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抗灾(1/1)
咸阳那边收到了许莫负的消息,也安排下人手去全国各地紧急准备抗旱。各地的啬夫都动员了起来,思考如何应对今年即将到来的旱灾。
皇帝更是已经准备好了仪仗,在渭水大搞舞雩祭祀,以祈求雨水的降临。
在朝堂上的几番商议之下,南方各地本来已经插好的秧苗,都被紧急替代成了能够在夏天播种,并且更加耐旱的小麦。
楚地百姓种小麦的经验并不丰富,北方的许多啬夫便被抽调下来指导南方人种植小麦,而互换的南方的啬夫们则在北方利用自己的经验开始寻找水源进行蓄水。
农夫们都为这道政令,为自己的作物尚未抽穗便被拔除感到痛心疾首。新调来的啬夫们更是铁面无情,不像原本认识的那样好说话。好在嬴政为了能够安抚黔首,允诺减免改变作物的黔首的赋税。
许莫负前段时间的工作,便主要是在督促农民们替换作物上了。刚忙完这事,又有更麻烦的工作找上门来。
原本蛰伏在各地的六国宗室势力又蠢蠢欲动了起来。一个可怕的说法开始在大秦的土地上蔓延,说正是因为皇帝不修德政,旱灾才会突然地降临。
“伊洛竭而夏亡,泾渭衰则秦毙。”
这些人用夏朝因为大旱灭亡之事,堂而皇之地诅咒着秦的未来,使各地百姓惴惴不安。
许莫负便皱着眉和嬴政搞配合,用玄学对抗玄学,违心地做了秦国会冲破劫难延续万世的预言,拿的还是老师黄石娘娘的名誉背书。
了却了这些,她还有许多的事要做。
旱灾是可怕的,许莫负知道光光只是改变作物没有那么有效果。缺水才是最紧要的事情。
许莫负重新回到骊山陵的藏书阁中,翻找起可能有用的记载来。
几个日夜的下来,在外人看来许莫负足不出户,也不许任何人打扰,是在与鬼神沟通交流。但许莫负实际却是读了不知道多少的农书,两个眼睛都干涩得要命。
至少一旬的时间里,许莫负再也不想读任何东西了。
她顶着两个黑眼圈,推开了门。
“阿离,叫李啬夫跟我走一趟。”
“哎!”阿离看许莫负出来了,知道是事情有了着落,连忙跑去叫人。
不多时,李华便赶到了。他已经为家里存好了储备粮,现在动了提前囤水的心思,但奈何这样动静太大,怕惹来注目,因此暂且作罢。
他还年轻,没有经历过大旱是怎样的情况,想象不出楚地这样水源充沛的地方能干成什么样。
许莫负也没叫人备马车,只是从骊山灵那里挑了匹矮些的马来骑,省去了许多麻烦。更何况骑在马上,能将周遭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许莫负便也自此习惯了自己骑马。
此刻她骑在马上,刚好看到了李华过来。
“你来得正好,上回你和赵有秩叫人拔去的稻禾,可是都怎样处理了?”
李华挠了挠后脑勺,心里暗道怎么内史永远都在问他答不上来的问题。
“这……这属下也不知道,大约,大约是扔了吧?”
“回内史的话,高让农夫们先将这些秧苗晒干留存了,兴许有肥田的能力。不知道内史可有他用?”
赵高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得了信过来。许莫负纠结了一秒钟,还是放弃抵抗更好用的工具人了。
“赵有秩有心了,我确有大用。还请劳烦赵有秩,使农夫将这些秧苗覆盖在耕作的土地上,盖住泥土,只留出粮食生长的空地就行。”
赵高在心里计算了一番,紧接着说:“许内史,之前收割下来的秧苗我见过,恐怕数量上不够全部覆盖。”
许莫负点了点头,这也是她考虑过的事,不过这赵高确实业务娴熟。
“这好说,如果不够,再去山上扯些野草来就是了,只是小心别把草籽混了进来。”
“诺。敢问内史,还有什么需要农夫们注意的事情吗?”赵高事无巨细地确认道。
“覆盖得不要太密太实,还是要透些气才好。”许莫负补充说,“这项方法,我是在古书上看到的,其效果我不敢肯定,只是觉得原理上可行而已。李华,赵有秩办完这件事后,余下还须你日夜多加注意,免得黔首蒙受损失。”
“诺。”
李华应下,却忍不住默默腹诽道,为什么自己总领到的是这样的差事。但转念想到自己从没有答出任何一个许莫负的问题,也只能怪自己年轻不够能干了。
“许内史既然找到了方法,便但试无妨,陛下向来知人善用,一定不会让内史失望的。”赵高看起来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叫许莫负拿捏不准,“不知道除了这一个法子外,许内史还有什么高见,都可趁着水源尚未枯竭,一并多试一试。”
许莫负也不管赵高到底拿的是什么心了,毕竟要是真的旱得严重了,如今的赵高也不见得会不受波及。
“我还有两策,这两策相比前面的这一策更难实施些。”
“内史但说无妨,高一定有办法替您实现的。”
李华忍不住白了一眼赵高,这人的话怎么总是说得这么满呢?
“积蓄水源,灌溉时慢慢地滴下去,让根更好地吸收水分,不浪费。这件事说起来容易,但耗费的劳动力却比寻常浇水多得多了。”
李华抢着说:“这事关黔首秋收时能不能吃上饭的大问题,想来麻烦一点,他们也愿意的。”
许莫负摇头:“人都是喜欢偷懒的,如果没人看着,谁又愿意在大太阳底下这样慢条斯理地做活呢?”
“内史多虑了。如果人懒惰,那便多出一则旱时的法律加以约束就行。人怕晒太阳,难道就不怕被剪光头发、皮肤上刻字的羞辱了吗?”赵高慢慢地说着,话语间的内容却叫李华胆寒。
许莫负算是明白嬴政作为一个君主,喜欢的是什么类型的臣子了。
“赵有秩所言不差,那就还请您修书一封,上达天意吧。”
“高岂敢,这是许内史的主意,高不敢抢功。”赵高驯良地低下了头。
许莫负啧了一声。都是活了大几十年的老头老太,这赵高莫不是真以为自己那么天真?
“此事还需陛下定夺,我一个小小内史,怎么敢擅自请求陛下立法呢?”
“赵高惭愧。”赵高坑完人,还是脸不红心不跳的,“请问内史,最后一策是什么呢?”
许莫负也懒得跟他多做计较:“最后一策,乃是一个能够促进作物生根的方子。我这些日子便亲自去实验田里跑几趟,如果成功,便派遣李啬夫多劳累些许分发给长沙郡的百姓,无需赵有秩操心了。”
“高谢许内史体谅,大秦有内史在,乃大秦之幸。”
“为大秦分忧,是每一个皇帝的臣子应当放在心上的事。臣子行其本分,又怎能配得上说是大秦之幸呢?”许莫负踢了一下马肚子,“我现在要去田里了,你们两个抓紧把县里的里正都叫来,将事情先安排妥当吧。”
李华不禁暗叹,自愧不如,决心好好向内史学习学习,说不定自己也有机会能升至咸阳做事。
“诺。请内史放心,属下这就着手。”
二人应答的话音还未落下,许莫负便已冲到了前面去,拐过树林,不见了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