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大清王朝竟是这样结束了?(1/1)
这一刻,在视频画面中。
宣统三年,二月十二日的清晨,天色还未完全亮起,紫禁城就弥漫着一片肃杀之气。
在乾清宫东南角的长廊下,大臣们已经聚齐,来得比往常要早得多。
他们都很清楚,今天是宣布退位的日子。一旦宣布退位诏书,清朝的天下,就只能局限于紫禁城之内。
这一天,宫里的戒备非常森严。
奉命进宫的大臣们,都担心会有叛军闯入,趁机挑起事端,再拼命闹事。
他们表面上和往常一样候旨,但内心却惶恐不安、感慨万千。
毕竟大清王朝,已经绵延了200多年,眼看着就要走到尽头,这样历史性的时刻,让他们百感交集。
历史的车轮,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滚滚而来,他们毫无招架的能力。
等了许久,才有太监跑来通知:“太后就要上殿了,请各位大臣移步。”
外务大臣胡惟德一听,立刻带领文武百官,朝着大殿里面走去。
胡惟德在距离龙椅一丈远的地方,突然停下脚步。
其他人见状,立马按照品级的高低,依序排成两列,整齐地面向宝座站定。
4名侍卫武官站在大臣们的身后, 4名太监则是站在殿门两旁,随时等候差遣。
一切准备就绪,终于有两名太监从后面走出来,分别站在龙椅的两边。
直到这时,隆裕太后才不疾不徐地走出来,小溥仪亦步亦趋地跟着。
待隆裕太后和溥仪站定,胡惟德率领全体大臣行礼,向皇帝、太后表示敬意,但不是跪拜大礼,而是简单地连鞠三个躬。
隆裕太后面色有些凝重,微微颔首,作为大臣们的还礼。
整个乾清宫,鸦雀无声。
隆裕落座于正中的龙椅之上,溥仪则是坐在旁边的一把椅子上。
霎时间,气氛愈加紧张肃穆。
胡惟德开口解释道:“袁大人未能出席,还请太后宽恕,由我全权代表,与太后进行交接。”
隆裕太后静静地倾听着,深知袁大人不来,只是在借故托辞。
自从东华门发生遇炸之后,袁大人就称病在家,一直没有上朝,任何需要办理的事务,均由胡惟德代劳。
隆裕太后不想撕破脸,便当即点点头,简单地回应:“好!”
迟疑了一下,隆裕太后低沉着声音,说道:
“为了让国家得到统一,百姓得到安顿,过上没有战争的太平日子,我和皇上决心按照议和的条件,把国家大权交给袁大人,由他来筹备共和政府。”
“今日就颁布诏书,宣告退位,好让袁大人为天下的安宁,早日做些事情!”
太后的语气里带着凄凉与落寞,早已看透朝政的无常和现实的残酷。
说着,太后就从龙椅上站起来,手中捧着预先写好的诏书,缓缓地递给胡惟德,嘱咐道:
“你把这道诏书交给袁大人吧,务必要把我的意思转告他。”
胡惟德快步上前,毕恭毕敬地接过诏书,声音里透着笃定:
“太后睿明,顾全皇室的体面和百姓的安危。太后的这份良苦用心,天地可鉴,袁大人绝不会辜负太后的一番慈衷善意。”
“况且优待条件已经确定,今后必然做到五族共和。如今大局已定,今后的天下,就是太平的天下。敬祈太后保重,恭请太后放心!”
胡惟德话音刚落,太后的脸色陡然变得难看,她被迫宣告退位,势必会招来王公大臣的唾弃。
连日的修正案,早已让太后心力交瘁,而如今只不过是走个过场,在大臣们的见证下,结束大清王朝。
溥仪冷冷地坐在旁边,显得异常严肃。
隆裕太后不想再多待,便草草地宣布退朝,前后的进程不到一刻钟。
胡惟德又领着众臣走出乾清宫。
这一路上,大臣们都沉默不语。
他们走出宫门,见胡惟德坐上车远去,朝臣们才齐齐回头,深深地望着紫禁城,发出一声声感叹。
直到这时,天边的太阳,才乍然放出光彩。
他们从凌晨就从府里出发,而宣布退让竟会如此简单,难免让人唏嘘不已。
此时的紫禁城,寂静无声,仿佛时间也在这一刻停滞,等待翻天覆地的变化。
……
与此同时。
大清王朝。
康熙二十七年,乾清宫。
刚下完早朝,朝臣们逐一退去。
康熙皇帝留下大臣,准备商谈要事。
不料,康熙居然看到隆裕宣召的一幕,险些被气昏过去。
他跌坐在龙椅上,紧闭着双目,手扶住额头,过了许久,才艰难地吐出:
“大清王朝竟是这样结束了?”
一时间,仿佛被巨大的悲伤所淹没,康熙的喉咙骤然发紧,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心脏一阵狂跳。
大臣佟国维也是一脸的惊愕,不知道该如何宽慰皇帝。
他刚刚接到圣旨,即刻征伐噶尔丹,打算与陛下讨论出征事宜。
谁能想到,会有这样的噩耗传来。
太监总管梁九功见状,立马将手中的甜汤端来,安慰道:
“万岁爷,莫要动怒,这仔细算下来,大清入关到如今,不过只有44年的时间,这距离结束,还有200多年呢。”
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他也不知怎样才能安抚皇帝的情绪。
与此同时,他一面替康熙抚顺气息,一面给佟大人使眼色。
佟国维也反应过来,连忙劝解:
“陛下,龙体要紧,倘若大清王朝,始终是太平盛世,国祚虽不绵长,却也是子民的福分。”
然而,此时的康熙,根本听不进这些话,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康熙坐正身子,目光如电,怒意正盛。
佟国维只好行礼告退,快到门口时,又偷瞄一眼皇帝,心中的担忧难以掩饰。
他作为国舅爷兼老丈人,比谁都了解康熙的脾气,一旦动怒,可就难以平息。
梁九功无奈地摇摇头,屏退大殿之内的所有宫人。
随即,梁九功见康熙这般模样,不忍心皇帝如此忧伤,便悄悄燃起嬷嬷苏沫儿准备的一炷香,轻轻放到康熙的身旁。
每当康熙心情郁结时,都会燃上一根,梁九功把所能想到的事情,都安排妥帖,才悄声地退出大殿。
此时, 康熙额头的青筋蹦起,苦心经营的王朝,竟然在眼前毁于一旦,怎能不让他痛惜和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