》卦数,就觉得头疼,但“坤”卦中,似乎藏有与“混沌海”密切相关的重大隐情,正当他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之际,昭若雪忽然说:“我不太懂得易道,但你看这里这么多甲骨,证明当年憎天之民在这里进行了很多次占卜。无数次占卜的结果,全都是得到坤卦,其都是要用其六,这肯不是巧合。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爻用其三,爻用其五,偏偏是爻用其六?”
这是苏衍没有想到的细节……
《归葬》虽不如后来的《周易》广为人知且完善,但它作为商代的“易”,以商代独特的占卜法门推演,终能含万象,天地间一切事物生生不息的变化,都在其包含当中。
苏衍不知道商代的推演法门,但他知道《周易》,爻用其六乃是特有所指,这个问题,在孔子的《系传》中就有揭示:“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何谓三极?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才”。
从形态来看,可以比作三维世界,比如时间、空间与能量;比如天、地、人;比如过去、现在、未来;比如长、宽、高;比如上、中、下;比如左、中、右;比如生、有、死;比如成、住、灭。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必然经历三个阶段,存在三种基本变量,把握好这三个基本阶段,三个基本变量,就能把握事物变动不居的真相。
故此,“易”的原始卦象只有三画,有八个卦象。
依据三才之间的相互关系,虽能刻画事物、现象之间的内部变化、发展过程,却无法描述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机制。
所谓动力机制,就是三才本身,即内部存在的阴阳消长规则。
故此,三才各自配置阴阳之后,就是六爻了。事物、现象的发展,就是三才内部的阴阳,以及三才之间阴阳相互往来、交通的结果。
这就是易卦中为什么只有六爻,不必再多,不能再少,数之穷尽的根本原因。
可以说,易卦之理就是六爻之理,三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