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孝女11(1/1)
孟常拖着慢悠悠的步子朝樵夫走过去,把樵夫吓得一个劲哆嗦。
“不不不不不……不要过来……”
他拼命往远处跑,不出三丈距离便再也跑不动,一个劲在原地挣扎,哭天抢地:“不要……不要杀我……”
孟常:“……”
她只是想问个路。
然而晚了点,此时天色已近寅末,虽然天色依旧黑,却过了阴气最重的时候,周围的亡魂都渐渐淡去,树林恢复一片死寂,空荡荡的黑,秋风穿过树林,带起树叶沙沙作响。
天要亮了?
孝女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不知道能不能破开时间和环境的限制。
不过眼下再要找她是不容易了。看来这一趟是非白来不可了。
她对白天摸地形没什么兴趣,只想晚上的时候过来招惹孝女。
她身上自带厚重的阴气,于凭借直觉慕强的亡魂来说,那就是一块行走的肉馍,解决了她,孝女的实力可以直接上升一个层次。
不愁她不会找过来。
想通这一点,她转身往山下去,想晚上再来碰碰运气。
只是上来时没仔细记路,现在回去得有点坎坷,弯弯绕绕了将近一个时辰没出去。
这林子温度有些低,冷得冬天似的。这三年她都习惯了冷,手脚冰凉是常态,没想到此刻也会觉得这寒冷入骨。
又走了一盏茶的功夫,她听见前边有人砍树,似乎是个老人,挥动斧头的手臂都没什么力气。
她在这边站了一会儿,等到林子里鸟开始鸣叫,确定天色破晓不会吓到人,才摸出手杖慢悠悠踱步过去,等到确定那人能听到她声音了才开口,“有人吗?”
砍树声停下,那人问:“姑娘,你这是要去哪?”
是个老人,可能有五十岁。
“大伯?能问一下这是哪儿吗?”
那人怀疑道:“这里是红叶林,姑娘你怎么会大清早从山上下来?”
“我从红玉镇过来,要到……”草率,山的那边是哪里来的?
“要到曲阜,想问问该怎么走。”
那人疑惑道:“曲阜?从红玉镇去曲阜走这里的确要近些,不过姑娘你这……老汉还是建议你走官道,山路近归近,但是山上危险,野兽常出没是一点,主要还是山路崎岖,与其在这山路上摸索,走官道搭个便车多好啊。”
“不瞒大伯,我家就在这山那头,离官道不远不近的,我琢磨着走山道过来这边要快一些,才抄的近道。
只是昨晚天黑前没能来得及出来,就在这山上住了一宿,这不天才亮就马不停蹄的下来了。”
“姑娘你胆子是真的大,这山上别说过夜了,就是天黑了,也没几个人敢进去。”
“这……小女子无知,自幼在家从未出过远门,对外面的事知之甚少,如今也不知道到了何处,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想向大伯讨个路。”
怪她这副样子太具欺骗性,那人不仅信了,还信得十分干脆。
“你且等我一下,待我收收柴,领你下山。”
“啊不用麻烦,大伯你给我指个路就好。”
“你这样子,怕是我指了也白指,没事,老汉我来得早,差不多也可以收工了,还得回家放牛呢。”他三下五除二收拾好柴,“姑娘,你牵着这棍子,老汉我领你下山。”
“不碍事,大伯你走你的,我听着声音跟上就好。”
老人有些怀疑,“你跟得上?这山路可不好走。”
“跟得上。”
他也不在多说,刻意放重脚步声,遇到坎还会提醒一二。
下山的路可比上山强多了,上山那会儿直接没有路,草都有她一半高,进山后反而草少一些,现在下山都直接有路,还是那种经常有人走的路。
这就稀奇了,同样是在枫山周围,山那边的人热情好客,却没人敢靠近枫山,这边又是什么情况?总不至于这边的人不知道孝女的事?
路上还遇到有人上山打柴,笑着跟老汉打招呼,不过他们说的方言,口音太重孟常不太听得懂,依稀听见“女娃子”“媳妇”“娃娃”几个词。
老汉却不是很高兴。连着叹息好几声。
“大伯可是遇上什么麻烦?”
“唉,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他叹息道,“姑娘去曲阜的话,不如去镇上,这里下山以后也是荒郊野外的,不好走,从镇子上出发,还可以搭商贾的车队,正好这几天从相邻来的商贾途经此处,要是遇上也算运气。”
“……这……”左右天黑了她还要上山,留在山下村里打听打听消息就是了。
老汉说:“正好我要去一趟镇上,可以顺带带你过去。”
“不了,我自己过去就好。”
“别跟我客气,我是有要事去镇上。”他又叹了口气,“咱们这地方啊,不仅土地贫瘠,人情也贫瘠。你看起来有三十岁了吧?”
“大伯好眼力。”
“呵呵,你还说呢,老汉我这辈子最差劲的就是眼力。”
“嗯?”
“不瞒你说,我有一个和你一样大的女儿,今年也三十了。这孩子……可怜啊,怎么就遇上一个我真的没眼力见的爹呢。”
“是发生了什么事吗?”
“别提了,小英这孩子,打小就听话,她娘死的早,生她弟弟难产,两一块走的。
家里虽然穷了点,可是这孩子孝顺,从小在家什么都干。我哪舍得让她跟着我遭罪,于是及笄那年就给她挑了个人家,送她出嫁了。”
老人家可能是孤家寡人正好遇上烦恼,于是好不容易找到个倾听者,就把家里事都吐出来,“可是这高家不是人啊,他家家大业大,家里几个哥哥嫂子个个心机深沉。
小英在那边不知道受了多少委屈,却从来不和我说,找你嫁出去后就再没见她回来过,偶尔让人带信回来也报喜不报忧,说她过得很好。
要不是前两天我上门找她,都不知道高家原来这么不是人。”
“他们待她不好?”
“岂止是不好。她嫁过去十几年了,从来没得到过一顿新鲜饭吃,家里家外的重活却都要她扛着,稍有不顺心的事就又打又骂。
我本来是去找她要一些药钱的,可是我还没进门。我在地里,亲眼看见高家大儿媳妇举着锄头往她身上招呼。可怜我女儿,才三十岁,一身伤。”
“可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此前我想我也不可能把人带回来平白毁了她的清誉。
而且她两月前才查出怀了孩子,我也不好得怎么样。”
老汉摸了把眼泪,孟常大概猜到他要去干什么了,“所以,你这次是要去接她回来?”
“对,好歹是我的骨肉,怎么可以就这么给一帮畜生糟蹋。”老汉大概是真的伤心,说着说着就这么扛着一大背柴站在原地哭出来。
嘴里骂骂咧咧,“这群畜生啊,他们怎么可以,那孩子还不到六个月,他,他居然,酒后乱打人。不仅把孩子打没了,还差点儿把我女儿给打死。”
原来,刚才那人跟他说的,是这个吗?
“大伯,别伤心,我陪你一起去把她接回来。”孟常摸出手帕,要给他递过去,老汉却躲开,没让她靠近,“别,姑娘,老汉我糙惯了,不要浪费你的东西。”
他终于哭够了,重新背起柴赶路,“让姑娘见笑了。”
“哪里,大伯莫要太伤心,现在把她接回来,也算是亡羊补牢。”
话间终于二人终于进了村,鸡鸣犬吠,人群嚷嚷,孩童追逐,热闹得有些不像清晨。
温度却实实在在地告诉她,这就是秋天的清晨该有的冷。
当然,如果她可以看见就会发现路边的人都笼罩在阴影下,看不清容貌。
她听见见路边人吱吱喳喳的说,有些听不懂他们说什么,不过老汉加快了回家的步子,想来是在议论他家的事。
“大伯,你是本地人吗?”
“是啊,怎么了吗?”
“没什么,就是觉得,他们说话我都听不懂,但是你说我就听得懂,还没有口音。”
“听不懂好啊。”老汉领着她到了一处土屋前,他把柴放下,“这里的人嘴碎得很,姑娘家家的,听不懂才好……你不会想要听懂他们说了些什么的,姑娘你一看就是大户人家的,没听过他们的闲言碎语,要是听了,只怕你会受不了。”
他领着她进屋,让她在凳子上坐下,却没有给她倒茶。
她刚坐下,就听院子门再次被打开,老汉交代她一句,“你在这屋里待着,不满乱动这里的东西,也不要乱吃,等我回来。”
孟常:“???”
还有不准客人吃东西的道理?
不过很快她就知道为什么了,因为她听见是老汉的大儿媳妇回来了。
“儿媳,你回来了,有件事我想跟你说一下,我想去把你妹妹接回来。”
他绝口不提家里来了客人这件事,“待会吃完饭我就去。”
“接回来干嘛?她一个嫁出去的人了,回来娘家蹭吃蹭喝的,高家怎么看我们?人家还说是我撺掇着你那女儿离开的。”
“这,她也不容易,这里好歹也是她的家。”
“她不容易?她不容易我就容易了?她好歹嫁了个有钱人,不愁吃不愁喝的,我来你家这么多年了苦了这么多年,怎么不见你说一句我不容易?”
“我就接她回来住几天。”
“住几天?她刚掉了孩子,回来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哦,这时候知道要回来了,知道要找个人伺候了?她嫁过去这么久她有想过她哥不容易吗?”
“我不管,反正老娘不伺候,老娘才背不起这个名。村里人嘴碎你又不是不知道。”
孟常有些听不下去,不过按照这样的趋势,待会那人进来她肯定不讨好。还是主动离开的好。
这么想着她往门口走去,踏出门槛的刹那,吵闹没有了。老汉突然从门口冒出来,幽幽地问:“怎么出来了?是不是觉得吵得烦?”
孟常:“……”
屋外哪里还有别人。
“也是,家长里短的,没人喜欢听。”老汉说,“走吧,我送你去镇上。”
孟常后背冒出一阵冷汗。