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天子守国门(1/1)
第二天的朝会上,朝臣们果然针对这件事情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而且局势呈现了诡异的文武分裂,也就是文官一力主张观察情况,武官则十有八九憋着火要出兵征讨。
以前的朝会,朝堂上的局势都显得复杂多变,归根到底是因为每位朝臣的利益出发点不同,毕竟每一个朝臣的背后都有大大小小的势力,他们是各自势力在朝堂上的代表,为了左右朝政为自己的势力博取利益,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分歧。
哪怕是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这两位大唐的宰相,也只能做到“忠君爱国”,做不到“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利益来为皇帝做出有利于他的判断,一旦发生皇权与朝臣发生拉扯,这两位大忠臣也是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争取一番的。
然而这一次的情况就非常特殊,吐蕃侵犯吐谷浑,既不影响满朝文武的利益,也不影响大唐的国本,宗主国对属国的保护承诺,在国家的利益面前不值一提,才听魏征道:“吐谷浑现有的国土,前朝隋炀帝已经共战的,大唐延续隋朝,收回那一片国土也是有道理的。
“只不过吐谷浑在隋朝式微之后重新复国,武德年间大唐也承认了他们的身份,才允许他们继续驻留在那片土地上,而不是强行将国土收回。如今吐蕃侵犯吐谷浑,大唐在道理上是应该提供保护,但是如果可以借此机会,收回那一片土地,在我看来也是划算的。”
他刚说完,程咬金就哼道:“你们这些文官,一天到晚算什么‘划算不划算’,难道不划算的事情就都不做了么?吐谷浑向大唐称臣,他们所在的国土就是大唐的国土,吐蕃向吐谷浑动兵,就是向大唐宣战!别人都骑到你脸上了,你还在算被骑划不划算?”
这话说得十分粗鲁,魏征也被噎得一口气没喘上来,于是房玄龄连忙开口,道:“程知节,朝政不是这么简单的,吐蕃跟大唐中间隔着吐谷浑,一旦大唐出兵,吐谷浑就会沦为战场,到时候生灵涂炭,不像是你所谓‘保护’的意思,倒不如先向吐蕃行文问明事由,我们再做打算也不迟。”
侯君集闻言阴恻恻道:“吐蕃又不是我们的属国,凭什么我们行文他们就要回复?我要是吐蕃赞普,就拖你个三年五载,等着灭了吐谷浑,吞下了他们的地界,再回文你‘无事发生’即可。军情如火,先动手的占优,后动手的吃亏,我们已经慢了,还在这里扯皮!”
不得不说,平时侯君集对付李宽不给力,在这种军国大事上的眼光倒也还精准,唐时交通不便,随便一份公文发往全国都要好几天时间,各国之间互通国书,以年为单位也不稀奇,如果吐蕃狼子野心,拖三年五载有点夸张,拖几个月还是可以的。
长孙无忌也是无奈,道:“不是我们不想打,而是年初刚打了突厥汗国,现在高句丽又很不安分,眼下无论是募兵还是征粮,都不是最好的时机,一旦逼得狠了,激起民变,我们自顾不暇,反而要吃大亏!难道为了小小一个吐谷浑,就要置大唐的百姓于不顾了么?”
听他抬出“大唐百姓”这个护身符,徐世绩就叹道:“谁不想国富民强?可如今属国有难,大唐袖手旁观,体统何在?而且你们别忘了,吐蕃的国力可不如大唐,深入吐谷浑侵扰,他们的后勤压力比我们只大不小,这次还能跟他们拖着打,一旦他们吞下吐谷浑,被拖垮的就可能是我们了!”
这些人都是人中的龙凤,吵起来只觉得谁都有理,哪怕是李宽旁听,也觉得包括侯君集在内的每个人都有道理,都是为了大唐着想,也都是出于一片好意。
李世民跟他的儿子一样两难,摇摇头就看向李宽,道:“楚王今天安静得很。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李宽身上,脸上露出各异的神情。
去年年初,吐蕃右相尚囊出使大唐,跟楚王李宽不打不相识,尚囊走后,楚王府中产出的神酒就源源不断朝着吐蕃运去,为李宽赚回了源源不断的铜钱,要说朝堂上谁跟吐蕃有牵扯,李宽就算得上头一号,如今他会怎么选,就成了众人关心的焦点。
而李宽自己则是多一份考量,去年尚囊来的时候,还带来了吐蕃的继承人松赞干布,李宽跟他的私交也算不错,一旦主张出兵,那么他就是亲手掐断了自己的生意,还得罪了今后的吐蕃赞普,失去了一个今后权势熏天的朋友。
如今的李宽已经位列三品,他在朝堂上说话已经有了不轻的份量,再加上之前他都只争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类似今天这种有可能左右国祚的大事还是第一次遇上,众人也都好奇楚王会有什么见解,好奇他究竟是小聪明还是真有雄才大略。
尤其侯君集这会儿已经挺直了身板,死死盯着李宽,只等他待会儿说出来的话有什么纰漏,就死抓着狠狠参他一本,毕竟眼目前这件事情,满朝文武都吵不出结果,区区一个黄口小儿又能有什么作为,几乎只要他开口,都能从相反角度把他批个体无完肤。
李宽环视四周,正色上前,朝李世民一拱手:“启禀陛下,臣以为,打,一定要打!”
一听这话,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脸上就露出了无奈的表情,李靖和程咬金等人则是满脸欣慰,就连侯君集都微微一愣,没想到李宽真舍得放弃吐蕃那么大一块市场。
“为什么?”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一双虎目牢牢盯着李宽。
李宽闻言一正襟,一仰头,朗声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此乃为君之道。‘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臣李宽愿为君父解忧,请缨打这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