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下九流的(1/1)
李书瑶头一次对一个人如此敬佩。
这种敬佩和出身无关,和金钱无关,和长相也无关。
完全是因为苏逸的一身才气。
挥斥间,仿佛让李书瑶看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大夏。
“小苏老师,若真的有那一天......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吧?”
“再也不用为吃不饱饭而发愁,也不用为明天怎么活发愁了。”
苏逸淡然一笑。
“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问题,要是能解决了眼前的再说吧。”
实际上,在自己原本生活的年代,一般人确实不用为吃饭发愁。
但是依旧还是有烦恼。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每一步都会触动到别人的利益,谈何容易?
“咱们的女帝虽然有魄力,敢为天下先。”
“可朝中的大臣不是。”
“他们都有各自的势力,家族也好,关系也罢。”
“都在阻拦着陛下。”
“若是她能克服这些压力推行下去,那才是真的厉害。”
“如果一位皇帝登基后雷厉风行,勤政爱民,只能说他是一时的好皇帝。坚持到最后一刻,把信念贯彻一生,才算是真正的好皇帝。”
所有变革,都伴随着流血和冲突。
天下没有那么容易做成的事。
身处高位,深宫之中争斗更是刀刀不见血却依旧致命。
他们的一招一式都牵扯着大夏无数百姓的性命。
稍有不慎就是满盘皆输。
李书瑶默默的握住了衣角。
旋即展颜一笑。
“小苏老师多虑了,要是陛下知道你的话,肯定会不遗余力推行的。”
随后她又在心里默默补充了一句。
“不论,有多少艰难险阻。”
苏逸没有说话。
起身后,推开大门。
太阳依旧残余着半片天,深紫色的晚霞招摇云彩。
圆盘一样的皎月挂在另一边,渐渐的扩散到整片大地。
“好了,今日的课就上到这里吧。”
说道教育。
苏逸的心里像是压着一块石头,十分沉重。
他担心的并不是这些孩子不好好学,而是许多孩子压根一辈子都没有进入学堂的机会。
连字都不认识,何谈用知识改变命运?
只怕这辈子都会在底层沉沦,被看不见的人主宰一生。
李书瑶点了点头。
转身,和上官玲珑迈入月色。
马车里。
李书瑶难掩疲倦,靠在软塌上,眼眸低垂。
让她累的不是要做的事有多艰巨,而是无数的阻力在绊着自己。
每一步都步履维艰。
“玲珑?”
“臣在。”
“朕若是想要推行教育改革,胜算有几分?”
上官玲珑微微错愕。
“这实非臣能回答的问题。”
李书瑶自嘲般的笑笑。
“可能......只有两分吧。”
随后深深呼了一口气,坐直了身子。
“但,就算是两分,朕也要去做。”
“朕要让他们看看,这天下不是你们哪个王公贵族的掌中玩物,是大夏百姓的天下!”
......
次日拂晓,谷雨时节。
京师下起了蒙蒙细雨。
晚春的时节,天气渐渐暖和起来。
臣子们踩着卯时报晓,齐齐的迈入大殿。
乾清宫,宦官侧立门外,恭候这群大夏最顶尖的权臣。
神色恭敬。
“周大人,这是第一次以兵部尚书的身份上朝吧?”
“下官先恭候大人高升了。”
一位臣子上前悄声和新任兵部尚书周忠贤搭话。
自从前任尚书李杭青被扳倒后,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就开始炙手可热起来。
最终被权势滔天的东山周家所得,族中嫡系周忠贤出任。
他并没有什么表情,只是礼貌性的点点头。
“无需多言,本官上任,自当是一切为了大夏百姓。”
旁边小官讪讪笑笑,不在说话。
不过,周忠贤却走到丘睿面前,露出几分笑意,开口道:
“丘大人,我当初科举看的正是您的文章,虽说不是您的门生,不过却多有学习。”
“以后才朝堂上,还请多多照顾。”
周家家主和丘睿乃是至交。
当初出任时,周忠贤便被提点,说到了朝堂上一定要和丘睿关系交好。
丘睿身为天下读书人的榜样,与他关系好就相当于获得了全天下文人的好感。
不可谓不重要。
丘睿有点意外。
“恭喜周大人了,老夫已经是一把年纪,在朝堂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
“能帮上的忙,一定尽力帮。”
两人相识笑笑,谁都没有去注意后面那个尴尬的小官。
众臣走入朝堂。
随着身旁同僚一同山呼万岁。
众人目光下,李书瑶一身大红龙袍,气度轩昂,神色淡然落座。
“臣新任兵部尚书周忠贤,觐见!”
李书瑶淡淡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位兵部尚书。
周家在诸多世族中,算得上是庞然巨物了。
掌管东山一地的各个事宜,为大夏戍边沿海,立下了汗马功劳。
因此这个兵部尚书算得上是实至名归。
最为重要的事,当初先帝的皇后,也就是李书瑶名义上的母亲是姓周的。
只不过先帝除了李书瑶以外并无子嗣,所以皇位才轮到了她。
“启禀陛下,南越镇守官兵,现已经化兵为农,开始入驻南越土地。”
“朝廷派遣的官员也已经开始按部就班的进入工作,一切顺利。”
他有条不紊的和李书瑶汇报。
这些消息都是场面话。
早就在兵部捂着很长时间,就等着他来说了。
所以李书瑶并没有什么反应。
“最近淮南水患如何?”
“兵部派去的人可都回来了?”
以工代赈是最近朝廷下大力气抓的方面。
兵部的作用就是排出官兵维护秩序,防止难民生乱。
“回陛下,现在已经回了七成,剩下三成按照淮南布政使刘图的建议依旧镇守在大坝附近。“
“途中并未发生什么情况。”
“并且按照陛下的旨意,官兵并未参与建造,营造一事全部由当地百姓施工。”
李书瑶点了点头。
说完了“场面话”,李书瑶这才准备提到自家要说的话题。
她看了一眼上官玲珑。
上官玲珑立刻心领神会。
“各位臣子,鉴于此次淮南治水一事中百姓发挥的巨大作用,陛下决定嘉奖优秀工匠,为其颁发赏赐,并且聘于当地学堂,教授工造事宜。”
这句话出来,下面的臣子顿时炸开了锅。
前半句嘉奖是常规操作。
但是后面,聘于当地学堂?
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时候下九流的石匠木匠也能有资格进到学堂里,和读书人一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