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禁中(1/1)
思忖片刻,李宽还是实话实说道:“我以为朝廷编纂《氏族志》,的确是为了给世家正本清源,不过不是承认他们的门户,而是让他们摆正自己的位置,正如左仆射方才说的,世家严守中古的繁文缛节,却连‘君臣父子’的大义都不遵守,显然就是没有摆正位置。”
李世民欣慰点头,道:“你能想到这一层,已经很不错了。魏征,你跟他说。”
“是,”魏征转向李宽,严肃道:“所谓世家,就是以血脉为纽带,盘踞一方的家族势力,以‘九品中正’论,属于上三品的门阀,这些门阀世家世世代代在朝中为官,改朝换代也不影响他们的势力,甚至天下动荡之时,他们还能在背后推波助澜,决定天下之主的人选。
“当然,不是所有的世家都有这种能力,几百上千年以来,这些世家也有兴起和落魄的,到如今,真正可以被成为‘门阀’的,大概有二十余家,分别是:
“山东郡姓的王、崔、卢、李、郑,过江侨姓的王、谢、袁、萧,东南吴姓的朱、张、顾、陆,关中郡姓的韦、裴、柳、薛、杨、杜,以及代北虏姓的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
“以上这些门阀之中,又以山东的王、崔、卢、郑四家最大,出身这四家的子弟,时常在朝堂中吹嘘自己的门阀,贬低寒门出身的仕子,甚至结党干涉朝廷选拔人才,阻挠寒门仕子进入朝廷,此风已有愈演愈烈之势。”
长孙无忌补充道:“如今大唐开国不久,还有我们这些老臣顶在前面,三省令仆、六部尚书和五寺九卿都是开国的功臣,就这样礼部尚书也是范阳卢氏出身,等我们这群老臣退下来,门阀进一步把持朝政,再想动摇他们,就跟砍自己的手脚一样困难了。”
内朝说话果然跟外朝不同,都这么直白……李宽一时汗颜,道:“所以陛下才要在门阀世家把持朝政之前,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点头,盯着李宽道:“此事如果我不做,后人就很难做了,只有在改朝换代,新朝初立的时候,才能方便行事。你如今与卢家的婚约,一方面是卢家主动示好,一方面也是朝廷有意拉拢卢家,毕竟世家门阀不是朝廷的敌人,用得好,他们也能成为治世的助力。”
这一下子把道理都摆在李宽面前,李宽就能清晰地知道朝廷的用意,微微点头之后也就问道:“那么《氏族志》之中的排名又该如何?”
魏征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道:“自然是以皇家为尊,外戚次之,门阀世家再次之,楚王可别忘了,这天下,姓李!编纂这本《氏族志》,就是摆明告诉天下人,天下以皇家为尊,什么门阀世家都得往后靠!
“而且这二十几家门阀并非地位平等,门阀内部还有门第的高低,《氏族志》一旦成书,昭告天下,就意味着朝廷有了认定世家、给世家定高低的权力,这些门阀世家的兴衰荣辱就把握在朝廷的手中,朝廷说他够资格,他才够资格,而不是任由他们自己随意吹嘘。
“门阀世家之上,还有皇族和外戚,这就将朝廷的体统像是一座大山一般,牢牢压在这些门阀头顶,如此一来就不是门阀把持朝政,而是朝廷拿捏世家,甚至更进一步,朝廷说谁是世家,谁就是世家,朝廷想让谁出头,谁才能出头。
“此乃造福子孙万世的大事,一旦做成,今后的天子都能以《氏族志》来打压门阀世家,几代之内,必然会造成世家的兴衰交替,等到那些源自中古的千年大族倒下,新兴的门阀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了。”
话已经说得很清楚,李宽再不明白就是真傻了,才听李世民提醒道:“你跟卢氏、崔氏都有些往来,这是好事。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种上千年的门阀世家,不是轻易可以打散的,拉拢一部分,敲打一部分,压制一部分,才是做事的道理。”
房玄龄轻叹一声,道:“即便是如今的时机、陛下的果断,要做成这件事情也很不容易。而且打压门阀世家,一定会招致民间和朝堂的反弹,稍有不慎,陛下的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李世民冷哼一声,道:“朕的名声如何,今后自有公论,此时若不趁机打压门阀,巩固皇权,这大唐的江山恐怕也是不长久的!贪图一时安逸,祸延子孙的事情,朕不会做!”
李宽也知道这件事情的不容易,一本《氏族志》注定要引发不小的风波,也佩服李世民的决心,这就道:“陛下此举旨在打破门阀垄断,为天下寒门仕子打通门路,如果天下人有知的话,一定会称赞陛下英明的。”
李世民点点头,道:“今天叫你来,就是给你交个底,你千万把持住,不要想错了主意。禁中的牌子收好了,以后有什么不方便上疏的事情,可以自己来找我说。呵,‘儿子本来就是要向父亲说实话的’,父亲自然也要给儿子说话的门路。去吧,接下来的事情与你无关了。”
后面这句话就是那天父子俩喝酒吃蝗虫时,李宽真情流露说出来的,没想到李世民还记着,李宽就十分感动,隐约之间他也敏锐察觉到,给他进入禁中的资格不单是让他方便说话,还有平衡他与太子之间差距的用意,如今太子能知道的事情,他楚王通过内朝也能知道了。
恭敬从宫中退出,李宽就瞧见阿坤在宫门外翘首以盼,一见他就笑道:“王爷今天出来得这么晚,看来是朝廷对王爷也十分看重,我刚才还听几位早出来的大人说什么‘禁中’呢!”
李宽闻言就想起魏征的提醒,正色道:“别胡说!不该打听的别打听,听了不该听的,对你没什么好处!”
阿坤自然是懂规矩的,闻言笑笑就扬鞭策马,车都跑出去了半里地,才突然想起来道:“对了王爷,之前清河崔氏给王府寄来了信,小的已经替王爷拿到了,请王爷过目。”
李宽接过信封一看,扶额叹道:“要债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