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宗祠祭祖(1/1)
赵鸿义选《诗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诗经》的字数不到四万字,在五经中算是字数比较少的,而且《诗经》是诗歌总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和上手,但即使是相对容易,赵鸿义也足足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把《诗经》背下来。
现在赵鸿义已经不用参与每天的课堂学习了,因为他的学习进度已经大大超出了学堂里其他人。刘夫子在给其他人上课时,他自己就在一旁练习写刘夫子布置的八股文。
而他每天的作业从一篇八股文慢慢加到两篇,三篇,现在是每天要写四篇八股文。上午写完两篇,交给刘夫子批改后,揣摩学习批改的内容,中午学习《四书章句集注》,然后下午继续写剩下的两篇,再交给刘夫子批改,晚上回家揣摩学习后两篇的批改,然后再背诵《四书章句集注》。
这导致赵鸿义一天竟然有十四个小时在学习,除了吃饭睡觉,时间几乎全花在了写八股和背诵经书上。高强度的学习导致赵鸿义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巨大,非常疲倦。
其实按照他的学习进度,参加两个月后的县试是有些勉强的,他总共也才学了几个月的八股文,水平自然不会太高,贸然参加县试很有可能会颗粒无收。
但是随着赵家的产业越做越大,知道的人也会越来越多,就像一只肥羊,被各路神仙盯上的可能性也在急剧增大。他迫切需要一个拥有一定政治地位的身份来保证自家的产业不被豪门大户侵吞,而秀才就是他短期内最快能够获得的身份。
成为秀才之后,是能够直接呈递禀帖求见知县的,因为知县名义上也是秀才的老师,师生关系在这个时代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而且秀才可以见官不跪,官员也不能轻易对秀才用刑,这基本上就避免了被人屈打成招的事情发生。
所以,拥有这样的政治权利的秀才身份是最好的护身符。
这样疯狂的学习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学堂放假了,夫子和学生们都回家准备过年,被八股文弄得昏头昏脑的赵鸿义终于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喘口气了。
无论在哪个年代,过年都是最为隆重的节日,在这个时代尤其如此。而过年总是小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光,虽然赵鸿义心理上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但这也是他穿越过来以后第一次过年,感觉也是非常新奇的。
而且今年由于赵鸿义的一番魔幻的操作,家里的经济条件与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这个年就过得格外的丰盛。
王氏早在刚进腊月的时候就带着三个儿女一起到城里,找裁缝给每人做了两套新衣服。
现在离除夕只有几天了,王氏又带着三个儿女开始准备过年的一应事宜,光是徐家集就去了不知多少次,置办了一大堆年货,有各种糖饼、瓜子、果子、米面、腊肠腊肉等吃的东西,也有年画、窗花等装饰品,还有香烛纸钱等祭祀用品。
当然现在家里天天都有肉吃,而且有了蚝油和豆腐乳这两个调味神器的加持,赵鸿义家对于吃这方面已经没有什么追求了,只是追求一下过年的气氛而已。
然后每天都是各种各样的年俗,什么祭灶神,打扫房子,做各种过年的吃食,贴窗花年画,挂灯笼之类的。由于有窗花年画和灯笼的装饰,这个表面上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顿时便显得喜气洋洋起来,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当然,过年最必不可少的就是祭祖了。
赵氏的老族长赵振先刚进腊月时就挨家挨户收了祭祖的份子钱,这份子钱是按男丁数来收的,男丁多,份子钱就要出得多,当然最后分祭品的时候也是按份子来分的。
腊月二十九,赵氏的全族祭祖仪式在赵氏宗祠举行。
赵鸿义第一次参加这种宗族仪式,显得很是兴奋。只见宗祠里打扫得十分干净整洁,柱子上的几副对联也都换过了,整个宗祠张灯结彩,显得十分喜庆。
可惜他们这一支赵氏的祖上并没有出过什么出色的人物,整个祠堂里只挂了孤零零的一个秀才牌匾,与那些世家大族的宗祠里满墙的进士和举人牌匾相比,赵家的这个秀才牌匾显得十分寒酸。
这不过这也是赵鸿义的一个叔祖考了十几年才考上的功名,是他们这一支赵氏仅有的门面了。
“以后我一定要让这里至少多一个秀才牌匾!”赵鸿义暗自下定决心。
在最里面的祖宗牌位前,是三张供桌,供桌上摆满了各种祭品,除了酒之外,其余都是吃的,什么猪头、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鱼、果子、糖饼之类的都有。
这种祭祖仪式按例是全族男丁都要参加的,而女性则连宗祠都不得进入,更没有权利参加。
所有赵氏男丁按辈分从前往后排,辈分高的站前面,辈分低的站后面。赵鸿义和赵鸿仁、赵鸿礼等鸿字辈的人就只能站在最后面了。全族男丁一共六十多人,在宗祠里站得整整齐齐的。
仪式开始,先是老族长代表全体族人向祖宗汇报一年来的情况,再带着大家一起向祖宗牌位叩拜行礼,然后按辈分和年龄大小一一上去给祖宗上香,烧纸,最后鸣响一挂鞭炮,祭典完成。
接着就是全体参与人员在宗祠内聚餐,享用祭品。
赵鸿义虽然年纪辈分都很小,但今年他显然成为了宗族里的焦点人物。
因为大家都听说他靠做一些奇怪的吃食赚了点钱,后来又靠写书也赚了不少钱,然后又用这些钱开了一间作坊,还是做一些吃的东西。村里人都看到,每隔一两天便有一辆驴车到他家作坊里拉货。
据说他家因此也就发了大财,家里每天都能吃肉,日子过得不要太爽。而他大伯家也沾了不少光,分到了十几两银子。就连族长的小儿子,就是做豆腐的赵德水家,也因为卖了许多豆腐给赵鸿义家的作坊而发了一点小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