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繁体 简体
久久小说网 > 你的自传 > 第13章 鞋子、小麦和鸡腿

第13章 鞋子、小麦和鸡腿(1/1)

读到标题,很多人觉得只是一件穿的和两个吃的,跟你的初中生活有多大关系吗?恰恰“物品”是我们思念的载体、美好的依附、也可以是动人的力量,物品里有亲情、有感恩也有当时人的情感,无论是物的单向还是物的双向的交互,也都会给彼此留下包括“瞬间”在内的珍贵。我们往往擅长回忆或者后悔,也经常去憧憬和面向未来,而往往忽视了当下让他成为过去、没有未来,这绝不是应该我们可以成为的一类人,你说呢?

2004—2005年是我上初中的时间,那个时候并不知道国家以及宏观发生了些了什么,我体会最深的是我身边的情况。这个时候家庭绝不是富裕甚至还是贫穷的,我父亲从煤矿“退休回来”上了几年班,酒店的工作也是我的姑父介绍的,但交通工具这个时候已经从最初的“二八大杠”到了小摩托车,在把最初的二八大杠不小心丢了(还是我二姨夫家的),后来花了巨资买了新的自行车,再后来我大姐上班后,还给她买了一辆漂亮的“电动车”,但并不是带脚蹬子的那种,后来才发现没电的时候只能推回来。这些物件在当时我的家里还都是“香饽饽”,并且我的亲戚和邻居来家串门之后,还不免夸一下这样“金贵的物品”。现在想想也就理解了,毕竟七十年代结婚的时候,有个自行车接亲就已经很有面子了,当时的三大件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农村可能还要再晚一些;后来变成了八十年代的“电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90年的则是“电脑/录像机、空调和摩托车”;不可思议的是2000年就变成了“房子、车子和票子。”。还是那句话,也不知是信息滞后还是说发展差一些,农村这样的场景确实要晚一些,我觉得我在我们村子感受到的以上场景至少晚个大约10年。

2000之后的事情,我们那个时候并没有到了想买什么衣服就买,一是能消费的东西并不多,二是家庭条件并不好,清晰的记得我们那个时候还是穿着布鞋,就是妈妈自己“纳的鞋底子”或者买的塑料鞋底,然后自己用缝纫机用一个颜色的“布料”或者“五颜六色但对称的布料”做好“鞋帮子”,那个时候还特意根据鞋的码数将“鞋页儿”夹到书籍里面,每次要做鞋的时候再从书里挑出来。我的小学就是穿这种妈妈做的“手工鞋”,初中的时候也是,但一个变化就是初中的时候鞋子不再有“五颜六色”的了,而小学的时候除了鞋子有多个颜色,妈妈做的书包也是五颜六色的,但有很多小形状,大家都是这样,看起来还蛮漂亮的,有点自豪的感觉。但上了初中呢,心里状态就不一样了,毕竟来到了“更大的地方”,同学们渐渐有了很多“商业化”的鞋子,夏天有了凉鞋,冬天呢有了“运动鞋”(而不是手工做的棉鞋),对比起来,心里免不了有点“羡慕”,但那个时候一方面更注重学习并不攀比,另外一方面能够体谅父母的不容易,自己从来没给家里说过什么“不情愿的话”,但或许是他们能看出来一些我这样的情绪?有一天,我的二姐把我从教室里面叫了出来,她当时带着近视眼镜,然后递给我装着塑料袋的东西,丢了一句“咱妈给你买的凉鞋子,你换上吧,现在就去宿舍里面试一下。”我看的出来她对我的“关照”,并且表示了“多少有些这个鞋买晚了的意思”,我当时嘴里还说着“我不要,我不要,花这钱干啥?”,毕竟心里想着老妈种地粮食卖的以及爸爸工作挣得钱,都非常不容易,但心里的另外一边还是乐开了花,毕竟我再也不用穿“布鞋”了,我跟同学们也变得“更一样了”,这是自尊心再做怪吧,毕竟这个时候已经十三四岁了。

前面提到了我们食堂的馒头是需要粮票换的,而粮票是真真实实的小麦换来的,而小麦也是自己家里实实在在种的,而并不像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种地了,卖了或者把地租给别人,日常需要吃的粮食都是买来的,自然少了很多“粗粮”或称“五谷杂粮”。上初中的时候,是两周回一次学校,每一次返校的时候,妈妈会给我准备“少半袋小麦”(这个时候就算袋子也是要留好复用的,而且袋子很值钱,我们也经常捡一些石灰袋子卖钱)让我带着,作为两周的“主食”。有时候够,有时候不够,但一般不会给家里说,不够的时候会找我姐姐借一些,毕竟她是女生,吃的少,有一斤面值的,也有三两、二两,买的时候可以“给整找零”,不知道她是不是就是吃得少,体重一直很轻的样子。但也有妈妈过来送的时候,尤其是过节的日子,但往往集中于10月之后,这个时候农活不是很忙了,妈妈才有空给我们送。记得有一年冬至的时候,妈妈和自家的一个嫂子两个人推着一个小车,车上载着麦子,还带了两桶饺子给我们,步行着来到我的学校,虽然只有5公里,但那个时候觉得很远,心想妈妈一定很辛苦。那一次,妈妈没有第一个进学校,而是在门口守着车上的麦子,另外一个嫂子来到了教学楼的底下喊上了他在一楼上课的儿子,然后从一楼仰着头、扯着嗓子喊我:“**,你妈妈也来了呢,快下来”,这时候我会叫上我的姐姐,然后妈妈跟着我们把麦子拉到我的“政治老师”的办公室(宿舍区进门口的地方),称完重量,他会拿腰上的钥匙开抽屉的小锁,然后再换上一些等价的粮票给我,妈妈没有怎么说话,但我知道她对我们的爱。她没有吃,而是看着我俩吃完,在食堂外面的池子里洗了下饭缸,然后妈妈推着小车便回去了,并不记得有没有把妈妈送到校门口,总之,这样的场景让我每每回想起来,都如眼前一般重现 。妈妈干农活的时候那是“先进生”,九月收割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姐姐负责把地里的“水稻”拉回来,路程不远,但妈妈会严格要求自己,当我们拉回来一遭的时候,她正好“削完”,快的话还要等下我们,妥妥的一个“劳模”;锄小麦苗的时候,那也绝不含糊,路途遥远的地里劳作,总是带些“饼”类的干粮以及“白开水”,天不亮就出门,午饭地里解决,天黑的时候才想着回家,路上都可以到处听见蛤蟆和蛐蛐儿的叫声。。。

没有辜负妈妈和姐姐对我的爱,我的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由于初二升初三要重新分班,分班的一个标准就是“学习成绩排名”,不知怎么的,我的综合成绩竟然是被分到班级的“第一名”,虽然没有特别每科排名靠前,但综合成绩第一。那个时候大家秋季开学的时候在教学楼的三楼两边找着自己的名字,对号入座,我以班级排名第一进入了初三的学习生涯。到了初三,考试就多了起来,有月考,还有会考,还有市里大会考,这个时候我的成绩起起伏伏,但竟然也拿了几次“全校第一”,考试结果一般会公布到去操场路上的黑板报上,黑板面积不大,大约可以写100个人左右。父亲从上班的酒店回家的时候,大约走到半程的时候就是我的学校,每当他过来的时候,我会拉着他的胳膊,下楼走到“黑板报”前面,显摆下自己又考了第一名,这个时候他总是点了下头,但很少有笑容,接着就是他给我的的“重头戏”了。每次父亲会拎着一个透明的一次性塑料袋,里面又套了一个,“大大的鸡腿”出现在眼前,偶尔也带几个香香的烧饼,我们就站在学校门口的花坛前面,在微弱的灯光下面,对立站着,他看着我吃完,并没有说多少话,然后我看着父亲走出校门,骑上摩的,回去了家的方向,这样“吃鸡腿”的场景就是我初三经常会经历的场景了。老爸心里一定是觉得我初三了,需要补营养的时候,学习才会有精力体力,以便考了好高中!回想我姐姐一年前考高中的时候,没上500分,也意味着没考上县上最好的高中,还花了钱托了关系才进去读,他一定觉得我不要再失手了吧!我俩就是这样隔两个年级,仍记得初一的时候,我爸偶尔会载着我们两个一起回趟家,而不是等学校两个星期放假的时候,那个时候虽然话不多,但很幸福!

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有时候也不会提前说哪天来,所以我的父亲会直接上楼找我,我记得有一次当他来到我教室的窗前,却看到我旁边的同学“抓着我的头发”,虽然是开玩笑,但感觉出来他似乎再给我说“他在干什么,为什么欺负你呢?”,但父亲明事理并没有提及此事。父亲这个时候已是酒店的经理了,白衬衣+西服裤+皮鞋,三七分的头发,同学们看到的时候,总以为他是个“领导”,那个时候,我心里听着自然也很高兴。偶尔会碰到我的班主任,一起讲几句话,班主任很客气,除了我是班长外,还有一层关系就是班主任的老婆跟我爸爸是同学,初中还是高中呢?忘记了,肯定不是大学,毕竟我的父亲“差一点”就上了大学,高三那年,因为我奶奶跟人吵架动了手,我爸作为家里老三却第一个勇敢站了出来,因为公家要人出面调解两家的矛盾,最后他耽误了高考的时间。他那个时候学习很好,也是班级的班长,不然一定可以考上大学,但回头一想,如果考上了大学,或许就不会和我妈妈结婚,也就更不会有我了吧!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如果,全是现场直播。

中考分数下来的时候,不负众望,我考了500多分,虽然没有考到市里的高中,但最好的县高中是可以上的,并且县一中的老师“按照惯例”来到了我家送录取通知书,还给了几百块钱,并且第一年还可以免学费吧,前提是去他们的学校上,因为这个事情,全家人当时都觉得非常骄傲!最后,我没有再去争取市里的高中,而是直接去了县一中。多少年后,父亲似乎还在为此事觉得内疚,说“如果当时我争取一下,让你去市里的高中上,你的高考成绩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说这样的话是有原因的,我的两个好朋友都去了市里的高中上,我记得其中一个分数比我高,另外一个比我差一些。比我高的的朋友呢那可谓是初中的“知己”,虽然他的父母都是老师,父亲还是某个学校的校长,但生活上他和我一样很节俭,每次吃饭的时候我们会一起,一起的原因就是为了“打一份菜,吃一份米饭”,直接点,就是为了省钱嘛!但这背后也是我们彼此把对方当成“兄弟”,不然谁会在一个碗里吃饭呢,他的学习很踏实,也没有辜负市里高中的栽培,最终考取了厦门大学,优秀!毕业后还去了投身于“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如今我们依然在联系,好兄弟的亲切感并没有因为多年未见而生疏!后面这位去市里高中的是我的“发小”一个村子里的,熟悉不能再熟悉了,他的高考虽然发挥不理想,但也是去了一个不错的大学,因为是文科,最后选的“汉语言文学”,本来想着做记者,但兜兜转转现在从事这科技或者医药行业的工作,做“文字营销”的工作,算是市场岗,继续发挥着自己“文采好”的优势!但别看我们是一个村的,由于只有过年的时候回去,但并不会每次都能聚在一起,很多年已未见,还好网络发达,我们几个发小建了一个群,虽然你发消息的时候不是每次都有回复,更不会经常一起讨论,或许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生活吧,但看着身边的朋友成家、过日子、有宝宝,感叹大家能一直都在,生活虽然不常有惊喜,但该来的总有至,就很不错!就在今天翻朋友圈的时候,发现另外一个发小生了第二胎,媳妇喜迎第二个铠甲,我私信祝福了他,顺便翻了下几个要好的朋友圈,大家有2个宝宝的,有1个宝宝的,极少数还没宝宝的,也有极个别没有结婚的,问候大家都同时,也觉得自己很失败,虽然我结婚了一年半了吧,但仍然没能荣升爸爸,想想不免有些失落,当然这个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一是结婚比较晚,二是经济上没有做到足够让家人觉得宽裕,总之有很多对不起我的媳妇以及我的父母。

扯的有些远了,上一段谈到父亲多年后提起后悔没有让我去市里的高中上学,但我想也不能完全这样,或许我的分数就是不够呢!初中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也与我的父亲有关系,那就是“中考加分”,而这加分的武器就是“市一级三好学生”,能评上这样的荣誉称号,与我本身一直当班长有关系,但更离不开的是班主任的推荐。我记得那是一个夏天,为我这个事情我的初三班主任霍老师与我的父亲还有我三个人顶着烈日在学校的门口谈论这个事情:“这个荣誉称号弄的怎么样了,快结束了啊,得抓紧了,为了孩子。”班主任看起来也替我着急,那个时候为了盖个学校的章,校长又没有在办公室,联系不上的情况下,我的老师竟然为了我“先斩后奏”,帮我先盖了章再校长回来的时候给他汇报(当然,也是合规的,学校本身把名额有给我。)当爸爸拿着盖章的材料离开的时候,我的班主任拍了下两个手掌,似乎心里的石头也落下来了半截。最后,“三好学生”的称呼如愿下来了,到后来我查分的时候,电话里传来的都是基础分,“三好学生”加分10分,最后总计多少分这样的话语。感谢我的班主任还有我的严厉又默默付出的父亲!

鞋子是姐姐的爱,小麦是母亲的爱,鸡腿是父亲的爱,这背后其实离不开我大姐的爱,大姐上初三年级的时候,我上小学五年级(她是87年的,我91年),那个时候大姐在镇上的初中上,一个转折点就是:有一次我的爸爸和妈妈在巷子外面的十字街扛着锄头准备去地里,正好遇到了她的初中老师(也教过爸妈),问起大姐的学习情况,这位老师说竟然不知道我大姐。”这样就把我爸爸气坏了,明显就是学习不上进吗(要我说是这老师不合格),大姐好像因为这个事情初三都没读完就去打工了。第一份工作是去县里卖手机,虽然我大姐文化程度不高,但每次业绩评比的时候,都是“销冠”还因此去了石家庄培训学习(省会大城市),外表坚强大大咧咧的大姐,还在外地给我妈妈打电话哭泣着说“想家了”。她打工很努力,挣得钱也给回了我妈妈,自己只留一点点,这简接也补贴了我和二姐上学的费用。伴随着大姐挣钱了,她也是好面子的人,家里的第一辆崭新自行车和电动车都是给大姐买的,她上班也是很上进,风雨无阻准时准点的上班,虽然喜欢吃“好东西”但没有的时候也就是嘴上抱怨下,从来还是按部就班的做事情,下班回来,那个时候家里忙,她也从不抱怨,也会自己做饭吃。总之,也很给我“爸爸争面子”,因为她在“万盛商场”卖手机的活还是我爸爸托朋友关系给找的;家里后来为了大姐好找婆家,也想办法让她到了我们又一个镇上的“公家钢铁厂”上班,好的习惯依然在发扬—“按事就班,准时准点。”,这个时候还有白班和夜班之分,她也从来没有缺席过,现在回想起来也很是佩服。总之,我的大姐在我这个阶段对我的帮助也很大,至今我也会感恩记着她的好。对了不知前面是否讲到,我的大姐在在姥姥家长到了十几岁的,那一天回到自己家的时候,我记着我帮她搬着箱子,箱子里有书和衣服,从村西头的姥姥家(也是二姨家)到了村东头的我家,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十几年的时间,也是真辛苦姥姥和二姨了,大姐和我们也至今记着他们的恩情,过年的时候总会买点东西过去看看。她从小的性格也是“很要强”,就像我之前讲的,每次交学费的时候也总是争先着交,她也想着去春游,我们家那时候条件不好,也不能完全满足大姐的“任性”,也因为大姐的“说话没分寸”没少挨打,但总归是有很多亲情在,我从来都希望大姐日子过得好,幸福,如今大姐已是三个孩子的妈(第二胎还是龙凤胎),大女儿也即将上初三,真心祝福大姐一家越来越幸福!

凡事关于人的,关于亲情的,总有描述不完的话,开篇觉得写不了多少字的内容,竟然变成了有史以来的最多字,这就是什么力量呢?

永恒之乡在最美好的时光遇见你:我的宝贝末世:我成为了丧尸王逆天炼丹师:摄政王妃不好惹甜宠:间哥花式追妻路徒弟快下山吧,你师娘扛不住了重生之超级神婿盘点原神名场面:雷电影给我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