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他期许自己能够找到新的出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1/1)
与此同时。
三国时期。
章武三年二月,永安城内。
汉昭帝刘备躺在病榻上,面容苍白,额头微微出汗。
他庆幸自己等来了诸葛亮,晨光洒进房间里,显得温暖而宁静。
诸葛亮坐在床榻的旁侧,手持一卷竹简,正在给刘备讲述典籍故事。
他们闲聊之际,看到鲁讯书写感慨的一幕,顿时引起了两人的兴趣。
诸葛亮立即放下竹简,对主公说道:
“陛下,臣虽不理解他的主张,但是他的孤独感,却能感同身受一般。早年在隆中隐居,平日喜欢吟诵和翻阅古籍,吾说出的言论无人认同,更无人赏识,甚至连反对的声音,都不曾听闻。”
刘备略微坐起身,侧靠在床榻上,示意诸葛亮继续说下去。
“与这个鲁讯别无二致,起初还有人一味地排斥,但是说不出理由和观点,完全没有讨论的氛围。”
“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倾吐的欲望,一有时间就看史籍,可是,越看越有新的思想产生,周而复始,反复循环,其中的孤独感,不胜其扰!”
诸葛亮叹息一声,继续说道:
“真就像在空旷之地,高喊出去的声音,没有半点回应,幸亏主公让臣看到了希望,心里的星星之火,被瞬间点燃起来。否则,臣认为此生只能孤芳自赏罢了。”
刘备的眼神有些迷茫,面含笑意,虚弱地感叹:
“我虽不知你的这份感受,究竟是何种滋味,但是听闻你提及往事,让我百感交集。你和鲁讯的孤独与寂寞,或许就是智者高处不胜寒的感受吧!”
就在这时,一阵清风拂过,让刘备咳嗽不止。
诸葛亮立马收敛心神,轻叩其背部。
随即,诸葛亮陷入了沉思。
他倒是觉得,倘若与鲁讯见面的话,也许能畅快地交流一番。
……
与此同时。
大秦王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绵绵细雨淅沥而下,浸透了大地。
大殿之内,秦始皇端坐龙椅上,一脸地严肃,凝视面前的将军王翦,朗声问道:
“此次出征需要多少兵马?粮草和补给,又将如何分配?”
没等王翦回答,就看到鲁讯准备继续深造的一幕,他们二人不屑地嗤笑出声。
秦始皇眯起眼睛,冷笑道:
“最烦这些读书人,这般无病呻吟的模样,表面装出坚毅,内心却异常敏感,有时间伤春悲秋,还不如一醉方休,或者去沙场厮杀,保证所有的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王翦深以为然,赞同道:
“臣也是这样认为的,他竟像女子一般容易感伤,能有什么大作为呢?如同这外边的细丝小雨,穿上蓑衣不值当的,不穿的话,又会沾湿衣襟,真是令人烦恼!”
“他的朋友还夸赞其才华和能力呢,可他连自己的主张和观点都说不清楚,只会深夜无人之时,唏嘘感叹!”
他们讨论鲁讯的言辞,让大殿中的气氛,立刻变得轻松起来。
……
这一刻,在视频画面中。
宣统元年,溥仪登基的这一年。
鲁讯与二弟,沐着阳光坐在书桌前,摊开《域外集》的扉页。
这本书是他们共同完成的,前后一共两册,收录了五个国家的十六篇文章,皆用文言文的形式呈现。
二弟兴奋地说道:
“哥,这次我们一定会成功的,翻译书籍畅销以后,人们会津津乐道,还能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
鲁讯微笑着点点头,目光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书中的每一页,都蕴含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然而,现实的残酷,却无情地打击他们。
他们怎么也没有料到,这套书籍的销路很不好,甚至到了鲜有人问津的地步。
第一册,仅仅卖了21本;第二册,却只卖出20本。
鲁讯和弟弟,不禁感到失望,希望就像泡沫一样破灭。
而且,越渴越吃盐。
寄卖的书店,还莫名其妙地着起大火,不仅印刷出来的书籍,被化为灰烬,还将原版手稿,也化为乌有。
得知消息的时候,兄弟俩彻底崩溃,当初的希望有多大,此刻的失望就有多大。
然而,命运的转机也悄然而至。
就在鲁讯心灰意冷之际,友人许守尚,帮他找到了回国发展的机会。
这年八月,艳阳高照的时候,鲁讯收拾行装,向留学生逐一告别。
直到这时,他才发现七年的留学生活,让他结识了很多的朋友,也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却很少有时间,来欣赏这座城市的风光。
他鲜有精力游山玩水,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让他生成异样的感觉。
回国后,他迫不及待地看望母亲,然后,就一头扎进工作之中。
他万万没有想到,会担任生理学和化学的教员。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有些生疏的知识,需要他尽快补齐,但他乐此不疲。
白天,他忙于书写教案,热情洋溢地给学生上课。晚上,他仍然投身于翻译工作,还要大量书籍。
即便这样忙碌,他又接受了植物学翻译的工作,这让岛国教员铃木珪寿,对他欣赏有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讯的生活逐渐发生改变。
他的努力,让家里的经济困境得以缓解,母亲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同时,他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开始构思新的,准备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岁月流转中,鲁讯的坚韧和毅力,让自己疯狂地转动着,犹如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
他期许自己能够找到新的出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